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亲和村里的媳妇们

 陋室书屋2 2012-07-27

“拥有时,不足为奇;失去了,才晓得珍惜。”已经为人父母的我,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勉励比我们年轻的人。然而,在自己的母亲面前,我却同样落入俗套。“她走了,我们才懂得;刚懂得,却没有了机会。”这就是我此刻的心情。

都说“母亲都是自己的好”,但有多少儿女在母亲健在的时候,能够真正理解和认识自己母亲好在哪儿,能够用心去珍惜?因为母亲与儿子这世上第一亲情的关系,我们大都只是母亲乳汁的享受者,却不知道母亲的身心为我们酿造乳汁的艰辛,不稀罕母亲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的可贵。

我当然懂“好人都在悼词里”,但我能够从亲友乡邻最后送别母亲的哭泣和诉说中,辨别哪些是礼仪,哪些是事实;哪些是客气,哪些是真情;哪些是安慰之语,哪些是肺腑之言。离开家乡近四十年,以号称喜欢读书的我,也能够从书外的现实读懂母亲。

与母亲同龄尚健在的,为数不多的老太太们,有的在村里,有的在城里,她们记得年轻时“搞集体”如何一起热汗水流,如何拼命挣工分,大家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共同渡过六十年代初那艰难的日子,那也是她们的青春岁月。在这群人中,母亲辈份相对高,当同龄却是晚辈的媳妇们尊称她为长辈时,母亲说:“别婶娘啦,我们就是好姐妹。”有些媳妇,怎样嫁过来的,其实母亲作为一个年长者,有些都经她热心撮合,嫁过来后,又当自己的姐妹待,后来就成了“自家”或“亲戚”一样。

右邻的一位,与母亲同辈,我们称婶娘。她刚迁居镇上,母亲落葬之前,特意赶回来,送我母亲最后一程。她当我说起,她女儿10岁左右时,遇到自家与邻里因小事不和,看到自己母亲整天抑郁寡欢,有些事放不下。古怪精灵的女儿说:“姆妈,你可以学学隔壁婶娘(指我的母亲),心胸放开些,为人大度些啊。”这位婶娘当时回答自己的女儿:“我知道她郎好,可是我就是改变不了我自己啊。”

村头的琼玉姐,年龄比我们大一截,与我们同辈,却与我母亲处得如姐妹一般。这次,她告诉我,当初嫁来,婆家没婆婆,兄弟也不亲热,在村里有些孤单,住得也偏僻,母亲就主动关心她,丈夫不在家,就去给她做伴儿。家里遇到矛盾,帮助她排解,心里有解不开的疙瘩,总是找我母亲商量。最近几年,很多人不在了,有的搬走了,她们俩相伴相依。

其实,两家中途也有过纠葛,当年,她家丈夫得了重病时,两家有些成员的关系尚没和解。那时,我刚好在家,曾听母亲说:“别人遇到这大的困难,我们要去看看,要去帮帮。”她毫不犹豫地掏钱资助人家看病。后来,两家人和好如初。母亲来汉治病,五月底从武汉回村,两个人见面,哭诉得泪水涟涟,相约母亲治好病后,一块儿在村里做个伴儿。

有一个堂弟媳妇,年龄小我许多,我都当她小孩看。但我不知道,她与我的母亲有一份很深的“婆媳情”。她嫁来时,家里穷,堂弟忠厚老实,只知做事干活,很多家里家外的事务,只得靠弟媳打理。她本来有婆婆在,但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也不太善理事,有些罩不住。聪明的弟媳一来就知道我的母亲是个精明人,就主动靠过来。我母亲照例出主意,想办法。她打心眼喜欢并愿意帮助这样用心又操持家务的年轻后生。这次,弟媳妇当我说,我嫁过来这多年,二妈就是我的一个商量,一个依靠,我自己的婆婆管不上我们,我以后就没有一个人可以商量了,我以后怎么办啊?

还有一个与我同龄的,应该说出了五伏的堂嫂,母亲去世后,远在上海的她虽没有赶回来送我的母亲,但两次电话里当着我嚎啕大哭,开始让我诧异。我后来从弟妹们那儿得知,也是在她年轻的时候,由于前两胎生了女孩,第三胎又怀上了一个女孩,没有办法,只好去打胎。传统封建的婆婆,采取冷漠不管的态度。堂兄求到我的母亲面前,那时正是壮年的母亲,一边安慰夫妻俩,一边做她婆婆的工作,一边赶到他家里,帮助她们烧开水、做饭,侍候小产的堂嫂,俨然成了她的婆婆。以后,他们家生儿子,办什么大事,母亲都是全力以赴。我明白,这位嫂子为我们的母亲千里哭别,原来内心是装满了无限感激和不舍。

其实,我的母亲没有文化,也没有物质方面的力量帮助别人,她有的就是一颗与人为善的心。但是,正如毛主席所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头脑里固有的吗?也不是。”我母亲与村里不管是哪一辈“媳妇”,为什么都有这样一份情谊?一句话,她的媳妇之路太不容易。

在追思致辞里,我说过,母亲本来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家庭,小时候订娃娃亲,说到了当时家境也算富裕的我父亲的名下。没想到,父亲几岁时,祖父赌博输掉了家产,屋漏偏遭连夜雨,祖父祖母先后病故,一大家散了架,父亲的哥哥当兵谋生路去了,一个姐姐才十几岁,只好给人当了童养媳,转眼前,我父亲成了孤儿。为了生活,只好给别人放牛,后来去学理发。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传统守旧且通情达理的外婆,仍然坚持当初“娃娃亲”婚约,在母亲极不情愿的情况下,硬是把母亲嫁了过来。

母亲嫁到易家后,这边没有长辈呵护,事实上也没有姊妹们帮衬,甚至没有立足之地,我父母其实是在别人家里结的婚。我的父亲在全村是有名的老实本份,只会干活,不善操持家务。为了撑起这个家,母亲完全没有新媳妇的矜持和腼腆,里外兼顾,友善村邻,尊重长者,呵护幼小。有点好东西,就送别人的情。有点好吃的,自己舍不得,就孝敬别人的老人。遇到大的困难,她总是想办法讨教能够帮助的人。村里有眼光的人,时间长了,也不把母亲当一般的妇道人家,总是给她出主意。母亲逐渐历练得强大有经验,家境一天天好起来,以至于遭致有些轻视我父亲老实的人的妒嫉。遇到更大的事,记得我母亲就回娘家与唯一的舅伯商量。我长到十几岁时,同龄的人,别人家境强势,条件好,尽情地玩耍和被娇宠着,而我的母亲则把我当大人一样,与我商量如何处理一些对外事务,如何安排家中事务。我也不知道当时能不能给她一点帮助,但至少她有了一个认为可以商量的人,我“被早当家”。

现在,我想通了,我母亲从媳妇熬成婆婆,与多数人不一样,是如此的艰辛,她经历过无数难处。所以,她能体会到人家媳妇为难之时的心情,她当然懂得如何帮助人家媳妇。

母亲对自家四个媳妇,从来都是宽以待人,不说她有多高境界,她至少懂得,一切要替自己儿子着想,不想让自己的儿子为难。城里的媳妇,她当总是当客待。个性较强的媳妇,人称强势的母亲从不以硬碰硬,一辈子自己忍着,以软化硬。不善言词、嘴巴不太甜的媳妇,她从不计较。默默地做好饭菜,或者等她回来,安置好了,时常没有一声交谈,母亲也无怨无悔。甚至,不排除媳妇们年轻时不懂事,有得罪母亲的事,可母亲从不在儿子们面前诉苦。她懂得家和万事兴。相反,如果媳妇们那件事做得好,她总是赞不绝口,逢人便讲,哪个弟弟和媳妇为她和父亲花了钱,买了东西,她总会告诉我这个长子。特别是在省肿瘤医院就治,母亲总是说,是大媳妇下的决心,联系的医生,在救她的命。其实,媳妇们是不是一个个“美若天仙”,我们自己心里知道。

母亲与我们最后诀别时,我的妻子、母亲的大媳妇尚没有赶回。当时,我已经伤心得手足无措,只顾在一边哭泣。事后,我妻子听人讲,母亲离世那一刻,尽管家里已经请人给母亲做装殓的相关事情,但三个弟媳妇和我妹妹都哭泣着围了上去,她们没有退缩,没有惧怕,没有任何犹豫,都亲自动手帮我母亲最后一次擦洗身子,梳理头发,换上寿衣,戴上鞋帽。我事后听说,十分感动,为了我的母亲。

母亲,您生前总是夸我们,夸媳妇。因为,我们从来不以为您会马上要离开我们,我们从来不认为母亲也需要儿媳们的夸耀,所以,我们很少夸耀您好,更谈不上感谢您。您走了,我听到村里各类“媳妇”在夸您,我看到家里四个媳妇表达了在您生前很少表达的那份情谊。是家里家外的“媳妇们”让我进一步认识了您。我好想说,我的母亲真了不起。可是,此刻的我,只能默默地凝视着您的遗像,说声——母亲,您是儿女们的骄傲!我们,欠您一次庄重的表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