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重虚实分明引动拳势

 太极拳养生 2012-07-26

自重虚实分明引动拳势 - 双丰收 - 双丰收的博客小屋

   “用意不用力”.已成为当今太极拳界的主流认识。但也有人反对:不用力怎能运动呢?王壮弘先生回答得好:“用重量不用力量。”我认为.这是对”用意不用力”的具体实施和正确发挥。但也有人怀疑.重量是垂直力.怎么可能引动行拳呢?
    没错,重量是重力的量化.重力是物体被地心吸引所产生的指向地心的垂直力。物体之所以垂直下降.是因为没有遇到可改变其运动方向的力,如无风天的落雨。但当雨水下落到地.水的重量与地面的阻力相结合,就会使水向阻力较小的低处流去。水在流动中遇到不平之处.或翻起浪花,或形成漩涡,随遇而变.形象万千。就像水底下高低不平加上水的重量共同引动着水流变化一样.人两脚间的虚实变化加上身体重量同样能成为肢体运动的主要引动力:脚下的虚实对人和地形的阻疏对水一样,都能使重量这单一方向的垂直力变化出丰富多彩的运动现象来。
    流水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用自身重量引动拳势的说法却使不少人感到新鲜和难以理解。所以先贤宋书铭在行拳《心会论》中明确指出:“地心为第三之主宰。”提醒我们后来的练拳者.要重视地心对自己身体的吸引力.并用由此而产生的身体重量“主宰”(引动)行拳。自身重量人人都有,最经济、最方便.但要用以引动行拳,许多人却做不到,原因是缺乏虚实分明的基本功夫。
    虚实分明是太极拳运动的技术核心,涉及到意气神劲和肢体的各个部位.而且在不停地交替变化,绝不仅仅是重心偏于一脚那么简单。虚实分明是一项综合性技术.技术基础是“松沉”二字。
    松“是太极拳的灵魂”(蒋淑兰),“是一切技术行为的出发点”(余功保).”是武术家一生之追求”(邓声韶)。意气开时呼气,从体内往体外松,从根节往梢节松,从上体往脚下松,如水渗沙,以沉为主。意气合时吸气,从体外往体内松,从梢节往根节松,从脚下往丹田腰背松,如气蒸腾,以轻为主。
    关于松与沉的关系.李应吴先生说:“太极拳的松,就是要求你去体会自己承担自己体重的负重感觉,这种感觉首先是对习惯思维的完全悖逆,所以首先是意识的体验。只有获得了这样的体验.才能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或某一部分作为物质的沉重感,这样才可能打通周身关节.做到周身一家。”才可能进一步体会虚实,变换虚实,做到虚实分明。
    “放松”一词中的”放”字,主要是放下的意思,往下一放所产生的松就是沉。从上往下放,是消除肌肉、关节对肢体多余的支撑力或牵拉力,使肢体依靠自身重量自然下坠.而绝不能有丝毫的下压力。从上往下放.既是松的方法,也是沉的方法。
    太极拳中的“沉”字,一是作动词用,与”降”意相同,与浮、提.升相反,如水中之泥沙渐渐下沉,沙中之水层层下洇,是意气顺应地心引力向下运行的过程;二是作形容词用,与重相同.与轻相反,如”偏沉则随.双重则滞”中的“沉”。
    察太极拳的诸多要领,除”虚领顶劲”是要求向上的,其余如沉肩坠肘、含胸束肋、气沉丹田、松腰落胯、敛臀垂骶、屈膝松脚等,多是要求向下松沉的。还有“在太极拳中处处要坠”(姜容樵),”逢转必沉”(曹树伟),”练拳要塌住劲”(陈发科).都是教“沉”的。据说,当年李雅轩的几位弟子在一起切磋“搂膝拗步”中”弓步推掌”一动时,有的说应以推为主,有的说应以沉为主.争论不下.去问老师.李雅轩明确回答:”当然以沉为主。”这都说明沉的重要性。

[page]


    沉是顺应地心引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沉后必提:提是顺应地面的反作用力,有提才能再沉。沉与提之间的相互转换,要趁着意气开合的转换时机而随机转换,沉或提的运行过程要顺着意气开或合的运行之势而借势运行。无论沉提,都不能与原有运动机势相违拗,都应随机顺势,贯彻不丢不顶、沾粘连随的行拳原则,随机顺势,在身体内部和两脚之间一沉(实)一提(虚).圆转往复,形成鼓荡,虚实分明就能实现,自身的体重就能释放出引动行拳的势能,使拳势走出行云流水般的艺术效果来。行拳如酿酒,身体重量是原料,虚实分明是酒药(催化剂).拳韵就是酿造出来的酒香。
    松沉也好,轻提也好,腰腹裆胯是中心段,是重点,具有发动机的作用j两脚是根基,是人与大地换气的起落(出入)之处。意气开时沉气.体内之气顺应地心引力通过脚心沉入地下,脚心下落贴地,脚底铺开放大。意气合时提气,大地之气顺应地面反作用力通过脚心升入裆腹腰背,脚心向上吸收,五趾和脚底边缘抓地.足成弓形,裆腹上提,意在克服地心引力,使全身感到轻灵。沉从脚落.提从脚起,脚是人体与地心最直接的通道,是拳势接受地心主宰的第一关,是与“地心为第三之主宰”相匹配的“足掌为第三之宾辅”(宋书铭)。地心是主,脚底是辅,就是要求我们用脚心一呼一吸的虚实变化顺应好地心的吸引力和地面的反作用力,使脚底当好“全身总此一虚实”的“此”,为全身”一处自有一处虚实”扎好一个“根“:通过脚心与胸腹协调一致的一呼一吸,调理好全身的虚实.调理好体重的下沉力和上提力,将体重这个宝贵的动力资源发挥得淋漓尽致、丰富多彩。
    例如:每逢一脚向前上步,在脚跟触地之后到重心前移成弓步的这段过程中.应当通过两脚间的虚实变化和会阴穴的一松落一上收.使
以会阴穴为标志的身体重心走下弧线向前移动(重心常在会阴稍上,与会阴相对相通,同升同降)。若把会阴穴比喻为一颗玻璃球,可设想是从锅的一侧边缘靠自重向下滚动.利用惯性经过锅底.再向上反滚到锅的另一侧边缘.全程走了一个锅底形.即下弧线。其中,裆走向下的半段弧时,主要意念是先后脚再前脚依次放松,分别引导两膝先后松屈(前脚掌踏地).两胯撑开.裆下开宽。这就像是在积水边开挖了一条引水的沟渠.得以使腰腹裆胯充分放松、下沉,使以会阴穴为标志的身体重心像水向低处流似地向前下流动到两脚中间。紧接着,后脚侧胯向内旋,在腰胯继续松沉和两胯微微相合的情况下,会阴穴微向上吸收并随重心前移到位。设想的玻璃球是在锅中滚动的,会阴穴是在两脚虚实变化所形成的无形之锅中走下弧线的。物不同理相同.都是依靠自身重量移动的。
    再如:每逢后脚要向前脚内侧提收时,首先是前脚(实脚)像踏在松软的沙土上似的松落下陷,脚心落地,脚底铺开放大,体内意气从脚心下沉入地,随之膝部弹性松屈,同侧的胯、腰、肋、肩顺序向下松沉。这就是两脚之间的“偏沉”。在身体总重量不变的情况下.前脚侧”偏沉”,后脚侧“偏轻”。力量与重量成正比,偏沉则牵拉力更大,偏轻则牵拉力更小。大力胜小力,轻侧随沉侧.所以拳论说“偏沉则随“。前脚侧“偏沉”.“偏沉”的力量(重量)自能引动重心向前移动,自能引动腰身向前脚一侧转动,自能使后脚一侧轻灵顺随.为提脚创造条。当重心移好、后脚只有大趾尖触地时,后膝向下松沉.脚就像被撬起似的轻轻离地。接下来后脚往前收时.总的要求是”实撑虚松”。“实撑”是指实脚下地面的反作用力自脚心以踝过膝上升,升到胯时,胯根内收,像千斤顶似的向上支撑住整个腰身;“虚松”是指虚脚侧胯和腿充分松沉.主要利用其自身重量,使脚像荡秋千似的轻松收到实脚内侧。
    不光是重心移动和腿脚提收要借用自身重量.全身大大小小的所有部位和各种各样的运动方式都是如此。就说手吧.手向下画弧时也主要是借用手臂自身的重量向下松沉.说像秋千下荡也行,说像水向低处流也对,说像玻璃球向锅底滚也可.道理都一样,都是利用自然的重力(重量)作用。手臂向上画弧时,或是借用自身已有的运动惯性,或是借助肢体其他部位下沉的反作用力,或是借用内气上提、腰脊伸缩的螺旋力,反正都与地心的吸引力和地面的反作用力有关,都与肢体重量和虚实分明有关,都不能只靠局部(如肩胛)的肌肉收缩力将手举起来。
    不论什么拳势.都不是身子乱挪、手脚乱动,都是基于身体重量所派生的虚实分明,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由面及体.使全身无处不虚实,无处不贯通,从而使拳势具有水的品性和荡秋千的动势.使肢体像水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因松沉而贯通,因虚实而流动。使得拳像荡秋千那样因落势而沉气,因沉气而向下松体.以利用自身重量牵引肢体运动;随升势而提气.随提气而收合肢体.以顺应地面的反作力,为再沉做准备。内气的提沉,不但有受呼吸的协调而形成的整体一致性,而且有因两脚虚实分明而产生的肢体两侧的差异性(偏沉)。沉要沉得足.提要提得够。沉足提够了.虚实就分明了,有重之体也就像水向低处流似地被引动了.因此也有人说虚实分明是太极拳的动力源泉。要想做到虚实分明,诀窍就是一个“松”字。松是贯通肢体、灵敏身心、开发重力,节省体力、获得最佳锻炼效益的根本功法。没有松,肢体像木头一样,哪里来虚实分明7没有虚实分明,体重于拳就没有价值。所以,练拳人要把“松”作为一生之追求.抓住不放。每动都要自问:松了没有?松透了没有?要常怀一颗放松的心,反复尝试着通过虚实分明把动作松出来,要避免任何主观用力的干扰,尽可能纯粹地发挥自身重量加虚实分明的综合作用,使动作像水那样自然流出来.像秋千那样自动荡出来,千万不能总是”认认真真”地用力做出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