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東漢任城王墓刻石題記

 xxcd 2012-07-24
 
 任城王墓刻石原石圖
 
 
 
 
 
 
 
 
 
(2012-05-02 00:52:39)

    山東濟寧蕭王莊墓群,自1992年發掘以來,以其出土刻石題記文字數量之豐厚、刻劃之精美、書風之多樣、保存之完好而享譽海內外。余於年前嘗得其刻石拓本十品,與其總量相較,雖微乎其微,已足可窺其一斑。

    今將田立振田超二先生所著《濟寧東漢任城王墓題記刻石初探》一文及部份刻石原圖并載於後,與諸同好共享。

任城王墓题记刻石
    山东济宁萧王庄墓群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群原有土冢九个,现仅存四个(编号M1—M4)。以住文物调查发掘资料表明,这此土冢即为东汉任城国王及其配偶的墓葬。1992年,济宁市文物局对一号汉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进而修复开放,再现了汉任城王陵寝地宫的壮丽景观。一号墓已被盗掘,但墓葬结构尤其是大量题记刻石,为研究汉代诸侯王葬制与书法艺术,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因而引起了文物界书法界的重视。
    关于本墓的结构形制,以往笔者曾作过浅论(1)但题记刻石目前尚缺乏深入研究。为此,笔者从疏理资料入手,就题记刻石的书法特点及相关问题作一初歩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同仁的研究兴趣。
    一、题记刻石的出土概况
    萧王庄一号汉墓位于济宁市北郊萧王庄南侧。现存土冢直径60米,高12米。墓葬座北朝南,由墓道,东西耳室、墓门、甬道、前室、后室、回廊、题凑石墙等部分组成。墓道残长22.8米,宽2.7—3.8米,其中部东西两侧设对称耳室,室内分别放置车马明器和炊厨器。墓道北端靠墓门处疫前后封门墙两墙,门扇无存,墓室南北长15.89米,东西宽15.9米,高8.35米。墓门后有甬道前室。前室为横长方形,放置大量陶器,后室为纵长方形,中置棺床,棺椁已焚,人骨朽乱,出土少量玉器和银缕玉衣片,回廊围绕前后室一周,题凑石墙在回廊外侧,曲折呈凸字形。整个墓室外以题凑石墙作墓框,内以砖墙分隔各室,上以2或3层契形砖券顶,砖券之上再覆以石块,下以石板和2至3层砖铺底。顶石边缘紧扣石墙,把整个砖室墓包围在一个若大手石宫里,建筑十分考究,结构
具特色。掘出土物特点和题刻地名线索分析,该墓年代在东汉和帝时期,墓主人可能是东汉任城国始封王-----孝王刘尚(2)
    一号墓所用石材包括题凑石墙、顶石、封门墙、各室边石、棺床边石约4500余块,其中暴露在墓室内可观睹的题记刻石计782块,约有4000余个单字。据修复石墙顶情况估计,埋压在封土和石墙内的约是可见者的5倍左右,这么多题刻,在我国已知汉基出土刻石中数量最多的,实为我国汉墓考古史上的空前发现。
    题凑石墙皆用方石块除(拐角处)单道砌垒,石块边长近1米,厚25厘米左右(不少石块上刻“R”字,即1汉R,约合23.5厘米,由此推知方石的边长4汉尺)。《后汉书、礼仪制下》载“大丧”,司空择土造穿,太史卜曰……方石治黄肠题凑便房如礼。石墙石块均打制规整,大小基本划一,即文中所说的方石,可见东汉时题凑已用方石制作,如两汉“黄肠题凑”之礼制。以往洛阳邙山东汉帝陵中也出土过这种石块,有的铭刻“黄肠石”其作用应与黄肠木相类似。因此,我们说黄肠石当指帝王墓出土的石块,一些中小型汉墓出土者不能笼统称之
    该墓黄肠石题刻大都在方石的侧面(即厚度面),少有在平面上的,大多数为直接刻,少有先书后刻或朱书者,每石题刻为1—10字不等,以4—6字为多,铭刻内容大多为当时石工和送石者的地名和人名,少有数字、尺寸等。文字排列不外乎以下4种形式。
    1.地名、人名联句,如“梁国已氏魏贤”、“金乡陈能”、“梁国薄马卯”、“梁国宁陵许文”、“鲁国戴元”、“任城段伯”等。
    2.地名、人名字联句如须昌沐孙有大石十五头等。
    3.纯地名或人名,如“梁国已氏”、“东平无盐”、“东平须昌”、“富成”、“张吉”、“时生”、“元于昌”、“王交”、“李季”等。
    4.数字或尺寸,如“十八”、“尺”、“尺一”、“九寸”等,它们大都刻在带字石上,少有单纯者。这4种形式分别构成了各项题刻字数的多

    铭刻地名与《后汉书·郡国志》相对照,其中包括任城国及相邻的封国、郡、县名25处,计有任城国的任城县,东平国及所属富成、无盐、须昌、东平陆、章县、鲁国及所属鲁、邹、蕃、薛、文阳县、梁国(郡)及所属睢阳、宁陵、下邑、
()
、薄、已氏县、山阳郡及所属金乡县、高平侯国,沛国的滕(公丘)县,较远的县侯国2处,有常山国的都乡侯国,上党郡的高都县。这27处地名,对考证东汉地方行政制度区划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也成为推断墓葬年代的佐证之一。
    二、题记刻石的书法种类与特点
    汉任城王墓题刻众多,黄肠石均来自不同地方,题刻出自50余位书刻匠之手,故书刻风格的多姿多彩。现依其书法作风,可将题刻作品分为四大类。
    1.工整类:这类作品讲究字的笔划、结体和行气的整体统一,字体较规整。如“东平陆唐子”、“东平无盐”、“邹祭尊石治章”、“邹石治章”、“鲁武央武”、“鲁柏仲”、“时生”等。
    2.率意类:这类作品雕刻随意,笔画不计长短,笔势左右开张,结体或纵或横,即随字形而变,以横势为多,自然活泼。如“富成曹文”、“富成徐仲”、“山阳高平钟生”、“金乡陈能”、“金乡韩光”、“薛公伯当”、“马初”、“金
初治”、“鲁柏元仲华”、“金山乡吴伯石”、“鲁中武”、“高都石”等。
    3.拘谨类:这类作品字体较小,雕刻生疏,笔画拘谨或增笔或减笔,字间无顾盼。如“鲁国文阳张鱼石”、“薛颜别徐文”、“平陆孙少”、“鲁石工伯华”等。
    4.飘逸类:这类作品似经过书丹,用笔精到,有波挑笔画,线条有张力,结体宽博,笔势开张,飘逸波笔尤其如此。与简牍中的作品较为相似。如:“须昌沐孙有大石十五头”、“伊意”、“无盐逢”、“孙
”、“下邑”等。
另外题刻繁笔字中,出了个别简写字,与文字相同的作品相比,它们或取字的偏旁,或简单勾勒成字酷似今天的文字或字母。如“金乡马初”中的“乡”字简写成“阝”或“卩”,“富成曹文”中的“曹”字简写象“乙”,它们是否在当时民间通行不可得知,但对繁笔字尝试变革,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