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的成长 不要期望“种瓜得瓜”

 阿里山图书馆 2012-07-26

       孩子的成长 不要期望“种瓜得瓜”

                 作者简介:陈禾,退休教授,亲子教育专家

“心智成长”是婴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也许不少家长一路来都接受着一种“种瓜得瓜”的论调,所以认为要孩子记忆力好,从会说话开始就让他背诵古代经典;要数学好,就去上奥数班;要考试成绩好,就反复不停地写作业做同步练习。这种做法,就像我小时候爸妈认为让我多吃猪脑就脑力好,多吃大蒜,算术就能顶呱呱一样可笑。

  我说的“心智成长”就不可能种瓜得瓜,甚至经过一番努力,表面上看似乎一无所得。为什么?心智成长包括了两个层次:它的内核是脑力开发,包括透过五感刺激与动作锻炼,加速、加强大脑神经回路的发展,优化感觉统合,直接散发出来的成就就是“能力”。所以才有了第二个层面的“学习”,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手段,在体验中获得观察力、辨析力、思考力、想象力和解决难题能力的逐步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越来越强,这些能力积累起来,就是孩子具备的“能量”。

  这个分析过程,我一直没有说出口的其实只有一个词:“Feeling”。用汉语说,勉强可用“感觉”来表达。“Feeling”就是促进成长的“驱动器”,也可以说是“能量”的嗅吸器。

  让孩子铸就足够的能量——这个心智成长的过程非常复杂,但也可以说是很简单。所以复杂,是因为家长的教育理念过时或不正确,教育手段粗暴或不适用,以至于总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家长都是新爸新妈,育儿经验全是来自儿时的记忆或对朋友、邻居的观摩借鉴,这些脱离孩子的生活环境及不同社会价值的教养方式方法,经常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以致最后变得不可收拾。

  从“教育”的目标来设计教育过程,而且当你能够站在一个相对客观的高度来进行思考,你就会发现:要求教育手段的可行和有效,这个过程就必须用上一些谋略。谋略可以有两类:一是不怕对方知道我的目的,但要求对方按照我的思路走,这是“阳谋”;另一是不能让对方知道我的目的,这样我才能成功地将对方引导到我要他走的路向,这是“阴谋”。一个体验式教学方案的设计是否成功,就在于“阳谋”及“阴谋”的有效应用。

  亲子教育采用的就是体验式教学,推行的“不教而教”的教育理念。在“心智成长”这么大的一个课题上,一开始就需要用上“阳谋”,虽然可以堂堂正正地公开说,但很难说得明白,就索性不说,做就是了。教育的意义在改变人的气质,目标既在提高素质,那么实施的过程就需要可行有效的手段。只有理念正确,松紧有度、进退有据,一以贯之走下去,让受教育者走得顺,欣然朝向目标前进,能够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建立早期经验,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以前的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文环境没现在的复杂,教育、学习,可以一卖一买,把古圣先贤的典籍背诵下来,之后或进入官场,或当个私塾教师,勉强养家糊口。而绝大多数的人只凭着家庭教育及家传技艺直接上岗,在社会上从事适合自己能力的职业。这样的生活,能够出类拔萃的人,或因机缘巧合,或凭锲而不舍的努力,其实全凭造化。

  现代社会就不同了。脑筋不好使,又没有“能力”的孩子,就没有办法在国家的教育机制中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成不了人才。除非出身官宦富豪之家或由于机缘巧合,否则长大后势必将受苦受累。因此,父母们都自觉责无旁贷,扛起培育子女成才的责任。但是,培养孩子成才可不像过去的师傅带徒弟那么简单,其中枝节繁杂,而且必须针对孩子不同成长阶段采取不同的手段。而对于婴幼儿,教育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已经不是种瓜得瓜那么简单。

  有家长质疑我的这个“种瓜不得瓜”的婴幼儿教育理论。我说:“比如你,想做个书法家,于是从临帖练字开始,一年、两年,资质再差,不成家也能够胜于常人,这才叫种瓜得瓜。但孩子的心智成长不是这样,画画、弹钢琴、学围棋,都不是为了成为画家、钢琴大师或棋圣。如果你的孩子不是超级天才,你让他学习什么的唯一目的就是成家成圣,那肯定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