分享

被儿子活埋后,79岁老母选择原谅:我老了,没用了…

 乐康居 2020-05-29

新闻大家应该都知道了:在陕西,58岁的马某因为觉得瘫痪在床的母亲麻烦,于是找了辆人力车,深夜把母亲拉出去活埋了。

79岁老人就这样在墓穴里活活关了3天。

这几天,被救出来的老人身体状况好了些。

不过对于儿子丧尽天良的恶行,她的反应不是心寒,而是体谅:“他会被判重刑吗?”

甚至,她谎称是自己爬进去墓穴,“不是儿子干的”

一句“弄得家里臭烘烘”,就可以让儿子走上弑母的绝路,这是何等的恐怖。

而凶手的冷漠和残忍,交织母爱的伟大,让人很难不为之感到愤恨。

但杀人凶手交由法律处理,然后呢?这个瘫痪在床的79岁老人,她的出路又在哪里?

不禁想起几年前,另一起骇人听闻的杀母案。

广州的白某看中了一套房子,需要很多钱,东拼西凑之后仍凑不齐的他,最终盯上了母亲。

而他盯上的不是母亲的钱袋子,而是她的命。

白某主动为母亲购置了份意外伤害保险,保额为40万元,正好能凑够首付。

2018年3月9日,他把电线缠绕到母亲身上,想用这种方式电死她。

被击中的母亲浑身抽筋,嘴里不停呼喊着“幺儿”,但已经红了眼的儿子,却操起板凳狠狠砸向了她……

数千年来,我们贯彻“百善孝为先”,讲究“养儿防老”。

但这些血淋淋的案例却提醒我们,在现实面前,道德有时候是那么脆弱不堪。

这次“活埋案”发生之后,一位浙大博士就直言不讳:“贫困农村老人没收入,简直就是‘负资产’。”

失去劳动价值,又缺少社会保障的农村老人,一旦碰上了“不孝子”,他们的下场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今日说法》里有期节目叫“母亲的呼救”。

生了7个子女的重庆老人,因为生活无法自理,于是4个儿子约定轮流照顾。

但打心底里,压根没人愿意照顾。而他们又不肯让女儿来照看母亲,因为那样“很丢脸”。

说好了一个月,时间刚到,母亲就被当做垃圾一样赶紧扔给下一个人。

这天,轮到大儿子照看,但他提前锁了大门没让母亲进来,老人只好求助二儿子和三儿子,但因为还没轮到自己,于是他们都没理会门外母亲的呼救。

就这样,已经85岁的老人,在儿子家门口被活活冻死。

看到这样的案例,你还愿意相信“养儿防老”吗?

千万别觉得这是耸人听闻:死生无小事,但没有钱,那真的谁都指望不上。

电影《喜丧》展现了这样一个真实而残酷的农村养老悲剧。

85岁的林氏老太太,本来身体挺硬朗的,但因为突发脑血栓,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老人该何去何从?谁来照顾她?

问题一个个地摆到了6位子女面前,他们首先给出的态度是:甩锅。

接着,索命。

最后,冷嘲热讽,煽风点火。

三招下来,老太太“不得不死”,最终,她选择服药自杀。

满足了儿女们的愿望——喜丧。

电影里有一幕印象深刻,老人自杀前,依然跪在观音像前,求菩萨保护儿女平安。

像极了文章开头“自己爬进墓穴”的79岁老人。

有人就说:可恨的人固然可恨,但可怜的人又不全是可怜。

例如我国有些农村地区,有着这样的说法:活子孙寿。

如果家里老人活得太久,而且越活越精神的话,那就是在活子孙的寿命。

有些迷信的老人会和儿女达成协议,活到一定年龄就去死,然后子孙们修个好墓。

“好墓”就是“好死”。

像瓦罐坟、寄死窑等,就是这些风俗的产物。制造一个墓穴,不封口,每送一顿饭就填一块砖,直至彻底封死。

如今,许多糟粕虽然已经消失不见,但农村老人的境况依然触目惊心。

既然无法体面地活,索性想办法体面地死。

自杀,便成了这些农村老人的归宿之一。

只要别拖累子女。

在安徽六安,50多岁的张氏夫妇,因病双双入院。

3个月,不仅花光几十年的积蓄,还欠下20万的外债。

2018年11月29日,在支开儿子后,夫妻俩相互搀扶着去了不远处的淠河。

事发3天后,两人的遗体出现在冰冷的河水中。

眼前的一切让兄弟俩瞬间崩溃,即使他们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却还是不忍接受老两口自杀的消息。

小儿子哭着说:“他们选择这条路,都是为了我们。”

有调查显示,在我国农村,每十万老人就有至少40位老人自杀。

这些老人的自杀都是悄无声息的,这在农村地区成了无言的默契,自杀成了“自然死亡”的一种。

在湖北,69岁的老人林某换上干净衣服,一边给自己烧纸钱,一边喝下农药。

纸钱烧了一半,老人倒在地上不省人事。

得知此事的村民不以为然:我们这里就没有老年人是正常死亡的。

“最靠得住的儿子,还得是‘药儿子’(喝农药)、‘绳儿子’(上吊)、‘水儿子’(投水)。”

极端吗?极端;但真实吗?又很真实。

看过一个新闻:在外打工的儿子请假回来,看望病危的父亲。

两三天过去了,看着老人依然坚挺,儿子挺不住了: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

当天,老人“如愿”自杀。

收拾完葬礼后,儿子按时回去打工,一天也没多耽搁。

够凄凉吧,这些老人生命的结尾,还要考虑子女的名声。

尤其在得病之后,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为了成全子女的孝顺,老人们会主动选择放弃治疗。

因此,如果命中注定有场大病,他们更希望是脑溢血,可以一命呜呼。

要是摊上了什么老年痴呆,或者什么不治之症,那就完了。

瘫在床上自己可怜,孩子们也跟着受苦。

个别农村地区,流传着这样一个可怕而又无奈的算法:

假如花3万元治好病,老人能活10年,一年做农活收入3000元,那治病就是划算的;

要是活个七八年,就也不太亏本;

但要是治好病也活不了几年,就不值得去治,转而寻死显得划算多了。

由此造成了要么老人自杀的悲剧,要不就是老人被杀死的恶性事件。

真的,千万别得没钱的病。

过去这些年,有不少身患重病的农村老人找上轻松筹,在此之前,巨大的经济压力已经把他们逼上了绝路。

他们已经吃过太多的苦,岁月压弯了他们的身躯,如今毫不吝啬地逼他们交出性命。

而接触他们越多,你越能感受到命运的残酷。

不难想象,如果没有轻松筹,他们中又有多少人会最终走上那条绝望的不归路。

当你搜索关键词“轻松筹+农村老人”时,会跳出超过95万条结果。

每一条,都带着沉甸甸的生命之苦;

每一条,又能包含柳暗花明的生之希望。

但想解决农村地区的养老困境,只靠爱心是远远不够的。

这次“活埋案”之后,很多人都提到了一部电影《楢山节考》。

小山村里,老人一旦上了70岁,就由儿子背着送进楢山,然后自生自灭。

影片末尾,被扔在大雪里的母亲面色平静,还不忘提醒儿子:

“我沿路扔了许多豆子,你沿着豆子走,就不会迷路了。”

人性的光辉在悲剧面前,闪烁着耀眼的光辉,荧幕前的观众也不禁泪如泉涌。

但我却感动不起来。

要知道,这是八十年代的片子,讲述的是50年代的故事。

如今70年过去了,农村老人难道还只能自生自灭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