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考试何其多? 莘莘学子何其苦? 因为天下考试太多了,因此掌管人间考试的天神,共有五位,合称五文昌。
一、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名张亚子,是个孝子,在晋朝做官,不幸战死 ,文昌帝君又称梓潼帝君,道教尊为主宰功名利之神。明史礼志载:梓潼帝君姓张,名亚子,居蜀(今四川)七曲山,仕晋战死,民间立庙祀之。唐宋屡封为英显王,元代加封为「辅文开化文昌司禄仁帝君」,每年以农历二月初三生辰日隆重祭祀。化书载:文昌帝君降灵作清河内传,自述其身世,谓生于周代初年,后有七十三升化,西晋之末,又降生于越之西 之南,姓张名亚子,字 夫,又曰张善勋,其中历述其灵异及司禄事。民间又尊为「文曲星」,专司文武爵禄科举之本而受到读书人崇奉。文昌帝君神座两侧,常塑有天聋,地哑两童子,传说是帝君为防止天机泄露,特安排此两助手,使智者不能言,言者不能闻。因之,帝君司科甲立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皆能公正廉明也。今日学子参加联考前,常祈帝君佑其中榜。
二、文衡帝君
文衡帝君,即是关公,关圣帝君。一般人常可见到关圣帝君手持青龙掩月刀的圣像,而比较少见关圣帝君阅读春秋的圣像。其实圣帝君的文韬与武略都造诣精湛,只是因为三国演义的描写,让人们忽略了祂的文采。关圣帝君也是五文昌之一,一同掌管人间的读书考试关圣帝君。
三、孚佑帝君
孚佑帝君,即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吕祖,名岩,字洞宾,自号「纯阳子」。唐京兆府(今陕西省长安县)人。曾以进士授县令。他的母亲要生他的时候,屋里异香扑鼻,空中仙乐阵阵,一只白鹤自天而下,非如他母亲的帐中就消失。生下吕洞宾果然气度不凡,自小聪明过人,日记万言,过目成诵,出口成章,长大后「身长八呎二吋,喜顶华阳巾,衣黄欗杉,系一皂鞗,状类张子房,二十不娶。」当在襁褓时,马祖见到就说:「此儿骨相不凡,自市风尘物处。他时遇卢则居,见钟则扣,留心记取。」后来吕洞宾游庐山,遇火龙真人,传授天遁剑法。六十四岁时,游长安,在酒肆遇见一位羽士青一白袍,在墙壁上题诗,吕洞宾见他状貌奇古,诗意飘逸,问他姓名。羽士说:「我是云房先生。居于终南山鹤岭,你想跟我一起去吗 ? 」吕洞宾凡心未已,没有答应。这位云房先生就是「钟离权」。
到了晚上,钟离权和吕洞宾一同留宿在酒肆中。云房先生独自为他做饭,这时吕洞宾睡着了,他梦见自己状元及第,官场得意,子孙满堂,极尽荣华。忽然获重罪,家产被没收,妻离子散,到老后了然一身,穷苦潦倒,独自站在风雪中发抖,刚要叹息,突然梦醒,钟离权的饭还没熟,于是钟离权题诗一首「黄良犹未熟,一梦到华肴。」吕洞宾惊道:「难道先生知道我的梦 ? 」钟离权道:「你刚才的梦,生沉万态,荣辱千端,五十岁如一剎那呀 ! 得到的不值得欢喜,失去的也不值得悲,人生就像一场梦。」于是吕洞宾下决心和钟离权学道,并经「十试」的考验,钟离权授他道法。吕洞宾有了道术和天遁剑法,斩妖除害为民造福。
吕洞宾被全真教奉为北方五祖之一(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操,王重阳),世称吕祖、纯阳祖师,吕洞宾在八仙中最为出名,有关他的传说很多。台湾有许多以吕仙为主神的庙宇,如台北的如觉修宫、仙迹岩、指南宫等。
四、魁星
魁星,「奎宿」是星官名称,又叫「天豕」、「封豕」, 为廿八宿之一,是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宿,被古人附会为主管文运之神,也改为「魁星」。顾炎武《日知录》里称:「今人所奉魁星 ,不知始自何年﹖」可见明时已很流行,而魁星的造型完全是根据 「魁」的字形而来,被附会为「鬼之脚右转如踢北斗」,其典型的 形象为一赤发蓝面之鬼立于鳌头之上,一脚向后翘起如大弯勾,一 手捧斗,另一手执笔,意思是用笔点定科举中试人的名字,此即所 谓「魁星点斗,独占鳌头」,被视为应试者获中之征。唐宋时,皇 宫正殿的台阶正中石板上,雕有龙和鳌(大龟)的图像,考中的进 士要站在宫殿台阶下迎榜,而头一名进士(状元)按规定要站在鳌 头那里,故称是「独占鳌头」。台湾民间称魁星为「大魁星君」或 「大魁夫子」。
五、朱衣之神
朱衣之神,即宋代大儒朱熹夫子,字符晦,一字仲晦,生于宋朝高宗建炎四年,婺县人(今江西省婺源县),后迁至建州(今福建省崇安县)居住,晚年改号晦翁,自称为「云谷老人」,又称「沧州遁史」。夫子于绍兴年间入举进士,曾在高宗、孝宗、光宗、宁宗时期做过官,先后任职运副使,焕章阁侍制,秘阁修撰,最高到宝文阁侍制,于宋宁宗二年罢官。
夫子以求学之法,首重于知其理,而后行其道,以达真知境地。其学问可谓集宋代理学之大成。夫子讲学之处称「考亭」,其尊崇者,均称「考亭学派」,着注作有「朱子全书」、「朱子学」、「朱子语类」、「朱子钞释」…等。享年七十一岁,谥号「文」,民间信仰夫子为「朱衣神君」、「文昌紫衣公」或「朱夫子」、「朱衣公」等。与「文昌帝君」、「孚佑帝君」、「文衡圣帝」、「文魁夫子」并称五文昌帝君,其圣寿为九月十五日。
独占鳌头的魁星 |
旧时,主管人间功名利禄的文运之神。除文昌星外,还有魁星。
明代科举分五经考试士子,五经即《诗》、《书》、《易》、《礼》、《春秋》五部儒家经典。每经所取头一名称之”经魁”,”魁”即有”首”、”第一”之意。乡试中,每科前五名必须分别是某一经的经魁,故称”五经魁”。后来,五经博士的制度虽然废弃,但习惯上仍然称乡试所取的前五名为”五经魁”,简称”五魁”。而经魁、五魁之”魁”,则源于古人的奎宿崇拜。
“奎宿”是星官名称,又叫”天豕”、”封豕”。为二十八星宿之一是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宿。按现代天文学的观点,奎宿有16颗星,包括仙女座9颗星和双鱼座的7颗星。
奎星被古人附会为主管文运之神。奎星也改为”魁星”。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三十二中指出:
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为文章之府,故立庙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其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半。
《玉函山房辑佚书》所辑《孝经纬援神契》云:
奎主文章。
东汉宋均对此注道:”奎星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至迟在东汉时,已有”奎主文章”的信仰,并常以”魁”称文章、文运,如称秘书监为"奎府”,称黄帝写的字为”魁书”、”魁章”。因”魁”与”奎”同音,并有”首”之意,所以科举取得高第也称为”魁”,如前所说又有了”经魁”、”五魁”的名目。科举考试进士第一名称状元,又称”魁甲”。乡试中试的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又称”魁解”。
由于魁星主文运,故与文昌帝君一样,备受读书人崇拜,旧时魁星楼、魁星阁遍布全国各地。因对”魁”字”望文生义,因声起意”,即将魁字附会于”鬼”抢”斗”,”鬼之脚右转如踢北斗”。继而魁星被形象化───其实就是鬼化,其典型形象为一赤发蓝面之鬼,立于鳌头之上,一脚向后翘起如大弯钩,一手捧斗,另一手执笔,意思是用笔点定科举中试人的名字,此即所谓”魁星点斗,独占鳌头”,被视为应试者获中之征。唐宋时,皇宫正殿的台阶正中石板上,雕有龙和鳌(大海龟)的图像。考中的进士要站在宫殿台阶下迎榜,而头一名进士即状元,按规定要站在鳌头那里,故称”独占鳌头”。
学而优则仕。魁星掌管着文人们功名成败之命运,故深为广大读书人崇拜。宋人周密在《癸辛杂识》中就记载当时考中状元,”送镀金魁星杯柈(盘)一副”。明人陆深在《俪山外集》中也记载了天顺年间一次会试,有人在座右贴了魁星图,甚至有些地区还盛行在科场出售泥塑小魁星的。这些不过是考生们在乞灵于魁星保佑自己,能够金榜题名。读书人对这位青面獠牙,一身鬼气的魁星,如此恭维,似乎有些不可思议,这倒很能说明造神的功用重要一点是,可以满足一些人精神上和心理上的需要。
其实,古代一些有识之士早已指出魁星信仰的荒谬可笑。明末陈士奇督学四川时,见考生们都抢着买泥塑小魁星,就把他们招呼过来,说了个上句请诸生来对:
卖魁星,买魁星,亏心不买,亏心不卖;
诸生面面相觑,没人能对
第二天,陈士奇又把诸生招呼在一起,告诉了他们的答案:
真胭脂,假胭脂,焉知是假,焉知是真!
清代学者李调元亦指出:”所谓魁星踢斗者,不过藏一魁字,以为得魁之兆耳。抑有见魁星之象而得高科者,梦魁星之降而夺锦标者,岂天上真有蓝面赤发之经而为文星哉!……则魁星不足尽信矣。”
旧时魁星庙遍布各地,不胜枚举。在昆明滇池西山龙门的石雕魁星就很有名。跨进凌空深挑的”龙门”石坊,便到了”达天阁”石殿,这里是龙门最高处。石殿一天然崖壁向内镂空凿成,殿内正中供奉手持点斗朱笔、独占鳌头的魁星神像,像高3尺有余。两侧是文昌、关帝像。这三尊神像和像后的海水、波涛、游龙、礁石,以及像前的香案、香炉等,完全由洞内崖石雕成,鬼斧神工,令人惊叹叫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