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移步换景都是情—宋关咏《迷仙引》赏析

 相约归渡头 2012-07-27

移步换景都是情

              ——宋关咏《迷仙引》赏析

 

春阴霁。岸柳参差,袅袅金丝细。画阁昼眠莺唤起。烟光媚。燕燕双高,引愁人如醉。慵缓步,眉敛金铺倚。嘉景易失,懊恼韶光改。花空委。忍厌厌地。施朱粉,临鸾鉴,腻香销灭摧桃李。

独自个凝睇。暮云暗、遥山翠。天色无情,四远低垂淡如水。离恨托、征鸿寄。旋娇波、暗落相思泪。妆如洗。向高楼、日日春风里。悔凭栏、芳草人千里。

注:霁,雨止,这里引申为天气放晴。

慵,懒。

韶光,美好的时光,常指春光。

忍,抑制。

厌厌,精神不振貌。

娇,妩媚可爱。

 

    这是《全宋词》选录的关咏的《迷仙引》。《迷仙引》是词牌名,古人诗词多无题。

今天,人们能够知道关咏这个名字,是因为《全宋词》录有这一首词。他的词在《全宋词》也仅这一首,仅这一首词就足以让历史记住他的名字!《唐宋名贤诗话》说他“赖《迷仙引》以传世。”

这首词写的是闺怨,题材并不新鲜。从《诗经》到诗人生活着的那个时代,随便翻开一本诗词集子都能见到这类题材的诗歌。因此这首词抒写的情感也不新鲜。词中借以抒写情怀的意象更不新鲜,春莺、燕子、落花、妆镜、征鸿、凭栏、芳草……在这一类题材的诗词中俯拾皆是。

然而,这首词却进入了历史的记忆。因为它在艺术表现上有独到之处。细腻的心理、动作和场景描写融为一体,塑造了一个鲜明的抒情形象。诗中女主人公的一举手一投足,一敛眉一转睛,形象地展现了内心情感的涟漪动荡。

一个长阴初晴,让人愉悦的柳叶新裁的早春天气;画阁、金铺和鸾镜,周围的一切是那么美好。然而,竟然不能引起女主人公的兴味,是总爱搅人好梦的黄莺把她从“昼眠”中唤醒。对于这一切美好事物的全不理会,衬托出她情绪的低落。由于心情不佳,客观景物也染上了她独特的感情色彩,天色对于她来说是无情的,翩跹嬉戏的燕子让她倍感孤单,“引愁人如醉”。以景衬情,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是这类题材诗词常用的手法。

她的情态是“慵”,恹恹如病,无精打采。这心里的信息是从动作中透露出来的,她一会儿慵懒地走来走去,一会儿无精打采地坐在床铺上,百无聊赖中来到镜子前打扮自己,这是上片的场景;下片是另一个场景,她“向高楼”,独自倚靠在栏杆上,久久地痴痴地凝视远方,傍晚的云彩渐渐地暗下来,但是还看得清远山的翠色,终于“四远低垂淡如水”,天色完全暗了。景物的转换表现了时间的推移,反映了她远望的久。

她慵懒,是因为她心里充满了愁怨。诗人通过直接点染描绘了她的内心世界。她情绪起伏不定,心理感受逐层生发。对于周围美好的一切她原是十分淡漠,然而美好的东西总是要打动人心的,于是她感觉到“烟光媚”;但是看到一双燕子,却让她感觉到自己的愁,愁啊,让人像醉酒一般昏昏沉沉,提不起精神;进而想到“嘉景易失”,春天总会过去,美丽的花朵总会坠落,因为她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花容失色”——“腻香销灭摧桃李”,于是“懊恼”爬上心头;而当暮色四垂,只得收回“凝睇”的目光的时候,她明白了,惹得她又恼的是“离恨”,她只能凭空想像,托付远飞的大雁离恨”寄给心上人;这时候悲从中来,亮晶晶的泪花在眼眶里打转,终于暗落相思泪”。这就是她哀伤情感的发展过程。她心里是那么矛盾,她“凝睇”远望,思念远方的人儿,而看到的仅仅是无边无际的芳草,她又“悔凭栏”了,然而这个春天以来她却天天如此!她何尝“悔”过。

闺怨题材的诗词一般都有寄托,大多是诗人理想失落的哀叹。关咏字永言。《诗话总龟》引《古今诗话》:“石曼卿延年尝于平阳会中,代作《寄尹师鲁》一篇”,“永言乃增其词为曲,度以《迷仙引》,于是人争歌之”。尹师鲁为北宋古文运动先导,喜谈兵事,主张抗御外侮。一生仕途坎坷,数度遭贬。欧阳修曾经为作墓志铭,称赞他为人忠义。宋景佑三年(1036)范仲淹对宰相吕夷简广开后门的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吕夷简诬陷范仲淹勾结朋党,离间君臣,范仲淹被贬为饶州知州。尹师鲁为范仲淹鸣不平,因而同时被贬。蔡襄为作《四贤一不肖诗》,摘引如下:“章章节义尹师鲁,饬躬佩道为华荣。希文被罪激人怒,君独欣慕如平生。抗书下自论劾,惟善与恶宜征。削官逐虽适楚,一语不挂离骚经。” 看来关咏是在为尹师鲁代写心声,表现了对尹师鲁的同情和关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