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村野蝉声响

 红瓦屋图书馆 2012-07-25
村野蝉声响
  • 2012年07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星袁蒙沂
  蝉,似乎是夏天的一个特殊符号。在我的家乡,假如夏天没有了蝉,那将失去很多别样的情趣。记忆中的蝉以及知了猴,味道很美,也很“可乐”。
  有了蝉和知了猴的身影,闷热的夏天就显得凉爽了许多。每年夏天,它们一出来,村野里就到处充满了美味和情趣。
  知了猴呆头呆脑的,行动缓慢,憨态可掬。太阳西斜,尚未落山时,闲下来的大人和小孩们便忙活开了。他们扛着大铁锨,拿着小铲子,去果园的树盘里翻铲。知了猴靠吮吸树汁存活,在有树根的地方翻铲就能找到它们。这种方法比较费力,只适合大人,小孩们只能眼睁睁瞅着。傍晚之前,孩子们只能凑巧找到些早开的小洞,挖出几只贪早的知了猴。
  到了傍晚时候,大多数知了猴都开始出洞。它们用前面两只大钳子似的钩爪,把地面开出一条细缝,然后钩钩挠挠,扒拉成一个个小圆洞。等洞口开到勉强能爬出来时,天色渐黑,它们就趁着夜色,悄悄钻爬出来。知了猴爬出洞穴,就近找些树干或者草茎、石块,再偷偷奋力往上攀爬。爬到一定高度,在风丝凉润处歇一歇,攒足了劲,就开始悄悄蜕皮变蝉。
  从知了猴在地面上扒缝开始,小孩子们就兴奋起来了。他们拿着小铲子,像搜寻地雷那样,聚精会神地找,绝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小小的惊喜。找到一个缝穴,一铲子下去,将探头探脑的小家伙们掘出地面。那时候,每一只知了猴都很诱人。因为它们既能卖钱,也能变成一盘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餐。我比较喜欢吃油炸或油炒的知了猴,金黄金黄的,油汪汪的,鲜香酥脆。
  对于那些晚出的知了猴,大人和孩子们还有办法。他们在果树的树干周围堆起一个锥形土堆,再在树干底部土堆的上方扎上一层塑料薄膜。知了猴躲过前两拨追捕,一个劲儿想爬到高处蜕变成蝉。可是高陡的斜坡、松散的泥土以及溜滑的薄膜,让它们的“冲锋”一次次落空。这时候,乡邻们拿着手电筒赶来,一遍遍搜查着一拨拨聚拢来的知了猴,像在海边拾贝壳那样,将它们轻松收入囊中。
  当然了,夏季多雨,如果雨后捉知了猴,就容易多了。无论白天还是夜晚,被雨水一冲一灌,知了猴齐刷刷掘开洞穴,露出一点小脑袋或探出半个身子,被淹得奄奄一息,蔫茄子一般堵在洞口,等着你来拾。
  那时候,我逮知了猴,除了换钱和解馋,其实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兴致来时,看它们如何变成一只模样迥异的蝉。我曾不止一次观察它们蜕变的过程。
  看上去臃肿笨拙的知了猴,行动还算敏捷。晚上蹲在果树底下仔细听,老树皮吧嗒吧嗒响,声音细微,小得像蚊子的嗡嗡声。然后是树叶子被碰擦到的沙沙声。知了猴警惕地爬到高处,头上尾下调整好姿势就不动了。静止一会儿,便从它的后背逐渐裂开一道竖直的细缝。随着缝隙不断开大,里面娇嫩的身躯一点点挺出来。先出后背和头,然后是前爪和翅膀,再一点点地挣脱出壳。最后,蝉儿拽出最后面的细爪,爬出“束缚”。等到肢体和翅膀硬朗后,次日黎明就展翅起航。
  小时候,老家的蝉特别多,简直成灾。果园里到处是被它们产卵刺伤、刺死的枝条,使水果年年减产。为了抓捕它们,乡亲们妙招频出。
  有一种办法,好像是我们村小伙伴们的首创。抽出纱窗上的一根塑料丝线,打成一个能随意收放的活结。把活结的小圈圈调节到比蝉头稍大点备用。这种方法,适合对付用网兜网和用面筋粘两种方法失灵的蝉。有些狡猾的蝉,对用网兜网和面筋粘这两种方法很警惕,容不得靠近。
  我们把活结系在竿子头上,用这个蛛丝粗细的活结罩它们,就跟猎人套野兔类似。只要足够小心,麻痹了蝉儿,慢慢移动,就能靠近它们。等活结一旦罩到蝉的头顶上,它们就插翅难飞了,而且越飞越紧,越挣越牢。
  蝉,似乎是夏天的一个特殊符号。在我的生活中,离不开夏,也少不得蝉。麦收之后,家乡果园里的苹果就越发青了,青苹果勉强能吃的时候,蝉儿就开唱了。油炸知了猴和鲜辣椒炒蝉,味道极美;一边啃苹果一边捉知了猴和蝉,情趣极浓。
  今夏,今日,今时,村野里的蝉声又响了……尽管各地的蝉儿种类稍有不同,它们的叫声却都很类似,只要竖起耳朵一听,就“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