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都:电视问政,问出的不仅是程序尴尬

 风临酒把2 2014-08-15

8月5日,湖南经视《经视问政》第八期节目播出,节目曝光了衡阳县西渡木材检查站站长和副站长涉嫌执法犯法,违规经销木材。在节目录制现场,衡阳市市长周海兵当场决定将二人停职,舆论自然又起热议。

电视问政这事儿,不新鲜,但时不时总会有地方上演类似的剧目。地方领导力主创办,相关节目红极一时,往往火药味十足,针对节目曝光的具体民生议题,领导往往当场表态,甚至不惜直接免掉责任人职务。矛盾冲突集中,现场效果好,观众看了解气,一举多得。湖南经视的这期电视问政节目,衡阳市市长也当场决定对执法犯法的两位工作人员先停职,而且会“依法、顶格处理”。

在一个电视节目现场,市长有没有权力做出这样的处理决定,这是除了为市长点赞的观众之外,另一种非常有代表性的疑问。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但这种忧虑可能在形式上最终会得到宽慰,因为针对具体责任人和事件的处理程序,当地可能会做出完全符合处理程序的决定,名正言顺地让市长的当众承诺与最终的处理结果相吻合。尽管,人们依然可以继续追问,表面合乎程序的决定背后,是否有调查、追责走过场的情况。

电视问政节目所带给社会、民众的冲击,并不仅是这一点点程序上的尴尬。电视问政给人们的观感,源自政府官员与民众围绕社会热点问题的直接对话,精心挑选的个案话题,往往也多是便于官员表态、利于即时处理的问题。“刺耳的问题、主持人的追问和嘉宾的直谏,官员的紧张尴尬写在脸上,语无伦次会引来嘲笑,回避问题会招致不满,并通过直播被无限放大”,刺激吗?确实刺激。但这种电视问政的新鲜背后,却更多是民众常态参与城市治理、表达权利诉求的机会不足与渠道不畅。

事实上,这种真刀真枪的对话、责问,原本可以不仅是电视节目里的“秀一场”,正如另一个电视问政风行的城市———武汉,一位当地人大官员投书媒体所言,“对政府行政作为,我们有人大、政协的依法监督,有纪检监察、党委政府的督办系统……但这些监督很容易演化成不解风情的形式主义,沉沦到无关痛痒的文牍主义”。这可能不是个别地方电视问政风行,而是制度性监督失语的真问题所在。细想,以电视节目的形式直播出来的问政场面,远不及较真的人大、政协有力量,而且电视节目观众遴选的随机性,本无法与常态民意代表机制的制度化选举相提并论。同样的道理,不少地方热衷于组建公咨委、临时性征集民意听证代表,以期达到尊重民意的社会效果,但同样对真正激活制度性民意代表机制有畏难情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