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练太极有感-任督之惑

 太极拳养生 2012-07-26

练太极有感-任督之惑 - 双丰收 - 双丰收的博客小屋

 后生可畏,OKCHEN习练太极之钻研精神及韧劲,令人敬佩!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何况其能偱其道飞速而进,相信其......。
  此文,对习练者颇有启发感,为便利大家观看代为编辑重排)读初中的时候,疯狂地迷上了金庸的武侠小说,那时就知道,要成为一代大侠,这“任督”二脉是一定要打通的,打通之后无不就此武功大进,简直一日千里而终成高手。打通的方式往往也是因人而异,或阴差阳错而结天下奇缘,或珍禽异兽灵药进补,也有因高人内力相助而打通的。那时常将自己幻想成书中的主人公,不仅细细享受了他的盖世奇缘(往往还揽美而归J),心中也对这神秘的“任督”二脉充满了无限的好奇与敬意,只是从来就没有想到过,这神奇的二脉会在二十年后与自己结缘。

众所周知,俺是跟随李宏达老师习练的吴式太极拳,日月如梭,如今已经一年多了。这在过去的一年中,利用业余时间,在李老师的精心指点下,俺的太极拳技艺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俺在习拳三个月和六个月时也曾总结过自己的感受与体会,粘贴于“太极中国”论坛。其实,习拳伊始,俺就一直有个困惑,是对吴式太极拳名家李仁柳所著《武术泰斗教你学拳丛书--吴式太极拳》一书中所述的有关“呼吸”的练法,因为俺在习拳三个月时就已经开始尝试在打拳时与呼吸结合起来了。书中讲到:

“练拳时通过动作过程的缓慢柔和,舒展放松,呼吸气也就自然地由粗而细、由浅入深,渐至形成腹式深呼吸。并由吸气时腹部微鼓,呼气时腹部微瘪的“顺呼吸”,逐步向深度发展,转化为吸气时小腹部微瘪,呼气时小腹部微鼓的“逆呼吸”。随着腹式深呼吸的这种深化过程,练拳时的涵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垂臀等身法日益成熟,两者相结合,就可以使全身重心下沉,下盘稳实,但这只是体会内气的初步。因此还须用意指引行气路线与拳式动作的屈伸、进退、开合、虚实相结合。”

“一般是吸气时,气从小腹部下行,经会阴,抄尾闾上行,过命门,贴于背,敛入脊骨。呼气时,气一自胸腹下行,沉于丹田;一自夹脊上行,过肩骨禺,顺膀臂贯于劳宫。一吸一呼之间,任其自然地上通百会,下透涌泉。依此路线,吸气的过程,就是动作上由伸转屈,由进转退,由实转虚的过程;呼气的过程,就是动作上由由屈到伸,由退到进,由虚到实的过程,所以这也叫做“呼实吸虚”法。这在行气上体现为“气宜鼓荡”,“气遍身躯不少滞”;在拳式动作中体现为“腰如车轴,气如车轮”;在走劲上体现为“意到即气到”、“气到即劲到”,既能使下盘稳实、重心中定,又能使周身松沉自如,圆转灵活。但这是一个必须始终坚持“以心行气”或叫做“以意领气”,渐至形成以大脑高级中枢神经为中心的条件反射,能自动地“以气运身”的过程循序渐进地发展和提高。如果有爱盲目的憋气迸力和主观的急躁冒进的习惯,而又改变不了,同这种练法是不相容的。”

俺可以在伸屈进退、虚实转换之间配合好呼吸,但对于气的具体运行路线,以及“一吸一呼之间,任其自然地上通百会,下透涌泉”这点就难以做到,甚至对其真实性也曾起疑。但由于对李老师的无比信服,俺最终还是暂时将此质疑搁置一旁,而按李老师的精心指导,始终不间断地坚持放松自然地打拳了。但在随后的推手聚会中,俺又得到四位老师的指点,自此走上了光明大道。

韩老师。韩老师内功精湛,收发自如。与韩老师推手时,俺常被其突如其来又浑厚无比的内力惊出一身冷汗,在韩老师的精心指点下,俺常常深刻体会到“粘黏连随不丢顶”、“引进落空合即出”的太极拳威力。

一次,韩老师给俺推手喂劲,劲路被逼至一个死角,正不知该如何化解时,韩老师提示:“拔肩,拔肩。”俺听了一愣,连“拔”了两次肩,都不对,都把自己拔了起来。老师继续喂劲,第三次时,老师说有了,就见韩老师脚根被俺轻轻“拔”了起来,没有费任何力气。

——其时只觉自己左肩上似有一小股气自后而上而前划了一个小小的圆弧。俺心念一动,不禁叫了出来:“气贴背?”韩老师含笑点头。俺又叫:“涵胸拔背?!”韩老师再次点头微笑,俺大喜过望。随后韩老师又两次变换形式喂劲,俺都用“涵胸拔背”化解掉了。俺内心感激无比。此后的推手中,俺就明显地感受到自己前后身间的转化已不再像以前般僵硬,而灵活多了,俺也知道,自己的功夫就此又上了一层。

[page]

 

柯老师。有一次柯老师也来到绿地公园,让俺们体会到眼光的威力。吴式太极拳“功架紧凑、安静自然、招势严密、细腻绵柔”,“细腻”这一点,简直无处不有体现。“手、眼、身、法、步”,单就“眼”这一点,其实就大有文章可为。在指导我们推手时,柯老师通过喂劲,通过具体招势的讲解,让俺们体会到了吴式太极拳中,“目光”是如何悄然改变了原有劲路的方向,以及“意识”在打拳推手中的重要性。

看上去是随手推来,但就是接触的瞬间,目光放至远处,俺就被打得连连跺脚后退,而当目光一转,俺立时又被打缩至偏侧,区别全系那一念之变。柯老师拿俺左臂,俺脚根连连被击,蹬蹬后退。“不要理会对方,沉下去,意识穿过手指”,柯老师边打边讲。话还未落,俺就跟着做了出来,就感觉手臂如同一个大铲车,将老师抄底铲了起来,拔根而起,真是立竿见影。

俺活学活用,在接下来的推手中,使了一个之前常用的“绝招”。当右手推至柯老师右肩之上时,“意识”一起,手臂犹如徒然间长了一截,身子一沉一转,手掌向外一翻,一股气势如同大海赶潮般向柯老师右颈涌去。

柯老师道一声好,同时俺右手掌已然赶到,真的是感觉如同大刀砍在了软棉上,不仅将来势消化,还将其紧紧裹起。俺就势连挣了几挣,不挣还好,越挣越紧,挣完了,俺身上剩余的气势也耗光了,再看柯老师,站在那里,一直动也没动。俺大为叹服,因为之前用此招时,可能无意间也已经用了“意识”,但绝不像这次对柯老师那样意感浓、效果好,而之前的受者大部分是通过旋腰或转身或错步来化解,不像柯老师今天这样,将来势化解于无形。

俺感觉柯老师的劲道很脆,很净,很利索。柯老师曾经向俺遥空一抓,手指并未碰到俺身,但自己重心已被轻轻提起,身子不自禁向老师倾了过去。俺从柯老师这里加深了对“意识”、“眼光”的重要性的体会,在以后的推手中,得机得势之时,常不自觉地“以意领气”,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感觉好得有时连自己都难以置信,也更加坚定了俺对“太极拳尚巧不尚力”、“纯以意行”的认识。

小李老师。一个周六的早晨,俺还在赶往绿地公园的路上,收到师弟发来的短信:“传说中的小李老师已到绿地公园。”俺惊喜万分:小李老师向来以静养为主,大隐于市,极少在外交流,也极少有人知道他身负太极真功。多少次,俺都以为会见到小李老师了,但总是无缘得见,不想这次竟有此际遇!

得见小李老师,当然要推手。俺向来有一个绝招,就是重心沉下去后当胸推去,推其颌下胸骨部分,这是较难化解的一招,俺经常屡试不爽,常有成就感J。这次故技重施,在小李老师没有任何准备时,当胸推去。

俺愣住了。感觉不对。右手好象攥住了什么东西,硬,还扎手。事后常想起这种感觉,只觉不可思夷,当时俺是摊开右手手掌,沉下后当胸向前向上推去,推的是小李老师的前胸,但感觉却是仿佛透过了老师的身体,而抓住了老师后背的脊柱,不对,是攥住,还是紧紧地攥住。摊开的手掌,怎么成攥住了呢?推的是前胸,怎么到了后背呢?那攥住的,分明是脊柱啊,硬硬的,直直的,还扎手,俺分明攥紧的是一个骨架的后脊柱啊,但那前胸骨、那中间的那些器官,又到哪里去了呢?   

但其时小李老师只是站在那里,双手下垂,没有任何动作,那一刻,俺有点发懵了。后来有个机会,俺请教了来绿地公园交流的另一位老师,他说,这可能是“透空功”吧?再后来,俺在浏览一个海外太极拳论坛网站时,看到了一个帖子,大意是说太极拳练到很高的境界时,可以出现“通、透、空”的感觉。这好象解决了俺心中的疑问。

当时小李老师看俺发懵的样子,笑了,告诉俺要“虚领顶劲”。他给俺喂劲,也是当胸推来,并让俺虚领顶劲。俺积极配合,试了三次,脖子、头皮、意识都用上了,小李老师直说没有。第四次,小李老师忽然提起左掌,“啪”地一下打在俺后脑勺上,然后说声有了。那一刻,俺仿佛突然间打了个机灵,只觉体内的脊柱如同松弯的绳子被猛地拉直,徒然间绷紧、扯直、拉长了!小李老师说有了,但“虚领顶劲”的感觉,俺当时还是没有体会到,只感觉自己被打直了。

[page]

 

其它几位拳友也抓紧时间和小李老师交流,俺就一直站在旁边认真看。在讲解到某个拳理时,只见小李老师两只手掌由里向外由上而下轻轻划了个小圆弧,化掌为拳,同时说到:“所谓涵胸拔背!所谓气沉丹田!”那一刻,俺仿佛感觉一扇气体,从其后脚根向上由后而前绕其身躯划了个圆弧而落至其落拳的丹田处。那感觉只是一瞬,其快无比。俺心有所动。

以后的日子里,俺常常想起那个动作,那个感觉,“所谓涵胸拔背!所谓气沉丹田!”一日上班的路上,出了地铁,又想起这个感觉,不由自主地以意领气,立时一股极细小的气由丹田经会阴再沿后背向上,行至头顶百会穴时而止,连试几次,但始终无法冲过百会。第二日,忽然灵机一动,意想该气如小蛇般随两脚左右交替前行的节奏而蜿蜒上行,在气冲百会时,再由右手配合向前一引,嘿嘿,这股又细又小的气,居然蜿蜒穿过了百会!俺再以手势继续配合而慢慢下引,居然也回到了丹田。这一下,俺非常激动,俺打通了二脉,传说中的“任督”二脉!这一路行来,一路不停地“以意领气”地来回引,心中着实非常高兴。

俺几乎每个中午,都要抽时间在外面打一趟太极拳,这天的中午当然更不例外,当然还要和呼吸结合起来,当然也要如书中“一般是吸气时,气从小腹部下行,经会阴,抄尾闾上行,过命门,贴于背,敛入脊骨。呼气时,气一自胸腹下行,沉于丹田;一自夹脊上行,过肩骨禺,顺膀臂贯于劳宫。”所述来打拳,这样每式的伸屈进退、虚实转换之间都想着书中的行气路线,居然也打得有滋有味。

其实,在这之前的不久,也就是俺习拳近五个月的时候,在李老师的指点下,俺打拳打出了自己的内劲。那也是一个中午,在“搂膝拗步”时,随着右掌的前推,不觉一股内气自右肩绕臂螺旋前行,如同干涸的田畦迎来了久违的溪水,气行到哪里,就松到哪里,柔到哪里,最后经手腕而绕五指至指头,行至尽头处再一个回浪引领右掌回缩,继续下一个太极动作。

这种内气当时只是在这一个动作,且只此右臂才有。在俺这天配合呼吸行拳时,进退呼吸之间,心头也一直在以意领气。在打这个“搂膝拗步”动作时,心意引领该气随呼吸而由督脉经百会而任脉而归于丹田,好象还比较自然地能够做到这一点,但其它的动作,未免就有点牵强附会了,最后竟然有点硬逼着该气一定要随每个动作而由后而前、由督而任地运行。

俺对太极拳是真热爱。只要有闲暇,俺是无处不太极,无时不太极,或打拳,或思考,就连公交车中也常有太极状而引人侧目。自然,自从有了这个“新”的体会,俺在公交车、地铁中随车颠簸、开停之际也就会趁车势而“以意领气”,如同打拳般地在体内不停地由后而前地划着气弧。就这样过了几日,不知不觉中,俺已犯下了太极拳的大忌。

但在随后的推手聚会中,李老师就指出俺重心不稳,心气上浮,状态大不如前。俺也感到了这一点,内心有些着急。在随后几日的打拳中,俺还是这样“配合呼吸”地练,但越练体内越乱,越练体内越糟,且不说那股又细又小的气,只是这打拳的招势,在一直过多地关注“以意领气”下,竟然有时也会忘记掉。

节奏全部打乱,以前打拳时的“放松自然”也全然不见,一味的“以意领气”引得自己焦躁异常,收势后也倍感胸口闷恶难当,往往要经几分钟的调理才能逐渐平静下来。俺心中不免上火,明知道自己这样打不对,但也改不过来,如同着了魔,只要一打拳,就禁不住地“以意领气”,即使不打拳,正常行路,也能分明感受到自己的“头重脚轻”,重心居然练到了头上!那一道道经过头顶的气弧,竟成了一道道的气鞭,鞭鞭都抽打在俺的头上,是一次次裂脑般的隐痛。外表虽无半点征兆,但心中的痛苦自知。那段日子,如同一场恶梦,真的是不堪回首,也不愿回首。

[page]

练太极有感-任督之惑 - 双丰收 - 双丰收的博客小屋

 

一日,又在网上浏览太极拳网站,拜读到孙禄堂先生的《拳意述真自序》,真是欣喜万千,当读到“练拳术不可固执不通。若专以求力,即被力拘;专以求气,即被气所拘;若专以求沉重,即为沉重所捆坠;若专以求轻浮,神气则被轻浮所散。所以然者,外之形式顺者,自有力;内里中和者,自生气;神意归于丹田者,身自然重如泰山;将神气合一,化成虚空者,自然身轻如羽。故此不可专求。虽然求之有所得焉,亦是有若无、实若虚,勿忘勿助,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而已。”时不禁一声长叹! 犹遭一盆凉水当头浇下,浇灭了俺心中那烦躁之火,又觉心中常堵的一块巨石被前辈轻轻化掉,化得无影无踪,自己如同久旱逢了甘雨,胸中多日的烦躁之气竟被一扫而空!

《自序》又道:论语云:“一以贯之。”习拳亦是求一以贯之道也。阴阳混成,刚柔相合,内外如一,谓之化劲。用神化去,至于无声无臭之德也。孟子云:“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丹书云:“形神俱杳,乃与道合真之境。”拳经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老子云:“得其一而万事毕。”人得其一谓之大。拳中内外如一之劲用之于敌,当刚而刚,当柔则柔,飞腾变化,无入而不自得,亦无可无不可也。此之谓一以贯之。一之为用,虽然纯熟,总是有一之形迹也,尚未到至妙处,因此要将一化去,化到至虚无之境,谓之至诚至虚至空也。如此“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神之道理得矣。”

看到这里,俺内心早已是感激无比。感激前人留下的心得,让后辈们少走了多少的弯路,也感激置此文于网上之无名网友。李老师常教导俺,“天下太极是一家。”习练太极要想取得进步,就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交流,不断地总结,“用脑子去打拳”。太极拳是开放的,拳要开放,心胸更要开放,固步自封是难以进步的。真的,俺能有此进步,完全得益于诸多良师益友的教诲和帮助,俺心中无限感激。

这一天的中午,俺当然还要去打拳。但这次的打拳,是去除了心病后的打拳,是轻装上阵,再无任何思想包袱。自然放松后,由起势至收势,自自然然,全无障碍,不仅恢复了以前的状态,似乎还打得更好了些,内心非常地舒坦。一趟拳打完,30分钟过去,意犹未尽,再来一趟。这一趟,更是什么都没有想,更是轻松自如,自感如行云流水,真是说不出的舒服,舒展。“搂膝拗步”的气感也回来了,只感觉仿佛不是俺在打拳,而是拳在打俺,是气在引领着俺的躯体在打拳。在拉一个“单鞭”时,老天爷,又是一股内气自左肩螺旋绕臂前行,一如“搂膝拗步”时的右臂,感觉是如此的清晰,如此的真实:俺的左臂也通了。

打完这趟拳,收势后,俺强压内心的激动,但还是兴奋地跳了起来。俺知道,自己已经走出了那个魔圈。俺再也不愿再回到过去那种痛苦的状态,备受煎熬。习练太极拳伊始,俺就从拳经中知道,太极拳“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的道理,但不知不觉间,自己还是钻了进去,自拔不能,幸无意间得到前人指点,得渡此难关。

后来的事实是:虽然经过了此一轮回,但在随后几天的习拳中,还是或多或少、自觉不自觉地仍旧是想到那令俺痛苦的“以意领气”,但程度已不是以前那样深。心病既已去除,愈痊只能慢慢靠时间了。

李老师此时尚不知俺“自行修炼”这回事,见俺打拳、推手一直定不下来,还是让俺先休息半个月,忘掉太极拳。恰好俺接下来工作非常忙,实在抽不出时间打拳,因此也就真的休息了半个月。两个星期后,俺从香港出差回来,再和李老师推手时,老师赞俺比以前又进步了,不仅推手时重心始终在下面没有起来过,听劲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俺内心非常高兴。

接下来又跟着老师打了一趟拳。老师说不错,发现俺打拳时能够“合”了起来。俺又很高兴,打拳时只是感觉有一股气被俺裹住了始终不放,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合”啊J。大约又过十日后,还是在跟着李老师打拳至“揽雀尾”时,突觉前推的右前臂内一股猛烈至极的气来回鼓荡,如同一段横木在逆流前行,猛烈的大水一浪超一浪地猛烈冲下,而横木就在这种冲击的震荡下逆流摇摆前行;在右掌由前而后回撤、目光由放而收时,又感觉一道气浪在体内作弧扇形 由后下而右前上瞬间卷过,同时后面的左小腿突突而跳,内有热流一鼓一鼓地不断涌过;随后在右掌后撤而向左前推转换的一刹那,更似有前后两道气弧闪电般于右脚下交叉划过。

——这一连串的感觉是真实的,剧烈的,但俺一直不为所动,直至打完拳,立即向李老师倾诉。老师先是点头认可,在打拳过程中,已经注意到俺的动作,基本上是打对了。接着感叹道:“不信太极拳,不了解,打不出,怎么相信?!”俺理解老师的心情,是啊,不能因为自己“打不出”或“不了解”就否定太极拳“客观存在的神奇”。

[page]

 

一直以来,俺的太极状态非常有规律:半个月状态好,半个月状态不好。俺常常是这两个星期打拳推手时感觉非常良好,但接下来两个星期的感觉又非常差,如此循环往复,内心就会苦恼。诉求于李老师,老师倒是非常高兴,说俺这样是又进步了。“太极拳就是这样,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他说,“这样长期下来,只要方向正确,就会越来越进步,圈子也越练越小。”

由于俺对太极拳的极度痴迷,倒是有一点始终没有变过,就是俺睡眠中的放松自然。俺身体好,睡眠质量好,极少做梦,常常一觉到天亮。自跟随李老师习拳以来,每天清晨一觉醒来,第一要务便是顺势伸个懒腰。这是非常享受的时刻,吸一口气,双手前探划圆,全身轻轻进行着调整,待划圆完毕、感觉内收时双目睁开,此时只觉神清气爽,十分地惬意。

一日清晨,似醒未醒之时,忽觉体内一股热流自尾椎骨沿后脊缓缓上行,粘乎乎,暖融融,半透明状。俺没有去打扰它,待其行至头顶百汇时,双手手指微合,以“揽雀尾”意向内轻轻一收,这股热流自然经百会由面前而下,经胸腹而归丹田,又自行绕会阴缓缓而上。恍惚中它有两层,每层又似有五个气管,每个气管上又似有五彩相伴。这股热流质如珍珠,仍是半透明状,但已是色彩斑斓,就这样粘乎乎暖融融地沿后脊自行而上,再自行经百会而面前而胸腹而归于丹田。待其第三圈运行过后,俺自知已成,意念一收,穿衣下床,不喜亦不惧。

算下时间,这应是在去年十月初,也就是在俺跟随李宏达老师习练吴式太极拳半年后,有了这种感觉。俺想,应该是打通二脉了吧,即便不是,又有何妨?一生不通,又有何妨?俺已经很满意现在安静自然的感觉了,也很享受这种放松下沉的打拳了,师生、拳友间能经常交流学习,其乐融融,每天都能有进步,知足了,也不再追求其它了,任其自然吧。

刘老师。刘老师嗜武,是散打、跆拳道、擒拿格斗的好手,现跟随李老师习练吴式太极拳。刘老师也经常给俺喂劲,在很多小细节上俺都得到过刘老师的指点与帮助。

记得一次和刘老师推手,看俺推得兴起,也在状态,刘老师就直接告诉俺:“把劲放远,放长,用足,打通全身!”俺就依言而行,进退转换间劲路怎么走全由心意,举手投足间全凭意转,只觉自己如得大自由,没有规矩,没有套路,兴之所致,意之所使,无不酣畅淋漓。全身上下内外,无任何停滞障碍,意到气到,一路畅通无阻,行云流水间只感无比地惬意,打得这个舒服啊。这可苦了刘老师。

刘老师劲喂得好,每次都喂到点子上,“人顺我背”,结果是幸福了俺,苦了自己。由于俺们在绿地公园大部分时间主要以散推为主,所以推手时向来就没有什么限制。这次俺得了大自由,推手时一切随“意”,“意”无定所、定式、定念,全任当时自然,此时刘老师的感受就可见一斑了。就见刘老师东倒西歪,前仰后俯,又蹦又跳。俺当时心里又高兴又感激,也更珍惜这难得的体会,难得的机会,平时很多不能想、不敢做的动作居然也都由俺自然做了出来,由此俺也更深刻地体会到太极拳“纯以意行”、“用意不用力”的特点。

第二天,刘老师将圈子小了一圈,再推手时,俺们就又恢复至以前的老样子:练听劲。因为老师的圈子小了,俺听不出来啦,只能老老实实地再继续练听劲J。

还有一次,俺和另外一位拳友推手,慢慢地他将俺劲路逼至一个死角,俺动不了了。这时一旁观望的刘老师提示俺用“揽雀尾”里的一势化解,俺试了试,不行,他逼得更紧了。刘老师抬手捏住俺的右手食指指尖,稍稍引了一下,就这一下,俺就觉得自己右手臂下面突然全空了,对方劲势一下子冲了进来,接着在俺右手食指的引领下,“空”出的空间像一个大袋子般将对方劲势装下并轻轻兜起,没费任何力气,对方“啊”的一声被连根拔起。

刘老师说俺的“揽雀尾”里有个细节没有打好,接着又演示了“揽雀尾”里各势的变化,包括这个细节。俺了解了,也体会到了,但没有老师的帮助,俺自己还是打不出来这个势。大约又过了一个多月吧,在俺自己打拳,当打到“揽雀尾”里的这个细节时,体内自然向下一沉,嘿,那久违的感觉马上就回来了,一沉一空一转,自然生出一股气由右手手指而出,引领着下一个动作顺理成章地演化下去。

[page]

 

俺真是无限感慨。太极拳打了近一年了,“揽雀尾”往少里说打了也有五千遍了,可是以前打得居然都是“错”的!平时感觉打得挺好的,也挺有味的,谁在这里面的东西越打越多。“一层功夫一层理”,还有多少拳理俺没有感觉到?俺现在打出了这个感觉,那么现在打的这招“揽雀尾”是不是就是对的?其它招势呢?是不是都对了?还是一直都在打错拳?“拳无止境”,就打吧,用一生的时间,也不去强求,好在有师友相伴,有进步可见。

自俺能够独自熟练打拳后,在打拳的过程中,俺就经常听到自己体内时常有声音在“咔啪”作响,有时响得多些,有时响得少些,但始终有这种声音在轻轻作响,或于手臂,或于肩胛,或于背,或于腰,或于腿,或于脚,或于胸腔内脏。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筋骨的对拔拉长”吧,响了这么长时间了,现在还是一打拳就响。“放松自然”地打拳,李老师从一开始就这样教导俺,这种声音应该也是打拳时“放松自然”的结果吧,俺想。

有一天,俺请教韩老师“太极起势”的打法,韩老师给予了详细解释,说明了内气是如何运行的,并亲自做了演示。这时俺也的确感受到了老师体内之气是如何按照书中所述“……,呼气时,气一自胸腹下行,沉于丹田;一自夹脊上行,过肩骨禺,顺膀臂贯于劳宫。”当时自己也如老师般做了一遍,但是体会不到老师所说的感觉,也就没有坚持,就此作罢。

一段时间以后,在俺自己打拳时,太极起势起落之间,竟无意间感觉到了韩老师所说的气感,的确是行至肩头处时气分两股,各沿头与肩先后经胸腹落下而归于丹田。其中经头部的那扇气所经路线,正是之前曾经反复折磨过俺的路线,只不过此时已是气扇,而不是之前那一丝小气而已。感觉也不一样,过去头疼,现在自然。

虽然已经体会到了这种感觉,但俺心中也并不激动,只是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原来俺的确已经打通了“任督”二脉,很可能在习拳中,于无意间还经常于二脉中行气呢。但是俺对孙先生所言的“……。故此不可专求。虽然求之有所得焉,亦是有若无、实若虚,勿忘勿助,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而已。”有了深刻的理解与体会。

又有一天,清晨,在绿地公园。俺去得早了一些,见到李老师时,就当时心中的一些疑问请老师解惑,并以推手相释,然后引申开去,谈到了“虚领顶劲”。李老师再次喂劲,当胸推来,俺忽然间感到背脊处有一股气自下而上蜿蜒而上,迅速异常,而且还是划着英文字母“S”形,犹如太极图黑白鱼间的那条曲线,快速蜿蜒而上,自头顶冲出,继续蜿蜒而上。再看李老师,已被俺弹出。俺又惊又喜,赶紧相问,李老师点点头,是用“虚领顶劲”化解掉了。李老师又喂了两次劲,都被俺原地不动地以“虚领顶劲”化解了,还每次都将老师弹了回去。至此时,俺跟随李老师习练吴式太极拳的时间,正刚满一年。

自此以后,俺在推手时就时常能够感觉到“虚领顶劲”的妙处,如同有另一个俺跳出身体,在头顶上居高临下地指点着或者紧贴着俺的“意识”引领着对方的劲路走,由此俺对“以意领气”、“纯以意行”的感受就更加深刻了。俺也时常想起小李老师,想起那一推,那一掌。小李老师神龙见首不见尾,那一次去绿地公园,也只是碰巧而已,停留的时间也未及一个小时,交流之后即飘然而去,以后再未出现。

俺仍是坚持最大可能地每天打拳。现在又有了新的感受,对习拳中的“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这些劲也有了自己初步的体会,也初步理解了“气宜鼓荡”、“气遍身躯不少滞”、“腰如车轴,气如车轮”等的含义,尤其是对书中所述的“练拳时的涵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垂臀等身法日益成熟,两者相结合,就可以使全身重心下沉,下盘稳实”,深以为然。

李仁柳先生在书中将吴式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归纳为:“意”为统帅、“气”为主导;虚领顶劲、尾闾中正;涵胸拔背、气沉丹田;沉肩坠肘、松腰垂臀;分清虚实、重心中定;动中求静、内外俱练。俺想,只要在打拳过程中做到了这些基本要领,再结合李老师所说的“放松下沉”地打拳,就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俺跟随李老师习拳,从一开始就没有受任何规矩所限,盘架与推手同时进行,一切皆任自然,在实践中与理论相结合,反复体会千变万化的形式下不变的太极拳理,正是李老师及诸位师友的无私帮助,才使得俺在太极拳大道上一步步地前进。通过坚持不断地打拳与推手,俺现在也已对“内三合”与“外三合”有了自己初步的体会,对李老师一直强调的“上下相随”、 “节奏” 、“协调”等也有了自己初步的感受。

回顾起自己这一年来的习拳历程,当真感慨万千。俺的进步直接得益于李老师等诸位老师的口传身授,一起交流的众多拳友也给了俺莫大的帮助,同时,俺也间接得到了众多前人与太极拳网友的暗助,通过浏览网站、拜读前辈们的圣贤书,不仅增长了见识,无形中也受到他们的潜移默化,受益良多。

[page]

 

俺无以回报,只能将自己的习拳体会记录下来,希望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能够对正在走自己以前弯路的太极拳朋友有所帮助,共同将太极拳发扬光大。以上所述之事,均为俺亲身经历,虽有些看似荒诞不经,但的确是发生在了俺的身上。在此,俺不想申辩什么,也不想证明什么,俺只是将当时的感觉记录下来,不求对错。

太极拳是文化拳,哲学拳,这一点俺习拳至今,感受颇深。外在的形式可以模仿,但里面的内容却只能自己体会了。尤其是越往后打,就越感觉是在修炼,在修身养性,以至于最终能修炼到什么程度,将视自己的思想境界而定,正是“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往往习拳难以再上台阶的原因,不是未遇良师,就是受思想局限,思想上没有真正“放开”、“放松”。

俺在习拳中走了一些弯路,最终还是由于解放了思想,才求得大解脱。俺想,俺打通的不仅是俺身体上的,更打通了俺思想上的“任督”二脉,从此“亦是有若无、实若虚,勿忘勿助,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俺也知道,以后要想继续进步,仍有很多的思想需要解放,但这都没关系,俺相信,在李老师及诸位师友的帮助下,俺还会一步步地前进的。老子曰:大象无形。俺想,太极拳修炼到最后,应是“无形无象”状态,纯系自然,终归于“道”。

最后,俺还是以孙先生的话结尾,并愿天下所有太极拳爱好者都能“延年益寿不老春”,修“道”,得“道”,证“道”:

论语云:“一以贯之。”习拳亦是求一以贯之道也。阴阳混成,刚柔相合,内外如一,谓之化劲。用神化去,至于无声无臭之德也。孟子云:“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丹书云:“形神俱杳,乃与道合真之境。”拳经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老子云:“得其一而万事毕。”人得其一谓之大。拳中内外如一之劲用之于敌,当刚而刚,当柔则柔,飞腾变化,无入而不自得,亦无可无不可也。此之谓一以贯之。一之为用,虽然纯熟,总是有一之形迹也,尚未到至妙处,因此要将一化去,化到至虚无之境,谓之至诚至虚至空也。如此“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神之道理得矣。”

附注:

任脉是循行于人体胸腹部正中的气脉。它起于胞中(指盆腔中的内生殖器官),下出会阴,沿腹面正中线上行,经阴阜、腹部、胸部,经面部到眼眶下。它为“阴脉之海”。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使左右两侧的阴经通过任脉而相互联系,因此,任脉对阴经有调节作用,故称“总任一身之阴经”。它能调节月经,妊育胎儿,故称“任主胞胎”。

督脉是循行人体背部正中的气脉。它起于胞中(指盆腔中的内生殖器官),下出会阴,沿着背面正中线上行,经过骶部、腰部、背部、颈部,进入脑内,再沿头部正中线,由项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内唇第带处。并有支脉络肾,贯心。它为“阳脉之海”。六条阴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督脉对阴经有调节作用,故称“总督一身之阴经”。督脉属脑、络肾、肾生髓、脑为髓海。因此,督脉基本上反映脑与脊髓的生理、病理头部,并使脑、脊髓与内生殖器相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