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南昌信仰啥?看看这些路就知道了

 520云儿 2012-07-24

在南昌,除了有历史文化韵味的古街古巷,还有不少以寺庙命名的地名,如大士院、经堂路、火神庙巷、鲁班庙巷、南海行宫等等。

记者从市地名办了解到,南昌自1926年设市以来,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已有200多处老地名消失,而在原有的70个寺庙地名中,目前仍保留了24处。如今,人们或许还能记得这些名字,但可能已不清楚其背后的故事和渊源。

这些南昌人耳熟能详的地名中,包含了哪些民俗?反映了怎样的生活风貌?又有着怎样的文化底蕴?

南昌曾有70处寺庙地名

“在古代,宗教信仰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对本土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又深远长久的。”南昌市地名办顾问陶端正是个“南昌通”,研究了一辈子的南昌地名,他告诉记者,南昌人以前都有些什么信仰,从流传至今的一些地名中也能看出端倪。

“在南昌的一些老地名中,既有传统的儒释道文化,也涵盖了各种外来文化。”陶端正介绍说,其中佛教庙宇地名又是最为常见的,如佑民寺西巷、佛塔街、火神庙巷、大士院街、肖公庙巷等等,都是具有此类特色的南昌老地名。

陶端正至今还保存着一张完好的1926年南昌市老地图,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找到了许多以寺庙命名的街道,其中有不少地名鲜为人知:吉祥庙街、开元观街、关帝庙巷、马王庙街、青莲庵、罗祖庙巷、新东岳庙巷、城隍庙街……“像这样的街道和地名,迄今已消失了40多处。”陶端正说。

他告诉记者,在当时这个仅有5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共有500多条道路,其中以寺庙文化命名的地名就有近70处。

 “大士院”因供奉观音大士得名

位于八一大桥附近的大士院街,是不少南昌人耳熟能详的一个老地名。因为靠近赣江和胜利路,这里也异常的繁华热闹,已衍化出三个以“大士院”命名的社区。

然而,“大士院”这个地名究竟从何而来呢?江西科技师范技术学院黎传绪教授常年研究南昌历史文化,他告诉记者,大士院原是当时南昌很有名的一个寺院,它供奉的是观音大士。“观音是中国民俗中最受敬仰的一位菩萨,供奉她的庙宇,往往会成为周边百姓的精神寄托中心。”

据《南昌市地名志》记载:大士院街东起胜利路,西至榕门路,长360米。当时因此处有一供奉观音大士的寺院,清康熙年间称大悲院,道光年间改称大士院,巷名亦大士院。1966年与积谷仓合并为建国街。1973年复称大士院。1987年增加通名,称大士院巷。

只是时过境迁,如今走在大士院街,已经找不到当初寺庙的任何痕迹,就连研究者也无法找到当初寺庙的原始位置,许多住在这里已有些年头的老居民,都浑然不知大士院的来历,大士院街俨然由精神符号转变为了社区代码。

古代南昌人热衷信奉观音?

与大士院类似的是,在南昌的繁华闹市区过去还有一处供奉观音的庙宇,现在已荡然无存,今天只留下一个公交站牌,提示着人们它曾经存在,那便是南海行宫了。

据《南昌名典》记载,南海行宫位于今孺子路中段,始建于晋代。昔日香火兴旺时,住僧达108名,日供斋饭五百之众。暮鼓晨钟,佛号经唱响绝丛林。据老一辈的南昌人回忆,该庙宇规模很大,抗战期间曾被烧毁了一部分,但主体建筑仍在,上世纪50年代,政府号召庙里的僧侣自食其力,于是南海行宫被拆毁改建为印刷三厂,南海行宫遂不复存在,仅留下一个公交站名沿用至今。

“事实上,像大士院、南海行宫这样因供奉观音菩萨而得名的地名还有不少,如观音巷、观音阁、水观音亭等等,这些地名无不显示着信奉观音在古代南昌人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黎传绪说。

刘将军庙纪念抗倭英雄刘綎

刘将军庙社区位于景色迷人的八一公园之畔。不熟悉南昌历史的人,无不对社区为何名曰刘将军庙、庙里祭祀的又是哪位将军而刨根问底。

原来,这座庙是纪念明朝抗倭英雄、著名大将军、大都督、少保刘綎的,其本名龚綎,字子绶,号省吾,系南昌市梅岭风景区庙泉村人。

刘綎13岁随父从军,屡建战功。万历20年(1592年),日寇以行长正清为帅,由朝鲜釜山,直捣王京,毁墓掠库。刘綎奉命入朝,厮杀七载,将日寇赶出朝鲜。万历46年(1618年)四月,清军步骑两万,连克抚顺、东州等城。明廷集十万人马,兵分四路,于万历47年(1619年)二月,分进合击、直捣敌营。清军先灭西路,后歼北路。东路辽阳总兵刘綎,虽年过花甲,仍率兵二万五,挺进三百里,连克牛毛、马家两座敌营,杀敌副将两名。努尔哈赤令降卒诱刘綎陷清军包围圈——阿布达里山冈,清军从两面高山俯冲而下,刘綎血战而亡,为明朝的巩固安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天启初年,明廷在南昌为他建了表忠祠,人称刘将军庙,后被毁;清朝重建刘将军庙。现在的百花洲小学就是刘将军庙的旧址。据悉,宝岛台湾的漳化县鹿港镇也有一座奉祀刘綎的庙,名叫威灵庙。庙宇巍峨庄严,富丽堂皇,香火颇为旺盛。

肖公庙是南昌渔民的祭祀场所

事实上,除了佛教寺庙外,道教和人物信仰在南昌也有着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因道教信仰而得名的地名中,南昌人最熟悉的莫过于万寿宫了。万寿宫是许逊真人传道布教的地方,后来演变成为古代会馆文化的代表,遍布全国。

“道教建筑一般称为观、庙、宫、堂、殿、阁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称呼有着微妙的差别,因而以此得名的街巷地名在南昌也非常丰富。”陶端正介绍说,以此为内涵的南昌地名中就有肖公庙、火神庙、白马庙、土地庙、建德观等十多处。

位于象山北路的南昌市第一医院对面,有一条肖公庙巷,长约百米。据载,巷内原有一座肖公庙。那么,肖公庙敬奉的又是谁呢?据说,肖公是一位水神。因为江西是鱼米之乡,以打鱼为生的人非常多,而渔民的保护神就是肖公。“其实各行各业都有一个保护神,像鲁班就是木匠的保护神。”黎传绪告诉记者,南昌曾有一座鲁班庙,就在孺子路附近,现已不存在,但以鲁班庙命名的路还在。

“从这些地名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出,旧时南昌市民信仰的内容很杂,举凡仙道神佛、帝王将相、名人大家,甚至动物,只要有值得尊崇、令人信服之处就可以作为信奉的对象。”黎传绪说,过去的人们供奉各种神仙,完全是源自于实际的生活需求,在科技极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信仰是人们与周围环境求得和谐的重要精神途径。

上世纪40年代有了天主堂侧巷

多种文化的并存,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有力地反映出一个城市吸纳包容和多元共存的文化精神。道教作为本土宗教,自有其发展脉络,而作为外来的佛教和基督教等,最终为南昌市民所接纳,并演变成为南昌人生活的一部分,同样可以从南昌的一些老地名中找寻到它的脉络痕迹。

位于民德路的志道堂,始建于1933年,距离南昌佑民寺仅几步之遥。至今民德路附近仍保留着一条小巷叫“经堂巷”。

“松柏巷附近还有一条天主堂侧巷,因位于天主堂南侧而得名。”据陶端正介绍,天主堂侧巷南起永叔路,北至松柏巷,全长194米,成巷于上世纪40年代。

“以前的地名没有专门机构命名,往往是当地有什么标志性建筑,人们就约定俗成地把这个地方以标志性建筑命名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