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病名“痱病”探源

 淄水渔夫 2012-07-28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摘要】 “痱病”一词,首见于《内经》。根据经旨之义,参以历代医家相关论述并结合现代医家的认识,经详加考证后认为,“痱病”是中风病之古称。其症状表现有偏枯(瘫)或全瘫而不知痛痒,神志障碍(神志昏糊、迷蒙或昏不知人)及言语障碍(口不能言或失语)等,是中风病之中脏腑症也。同时文章将“痱病”与“偏枯”给与鉴别。
【关键词】 痱病;中风病;偏枯;神志障碍;言语障碍

一、关于痱病的病名

痱病一词,首见于《内经》。《灵枢?热病》:“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素问?脉解》:“内夺而厥,则为瘖徘(痱),此肾虚也。”
按:痱,音fei肥,《说文?疒部》:“风病也。”《尔雅?释诂》:“痱,病也。”《汉语大字典》:“痱,中风病。”因(中)风而痱,故后世医家有“中风痱”、“痱风”、“风痱”等名称。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太素?热病说》:“痱风之状,凡有死别。”[1]《千金要方?卷八?论杂风状第一》:“风痱者,身无痛,四肢不收,智乱不甚,言微可知,则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2]《风痱第五》:“夫风痱者,卒不能语,口噤,手足不遂而僵直者是也。”[2]《诸风第二》:“中风痱(一作入脏),身体不知自收,口不能言语,冒昧不识人,拘急背痛不得转侧方。”[2]由此可见,痱即痱病,亦名风痱、中风痱、痱风等,乃中风病之古称。

二、关于痱病的临床表现

据经旨痱病的临床表现有三个方面,即肢体偏瘫或全瘫而不知痛痒,神志障碍及语言障碍等。

1.肢体感觉障碍(不知痛痒)和运动障碍(偏瘫或全瘫):

经文“身无痛者”,非指身体不痛,而是指肢体感觉障碍、缺失,即不知痛痒之义。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中风痱……冒昧不知痛处。”明?张介宾云:“此言身不知痛而四肢不收。”[3]张纲云:“痱者,以无所知觉为主,因其邪入内里,心伤神昏,故痛觉不存。”[4]

经文“四肢不收”者,指瘫痪,即四肢瘫或偏瘫;而瘫痪或系痉挛之硬瘫,或系弛缓之软瘫。如《千金要方?风痱第五》:“夫风痱者……手足不遂而僵直者是也。”[2]《丹溪心法?中风》:“四肢不收举,俗曰瘫痪。”[5]《医学入门》云:“四肢瘫,此名风痱。”[5]《医学纲目?中风》云:“痱,废也。痱即偏枯之邪气深者,痱与偏枯是二疾。以其半身无气荣运,故名偏枯。以其手足废而不收,或名痱,或偏废或全废,皆曰痱也。”[6]《中医百病名源考?痱》云:“‘四肢不收’者,本非谓肢体‘全废’之四肢瘫(当仍系或左或右之偏瘫,与偏枯无异),特以神志昏迷,形若无主,体失收持,而一似于四肢全瘫耳。”[4]《内经词典》:“痱,病名。症见四肢软瘫不能活动。”[7]由此可见,古今学者对于“四肢不收”,到底是四肢瘫还是偏瘫,是硬瘫还是软瘫,认识不一。临床观察,中风病昏迷后,由于病变部位不一,发病时间及病程不同,既可以出现四肢瘫,亦可见偏瘫;而偏瘫侧肢体既可是痉挛之硬瘫,亦可是弛缓之软瘫。

2. 言语障碍(口不能言或失语):

据经文“痱之为病也……其言微知……甚则不能言”可知,痱病有言语障碍,即喑(瘖)之义。喑(瘖),音yin音,《说文?疒部》:“不能言也。”《太素?经脉病解》云:“瘖,不能言也。”[1]《医学纲目?中风》云:“其舌强不语,唇吻不收者,经称为痱病。”[6]故《素问?脉解》有“喑徘(痱)”连词。日本?伊泽赏轩《素问释义》云:“痱,即仲景中风篇所谓‘邪入于脏,舌即难言’者。”[8]

3. 神志障碍(神志昏糊、迷蒙或昏不识人):

经文“智乱不甚,其言微知”者,即神志迷乱但不严重,言语障碍但可交流之义,乃神志昏蒙之浅者也。而若智乱甚,“甚则不能言”者,即神志迷乱严重而冒昧不识人,口不能言或失语之义,乃神志昏蒙之深者也。此正张仲景中风病之中脏腑也,“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医学纲目?中风》云:“痱病有言变志乱之症。”[6]《杂病证治准绳?中风》云:“痱病无痛,手足不收,而言喑志乱者,邪入于里,即仲景、东垣所谓邪中脏是也。”[5]明?秦景明《症因脉治?中风总论》:“中风之症:猝然倒仆,身热口噤,志乱神昏,四肢俱废,良久不醒,《内经》名曰风痱。”[5]“中脏腑,则昏不知人,或神志昏糊、迷蒙,伴见肢体不用。”[9]

三、关于痱病的鉴别

痱病与偏枯在《灵枢?热病》篇中是对举论述的,二者既有关联,又有区别。《灵枢?热病》云:“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偏枯,半身不遂也,偏瘫之古称。据经旨之义,偏枯是半身不遂而痛,言语、神志正常,病变部位轻浅,在分腠之间,如《太素?热病说》:“偏枯病有五别:有偏一箱不收,一也;有偏不痛,此不用并痛,二也;其言不异于常,三也;神志不乱,四也;病在分肉间,五也。具此五事,名曰偏枯病也。”[1]此正后世中风病之中经络之症也。而痱病是偏枯(瘫)或全瘫,不知痛痒,言语、神志异常,在脏腑,此正后世中风病之中脏腑之症也。张纲云:“病有深浅,其所别者主在于神昏与否,而不在其废。”[4]

中风病半身不遂症是否有疼痛症状,历代医家认识不一。临床观察,在中风病的恢复期或后遗症期,部分患者可出现偏瘫侧肢体疼痛、麻木、肿胀或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状,乃肢体失用、筋脉拘挛、气血运行不畅的结果,《灵枢?热病》称之为“身偏不用而痛”。偏枯本身或有疼痛症状,历代医家亦有记载,如隋?杨上善《太素?调阴阳》:“偏枯,不随之病也,或偏枯疼者也。”[1]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偏枯候》:“风偏枯者……其状半身不遂,肌肉偏枯小而痛。”[10]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论杂风状》:“偏枯者,半身不遂,肌肉偏不用而痛。”[2]等。而中风病之急性期或首发症状是“无疼痛”症状的。如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半身不遂辨》:“有疼痛之症,乃是身痛之痹症,非是半身不遂。半身不遂,无疼痛之症。余平生治之最多,从未见因身痛痹症而得半身不遂者。”[11]由于历代医家所诊治中风病之时期不同,是否有疼痛症状,所见不一,故而说法认识不一。

四、关于今人对痱病认识的比较

对痱病的认识,今人亦不一致。如李戎云:“痱,病证名。相当于现代医学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一种。”[12]《中医大辞典》:“痱,义同废。是一种中风后遗症……临床表现主要为肢体瘫痪,身无痛,或有意识障碍。以手足痿废而不收引,故名。”[13]解释前后矛盾。《黄帝内经素问校释》:“徘,通痱,废也。瘖徘,病名。《奇效良方》云:‘瘖痱之状,舌瘖不能言,足废不为用。’”[14]罗石标云:“徘。当为痱。偏瘫。”[15]《内经词典》:“痱,病名。症见四肢软瘫不能活动,神志稍乱,轻者能言,重者不能言。”[7]而对痱病认识最合理的当属张纲的《中医百病名源考?痱》,有云:“先秦时期初以‘痱’而名病者,则本谓‘神识昏迷、无所觉之’之风中脏腑之证也。”[4]

五、结语

综上所述,《内经》“痱病”乃中风病之古称,系中脏腑之症。临床表现为神志障碍(神志昏糊、迷蒙或昏不识人),言语障碍(口不能言或失语)及肢体运动、感觉障碍(偏瘫或全瘫而不知痛痒),如此始合经旨之义。

参考文献

[1] 杨上善. 黄帝内经太素[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2] 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M]. 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7:
[3] 张介宾. 类经[M]. 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725
[4] 张纲. 中医百病名源考[M]. 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5] 何清湖.传世藏书?子库?医部[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
[6] 楼英.医学纲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7] 张登本、武长春. 内经词典[M]. 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359
[8] 日本?伊泽赏轩.素问释义[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202
[9] 周中瑛.中医内科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308
[10]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 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4:2
[11] 陕西省中医研究院.医林改错注释[M]. 第2版.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05
[12] 李戎.中医难字字典[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5
[13] 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M]. 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627
[14]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M]. 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641
[15] 罗石标.说医解字[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6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