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买书要趁早?

 yh18 2018-04-27

为什么买书要趁早?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一段话我很喜欢,不妨摘引如下:有时候我们走进一个人的书房,发现他的书和论文到处都是,就会毫不犹豫地说:“真乱!我们真得把房间打扫干净。”不过,另外有些时候,我们走进的房间也许乍一看一样乱,但环顾之后我们决定让它保持原样,因为我们意识到,在这间屋子里哪怕是灰尘也有其位置。

大多数的书房都会同时给人这样的印象。把书房保持整洁是对自己藏书的一种尊重,书架上的藏书都按资排辈,规规矩矩地排列着,平声静气地等着书房主人的临幸。但是书房总会有一个角落,通常是工作的桌子上,都是杂乱无章,各种书籍摊开着,各种论文和纸张乱扔,还有许多读过和未曾读过的书都杂七杂八地堆在一起,跟书架上的那种秩序形成强烈的对比。但是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在这间屋屋子里哪怕灰尘也有其位置”,外人看到的乱都是一种假象,因为读书人心中自有一种天然的秩序,书房中的每本书都各司其职,不是按照字母排序,不是按照作者的名字,不是按照主题分类的书也都占据了一个合适的位置。这个位置遵循书籍在这个书房的独一无二的地位。正如有个段子说得好,有人问查尔斯·兰姆,府上藏书充盈栋宇,样子本本也差不多,怎么可能逐本分辨呢?兰姆如此回答:“牧羊人是怎样认清他的羊呢?”

为什么买书要趁早?

我有个好朋友曹亚瑟,主业是报社的总编,副业是研究《金瓶梅》,所以每次进入他的书房,就能看到他书架上最醒目的位置摆放着各种版本的《金瓶梅》,占满了一个书架。靠着副业,他已经写了无数文章,出版了专著《烟花春梦》。有段时间,在他偌大的书桌上,堆满了各种新旧书籍,看起来杂乱无章,书籍大都是关于美食的,有的是为下一本研究《金瓶梅》美食的专著的准备工作,还有的是为他主编的一套“闲雅小品”丛书和他单独编选的《有味是清欢:美食小品赏读》所做的校对,外人看着书桌乱,他胸中自有丘壑。当然,我最羡慕他的不是研究《金瓶梅》,而是他的家中除了这个存放各种古籍的大书房——戏称“大房”,他还有一个书房——戏称“二房”。每次有新书友登门拜访的时候,他都要先要领着书友从二房开始浏览,二房比大房整洁得多,主要收藏的都是外国文学和各种作家作品集,像“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即书友们常说的“网格本”,“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外国文艺丛书”,“拉丁美洲文学丛书”等等,反正你在别处都看不到的各种绝版文库和文集,都整整齐齐地摆在他的二房里。我常说,他的二房其实是专门收藏盗版书的——八十年代的很多丛书都是没有得到国际版权的授权的,某种意义上,那些绝版书都是盗版书——这是唯一能安慰到我这种“吃不到葡萄只能说它是酸的”人的地方。

我从他身上最早就学到了一点,买书要趁早。从一位八十年代的文艺青年到现在藏书逾两万、研究《金瓶梅》的文艺中年,藏书都是一本本买出来的。所以,现在有机会买到的书赶紧入手,不要犹豫不决。我经常受不了那种纠结的心态,看到一本书就说好贵啊,不如等着打折的时候买。这种心态是该鄙视的,一本书再贵也不如你的一顿饭,一张电影票,一件衣服。之所以你觉得买衣服值得花钱,买本书不值得,是因为你觉得买书满足不了你的虚荣,装饰不了你的脸——反正精神世界的贫瘠又看不出来。

为什么买书要趁早?

买书要趁早。这句话还有一层隐含的含义,很多书你可以早点买,因为如果不买,可能以后买不到了。为什么买不到了?我想强调的就是这种危机感:我们可能是拥有纸质书的最后一代人了。在我们成长的年代里,还没有各种各种电子产品的娱乐,所以我们庆幸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这种习惯伴随我们的一生,帮助我们抵挡住各种诱惑,就算现在有各种智能手机、电视、网络的存在,还能保持每天读书几个小时的习惯。但是我们的下一代,他们出生之日起,接触到的就是各种电子产品,在他们眼里,手机中藏匿的那个大千世界,远比阅读书本的诱惑力更大。他们不会觉得阅读有乐趣,他们喜欢打游戏,看电影,网络聊天,发自拍,屏读和电子阅读占据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而纸质书的阅读显得笨拙,没有意义。阅读一个故事,想象它的意义,还需要动脑思考,太辛苦,太痛苦,但是看一部电影,根本不用动脑,就可以享受到几倍的愉悦。这种对比之下,就连我们这些人都无法抵挡住娱乐至死的巨大诱惑,更别说我们的下一代。

我书房里的书不及曹亚瑟收藏中的一半,而且因为阅读的趣味相异,两人买的书有很多不同。比如我侧重西学,喜欢“理想国译丛”“人文与社会译丛”“甲骨文从书”“文学纪念碑”此类的书籍。但是对他二房中的那些绝版的文学类丛书的热爱,我们是共同的,我每次看不露声色,其实也不免眼红心热。每次有书友想来参观我的书房,我都先领到曹亚瑟的书房去参观一下,以示高山仰止,“这才是藏书大佬,我的不值一提”的意思。

为什么买书要趁早?

当然,每个人的书房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所以,欣赏他人的书房可以纠正自己的偏见,也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现在借助网络之便,能看到天南海北的书友的书房,那藏书是没有最多,只有更多,各种主题的藏书琳琅满目。但是欣赏的同时,心里也并不羡慕。藏书界有句很有名的话,你的藏书是一面镜子,可以看出你的个性。意大利作家翁贝托·艾柯也有句类似的俏皮话,他说藏书犹如手淫,很难找到分享同一激情的人。说来说去,自己的书房和藏书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秉性来建构起来的,书架上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有你过去的印迹,都能反应你一个时期独特的心态。所以,那些总喜欢分享书房的书友们要注意了,你书架上的书很容易暴露你是一个什么样性格的人。

前不久读英国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的一篇文章,提到他搬家的一次经历。他花了好几天时间把装箱打包的藏书从盒子里搬出来,把它们放在书架上,“宛如重新讲叙你依旧存在的故事,”他写道,“这些发脆、泛黄的平装书全是我在17岁时买的。我不会再重读它们,但我也不会把它们扔掉。我希望它们围绕在我身边,再好的电子书也不能给我这种感觉。”

可以肯定的是,读书人不喜欢电子书的一个重要原因,电子书无法像纸质书一样满足我们的虚荣心。你不会拿一本kindle向朋友炫耀说,你看,我的kindle里下载了一万本电子书。书房对读书人的存在,就像桑塔格说的,是一个由种种渴望构成的档案馆。书房是一个读书人合法的欲望,是他们唯一可以为所欲为的自由之地。几乎每个读书人在买下自己的第一本书开始,就梦想着有一天拥有自己的书房。这种心态是如何养成的?

为什么买书要趁早?

记得看过诺奖得主帕慕克的一篇妙文,可以窥得这种读书人的渴望。他说,我真正渴慕的,不是文学,而是可以拥有一间房间,让我单独与自己的思绪共处。在这间房内,我可以创造有关那些喧嚣场景的美梦——那些家庭聚会,校园重逢,以及参加这些活动的人们。我可以通过想象这些细节,使喧嚣的假日大餐更加丰盛,让人们更加愉悦。当然,在那些美梦中,每件事物,每个人,都那么妙趣横生,迷人真实。总之,“我从已知世界的喧闹中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书房大概就是我们内心那个静谧的角落,就是我们内心的新世界,可以把尘世的喧嚣挡在门外,可以心鹜八极,神游万仞的所在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