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官”的由来与内涵

 李灏 2012-07-26


“父母官”的由来与内涵  

    按照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世界、包括世界上的一切财富,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称劳动人民为衣食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是人们的共识。但为什么又有“父母官”之称谓呢?带着这个问题,查阅了一些历史资料,原来这个“父母官”之称谓,是出自两汉时期南阳郡的两位太守,一个叫召信臣,一个叫杜诗。

 

    据《汉书》卷89载:“召信臣为人勤力有方略,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躬劝耕农,出入阡陌,止舍离乡亭,稀有安居时。行视郡中水泉,开通沟渎,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以广溉灌,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郡中莫不耕稼力田,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

 

    又据《后汉书》卷31载:“杜诗,七年(公元31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於召信臣,故南阳谓之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从以上史料可知,召信臣、杜诗是两汉时期在南阳先后任职的两位太守。由于政绩卓著,勤政爱民,南阳人民称他们为“召父”、“杜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父母官”的由来。

 

    这两位太守的共同特点是:心底无私,勤政为民,务在富之;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兴修水利,发展农耕,勤俭节约,省爱民役;敢于碰硬,为民除暴,给老百姓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廉洁奉公,两袖清风,在外为官,家无田宅,临终时“丧无所归”。这样的好官,老百姓爱戴是在情理之中。南阳人民为了纪念这两位太守,在南阳城内专门修建了一座“二太守祠”,俗称“父母祠”。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南阳知府佟应琦,又在南阳知府衙门前边,修建了两道牌坊,东边是“召父坊”,西边是“杜母坊”,以发扬光大召父、杜母的精神。由此可见,“父母官”本身包含了深厚的官爱民,民拥官的丰富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召父、杜母的事迹,体现了一条正直的为官之道。官者,就是为百姓谋利益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是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官者的利益和老百姓的利益是一致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为官,就要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要无私地担负起为老百姓谋福利的重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诚心诚意地当好人民群众的公仆,这样才不愧为“父母官”的称号。南阳府衙内有一副对联这样写道,上联是“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联是“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揭示了正确的为官之道。南阳府内乡县衙也有一副对联,写得更为明确,上联是“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下联是“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两副对联深刻地、全方位地揭示了官与民之间辩证的血肉关系。一切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以民为天,是正确为官之道的最根本的观点。一个地方官的品行、政绩,与当地的社会风气、百姓安危是休戚相关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