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夏鼐的考古世界

 RK588 2016-04-10
原创 2016-03-22 海澜山人 史海观澜



走进夏鼐的考古世界
文/海澜山人

  这里是五马仓桥街,这里是考古泰斗夏鼐的故居,也是夏鼐辉煌人生的回放器。夏鼐故居面积大概有1600多平米。该处地产是夏鼐的祖父白手起家后所购置,原位民居,现改为夏鼐纪念馆,在里面正向人们回播考古泰斗夏鼐的传奇人生。

       
  夏鼐的考古成就及理论研究成果硕果累累,其中发掘明十三陵中的定陵便是其重大成就之一。

  到过北京的朋友,明十三陵是必走景点之一。十三陵安葬着明王朝十三位皇帝,定陵则是第十三任皇帝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皇陵。定陵是唯一经国家授权发掘的帝陵,这一举世瞩目的重大考古项目的主持者、直接参与和指导者就是温州人——夏鼐。


  明史专家吴晗是夏鼐的老同学,他们都毕业于清华大学。后来,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向中央建议发掘十三陵中规模最宏伟的长陵(明成祖朱棣帝陵)。是将军都渴望战场扬名,哪怕是马革裹尸。那么在考古史上留下更为壮丽的一抹,岂非夏鼐所梦寐以求的吗?照理,夏鼐本该支持发掘皇陵。但是,时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的夏鼐对发掘皇陵居然是持强烈反对意见的。因为,他的学识他的良知告诉他“凭当时发掘技术和文保水平很难让出土的文物不遭受损失。”夏鼐找了老领导老同学吴晗,他充分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试图能说服领导改变决定。两位老同学深入交流后,夏鼐知道改变吴晗的决定已没有任何希望,于是就和几位学术界专家联名上书中央公开反对发掘长陵。


  但是,国家最终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历史和定陵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因为某种原因,定陵成了试掘长陵的探试。这个时候,夏鼐又义无反顾地挑起了发掘长陵的重担。使定陵的发掘留下的遗憾降到最低程度(限于当时水平)。定陵的成功发掘,却因大量国宝级文物严重氧化而变成了“废物”,而印证了夏鼐当初反对的正确性。定陵的开膛破腹后的遗憾,却让长陵因此而躲过了一劫。

  夏鼐的这种反对,是其高尚品质的反映,他事后的担当则是其顾全大局的风范。 

  ...... 

  
  在图片展中,我看到了夏鼐对家乡的眷恋。夏鼐很留恋故乡,上图中的诗文便是一个游子对故乡眷眷之情的内心独白。这首诗歌写于1984年,诗歌云:“故园自有好山河,羁旅他乡两鬓斑。昨夜梦中游雁荡,醒来尤觉水潺潺。”

         
  在图片展中,我了解了夏鼐成长的经历。夏鼐在瓦市小学接受启蒙教育。初中和高中(一年)就读于省立第十中学(现温州中学)。夏鼐高中后期转学到上海就读,后考入清华大学。再后来,夏鼐被政府公费派遣到英国留学,攻读的是考古专业。然后慢慢在考古界大放异彩,如河南辉县商代遗址的挖掘、北京明定陵的挖掘、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挖掘,以及其他方面的考古贡献,这些成就勾勒出了夏鼐辉煌人生的一笔一线。


  夏鼐同时期的同学朋友有很多都是当时各界的佼佼者,都是大师级人物。在图片展中,我惊奇的发现张宪文老前辈亦是夏鼐友人之一,且还是姻亲。张宪文老前辈在学术方面颇有造诣,出版有多本著作,《张璁年谱》便是其中之一。我很佩服明朝嘉靖初期的内阁首辅张璁,因此有幸拜读过《张璁年谱》一书,由此特敬重张文宪老前辈,也由此更折服于以夏鼐等为代表的温州先贤们。


  时间太过短暂,一个下午的夏鼐故居游,让我走进了一个考古世界,却只能让我对夏鼐先生的平生有个初略的了解。在离开夏鼐故居时,我为温州走出了一个考古界的泰斗而顿生自豪感,却突然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感叹。我感叹于:为何民国时期多大师,现今反倒不如过去?我想这或是学术界掺杂了太多的功利是学者趋炎附势的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必然结果吧

  走进五马,走进夏鼐故居,走进考古世界。你还犹豫什么?到仓桥街102号的夏鼐故居一走如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