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春白雪不是错

 阿里山图书馆 2012-07-28

                  阳春白雪不是错

     “阳春白雪”这个词无论是来源还是后来的运用,均是中性词,甚至带有某种“高雅”、“深刻”的褒义。但是近年来国内音乐界不少人士好像对这个词避之不及,生怕自己的作品和言论和“阳春白雪”沾上瓜葛,好像“阳春白雪”就意味着“曲高和寡”、“脱离群众”,非要摆出一副“下里巴人”的姿态才是“服务于大众”。

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只是不同风格类型和审美趋向的选择,没有高低之分更没有对错之别。俗与雅对于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功用,互相难以替代也互不排斥。但如果非让俗人懂雅乐、雅人听俗曲,这种人为的错位很容易造成人为的争议,以至于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对立起来,甚至在逻辑上形成混乱。

 

个体的人本身很难说俗、雅,就算是文人绅士也难免也“俗”的一面,市井文盲也可能对文化艺术有感受力。但是若以人群来划分,确实有不同的审美趋向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文化市场受众。如果没有这种差异,我们也就不用搞什么市场调查、文化推广、艺术普及,我们这个世界也将变得像一个蚂蚁巢一样因为缺乏个性差异而极度无趣。

 

在专制时代,专治者的审美喜好就是全社会的审美导向,如果统治者如欧洲中世纪的领主、中国唐末的节度使那样近乎文盲,那么整个地区就是一片文化沙漠;如果统治者如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主教、19世纪巴伐利亚的国王、北宋中晚期的皇帝们一样,是艺术鉴赏家甚至本人就是艺术家,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四处飘洒着“阳春白雪”。到了共和时代,“为多数人服务”的理念促使艺术开始全新的蜕变,“贵族”阶层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消失,使得“贵族艺术”在和“大众艺术”、“群众娱乐”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先天的劣势。比如西方的室内乐、艺术歌曲,中国的昆曲、古琴等等,这些本来就是源于小众、服务于小众的艺术形式,再如何“亲民”、“推广”,也无法达到流行音乐、电视剧、卡拉OK的大众普及程度。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今概念里的“阳春白雪”多是二十世纪以前的作品,而“下里巴人”多是二十世纪以后的产物:“封建”时代“大众娱乐”被统治阶层歧视从而极少有被记录的机会;“民主”时代“小众艺术”难以在市场广泛传播而少有被大众所知的机会。

 

时代变了,搞纯艺术想要“红”非常困难:再不会有因为被皇帝、太后赏识而一夜成名的情况发生。更重要的是,高雅艺术本身就不是一个应该“大红大紫”的职业,就像医生很难和将军去比知名度一样。选择了这个职业,也就是认同了这个职业所能满足自身虚荣心的程度——抱怨歌星出场费高、知名度广,就像医生抱怨为什么自己不能像将军一样,在凯旋的时候受到万人空巷的夹道欢迎。不是社会不公正,是自己选错行。杀人就是比救人能出名,娱乐就是比艺术受欢迎,这是恒久不变的社会规律,不服不行。

 

但是承认大众艺术和群众娱乐的合理性、必然性,并不等于就要排斥小众艺术存在和发展。3D娱乐大片票房好很正常,但是不能说塔尔科夫斯基、费里尼、戈达尔等等的作品就不再是经典,向它们学习就是“脱离群众”。三十多年前“脱离群众”这顶大帽子压垮了多少艺术家,扼杀了多少创造力,以至于促生了大批现在不忍卒观的“服务于大众”的“作品”。就像尖端科技的技术能力是民用产品的品质保障一样,“阳春白雪”的智商是“下里巴人”品位的保障。我们的宇航员在太空行走与“大众”距离很远,但是我们的国产电脑、手机芯片的技术就是太空技术的缩影。各国电视剧的质量,是和各自国家电影的质量成正比的;各国流行音乐的品质,也是和各自国家古典音乐的品质成正比的。美国是“大众艺术”和“通俗娱乐”最发达的国家,但美国也是“阳春白雪”搞得最精致、活跃的地方。“阳春白雪”也许无法直接“服务大众”,但它是大众文化生活的高端刻度。将“高雅”和“通俗”对立、以“服务于大众”的名义排斥“阳春白雪”,主要原因还是“心虚”:不会外语的人推广外国文学需要坦荡的胸怀和充分的自信,不用担心自己不是“专家”而在未来渐渐失去话语权。“阳春白雪”的音乐本身并没有多少市场扩张力,它就像仙鹤一样完全可以和鸭、鹅在同一片水塘中共处,是比较清高,但并不意味着就比鸭、鹅高贵,也不应该被鸭、鹅排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