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曹乃谦,山西省应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理事,大同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到黑夜想你没办法》、短篇小说集《最后的村庄》等,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称之为“中国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之一”。本报从今日起刊发曹乃谦的一组读书笔记《我的外国文学之最和我究竟模仿了谁》,从中可以一窥曹乃谦文学世界的风采。 在这组文章里,我将从两个方面回忆跟外国文学有关的事。先说说我的外国文学之最。 我读的最早的一本外国文学是《简·爱》。 我10个月大的时候户口就成大同市人了,可在正式上学前,我基本上是在姥姥村住着的。比我大4岁的表哥是村里大庙书房的三年级学生,我成天就跟着他到书房去耍,也坐在炕上当学生。大庙书房的一、三年级是一个书房,二、四年级是一个书房。我两个书房都进,想进哪个进哪个。俩老师都喜欢我,无论到哪个书房,都受欢迎:“俺娃上炕哇。俺娃快上炕哇。”他们从没跟我要过米呀面呀鸡蛋呀的这种学费,可又把我当成个正式的学生来看待,还老把我叫起回答问题、领读什么的。慢慢地我就把他们一到四年级的课都听会了。回了家,我还要替表哥做作业,写仿、吊小楷。我这不是自个儿吹自个儿是神童,真的不是。当时课本的内容少,又简单,四年级的课文也左不过是个“黄四娘家”、“东郭先生”什么的。无论谁,只要你爱好和专心,当时都能做到我这样。所以说,在我来大同市正式上小学的时候,课本上的那些东西,我“圪挤住眼”也能打一百分。这样子,我就有时间来看课外书,看我父亲的《东周列国志》和《三国演义》这类的书。 解放前,我的父亲在老家农村当过私塾先生,这使得他养成了看书出声念的习惯。念着念着我妈就问:“诸葛,亮舌,战谁?”我说:“啥呀,妈。人家那是‘诸葛亮,舌战群儒’。不是亮出舌头战谁。”我父亲说我妈:“你看看你个文盲。你看看我那娃娃。” 我在上小学期间看了好多的“演义”好多的“传记”好多的“公案”,还看了好多当时流行的那些长篇,加起来少说也有个30多种。 初中一年级的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叫做《简·爱》的书。这是我七舅舅的书。他是大同煤校的中专生,他跟学校借了这本书准备着带回老家看,可他走的时候没拿,忘在了我们家。当时我手跟前正好没别的书可看,就把这本书随手拿起来翻了翻。起初对书里的那些人名地名不习惯,可看着看着就看进去了,就从头正式看,没几天就把它看完了。看完,觉得不过瘾,我就又返回头看了个第二遍。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外国文学。看完后,感觉到这本书跟我以前看过的书不一样。书里写瞎眼罗切斯特尔伸出手掌,想看看是不是下着雨。我以前看过的书,可不这样地写人的动作。又写老狗派洛特先是竖起耳朵,接着就吠叫着,呜咽着,跳起身朝简·爱蹦过来。我以前看过的书,也从来不会这么地写到一只狗的行为,你要往细想的话,还有狗的心理活动在里头。当时,我不懂得这就叫做细节描写,可我却是感觉到,这样的写法很真实,很有一种我熟悉的味道,那就是生活的气息。 好,真好!发现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的书,我真高兴,高兴得我就想帮我妈做营生。我妈说:“我娃娃长大了。” 暑假结束,七舅舅从村里度假回来了,我就求他到大同煤校再给我往回借这种书。他住校,平素最多一个月来我们家一回。这次我恳求他,借上就给我送进城。 接下来,我看的两本外国文学是英国笛福的《鲁宾孙漂流记》和法国艾克多·马洛的《苦儿流浪记》。好,真好!舅舅,再快快给我借去。 再后来,七舅舅给我借的是《神秘岛》、《机器岛》、《海底两万里》、《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历·芬历险记》、《福尔摩斯探案集》、《堂吉诃德》、《好兵帅克》、《童年》,还有《小王子》、《小公主》等等等等,好多好多。现在回想起来,那一阵子看的书,都是这一类,七舅舅认为是适合我这个初中生看的书。 看完后我都觉得好,说是说不上来,但各有各的好。这些书里,我最喜欢马克·吐温和高尔基的书。自看了马克·吐温的小说后,我就学习他那口语化的语言,在课堂上写作文时,再不费脑子来编美丽的词儿。平时心里怎么想嘴里怎么说,那我手里就这么写就行了。高尔基把生活中的琐事写得那么的有趣味有看头,这对我也有很大的启发。有的同学就怕写作文,“记得有一次”,“记得又有一次”,写上那么一两件事,凑上那么三两页纸后,就再也记不得还有哪一次了,再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我可有的说,只要你没敲钟下课,我能一直往下写。生活中有那么多的事,咋能没个说上的呢?
读书笔记之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