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虢季子白盘铭文释读

 xxcd 2012-07-27

虢季子白盘铭文释读

1)、“隹十又二年”,经断代考证,白盘系周宣王时的器物,经“夏商周断代工程”划定,周宣王即位时为公元前828年,“周宣王十二年”即公元前816。“ ”,即“二年”,为合体字。金文中常见的合体字有:“上、下”写作“ ”;“小子”写作“ ”,“上帝”写作“ ”等。“正月初吉丁亥”中的“初吉”是月相,“丁亥”是天干地支组合。由于此器纪年之月相,天干地支齐全,可作为断代的标准器。

2)、虢,从 从虎,意为“人捕虎之状”,虢族人很有可能是从事捕虎打猎为生。那么,“虢”意含了“勇敢”之意。后世将虢氏族居地称作“虢”。周初虢地成为周文王弟弟的封地,称“虢国”,在今河南西部三门峡一带,后分为东、西虢,西虢在今宝鸡虢镇一带。

3)“ ”为“季”,从年从子,意为“年之子”。“季”字在盘中取古时候排行大小“伯仲叔季”中“季”之“最小”的意思。

4)“ ”为“子”,好像一个小孩跃跃欲试的跳舞样。另有一部分人认为此字意源为男女性交媾和之态。“子”在金文中写作“ ”(如利簋中的铭文),很难推测其本意。

5)、“ ”在此隶作“白”,而非“日”,“日”字写作“ ”。

2)(3)(4)(5)、合读为“虢季子白”,四字的解释有种种,有人认为应理解为“虢氏的季子名白”;有人认为应理解为“虢氏的季子名子白”;还有人认为“虢季”是氏族名,“子白”为人名。因而“虢季子白盘”有人也称作“白盘”。

6)、“乍寳盤”即“作宝盘”。“ ”字底部形似青铜器中圆盘的形状,上部形似人洗手的样子。

7)、“不”通“丕”,《说文解字》中:“丕,大也。”曹操曾给他的大儿子取名“曹丕”。

8)、为“显”,意为“显赫”之意。在金文中“正显”多合用。

9)、“ ”,学者隶定为“壮”,“力能扛鼎谓之壮”。“壮武”即“攻打、讨伐”之意。

10)、“戎工”。此二字多数学者认为“戎”为“战争、战事”,“工”通“攻”,“戎工”即“军事活动”。不过我个人认为上文出“丕显子白”即有赞扬自白之意,那么“戎”字可译为“讨伐戎方(少数民族)有功”亦未尝不可。

11)、经维,“经”指织物上的纵线,“维”指织物上所系的绳。“经维”是属于同义连用,意为“经营、治理”。《诗*大雅*江汉》:“经营四方,告成于王”。

12)(13)、搏伐猃狁。伐,从人从戈,以戈击人谓之伐。“猃狁”是西北的部族,曾长期与周为敌,幽王时灭宗周的犬戎,大概也是猃狁的别称。很多金文都提到周人击伐猃狁之事。多友鼎中记载猃狁侵犯京师镐京、荀、杨、漆,厉王派武公部下的多友与猃狁交战;不起簋记载猃狁周之西部疆域,打到西(今甘肃礼县),秦庄公不其遵周王命追击于 (略)、高陶(Yao)。《诗经*小雅*采薇》:“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岂不日戒,猃狁孔棘”。《诗经*六月*》:“猃狁孔炽,我是用急……猃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

14)、洛之阳,即洛水的北面。古时候对地理位置中“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

15)、“ ”, 即“折首五百”。“ ”是个合体字,“ ”,左边木断开意为“折断”。

16)、“执讯五十”,即子白征战抓获了五十个人。

17)、是以先行。杨树达认为“因子白执讯有功,当归来献俘于王,故先行也”。

18)、“ ”即“桓桓”。《尚书*牧誓》:“——--——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如熊如——————。”《尔雅*释训》:“桓桓,威也”,即“桓桓”就是威武的样子。

19)、献聝于王。“聝”是指古代战争中割取的敌人的耳朵(用于计数报功)。

20)、王孔加(嘉)子白义。“加”通“嘉”。“孔”字在金文中写作“ ”,取小孩儿吮吸母乳状,“孔”字在此作副词,意为“很、甚”;《诗经*豳风*东山》中有:“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加(嘉)”取嘉奖之意。

21)、“义”,是“勇敢”的意思。

22)、王各周庙宣 (榭), 飨。“各”典籍作“格”,《字汇》:“格,感通也。”《说文解字注笺》:“格,训为至,而感格之义生焉。”《尚书*说命下》:“格于皇天”。 簋中有:“其各(格)前文人;宁簋中有:“其用各百神”。

“周廟(庙)”即“成周(雒邑,今洛阳)大庙”,周王常在此行献俘之礼。

“宣 ”即“宣榭”,据此可知宣榭的楼台样式,西周已有,周王常在此宣扬武威,宴飨群臣。“ ”,是语气词,无实义。“飨”即吃、享用的意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