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墨池公园到仓桥街

 江边风 2012-07-27
从墨池公园到仓桥街
2012-07-25
编者按:7月7日,乐清人张志杰在温州老城区参观了两个地方,徜徉了4个小时,本期“地理”专版,让我们分享他的所见、所闻、所感。

地点:墨池公园

事件:观看“瓯江缘” 画展

知道“瓯江缘 十二位全国著名画家邀请展”,是张侯权先生在一次通话中提及的。

5月份与生活在杭州的张侯权先生通电话时,笔者邀请他与单眉月老师回乐清老家看看,张先生说7月份单老师有画作在温州展出,到时可能会回去一趟。几天前却得知张老夫妇有事不来了,与他们通电话时,得知这次画展的一些详细情况。

7月7日上午9点开车从乐清出发,到市区后将车停在白鹿影城附近,东问西问左拐右拐到达墨池公园差不多11点了。画展是7月4日开幕的,应该很隆重,在公园门口还挂着红底白字的横幅,展厅门口还铺着红地毯,可惜当时未能躬逢其盛。听工作人员说,当时有九位温籍画家到场,很难得。一楼展厅,展出十二位温籍画家的艺术简介、照片及一幅画作。满头白发的单眉月老师在创作的照片,我想肯定是张侯权先生拍的,这对艺术伴侣的生活真让人羡慕。

展厅二、三、四楼逐个展出画家的作品,每个画家十幅左右。我不懂国画,觉得看着舒服,就认为好。吴永良先生画弘一大师、画鲁迅很传神;徐启雄的人物工笔,淡雅,有古典的朦胧美;张家三姐妹的现代水墨画,构图独特,色彩艳丽;谢振瓯的工笔画“锦绣文章系列”也觉得很好,异域题材,各幅画作题目很让人心动:朔方、祁连山、昆仑山、高昌、龟兹古道、楼兰道、碎叶城、乌孙、胡姬、班超、长安,这些西域风情的意象,承载着我们对“异”因素的向往。观看这些画作,不啻是对世俗生活做一次漫无目的的诗情逃逸。

画作好看,探究这次参展画家之间的关系,更有意思。这十二位画家中,有几位有亲缘关系。张迪平、张雷平、张淳是三姐妹,为著名木刻版画家张明曹的女儿。张明曹(1911~1978),乐清黄华黄华关人,毕业于上海美专,为中国第一代新兴木刻版画家,解放后,曾任温州市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后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从事连环画创作、编辑工作。李成勋、单眉月、孟庆江是亲戚,李成勋是单眉月的姐夫,孟庆江是单眉月舅舅的儿子,也就是她的表弟。他们还跟李成勋学过画呢,单眉月温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城南小学教书时跟李成勋学过,孟庆江是考上中央美术学院之前,在上海跟李成勋学画。杨春华为版画家杨涵的女儿,杨涵与张明曹、李成勋诸人都从事木刻版画运动,来往密切。

现在外地人只知道温州人抱团炒房,做生意,殊不知,在艺术创作上,温州也有抱团倾向,或者说,出现了一个画家群体,他们之间或有师承关系,或有亲属关系,互相影响,互相提高。这是一种抱团行为,也可以说是路径依赖。艺术创作的地域因素在温州,突出地表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温州木刻版画家群体的出现,野夫、林夫、张明曹等大批温州籍艺术家脱颖而出。还有五六十年代从事连环画创作,温籍画家也不少。

成为画家的家庭环境影响的因素应该是客观存在的,就我所知,温州籍书画家的后代承接父辈的衣钵就有:张怀江的儿子张远帆、张明曹的三个女儿,杨涵的女儿杨春华,徐伯清的儿子徐世平等,而且功成名就,成为书画名家。

[二]

地点:仓桥街102号

事件:参观夏鼐故居

看好画展已是下午一点钟,向工作人员问了去仓桥街夏鼐故居的路。

到市区,夏鼐故居一定要去看看的。个人认为夏鼐可以说是二十世纪温州最具有世界声誉的学者。十几年前看张光直的著作,就知道夏鼐在考古学方面取得非凡成就,看过他的《敦煌考古漫记》、《真腊风土记校注》,通读过去年出版的《夏鼐日记》。夏鼐故居是6月9日对外开放,4月份在温州与王世民(曾任夏鼐的秘书)吃饭聊天时,他邀请我参加夏鼐故居开馆仪式。但后来因为琐事缠身来不了,甚憾。

从墨池公园西边小门出去,沿墨池坊向解放街走,找到仓桥街的巷口。此时骄阳似火,饥肠辘辘,遂在瓦市巷口一面店果腹。食毕,问面店老板夏鼐故居如何走。老板说,经常听人说起夏鼐故居,有外国人也来看,这时间段生意不忙也想去看看,遂结伴而行。面店老板记得夏鼐故居是仓桥120号,一路上还不断地问人,但到了仓桥街102号,便看见了“夏里”两字,再进去便看见“夏鼐故居”木刻匾额,是饶宗颐题写的,饶宗颐以博学著称,兼通学术、艺术,去年被推选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

夏鼐故居与想象中差不多,典型的四合院,这样建筑布局乡下还有一些。展出内容很多,主要是夏鼐先生生平历程陈列展示、夏鼐故居建筑人文风貌展示、夏鼐考古成就与名人交往展示以及夏鼐故居附属功能展示,但还是觉得有点单薄,多是人物介绍的图片,有些内容与2011年出版的《考古学家夏鼐影像辑》差不多。我觉得夏鼐考古成就及考古学科这方面内容还可以再补充一些,人们来参观夏鼐故居同时也对考古这一学科相关常识做一了解,比如考古学发展的历史、考古技术以及温州的考古发掘、研究等。

在故居里还看到夏鼐先生生前用过的物品,写字台,老式牡丹短波收音机,老式单人沙发,望远镜、相机、量尺、铅笔等考古工具。作为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夏鼐先生生活非常简朴,对物质要求非常低,从这些物品中就可以看出,买相机、做沙发他在日记里还有记载呢。在故居西南角,我还观看了关于夏鼐考古历程的电视纪录片,拍得好,很值得一看,把夏鼐从事考古工作的基本情况介绍得清清楚楚,如主持北京明定陵、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挖掘工作。参观至3点左右,天气实在热,而且闷,于是打算离开,工作人员说,过一段时间会装空调。在离开前的两分钟,突然在左边的展厅里看到何炳棣的图片。

何炳棣为华裔学者的翘楚,今年6月7日在美国去世,前段时间重读他的《读史阅世六十年》以示悼念,发现其书中有四处提及夏鼐。何炳棣眼界甚高,但对夏鼐非常推崇,其中两处称夏鼐为“清华历史系老学长、新中国考古事业领导人”、“工具意识极佳、治学严谨、功绩至伟、享誉国际的新中国考古最重要的领导人。”其中一处提及夏鼐参加清华留美考试的成绩:“如果今后有人研究20世纪前半的新词林掌故的话,历届清华留美考试的状元,按总平均分数排列如下:第五届经济史门吴保安82.8;第三届戏剧门张骏祥82.24;第四届英国文学门孙晋三78.86;第二届考古学门夏鼐和第六届西洋史门何炳棣同得78.5”。

还有一处是在谈论清华大学历史系蒋廷黻和刘崇鋐利用清华留美公费(亦即中美庚款)考试的机会,为国家、为清华造就史学人才提到夏鼐:“例如1934年举行的第二届留美公费考试,清华的助教杨绍震考取美国史门。此时刚刚毕业成绩优异的夏鼐原本也想投靠美国史门,但他未曾教学研究两年,只有由系保送才有投考资格。刘崇鋐当时代理系主任,只允许保送夏鼐报考考古学门。不期这个临时的权宜却决定了夏鼐一生光荣的使命——使新中国的考古成为人文及社科方面成果最辉煌的专业,赢得举世的赞扬。此处必须提到的史实是:夏鼐本是从蒋廷黻专攻清史的,他1934年的学士论文《太平天国前后长江各省之田赋问题》,几月后即在《清华学报》刊出了。”

人的成才各有缘由,何炳棣从小在家族出类拔萃者的示范榜样引导下立大志出国留学,而成就夏鼐一生学术功绩的是什么呢?在《读史阅世六十年》中,何炳棣非常客观地指出成就夏鼐的主要因素,是选择了“考古学”这一学科。胡文辉在《现代学林点将录》也有类似的评论,认为考古学相对远离意识形态,靠材料说话,再者考古学是二十世纪发展最快的学科。当然这与夏鼐勤学苦思,为人干练得体也是分不开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