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视问政,静水深流·

 红瓦屋图书馆 2012-07-26
电视问政,静水深流

社会把脉

朱永祥

电视问政的成功,重点不在收视率,而在凝聚社会互信

最近武汉的“电视问政”节目颇受关注,据说其收视率超过热播剧,这当然值得扺掌雀跃。不过,倘若单纯以收视率来评价“电视问政”,倒让人心生不安。

对收视率,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剖析过一个电视讨论会的案例。为了制造冲突,制作人要求彼此熟悉的嘉宾装成对立的双方。对这种收视率逻辑下“自我封闭”的节目,布尔迪厄问道,公众对他们的合谋有所察觉吗?

就“电视问政”而言,如果只是为了吸引民众而加强戏剧性的冲突,或为了使官员难堪而缺乏善意的议程预设,恐怕会让民众、政府和媒体三败俱伤。

先说台湾吧。尽管那里商业媒体竞争激烈,但为了体现公民社会媒体的价值标杆,政府和民间共同推动创办了公共电视,并制作了《大家来开讲》、《全民对话录》等节目。若以收视率考量,这类节目估计连《康熙来了》的零头也不会有。没有表现惊艳的收视率,类似“电视问政”这样的节目还能闷头做下去吗?

再来看看身边的一个例子。杭州有一档每天播出的广播问政栏目《民情热线》。开办之初,官员和民众各有疑虑,官员怕丢丑,民众怕作秀,就连制作人也担心栏目会不会出师未捷。尽管之前官员老是责怪民众乱投诉,比如市民将高房价迁怒于房管局和物价局;而民众也抱怨见不到官员,有些问题悬而未决,是不是那些当官的“心怀鬼胎”?

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和磨合,现在情形有了很大改观。民众表达诉求虽然直白但显得柔和,即使尖锐痛陈问题要害,也不再声嘶力竭;官员变得乐于倾听,在回应民众时也不再推诿哼哈。公众近用(借用台湾公共电视的一个理念,即公众亲近并乐意使用媒体),栏目也变得生机盎然。就在几天前,栏目召开8周年座谈会,邀请民意代表、政府官员参加。出人意料的是,还有些官员不请自来,杭州市旅游委主任李虹就是其中一位。问其缘由,李虹直言不讳:“我们应该有勇气面对媒体,矛盾是躲不过去的,只会越积越多,尽管有些问题还不能完全解决,但至少让百姓知道,我们在尽自己的努力。”

和广播问政相比,电视媒体通过吸引注意影响民意,更是一股几乎无人能出其右的“成熟而巨大的力量”。政治传播学上有个叫“铺垫效果”的概念,即指当媒体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方面时,人们对政务评价的标准就会跟随信息焦点而变化。在官民缺乏互信的媒介环境下,“电视问政”或能助官员一臂之力,通过官员谦卑姿态的反复传播,让其务实清新的品格深入人心。比如说,电视问政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微博看网友拍砖灌水,让官员跟民众时刻保持一种热度和新鲜感;也可以把那些大山深处目不识丁的老伯伯老婆婆请到直播现场,请他们用草根的语言来絮叨自己的困境。其实,谁都知道花上千万做个形象广告不一定赢得民心,但是这些柔软的细节却能打动民众,从而让社会的信任相互熏染、传播。

可以说,电视问政的成功,重点不在收视率,而在凝聚社会互信。因为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官民互动是需要慢慢培养的,如同静水深流。当然,不是说收视率就是个坏东西。例如日本公共广播NHK平时的收视份额虽然只有区区两成,但当日本海啸这样的灾难来临时,民众都不约而同地将遥控器转到了那里。尽管这个收视率卖不了钱,但这样不断深耕的互信结果,想必民众和官员都会喜闻乐见吧!

(作者为杭州文广集团高级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