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相篇 讲解 (4)

 成为亨特 2012-07-27

心相篇 讲解 (4)

 

第七讲 女人是世界的源头


这一讲讨论《心相篇》的第八段,先看原文。

若论妇人,先须静默;从来淑女,不贵才能。有威严,当膺一品之封;少修饰,准掌万金之重。多言好胜,纵然有嗣必伤身;尽孝廉慈,不特助夫还旺子。贫苦中毫无怨詈,两国褒封;富贵时常惜衣粮,满堂荣庆。奴婢成群,定是宽宏待下;资财盈筐,决然勤俭持家。悍妇多因性妒,老后无归;奚婆定是情乖,少年浪走。为甚欺夫?显然淫行。缘何无子?暗里伤人。

此节是妇德女相的专论。女人是世界的源头、人类的母亲,没有女人就没有这个世界,所以妇德女道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问。

由于文章篇幅所限,陈抟老祖只能以白描的形式,勾勒出女性品行德相的基本轮廓。虽然只有寥寥数笔、百十余字,一个标准东方女性的美学形象已然呼之欲出,跃然纸上。虽说相学十三家,各有自己的女相篇,但能够从形而下“术”的层面,上升到形而上的“道”,又谈出福德女相的心行之理,这在十三家中是绝无仅有的。

因此《心相篇》这篇文章,不但受到历代男子钟爱,成为男人的心相准则,同时也是女子的闺房笺言,成了她们择婿的圭臬、育子的指南。

妇德,又称坤德,世传始自周朝,周有三母,才生出圣帝明王,有孟母才有孟子,才有三娘教子、岳母刺字等母仪天下的典范。女人是世界的源头,源头清则水流清,源头浊则水流浊。《幼学琼林》中说:“周家母仪,太王有周姜,王季有太妊,文王有太姒;三代亡国,夏桀以妹喜,商纣以妲己,周幽以褒姒。”

我们下面看看,本文中具体的几条论述。

若论妇人,先须静默;从来淑女,不贵才能。

说到妇德女相,首先要沉稳安静,少言寡语,哪有淑女自显其能的呢?

淑女是有教养、懂礼数、温柔文静、善良贤惠的女子。水流清澈、纯净为淑,此处假借为俶字,则有贤德、美善的意思。

男人法乾道而行要有真刚,得往火上行;女人法坤道而行要有真柔,得往水上行。乾主动,坤主静,所以说:“若论妇人,先须静默。”宁静寂默、不多言是女人的美德。这是根据女子性如水的特点而来的。《易经》言:在天曰阴阳,在地曰柔刚,在人曰男女。《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王善人讲道时说:女人性如水,性子要象水一般地温柔。水弯弯曲曲流去,说不定流几千里终归大海,做女人的意也要那么长,把所有人都托起来,象水漂浮东西一样。水能养育万物,又不与万物相争,处在最低的地方,随方就圆,合五色,调五味,原质总是不变。当女人的要能性如水,在家时是淑女,出嫁后是贤妻良母,能兴夫旺子。明坤德守妇道的女人,天命大的能母仪天下,做天下女人的榜样;天命小的能随富就贫,随遇而安,总不变它的本性,女人能如此,才是得到了“坤德”。

中国文化中不标榜“才女”,因为做才女的多没有好结局。历史上的才女,无论是卓文君,还是蔡文姬结局都不好,所以古有“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说。“无才”当然是个相对概念,也就是这里“不贵才能”的意思,因为女人的本分并不在这里,而在于相夫教子,为世界培养合格的人才。一个社会里多几个、少几个“女强人”无关大局,如果没有了贤妻良母,自然也就没有孝子贤孙了,那后果就严重了。为了改种留良,重立人根,非得从妇德女道开始入手不可。


有威严,当膺一品之封;少修饰,能掌万金之重。

“有威严”的女人天命大,掌天权,可封一品诰命;“少修饰”的女人宿命大,掌人权,能管理家中的库府家业。

“一品之封”,是古代帝王最高的封赠令。明清时期,一品至五品的大员授以诰命,六品至九品的官员皆授以敕命。此处的一品之封,指有皇封的一品诰命夫人。

人有天命、有宿命、有阴命。性与天命合,道义就是天命;心与宿命合,知识、能力、钱财都是宿命;身与阴命合,禀性就是阴命。有天命掌天权,有宿命得人权,造阴命地狱有份。所以《中庸》上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为人不为己的长天命,有天命掌天权,在男人是出将入相,在女人就是“当膺一品之封”,做天下女人的表率。古代受皇封膺一品诰命夫人,要授凤冠霞佩,挂匾额、建牌楼,是光宗耀祖的大事。

为家庭任劳任怨、公正办事的长宿命,有宿命得人权,现代名词叫有管理权。古代大家庭内部的管理权,多由正房夫人职掌,下面有管家具体负责。这句话里的“掌万金之重”,就是对家庭财产的管理,也就是人权。作为“糟糠之妻”的正房夫人,大都很少修饰,一天到晚地忙正经事还忙不完,哪里有时间去描眉画眼,只有争宠的婢妾才会多修饰、斗艳丽,不干正经事。

请注意,这里的要求是“少修饰”,不是蓬头垢面的不修饰。女人修饰太过实为诲淫诲盗,等于在做招蜂引蝶的广告,让轻浮子来擦油、吃豆腐。现代流行整容就更害人了,把有限的时间、精力、钱财都扔在这上面,内里的心性修养却少得可怜,如何行坤道做女人一点也不懂,一生可就苦了。这次发给大家的《行道做人的学问》这本小书,一定要多读,尤其是其中坤道一章,要仔细体会。


多言好胜,纵然有嗣必伤身;尽孝兼慈,不特助夫还旺子。

这两句话的意思:多言好胜的女人,即使有后代也必受伤克;尽孝兼慈的女人,不但助夫还能旺子。

男子主开天,女子主辟地;男子主生,女子主成。五行生成之数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无阳不生,无阴不成,这是天地生成之理。

对坤道母仪的第一个要求就是静默,要沉稳安静,少言寡语。多言好胜的女人,在五行中属火,火性炎上、浮躁多动,所以火性女子主伤财克子,所谓:“火克金,爱操心;伤钱财,克子孙。”这里说的“纵然有嗣必伤身”,身是指嗣身,即子孙之身。

火性女人,家里的孩子经常生病,一天到晚跑医院,还不知道为什么,其实原因就是“多言好胜”。孕妇多言好胜,会影响胎儿的发育。有些人怀孕以后,吃进去的营养只长自己的体重,肚里的胎儿却不长,也是这个道理。

“五四运动”要打倒“三从四德”,“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确实要打倒,女人在经济上要独立。但四德(妇德,妇言,妇工,妇容)不能打倒,这是女人的本分,也是女人的天命。一旦打倒了,岂不是要了女人的命吗?

“助夫成德,相夫教子。”是女人的本分。守本分,尽责任,不争不贪的人,家庭一定幸福美满。在家能尽孝道,出嫁后才懂得敬公婆、敬丈夫;懂得慈道就能做一个贤妻良母,所以这里才说“不特助夫还旺子”。


贫苦中毫无怨詈,两国褒封;富贵时常惜衣粮,满堂荣庆。

贫苦中无怨言,始终恪守本分的女人,会受到婆娘两地的褒奖;富贵不忘本,还能勤俭持家,一定满堂荣庆,幸福美满。

古时的女子远嫁他国,因德行兼备,受到两边国家的褒奖,称为“两国褒封”,后多指受到婆、娘两家赞赏的女子。

“富贵不骄易,贫苦无怨难。”尤其是女人,讲究的是:“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生在穷人家里本就没生好,再嫁个穷人没嫁好,一生的希望就破灭了。贫苦中无怨无悔的女人,在古代都少之又少,在今天就更稀有了。

“贫苦中毫无怨詈”的,历史上要数王宝钏了。京剧里有一出“红鬃烈马”的戏文,讲的就是薛平贵和王宝钏的故事。王宝钏本是唐朝宰相王允的女儿,因“抛球择婿”嫁给穷小子薛平贵,被父亲赶出府门,住在寒窑之中。薛平贵本是个文武全才的人,但命运不济,父母早亡。听说西凉进犯唐朝的疆土,就从千里之外前来投军。隆冬大雪,薛平贵又冻又饿,昏倒在相府门前,才引出这段故事。婚后,薛平贵去从军,一走就是十八载。王宝钏死守寒窑,在五家坡靠挖苦菜度日,等待丈夫归来。薛平贵后来作了西凉王,骑着红鬃烈马回来接王宝钏,并封王宝钏为正宫娘娘。

今天男女间的谈婚论嫁,首先要看男方有多少钱,家里有没有负担累赘。大陆有一则新闻,说有个小伙子,找了个如花似玉的女朋友。姑娘遗憾地说:“你什么都好,就是家里多了个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小伙子回家以后,就准备了一把刀,并写了一张纸条:“母亲,不是儿子不孝,你老人家八十多岁了,够本了,该上天享福了。”然后把刀和纸条藏起来,寻找机会下手弑母。

那是四月的一天,晴空万里。下午五点钟左右,突然间,乌云密布,下起倾盆大雨,接着就是雷呜闪电。儿子出来收东西,被一个炸雷劈得七窍流血而亡。老母痛失其子,非常伤心。在为儿子收拾遗物时,发现了枕头下面的刀和纸条,这才知道儿子遭雷劈是天怒的报应。逆子遭此果报,出坏主意的祸水,能有好下场吗?


奴婢成群,定是宽宏待下;资财盈筐,决然勤俭持家。

府中奴婢成群,主人一定是宽宏待下;家中资财丰厚,主人一定是勤俭持家。

《弟子规》中说:“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待奴婢下人要宽宏体恤,犹如自己的子女。凡饮食起居,劳苦病痛,心中的忧虑、委屈,作主人的都要体恤和关怀,尤其要教导家里人尊重仆从下人,不要轻贱,更不能苛虐他们。

为什么有人这一世作了奴婢下人?命不好。为什么命不好?《因果经》上说了,“今生奴婢为何因?前世忘恩负义人。”世间忘恩负义的人,果报一定是欠情还情,欠债还债,来世要给人做奴仆偿还的。这一世作奴婢还债,还是好结果,还得了个人身,否则得个畜生身,也还是要来还债的。

既然前世欠你恩情,此生来服侍你,那就应该怜悯他们,爱惜他们,宽恕他们无知。这样他们既还了恩情债,又与你结了善缘,有多好啊!为什么要结恶缘,你又欠了她的人情债呢?下人偶有差错,要原谅她们,恕他们愚蠢,这是积阴德。如果不知爱惜奴婢,苛虐下人,会得家破人亡、子孙零落的果报。

古代有一个叫马封的人,晚年得子,因为只有这一个儿子,全家爱如珍宝。有一天,婢女在哄孩子玩的时候失手,将小孩子跌死了。婢女吓得真魂出窍,知道自己也活不了。老东主马封见孩子死了,非常伤心难过。但转念一想,就叫婢女赶快逃走,不要被夫人抓到,否则会陪上另一条命。谁曾料想,第二年马封又得一子,取名马森。为这件阴功,马森后来官至户部尚书。


悍妇多因性妒,老后无归;奚婆定是情乖,少年浪走。

凶蛮泼辣的悍妇,多因嫉妒成性,晚年一定孤独,没有依靠。卖淫为娼的奚婆,性情乖戾轻浮,定是年轻时不学好,走歪了路。

“奚婆”,又称婆奚(婆惜),是宋朝妓女的称谓。《水浒传》中有宋江杀妻的故事,其妻阎婆惜就是宋江买来的一个青楼妓女。“情乖”,是性情乖悖违戾,今称之为任性、偏执。

“无归”,是无依无靠,孤独凄凉。“性妒”,是见不得别人比她好,这样的人在生活中有不少。小时候在家里就霸道,说一不二。嫁人以后管着丈夫,把着家产,不知道孝顺公婆,一点亏也不能吃。前面讲到,这种人克夫克子,谁也不敢沾她的边,老来一定孤独凄凉。奇怪的是,这种人往往长寿,想早点解脱还死不了,这不是果报是什么呢?

王善人讲道实例中有一个故事。有一位郭老太太,上课时将她一生的遭遇,从小到老,先富后贫,由大家分成小家,由儿女成群,过到单身一人,贫病交迫,无依无靠,抱怨老天爷不公,不知道哪辈子造的孽。唠唠叨叨,没完没了。

王善人上课说:道是什么?就是做人应行的道。会了就是福,不会就是苦。郭老太太说她从小娘家有钱,父母对她娇生惯养,所以她疏懒成性,霸道惯了。一心想找个有钱的婆家好享福,根本没想过出嫁后,应该怎样孝顺公婆,怎样做贤妻良母,助夫成德。本应该做女学媳,在娘家能孝顺父母,出嫁后才懂得孝敬公婆;在娘家能敬兄嫂,出嫁后才会处妯娌。这些做人的道理,她一点也没学会,吃了大亏啦。你们看她可怜不可怜!

她是姑娘道没行,当然不懂得做媳妇的道,所以过门以后,霸着丈夫,争贪家业,天天吵闹要分家,搅得一家老少不安,只好把家分开。她男人本是个老实人,只因和她结婚,为争家产闹得父子分离,弟兄反目。这是娶了不明白妇女道的媳妇,把男人也带累得亏了孝悌的道。

人都不知道天理是循环的,因为他们夫妇,心里没有孝悌的念头,为争产业,天天搅闹,不讲道理,养成乖张的个性,才生出些横不讲理、好吃懒做的子女,也不听他们的话。等到儿子长大了,女儿嫁人了,家业也分光了。她男人一死,剩下她一个人,无依无靠。你们说这位老太太,苦不苦?这不是很明显的因果报应吗?所以我说,天理是循环的,人都是自作自受,一点也怨不着别人。庙是她修的,神是她塑的,道是她行的,她是做闺女时种的恶因,出嫁后走错了道,老年时结的恶果,能怨谁呢?

这一堂课,讲出孝悌慈三步道的互为因果。郭老太太听罢说:“可惜我白活一世,现在明白也晚啦!”说罢,放声大哭。


为甚欺夫?显然淫行;缘何无子?暗里伤人。

为什么欺辱男人?显然是淫行。为什么没有子嗣?暗地里伤人。

古代的妇女在经济上不自立,敢欺夫的不是很多见。一旦女人欺辱自己的丈夫,多数都是与他人有染,另外找到了依靠,现代所谓的第三者插足。这样的故事,在古典小说中看到的太多了。如《金瓶梅》里的潘金莲、《水浒传》中的阎婆惜,都是这样的人。

古代的女子深居简出,加之女眷不见外客的规矩,得识男人的机会不是很多。《礼记》中规定:“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这是出嫁之前。“已嫁而返,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门户既已严谨,再有串乱内室的可能,大概就是“三姑六婆”了。

尼姑、道姑、卦姑为三姑;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为六婆。牙婆不是看牙的,而是买卖物品、看货论价的中介;师婆是跳大神的巫婆,虔婆是妓院的鸨母,药婆是卖野药的,稳婆是接生婆。三姑六婆虽然不都是坏人,但名声极差。这些人往来于社会各阶层,串门子,讲是非,诱人出家,骗人钱财,形象相当恶劣。没有王婆的挑唆,潘金莲也不敢谋害亲夫,所以大宅门中严禁三姑六婆出入。朱子《治家格言》中说:“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郑板桥的家规中也有一条,家中妇女不得与三姑六婆有任何来往。

女人欺夫的果报:第一,是孤独,任你儿孙满堂,仆从成群,只要曲终人散,你心中就有无尽的孤独。第二,是由于欺天得苦命的下场,因为在性理中,“天地君亲师”在上,为天,为性,主福。丈夫为夫君,欺夫就是欺天,会折损自己的福报,得苦命的果报。

生活中这样的老太太多了,年轻时欺夫,现在丈夫走了,孤家寡人,虽然儿孙满堂,还是孤独。那就打麻将,但牌局一散场,更孤独。

为什么有的女人无子呢?原因与前面讲过的相同,欺蔽阴私,暗里伤人。天地之道,正大光明,阴谋诡计,有违天和。因此“暗里伤人”往往得无子的果报,这在过去宫廷内院、后宫嫔妃间屡见不鲜。

 


信乎骨格步位,相辅而行;允矣血气精神,由之而显。

这句话讲的是骨格部位、血气精神之间的关系。骨格与部位相辅相成,气色与精神互为表里,这是确信无疑的。

请注意“骨格”与“骨骼”不同。相学中的骨格和解剖学的骨骼不是一个概念。解剖学上说,人生下来有214块骨头,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融合成204块,构成人体的骨骼系统。相学的骨格多指颜面上有数的几块骨头,要看它的势态、走向,所以又叫骨相。盲人善用揣骨法(也叫摸骨),摸摸头顶、颧骨、下巴、手腕、肘肩几处主要的骨头,就能知道你一生命运的大概走向。

人的骨骼如同山上的石头,高山峻岭都是因其石而著名。山体中如果没有岩石作支柱支撑,一遇洪水山体就会滑坡。人体也一样,要靠骨骼来支撑。一个人的骨不好,代表了先天不好,因为肾主骨,主人的先天。以头为例,头为天,头骨要圆;尖、扁,就不合乎规格。前阳骨、顶阳骨、后阳骨(枕骨)各两块,六块头骨要圆,要撑起来,不怕凸起,不怕鼓包多,俗话说:“面上无善痣,头上无恶骨。”一个人禀赋的好坏,一看头颅就全有了。

曾国藩作过一部书叫《冰鉴》,是他一生鉴识人才的经验总结。曾国藩鉴人,看一眼就够了,这个人能干什么,不擅长什么,都八九不离十。有一次,李鸿章给曾国藩带来三个人,不巧曾出去散步不在府内,三个人就在厅外等候。曾国藩回来以后,李鸿章说明来意,并请曾国藩考察这三个人。曾却说:“左边面向厅门站立的那个人,忠厚谨慎,办事让人放心,可派他做后勤供应一类的工作。中间站立的那位,是个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的人,不值得信任。只宜做些小事,担不起大任。右边那位是个可以独挡一面的将才,将来作为不小,应予重用。”曾国藩只看一眼,就指为将才的人就是湘军勇将、后来的台湾巡抚刘铭传。

他识拔贤将,为国家挑人首先看有没有贵骨,没有贵骨的免谈。所谓的贵骨就是头上的九块骨头:颧骨、驿马骨、山林骨、日月角、将军骨、伏犀骨、龙角骨、巨鳌骨、龙宫骨。也有将顶骨、枕骨、项骨、天庭、佐串、太阳、眉骨、鼻骨、颧骨称为九贵骨的。太阳骨在太阳穴的上面,主先天充足;太阳骨塌下去,主先天不足。眉骨高耸的人执拗,眉骨塌陷的奸邪。

部位是相学中对颜面各部的定位和命名,以推论流年。人的面部从上至下,对应天地人三才,分十三个部位,每一部位又横列十个小部位,以细推流年。十三部位是面部最重要的部位,其名称、意义与代表的流年必须熟记。这十三部位是:天中、天庭、司空、中正、印堂、山根、年上、寿上、准头、人中、水星、承浆、地阁。

为什么不用“部位”而用“步位”呢?“步”有步进、递转的意思,每个部位主不同的年龄段,基本上是三年三年下推的。天中主十六岁,天庭十九岁,司空二十二岁,中正二十五岁,印堂二十八岁,二十九岁上眉毛了,到三十岁上眼睛,然后是山根四十一,一直到地阁七十一岁。

水星就是口,主六十岁,有口德、有口贼。犯口业的叫口贼,果报分野就在水星上,六十岁见分晓。六十岁走水运,水要克火,没有口德的人,水不能克火,会得脑中风的。每一个部位向外展开,左右各十个小部位,十三部位乘以十,一共是一百三十个部位。骨格随着人的心地善恶在变化,只是这个变化过程很慢,等你察觉的时候可能灾祸就要临头了。

骨格与部位要匀称、协调,相辅相成,不可以一峰突起。有的人两个颧骨凸起,旁边没有相呼应的部位就不好。一般来说,骨象金石,欲峻不欲横,欲圆不欲粗。瘦不欲露骨,肥不欲露肉。骨与肉相称,气与血相应,方为佳相。骨耸者夭,骨横者凶,骨轻者贫贱,骨露者愚俗,骨寒者穷薄,骨孤者无亲,骨圆者有福。部位应与骨格配合,不能凹陷干瘪,否则与此部位对应的骨就孤立无助,此为凶相,所对应的流年不利。

后半句的“血气精神”主要说的是气色。血气是人体的物质能量,是人的生命力的象征。神色则是精血气的外在征象,是物质能量的外显。见色知气,辨气色就能知命。“大者主一生祸福,小者亦三月吉凶。”

气有先天气与后天气,色也就有先天色与后天色。先天之气为禀赋之气,是人先天的五行属性。先天之色叫做主色,也就是五行的本色。先天气色很难改变,而后天的气色则每时每秒都在变化。故此说:“气于内为精神,于外为气色。有终身之气色,有一年之气色,有一月一日之气色。”五行的本色是先天气色,而五行运程的顺逆,要看后天的气色。气色开的为阳五行,气色不开的为阴五行。一般来说,青色主忧惊疾厄,白色主哭泣丧亡,为气色中的大忌。青在眼下,白在眉端都是病态。其中白绕眼眶,黑气在额,两颊点赤,地阁浓赤,为相学中最忌讳的四大恶色。一主丧乱,二主参革,三主牢狱,四主凶亡。四者见一即为凶机,主有祸事,要格外小心,赶快迁恶向善。

 


知其善而守之,锦上添花;知其恶而弗为,祸转为福!

这最后的两句话是总结论,是《心相篇》全文的“眼”。我们在开篇时谈过,这篇文章实际上只有一头一尾四句话。前面两句是全篇的总纲,结尾两句是全篇的总结论,也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何才能增福增寿?得“知其善而守之”;如何才能祸转为福?得“知其恶而弗为”。道理已经讲了一大堆,再用《太上感应篇》的几句话总结一下:

“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这样,有福之人可以锦上添花,好上加好;有祸之人可以祸转为福,趋吉避凶,改造命运的理想就真正实现了。

人的善业恶业,唯心所造;福报祸报,惟人自召。佛经有言:“欲知前世因(业因),今生受者是(果报);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可知我们时时处处在受果报,时时处处又在种业因。只有从因地上改,才能转变定果,而转变的关键就在于“心”。所谓:“善恶心生,吉凶心招。苟正其心,则无适而非义矣;苟求其心,则无适而非正矣。圣贤千言万语,不过于斯。”(《孚佑帝君求心篇》)

由于“心能转业”,所以本文的总结论,还是落实到“心地因果”之上。有心地因果,才有现实中的“吉凶祸福”,才有人的享受与报应。果报通三世,绝对不是死了就完了,那是掩耳盗铃。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中心思想就是教我们如何转因果。佛法有五乘因果,首先是人天乘,然后是声闻、缘觉、菩萨,最后才是佛。人天道是基础,而人道又是基础中的基础。人都没有做好,譬如盖楼房不要底层,那不是空中楼阁吗?与其浪费时间、盲修瞎炼,还不如踏踏实实学习做人,这也是孔子为什么罕言天道的原因。人道尽,天道返。做人做圆满了,天道自然而然就能成就,人做好了,佛道就成功一半了。

有人来问我,每天念一百遍《金刚萨埵百字明》,是不是就可以消业障了?念《百字明》当然好了。但能否消除业障?消除多少?要你自己反躬自问。如果恼烦还和没念以前一样多,那就证明没起效用。相反,即使你什么都不念,但真的能够“知其善而守之”,“知其恶而不为”,即《感应篇》所言:“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烦恼逐渐减少,那才是业障真的消除了。林则徐讲过“十无益”(十种自欺欺人的事),我们都应该好好看一看。

心地因果是祸福寿夭的根本所在,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深信因果,都能知其善而守,知其恶而不为。果能如此,我人幸甚,民族幸甚,世界亦幸甚。

这个道理要搞清楚,才能谈悟道。唯识之旨不出因果,“正因相者,由识变故。”因果并不是有个王、上帝、菩萨在那里用电脑跟你算帐,而是你自己的心识在变。孟子再三引用《诗经》的话:“自求多福”。反过来说,我们遭遇不好,是自求多祸来的,这是自求的、自变的,儒家、佛家、道家一样。孔孟之道强调自求多福,是深信因果,一切唯心、唯识,都是自作自变的,这个道理非常深刻、非常基本。

    2005年5月讲于奥克兰

    2007年3月再讲于北京

结语


合观前论,历试无差;勉教后来,犹期善变。信乎骨格步位,相辅而行;允矣血气精神,由之而显。知其善而守之,锦上添花;知其恶而弗为,祸转为福!

合观前论,历试无差;勉教后来,犹期善变。

这一段话是这篇文章的结论,是陈抟对前面诸多议论的概括和总结。他说:以上论述,历经试用,无不应验。劝勉后来者,最重要的是知权达变,活学活用。

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这是做学问的道理,也是《易经》的法则。大道至简,这是就事物的理体而言,在具体的相用上则是变化无边,捕捉不定。相法谈的只是原则,具体到相术运用则有千差万别。相随心转,心动相变,更何况人相骨格,也随着时代在变。只会守株待兔,不能犹期善变,是没有办法学相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