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论写作发表常识

 eug 2012-07-29

[英论写作发表之一] 英文文章是怎么炼成的

 

写在前头

 

亲爱的兄弟姐妹们,当你看到这里的时候,就意味着你将要或者已经为了你的文章而努力了。不管你是为了学位,为了职称,为了升职,还是为了得到大家的认可,薄薄几页纸的文章,不仅仅是你一段时间的辛勤劳动成果的总结,而且还可能直接或者间接地改变你人生的轨迹。

 

    科研的路,悠长而深远。一篇文章从拟题、研究、出成果、起草文章、修改文章、投稿、再修改文章,到最后发表,最少要经过半年的时间,有的甚至需要好几年。其中艰辛,又岂是圈外人所知。唯有坚持才能走到最后。

 

    写文章是一个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需要多读牛人的文章,多模仿他们的写作方式。从一开始文章给人批的一无是处,到后来给人称赞excellent;从一开始看不懂牛人的文章,到最后终于可以用文章给牛人们交流。这些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但是,即使你已经非常努力,文章最后能不能发表也不是取决于你的,而是由期刊编辑跟审稿人来决定的。所以,并不是有好结果的文章就一定能发好杂志,也不是好期刊里都一定是好文章。我们努力取得更多更大的研究成果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取悦编辑跟审稿人,让他们对文章满意。

 

       仔细分析一篇好的文章,总可以发现它之所以好,也是有迹可寻的。好的文章看多了,自然也就有了一些规律。这个系列,就是试图总结出一些写文章的规律,给您提供纂写科研文章的有用的信息。然而,怎么写一篇好文章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要想用区区十几篇文章就概括住是不可能。所以,这里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让您可以提出宝贵的意见,补充有用的信息,进一步完整这一系列,让同道们在科研的道路少走弯路,越走越远。文章包含了如下部分:

 

1)打地基

              --- 选方向

              --- 怎么做研究

2)写文章

              --- 选择期刊

              --- 怎么写引言

              --- 如何组织文章的主体

              --- 八股论文

              --- 怎么做好看的图片

              --- 参考文献

              --- 修改文章

3)审稿

              --- 投稿

              --- 审稿过程

              --- 我的审稿经验

              --- 回复审稿意见

4)其他

              --- MS wordLatex写文章

 

    希望跟所有还在科研路上跋涉的同道们共勉。祝大家都能有好的研究结果,有牛的文章发表!

[英论写作发表之二] 打地基之选方向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选择研究方向是迈向文章成功的第一步,是非常关键的。从做研究的角度来说,你选择的方向直接决定了接下来的几个月甚至是几年的生活是hard模式还是easy模式。一篇牛文章通常是建立在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之上。但是如果方向就错了,就是南辕北辙了,通常花了很多时间,也得到了一些结果,但是却得不到大家的认同。

 

    那么,什么是好的方向呢?很遗憾,这种问题通常是没有答案的。因为严格的说,没有一个行业是没有价值的。但是仔细深究,有一些行业正在处于上升期,而有的行业处于衰退期。最近的的几个例子,诺基亚大裁员,百年柯达破产了。尽管我们没有身在那个行业中,但是从一些表象(比如就业情况,相关领域的会议情况以及每年出产的论文数量)可以大致看到这些行业的趋势。

 

    但是,也不是说选择了一个处于上升期的行业就万事无忧了。一般来说,从业人数多的方向,容易做的,值得做的课题就多,但是因为做的人多,竞争就大。你动手慢了,动作迟了,你做的东西很可能就给人提前完成了,发表了,给你留一个很痛苦的背影。相反,一些很冷门的方向,做的人少,竞争少,课题难度相对就大,在出成果之前需要有一段寂寞的时光。但是,只要能坚持,以后说不定就成大牛了。

 

    所以,对方向的选择,要根据自己的性格进行分析。如果你耐不住寂寞,性格急躁,希望短时间出结果,毕业找工作,那么,那些热门的行业会是比较好的选择。如果愿意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做研究,那么,选择竞争少的方向倒是比较适合的。

 

    对于学生而言,毕业是头等大事。那么,学生要怎么选择课题呢?一个能让你顺利完成的方向有几个特点:创新性。现在创新给提得到处都是,貌似你不创新,都不好意思说你在做研究。所以,要吸引眼球,让别人觉得你的研究是有价值,一定是要作出一些别人没有做的东西,那就是创新了。 还有一个是可行性。有些人忽略了这一点,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是花几年时间解决一些问题,或者完成一个项目,然后拿一个学位。要是提一个非常高的创新点,但是最后发现这个事情要花个十年八载才能完成。这样是不好的,不具备可操作性。

 

    对刚刚入行的学生来说,两眼一抹黑。啥东西都不懂,啥东西都是创新。啥事情都不会,都不具可行性。就更别提自己去选一个方向了。这里给出几个具体的建议。

 

    第一个当然是直接问导师了。有一些导师是会给一个很具体的方向的。但是经常听有同学说,导师很忙,导师也不懂。但是不管怎么说,他总是能给几个关键字的。这几个关键字就大概确定了一个或者几个交叉的方向。

 

    第二个就是问同行,比如师兄师姐,或者是同组的老师,也许他们没法给你一个具体的方向,但是还是会愿意给你一些常看的文献的。这些文献,将会带着你入门的。

 

    第三就是网络了。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数据库,各种各样的论坛。不耻下问,永远是一个有效的招数。尽管现在好像很多论坛都是问问题的人多,回答的人少。但是有时候,一两句很简明的回答,都会让你找到有意义的方向。

 

    第四是最关键的,就是自己海量阅读文献。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方向是读出来的。文献看得多了,看得广了,知道别人都在做什么了,那等于就是给你自己找到了方向了。

 

    怎么做研究?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题材。每个人的科研经历不同,对于怎么做研究的见解也不完全一样的,但还是有一些方法验是得到大家一致认可的,比如:

1)多读文献。

2)多动手。

3)多跟同行交流。

 

    这篇文章是想从另一个角度去说说怎么做科研,从工程的角度来说科研。

 

    科研是什么?科研英文是 research。有很牛的学者说,research 就是 re + search,重复的找。还有一个牛人说,research brain wave 的活动,你是无法manage brain wave。两者的说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无法给科研限定一个期限。当然,他们都是牛人,已经超越了dead line 的压力了。然而,对更多的人来说,科研是有dead line 的。现在科研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除了部分人做目标不确定的研究外,还有更多的人是在做确定的课题,有明确的目标跟时间限定。科研在某种程度上是跟工程混淆起来。当然,有些人是把这两者的概念分的非常清楚,科研就是科研,工程就是工程,两者不搭边。

 

    但对于笔者来说,我总觉得很多时候我既是在做科研,同时也是在做一个项目。在这个商业驱动的世界,单纯的因为研究而研究的研究很少,更多的时候,是需要你要将研究的成果努力转化成能推动社会的生产力。只有这样,你才能有足够的资源来推动你的研究深入下去,让一个idea 发芽,长苗,小树,大树,最后成为森林。

 

    所以从现实残酷的竞争来看,这种方式下的科研。你需要非常清楚你预期的结果会是什么,怎么达到你要达到的目标。你要制定计划,然后一步一步去实施。有人会说,这样的科研一点都不自由,比在公司上班还累。这样做科研还有啥意思啊。做科研不就是图个轻松,有个很自由的支配时间嘛。也许这个观点很多人都会支持。但是,这也恰恰是为什么好多好idea 都只发了芽,苗还没有长出来就给淹没在科研大军中,更别说长成苍天大树,发展成一个新的领域了。

 

    这个世界上功利的,大家重视的是结果。有学生曾问我,我们花了好多时间,做了个错误的东西,为啥不把它发表出来啊,这样大家看到了就知道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我回答他,因为成功的路比失败的路少很多,如果有成功的例子可以遵循,为啥大家要去看你怎么失败?这个世界的节奏越来越快,大家重视的是结果。没有人能体会你中间花了多少心思,失败了多少回。就算是诺贝尔,大家更多记住的是他发明了炸药,那是他的结果。又有多少人还记得他因为发明炸药失去了弟弟。名人尚且如此,如果你不名一文,那么怎么指望别人可怜你的失败呢。 

 

    要有结果,就必须有正确的方法。时时记得你的目标,你的dead line,不停的search 方法去接近你的目标。按着这个原则,可以大大增加你成功的机会。

[英论写作发表之四] 写文章之选择期刊

    如果你已经完成了选方向做研究,并且很幸运有了结果,接下来就要把你的辛勤劳动总结出来,提炼成薄薄几页纸的文章,公布于众。也许动作快的人这个时候已经操起键盘开写了,完了之后才回到这个基本的问题,我的文章应该投哪个期刊呢?

 

    为文章选择一个合适的期刊是非常重要的,就跟父母总想给女儿找个好婆家一样。同时,文章跟杂志之间,是一个双向选择。一篇文章能否发表,不是由你决定的。也许你觉得自己文章价值很高,但是并不代表所有的人都这么想。期刊编辑跟审稿人才真正决定文章能不能被录用。所以,一篇文章能够发表,第一你要物色一个合适的期刊;第二得让编辑跟审稿人对文章感觉满意。

 

    我们先来聊聊第一步,整个世界现在有好几万种期刊,适合所写文章的期刊可能也有上百种。如果可以一稿多投,那就省事了,全投一遍,然后选被录用中的最好的期刊。但是不行,我们只有花时间去调研一下。

 

    有好几个网站直接或者间接的提供了期刊调研的功能,比如

              http://scholar.google.com/

              http://www./

              wok./

              http://www./

    你可以查询到期刊的影响因子(决定了文章的层次),每年发表的文章的数量,还有审稿的周期,以及文章的偏好等等。

 

    这里介绍笔者最常用的方式:

 

1)到 http://wok./ 进入 web of knowledge,见图1 。

    

                                                图1

2)输入文章的关键字,就可以搜索到相关主题的文章列表,得到有相关主题的文章的数量,文章被引用的次数等非常多的信息,

 

3)打开 more options / values...,可以看到一个期刊列表了。它是按照同类主题发表在该期刊的文章数量排列的。见图2.

                              

                                           图2

4)勾选前面的10个期刊,refine 之后就可以看到有多少篇文章发表在这些期刊上,见图3。一般来说,前10个期刊收录的同类主题的文章数量会占到所有文章的一半左右。也表明了,这些期刊是这个主题的主流期刊。

 

     

3

 

5)再回到more options / values...,一个一个的勾选期刊,得到发表在该期刊上的同主题文章的数量,见图4

                                              

   

 图4

 

全部弄完了就有了类似这样的一个表格:

文章总数:425,前十期刊文章数量:232

 

名称

发表数量

影响因子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81

1.728

ELECTRONICS LETTERS

30

1.001

(这里删掉一个非期刊的会议集)

27

 

MICROWAVE AND OPTICAL TECHNOLOGY LETTERS

18

0.656

IEEE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MAGAZINE

15

0.855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

15

0.824

IEE PROCEEDINGS H MICROWAVES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14

0.490

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12

2.711

IEEE ANTENNAS AND WIRELESS PROPAGATION LETTERS

11

1.031

IEE PROCEEDINGS MICROWAVES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9

0.682

 

            Isi web of knowledge 没有直接给出期刊的影响因子,得到Thomson Reuters查询。有了这样的一个表格,对期刊就可以有一个很直观的判断了。第一个期刊占了1/3 左右的该主题文章,如果你对自己地方结果比较满意,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就可以考虑投这个期刊。如果不是那么有信心,可以依次往下找一个录用可能性比较大的。

 

    上面的方法对于做文献调研也是非常有用的,如果你只知道几个关键字,但是对具体的原理、实现都不清楚,用这个方法只用一两个小时,就能给你带来这个方向几十年的趋势。

 

    我们将在别的文章聊聊怎么写一个让编辑跟审稿人满意的文章。

[英论写作发表之五] 写文章之怎么写引言

     文章的引言有多重要呢?要多重要就有多重要。从大环境上看,现在每年发表的学术文章数量已经超过一百万篇。在文章的海洋里,别人有机会看到你的文章已经不容易了,更别提让别人细读你的文章,而不是瞟一眼就丢到垃圾堆里。

 

    好的引言就像一个CV一样,别人花12分钟就弄清楚了你做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如果引言写的干巴巴的,又怎么能指望别人有兴趣接着往下看,一直耐心看到你怎么解决问题,得到的结果多好呢?记得一个原则:大家都很忙,你并不重要。

 

    我们要想用一篇文章打动别人,那么,请从引言开始。

 

    面试经常问的一个问题是:请你花3分钟时间介绍一下你自己。换成引言就是,请你花一分钟介绍一下这篇文章。怎么才能介绍的好呢?以下的几个部分是必须包含的:

 

1)文章的大背景。谈话的话题都是会有一个限定的时空。文章也一样,第一句就限定了你主题。比如一个项目,或者一类问题。背景框多大,也得有一定的尺度。框大了,要花一大段才能绕到具体的问题。太小了,就不容易引起别人的兴趣。

 

2)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这里体现了你工作的意义,也体现了这篇文章的重要性。这里可以讲讲它的应用啦,或者是解决了之后带来的美好的前景啦。这里有一些修饰啊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能让读者或者审稿人肾上腺开始分泌激素,说明文章已经有成功的潜质了。但是也要记得,不能吹大了,否则就会让人觉得眼高手低了。

 

    这两部分可以写成一个段落。

 

3)回顾一下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这一段确实不好写,要想把这个问题的前世今生都给概括到1-2段的文字里,没有很大的文献阅读量跟抓重点的能力就会很难。这就间接要求了看文献的时候,养成个习惯,把重要的结果跟文献名字记到个本本上。免得到时候写的时候,要从头把所有文献翻一遍。

 

    总结别人工作的时候,要本着公正、客观、全面的原则,点出别人的成果跟不足之处。不要为了要突出自己的创新点而压低别人的成果,或者放大别人的缺点。审稿人都是行家,给揪出来了就成了人品问题了,文章想过就很难了。全面往往受限于自己的知识范围,很难做到,努力做到就好了。

 

4)阐明自己的创新点,或者是你工作切入的点。这个是文章的关键点。不要泛泛而谈,也不要把你的工作全部打包进来。用几个句子把你工作最亮的部分描绘出来。到了这里,引言的主体部分已经结束了。

 

5)高潮之后,收束一下,平息一下心情。用很平淡的陈述句概述一下文章的结构。比如第二节说啥,第三节说啥等。

 

    在写这些段落的时候,要保持很强的层次感跟逻辑上的递进。只有你清楚了你要说的是什么,别人才有可能理解得到,从而产生兴趣。

 

    引言是一篇文章最难写的部分。介绍怎么写引言同样很难,幸好,终于是收官了。

[英论写作发表之六] 写文章之如何组织文章的主体

    这一篇文章在这个系列里面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最后成稿的。之前花了很多时间思考怎么给文章的主体找一个标准的写法,结果还是不得其法。对于怎么写文章的主体,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风格,思路不一样,做法都可能不同。就像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厨师,给他们同样的原料,做出来的菜可能就千差万别,味道也各具特色。所以就没有办法用一个标准来框住大家的思维。

 

    但是还是要说的,标题、摘要、图表、参考文献是绿叶,引言部分已经成功地把读者带到了文章这棵树前。主体部分要成为有力的枝干,才能把整篇文章撑得真的像一棵树一样,否则文章就成了一棵小草了。虽然科研结果很好,但是如果文章主体部分写得颠三倒四,审稿人看了都不知道你在表达什么,那样就会产生很多疑问。或者文章主次不分,把重要的结果放在一个小旮旯里面,而在主体里面大写特写模型是怎么一步一步建起来的,或者实验里怎么拧螺丝等相对次要的过程,读者就很可能觉得你夸大了结果,成了文不对题。这样的文章就会显得头重脚轻,给人的印象当然是很差的。

 

    一篇好文章的主体框架必然是清晰的,对整个问题的描述是完整的、合理的。文章的主题部分不管怎么写,一定要抓住一个主线。围绕着这个主线组织材料,整个文章才显得有逻辑性。怎么选择这个主线呢?具体来说,这个是跟文章的侧重点不一样的,就跟文章的题材不同一样。记叙文有正叙,倒叙,插叙,但是不管怎么写都是要把这个事情说清楚。议论文是提出一个论点,后面摆事实、讲道理是要论证这个论点。

 

    一篇侧重理论的文章,可以在主体部分一开始就假定条件,然后用一连串的公式或者其他的演绎凡是来导出结果,最后用实验数据来验证理论或者举例子说明该理论的实际应用前景。

 

    对一篇实验文章而言,除了几小段理论背景外,其他部分可以按照实验设计,实验装置,实验结果,讨论来组成。

 

    一篇理论实验兼顾的文章,理论由通用的模型导出,针对某个具体的要求对某些参数或者条件做进一步的简化,而导出一个针对性很强的理论。文章的其他部分则是用实验来验证该理论并且得到新的应用前景。

 

    这些都是好的文章写法,正如八大菜系都好吃。只不过对具体的人而言,因为口味上有偏好,可能就更加喜欢某一种菜了。

 

[英论写作发表之七] 写文章之英文八股论文
 

    前面说到的如何写文章的道理,对新手来说,有时比较难体会的到。这个也是正常的,就像一个人围棋还没有入门,就给塞了一堆大师棋谱,又怎么能体会得到其中的种种妙处呢。对于写文章来说,最有效的提高方法还是多读多写。

 

    万事开头难,对着空白的屏幕想文字是很难过的事情。如果写文章有模板可依,有句法可以套用,那就容易多了。这里将把一篇文章按照正常的逻辑过程分解成几个部分,给出一个可以套用的文章模板。虽然这样的文章不能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至少中规中矩,不会有太大的逻辑问题。

 

    一篇文章通常由下面部分构成:

 

1 Title。常用的有:XXX theory of YYYexperimental study of XXXXXX based on YYYdesign of XXX for YYY using ZZZ, XXX with YYY. 基本的原则上体现出文章的核心关键字跟文章的成果。

 

2Author list。基本上是按照对文章的贡献排列。但是也有个说法是,作者列表中的最后一个是项目的管理者。地位反而是比第四,第五以后的作者高的多。

 

3Abstract。用4-5句话,100个单词左右概括一下全篇文章。可以尝试使用下面的方法:

                第一句话,介绍所描述工作的背景。比如:XXX has been used in various applications such as ......

                第二句话,描述文章做的是什么。In this paper, XXX was developed to .....

                第三句话或者第三、第四句话,描述得到的结果。A XXX was achieved in the simulations/experiments.

                第四或者第五句话,说明一下结果可能带来的意义。This method was demostrated to have ......

 

4Keyword4-5个关键字比较合适。虽然现在文章检索的字段很丰富,但是关键字仍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恰当的关键字能增加了文章的曝光度,增大被引用的机会。可以从标题中选择1-2个关键字,背景中选择1-2个,剩下的在原理里面选。

 

5)正文第一部分:Introduction。上面有文章说过了(可参考本系列之五),这里不啰嗦了。主要由几个部分构成:文章背景以及提出问题,解决方式的综述,文章的创新点以及结果,概述文章的结构。

 

6)正文第二部分:由理论部分,实现部分,结果以及讨论组成。上面有文章说过了(可参考本系列之六), 这里也不重复了。

 

7)正文最后部分:Conclusion。用3-4句话,100个单词左右罗列一下文章得到的结论。可以尝试下面的表达方式:

                第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比如:In this paper, XXX was descriped in detail and YYY was simulated / experiemntal studied.

                第二句话到最后一句,描述文章得到的结果。这个结果可以比abstract里面更加详细一点。可以照抄abstract里面的句式,或者改变一下形态,比如倒装啊,主动态改成被动态啊。形式多变一点,会让人觉得不那么枯燥。

 

8Acknowledgment。只要表示清楚就行了,可以直接用:

The authors would like to thank XXX for their helpful discussions.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XXX.

 

9References。每个期刊都有规范的参考文献格式,按规则来就行了。
 
[英论写作发表之八] 写文章之怎么做好看的图片
 

    文章的图片是显示结果最为直观的方式,有时候写文章光顾着文字上的修饰,却忘记了在图片上下功夫。实际上,一篇好的文章是图文并茂的。一张清晰、直观、表达正确的图片会让文章显得更加优美、舒服,更有说服力。胜过一大段文字描述。

 

    文章里面经常出现的图有原理图、流程图、系统框图、实验结果图、照片等。不同类型的图,用合适的工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用的比较顺手的工具有:

 

1Powerpoint/Visio。这两个都是微软的软件。做框图的话,Visio 是最适合的。但是因为它不是office 的基本软件,大部分电脑都没有安装。这个时候可以用Powerpoint 来代替。

 

2Origin。这是OriginLab 公司推出的数据分析和制图软件。简单易学,功能强大,可以很轻松就可以做出专家级的图片。生成的图像可以导出为bmpepspdfpngjepg等十余种文件格式。非常适合用来画曲线,曲面等数值结果。

 

3MATLAB。这是一个航母级的软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加上出色的显示能力,几乎可以让你做任何事情。但是要使用它,首先得要学会MATLAB 编程。如果你没有一点基础,但又很想用它来画图的话,这里是一个简单的学习方法。

    首先使用plot 命令画出图。比如:plot(x,y); % x表示x轴数据,y表示y轴数据。这个要是还不会的话,还是读一下MATLAB 自带的帮助,非常详细的。

    然后在画图窗口使用编辑功能,添加坐标标签,tick等等。

    对做出来的图比较满意之后,使用菜单 File -> generate M file 功能生成一个M文件。

    在M文件里,可以看到哪些命令是用来控制图片的哪个部分的,将这个M文件做为一个模板,以后只要替换标签,数据,运行了就可以得到理想中图片了。

 

4SnagIt。这是一款非常强大的截屏工具,它可以捕获活动的窗口,任意区域等,可以保存图像为bmppcxtifgifjpg等格式。在没有安装该软件的电脑上,windows自带的画图板就用来做类似的事情了。

 

5Adcsee proAdcsee 可以对图片做一些常用的编辑,比如截取大小,缩比,旋转一定的角度。这个在处理照片的时候非常有用。同时,由于它支持的图片格式非常多,把它当成一个文件格式转换工具是非常不错的。不同格式之间转换的效果要比画图板,SnagIt等工具好很多。

 

    当然,有些人对Photoshop 很熟,那(4),(5)就都不需要了。

 

    文章中常用的图片格式有bmppngjpgeps等。其中矢量图片打印效果要好很多,所以推荐使用矢量图片。

 

    笔者对gif 格式做256色的数据图特别钟爱。同样一张图片,origin 导出的bmp 文件8M 左右,转换成gif 文件只有100k 的样子,而且不损伤清晰度。

 

    很多期刊对图片的分辨率,格式,文字标注都有明确的要求。这里针对图片内容的要求做一些额外的补充:

 

1)表达正确。图片跟文章中的文字说明要配的上。在文章的修改过程中,很容易改着改着就不一致了,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2)不要放多个类似的图片。能合并的合并,能删掉的删掉。图片提供了最直观的结果,如果类似的图片放多了,反而削减了这种作用。

3)不要把一个图做的很复杂。有些作者希望在图里面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一个图放了很多条曲线,违背了直观的原则。

4)坐标标签,单位要注意。笔者就犯过这种错误,后来在审稿意见里,所有的审稿人都标注出来了。虽然没有原理性的错误,但是最好不要让审稿人有轻易逮住你的机会。

5)图片的背景最好是白色的。MATLAB 默认的背景是灰色的,打印出来效果不好。

[英论写作发表之九] 写文章之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一篇文章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具有以下的功能:

1)注明了自己的研究背景。没有什么研究工作是凭空冒出来的。指出自己的工作是站在那些人的肩上不仅仅是尊重别人的工作,也是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基本素质。

2)为论文中引用的观点、结果,提供了依据。避免了重复劳动,也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

3)为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与扩展阅读。

 

    参考文献反映了作者阅读文献的深度跟广度,也间接体现了作者的科研水平。如果文章引用的都是会议文章,或者影响力很低的期刊文章,甚至是一些报纸或者科普读物,就很难让审稿人跟编辑相信这是一篇很有分量的文章。

参考文献也体现了文章的严谨程度,如果文章的论点都有根有据,可以有效的增加文章的可信度。

 

    文章中需要给出的地方有:

1)引述别人观点、数据、成果的时候,要直接准确的给出出处。

2)使用别人推导的公式,要给出出处。

3)文章中涉及的原理如果是基于前人的基础,要给出出处。

 

    参考文献的选择也有一些原则可依:

1)引用的文献应该是与本文的主题确切相关的。不能因为非要往牛文章上靠,就引了与自己文章主题不相关的文章。

2)同等相关情况下,选择级别更高的文章,比如影响因子高的期刊,或者高引用率的文章。

3)同等相关情况下,尽量引用所投期刊的文章。这样可以拉近编辑跟审稿人的距离,增加文章被录用的机会。

4)尽量引用正式期刊的文章,少引用会议文章。虽然会议论文章也是正规出版物,但是在写作水平、严谨程度跟曝光度上还是要比期刊文章差一些。

5)所引用的文章都应该亲自读过。笔者曾经审过一篇引了几篇很老的俄文文献的文章,当时就比较怀疑作者是否读懂这些文章,进而怀疑文章的某些观点。

6)尽量引用最近几年的文章。经典的文章是非常重要,但是现在科技日新月异,最近的文章更能体现该方向的发展趋势,也间接反映了自己文章的新颖程度。

 

    参考文献应该要避免的几个问题:

1)滥引。有人觉得参考文献是多多益善的,其实也不是这样的。如果一篇文章处处都在引用,会让人搞不清楚文章哪个部分才是作者的工作,或者直接怀疑文章的工作量以及意义。对于普通文章来说,15-20篇的参考文献是足够的。而综述文章引用了上百篇文章都是很正常的。

    滥引的另一种常见方式是引用太多自己的文章。

 

2)错引。有时候作者看到别人引用的文章,也跟着就引了。导致引用的文献与自己的文章关系不紧,或者引用的文献不是某个观点的原始出处。

3)漏引。可能是因为查阅文献疏忽没有注意到,或者是故意不引用其他小组的工作。比如有的中文文章为了体现成果的国内领先,只引用了国内新近的文章跟国外十几年前的文章。这就让人产生疑问:国外为什么这么多年都没有进展?是因为研究的价值不大吗?这直接质疑到文章的创新性跟价值。如果更不巧,审稿人就是给漏引的对象,那就更容易引起一些尖锐的问题,或者成为审稿人直接抡起大斧的理由了。不要把自己辛苦写出来的文章当作一种投机。

 

    至于参考文献的格式,每个期刊都有比较详细的要求。格式的问题,会稍稍影响审稿人的心情,但都不不会成为审稿人抡斧子的理由。
 

[英论写作发表之十] 写文章之修改文章

    文章的初稿出炉之后,有人会迫不及待地投出去。但是更好的做法,是继续修改文章,尽量把问题消灭在投稿之前,直到自己跟导师觉得没有问题了之后再投出去。一篇好文章是反复修改出来的,往往是文章最后发表出来后,再回头看初稿跟接收稿,有一个地上,一个天上的感觉。

 

    修改文章是一个需要耐性的体力活,一篇自己写的文章重复读个十几遍,还要努力读出不同的味道,有时候确实会觉得味同嚼蜡。有些人跳过了这个过程,直接投稿了,结果是让编辑跟审稿人帮你修改文章。且不说编辑跟审稿人看到这种手稿型的文章是怎么样的一种感觉,当自己看到一个十几页,二十页的审稿意见的时候,那种感觉应该就跟自己给扒了衣服,光溜溜的丢在街上一样。很伤自信心的。当然也有很多人坚持修改了,把大修的文章终于修改的让审稿人通过了,然后赞赏一下自己还是很坚强的。但就个人而言,这不是一个尊重自己劳动成果的做法,同时也不恰当地利用了审稿人的宝贵时间。

 

    修改文章的时候,要站在公正甚至刻意挑刺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文章。只有这样,才能正视自己文章的缺点,才能让自己文章的档次更上一层。我一开始写文章的时候,觉得有些问题不好解释,就干脆连提都不提了。存着侥幸心理,希望审稿人疏忽也看不出来就让自己过了。但是后来发现审稿人总是聪明的,总是可以揪出这些问题,写到审稿意见里面让编辑跟其他审稿人都见到,让你更加没有面子。所以与其藏着掖着最后给揪出来,倒不如一开始就弄明白,然后大大方方的写到文章里面。

 

    请别人帮忙修改稿子是提高文章质量最好的法子。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即使作者希望多挖掘文章的缺点,但是受到自己的思维定势或者受到自己的知识的限制,很难发现问题的。如果另外一个人站在他的立场跟角度上,很可能就看到了不少毛病并且帮你指出来,就会让你的文章变得更加容易让别人接受。有些人本着敝帚自珍的心态,害怕同学或者同事指出自己的缺点,让自己觉得没面子。所以就干一锤子买卖丢到审稿人那边赌一把运气了。这样的代价就是本来几天可以发现的问题,到编辑那边走一圈之后,成两个月了,还给编辑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所以,最好要让同组的其他人帮忙读一下文章,提提意见。听了别人意见后,要摒弃我的文章我最懂的成见,仔细分析别人意见里面的有益成分,补充到文章中。

 

    如果找不到别人帮你修改文章。那么,别急着投文章,先把文章放上几个星期,当你忘记的差不多的时候,再回头去读文章,这个时候会发现不少问题。文章刚写完的时候自己的思维已经限定住了,短时间内很难跳出那个思维定势,怎么看都看不出问题。过一段时间再读,从另外一个角度就会发现潜在的问题。比如我现在再看以前发表的文章,有时候都觉得奇怪,这个文章是我自己写的吗?怎么写的不清不楚的呢?一方面是当时自己的水平有限,现在水平高了点,就发现了更多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过了一段时间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发现了当时考虑不周的地方。

 

    文章有几个部分是要反复修改的:

    结构上的修改。即使成稿之后,也是要反复修改文章的结构的。比如调整某些段落,让逻辑更加通顺。有一些结果有些隐含条件,这些条件需要在之前的段落里面指明。这样审稿人读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很突兀。

 

    句子上的修改。有些长句是不是太长了,让别人读起来的时候容易混淆,就要注意拆分成几个短句。几个短句看起来是不是有点口语化了,合成一个长句就可能更加书面了。

 

    用词上的修改。对于科研文章,是要尽量少用一些模糊字眼,比如,可能,大概,也许,这样读者就会觉得如果你的论证都是模糊的话,怎么能得到一个确定有用的结果呢。还有一个就是也要避免语气非常强的词,比如非...不可,绝无仅有,之类的用法。要让文章读起来逻辑上更加严密一点。

[英论写作发表之十一] 审稿之投稿

    到了这一步,相信你已经完成了初稿,准备把文章送审了。现在的期刊基本上都实现了在线投稿。不同期刊的系统都不一样,但是大致操作都差不多。这里就以IEEE 的投稿系统为例。

 

1)在投稿系统里用你的邮箱注册一个账号,登录之后,进入author center

2)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下面的几个选项,如图1。如果你曾经投过稿,左边还会出现一些投稿过程的来往邮件记录(这里已经给处理掉了)。投完稿之后,以后想要查看稿件状态,可以点开submitted manuscripts 查看。

 

                                               图1

 

3)这里我们就不闲逛了,直奔new 去,进入了投稿页面了。

    第一页:填写基本信息:文章类型/标题/摘要/研究方向,如图2。文章类型有:original manuscript commentspecial issue for XXX。正常投稿的话,文章类型就是选original manuscriptSubject Area 一般比较多,这个要认真选一下,因为有些文章本来就是跨方向的,既可以选这个方向又可以选那个方向,这个时候,有心的话,可以去看相关方向的associate editor 的背景,综合做一个选择。因为一般期刊都有好几个associate editor,每个人负责一个方向,如果恰好有个associate editor 比较熟,那也是很好的事情。

 

                                               图2

  

    第二页:是选择关键字,见图3。这些关键字还是要花点时间想想,因为指不定哪天associate editor 邀请你审稿,就是因为这些关键字刚好跟一些文章匹配上了。让associate editor 觉得你是合适的审稿人。

 

                                          图3

 

    第三页:添加所有的作者,见图4

 

                                          

                                           图4

 

    第四页:添加希望送审的审稿人和回避的审稿人,见图5。个人觉得虽然期刊给了你回避审稿人的权利,但是不一定要给用上。所以,笔者总是空置回避的审稿人名单。虽然相同方向不同研究小组之间是存在竞争的,但是都不至于到争锋相对的地步。毕竟大家都在道上混,也都是有头有脸有身份的人物,不会因为私下的恩怨而对某篇文章含怨下手。对于希望送审的审稿人,笔者一般从参考文献的作者里面选择。最好是选择专业内水平较高,但是又不是很忙或者太牛的人。

                                                

                                                 图5

 

    第五页:附上cover letter 以及一些确认文章原创性等的说明,见图6

 

                                            图6

 

    第六页:上传文件,在类型里面常用的就是main document Figure,见图7

 

                                            图7

 

    第七页:把前面提供的一些信息列出来供作者检查,见图8

 

                                            图8

 

    这里需要你下载稿件的pdf 文件,检查信息才能通过。发现没有问题了,就可以点最后的submit 提交文稿了。注意,点击submit 提交之后你就没法修改了。如果你没有submit,系统只会保存你填写的信息,但是不会提交给编辑,这个时候,你还可以随意修改信息。

 

    在文章提交之后,接下来的过程就不是你能控制了。你只能通过系统提供的几个状态猜测你的文章是什么状况。能做的事情就只有等,或者实在受不了就发邮件催催编辑。

 

[英论写作发表之十二] 审稿之审稿过程

    在文章提交之后,接下来的过程就不是你能控制了。你只能通过投稿系统提供的几个状态猜测当前的状况。

 

    下面按顺序介绍一下系统可能会给出的几个状态。(不同的期刊行政体系有可能不一样,所以这些状态也不是绝对的)

 

1)在系统接受了你的投稿之后,文章的状态是 Submitted to Journal

 

2 主编/秘书会大致浏览一下文章的排版,如果不符合,就会将你的状态改成 unsubmited,让你修改格式,重新投稿。如果排版没有问题,就根据文章的标题、关键字、摘要以及研究方向,指定一个 associate editor。这个过程一般比较快(快的1-2天就有结果了),但是有的杂志投稿量大,主编/秘书也都忙,有时一个星期才处理。

 

3)现在文章已经到了associate editor 的手上,文章的状态就改成 With editorAssociate editor 是某个方向上比较牛的人,他们有很丰富的专业知识来可以对你的文章做出判断。要是他觉得你的文章乏善可陈,或者与杂志的要求不符,他们就可以直接做决定。你要是在 With editor 状态后1-2个星期看到 Decision Letter Being Prepared,这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要是 associate editor 觉得文章还有点看头,那么他就会按照你希望送审的审稿人名单给你找审稿人,或者另外指定审稿人。他首先是给几个审稿人发邀请审稿的邮件,里面包含文章的标题,作者跟摘要。然后等着审稿人的决定,如果不接受的话,就要去找下一个。这个时候,勤快的 associate editor 会更新状态为 Reviewer(s) invited,或者直接就给出 Under review从以往的经验看,associate editor 都会给受邀者一个星期来决定是否接受审稿。所以有的同学老是觉得审稿怎么这么慢啊,一篇文章2个月怎么还没有看完。其实,从上面的过程看,慢一点的话,一个月过去了,文章都还没有到审稿人手上呢。

 

4)终于,文章到了审稿人的手上了。这个时候,文章的状态是 under review,要持续比较长的时间。

 

5)审稿过程也不是就一帆风顺的,有时候,审着审着,审稿人联系不上了。或者几个审稿人的意见有大的冲突,只好找更多的人来审。这一切,作者都是不知情的,他们能做的,也只是耐心的等,经常登录系统看看状态了。等啊等啊,终于有一天,收到了一封审稿意见的邮件。这个时候,系统就这么几种结果:(1Accepted,俺还没有遇到过文章一点都不用修改直接过了的,我估计只有 invited paper 才会是这样的。(2Minor revision/Major revision,小修或大修,有这个结果可以松口气了,但是还是仔细按照审稿意见来修改的。Minor revision 的基本上不会再给拒的。但是 Major revision 给拒的也不在少数。(3Reject,这个大家都不想看到,但是有时候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6)如果文章是 Major revision,修改之后重新提交,又接着进入新的一轮 under review。这个过程可快可慢,有的时候,编辑觉得要修改的问题不是太大,他就可以决定,不需要返回审稿人重新看,这样一两个星期就会有结果的。还有更快的,Major revision 交的第二天就给 Accepted。如果要返回审稿人看的话,有时就要等很久。

 

7)最后,终于 Accepted 了之后。文章就开始进入了出版流程了。最困难的时候就过去了,大家可以用很轻松的语气跟文字编辑交流了。还有一些状态比如:uncorrected proofIn Press, Corrected Proofin production,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祝大家都能走到最后这一步!!!

[英论写作发表之十三] 审稿之我的审稿经验

    这篇文章是站在审稿人的角度去说说笔者的审稿过程。首先得声明一下,这里只是一个平凡的审稿人的一点经验。

 

    最开始的时候,收到了associate editor发来的邀请审稿的邮件,让一个星期内答复。读了摘要之后,觉得与我的研究方向比较吻合,对文章的内容也比较好奇,于是就答应审稿了。然后就收到了文章的全文,并附有审稿的dead line。有的期刊是3个星期,有的是4个星期,我还没有见过更长的,也许理论类的会更长些。当然,为了表示自己是认真的读文章的,我不会选择第一个星期就交回审稿意见,即使有的文章确实是看得比较快,一般是选择比 dead line 提前2-3天提交审稿意见。我不清楚别的审稿人是怎么做的,如果都按我这个做法的话,一篇文章审稿周期2个月以上实在是太正常了。

 

    在笔者看来,审稿的过程就是找麻烦的过程。如果一篇文章你都没有找出毛病,只有两种可能,一个是文章实在是写得太好了,另一个就是你水平不够。在这种挑刺的前提下,一篇随意的文章很容易给批的一无是处。

 

    在读稿之前,我会用几分钟的时间扫视一下文章,了解一下文章的基本状况,比如篇幅、排版是否清爽、有没有章节遗漏、图表标注是否清楚、文字上有没有显眼的错误等等。文章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一篇第一印象很差的文章,会加重审稿人挑毛病的决心。所以在投稿之前,让旁人浏览一下文章是很有用的。因为很多时候,即使文章已经给修改很多道,但是一些眼皮底下的错误通常容易忽略掉。

 

    读文章的时候,我通常都是直奔引言。文章标题跟摘要一般是不会有啥明显的问题的。在引言上,我会花很多时间,也愿意花这些时间。审稿意见的表格里有文章是否创新,有意义的问题,这个答案只能在引用里面找。审稿人是不会帮你去总结这些创新点的,所以在引言里面,要包含这些信息。读引言时,不但要看作者的描述,还要去读一下参考文献。这样才能判断文章的表述是否诚实,不能只看作者的一面之词。所以,对不恰当的文献引用,我会比较恼火。要在审稿意见里面指明。

 

    在读引言部分时,还做的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查查作者的背景以及文章中描述的问题的背景。如果作者的reputation 比较高的话,对文章的立意就不会那么怀疑了。所以,新人在这方面上要受比较大的压力。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科研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如果看到作者近几年同方向的文章比较多的话,还得都翻看一下,看是不是有比较多的重叠。

 

    看完引言部分,其实心里大概就有了一个判断了。如果文章意义不大,结果还不好,那就倾向于拒稿或者大修。这里还要再看一下工作量。如果工作量大的话,而且杂志要求又不是那么高的话,就倾向于修改;如果杂志影响因子比较高的话,就倾向于拒稿。没办法,不是勤奋就可以成爱因斯坦的。如果是高影响因子的杂志,工作量也大的话,那也是倾向于拒稿。

 

    文章主体部分的问题主要是逻辑。如果后面的论证跟论点逻辑上没有问题的话,最终结果就决定于引言部分了。

 

    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不可能都不出毛病的。总是可以找到一些逻辑问题,或者一些假设是相互矛盾的,或者是用不充分的论据得到一个确定的结论。读文章的时候,要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跟着作者的思路是不容易找出问题的。

 

    这样,一篇文章基本上就给定性下来了。如果倾向于接收,还要看看文字部分,是否有语法、词汇等表达上的问题。如果倾向拒绝的话,文字部分就不用看了。

 

总结一下,笔者的审稿过程:

1:看第一感觉。

2:看引言。

3:看逻辑。

4:改语法。

5:写审稿意见。


[英论写作发表之十四] 回复审稿意见

    等啊等啊,过了很久,终于等回了审稿意见。看到那个accept 的字样的时候,自然是非常高兴的,这一步是迈得相当大的。兴奋过后,就得认真读审稿意见然后回复审稿人大大小小的意见了。对于minor revise,怎么回答意见已经不是决定性的问题了。这个时候再被拒稿那是非常偶然的事情。但是对于major revise,还是得非常认真地回复审稿意见以及修改文章。毕竟修改后被拒的文章也不在少数。那么在回复审稿意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首先,用诚恳的态度回答问题是至关重要的。要记得,审稿人都是白干活不拿工钱的。这种共产主义精神已经很少见了。所以在措辞上一定要尊重他们。即使有的时候,因为研究方向不是很一致的他们有的问题有点业余,或者是提意见比较不客气。所谓态度决定一切。一份好的答案,不但可以消去审稿人的偏见,还可以给大家留下好印象。在学术圈里,能给审稿人跟编辑留一个好印象可以让以后的路走得更加平坦。

 

    第二,回答问题的时候要附上一个cover letter。里面包含几句话就够了。第一句,感谢编辑安排审稿以及审稿人提出的宝贵意见。第二句,我们已经认真按照审稿人的要求对问题一一作答,并对文章进行了仔细的修改,文章的所有修改都着重标出。也许仅仅是客套话,但是会让编辑跟审稿人舒心不少。

 

    第三,另外起草一个response letter 在这里用问答式一一列出每个审稿人的意见并且一一作答。对于文字的修改要求,直接接受就行了。因为这些修改不会歪曲文章的原意,而且还有可能让文章读起来更加流畅。有的审稿人要求增加参考文献,也照办就行了。可以猜出该参考文献跟审稿人应该是有点渊源的,各取所需就是了。回答问题的时候,最好简洁,就事论事,不要拖泥带水。要注意不要因为回答了某个问题而引入更多的问题,尽量将讨论局限在小范围内。

 

    第四,有的审稿人与文章的研究方向不完全一致,对文章的理解有误,而提出一些比较奇怪的问题。回答问题的时候,还是要按照诚恳的原则。首先站在审稿人的角度上去肯定审稿人的意见,然后客观的指出文章的原意,并且做出具体解释。切忌以嘲讽的语气来回答问题,要知道激怒审稿人的后果可能会是很严重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既然审稿人都理解错了,其他的读者更有可能。说明文章的表达还是需要改进的。建议对相关的句子重写一道,尽量表述得更加清晰。

 

    第五,有一些问题非常难回答。比如审稿人觉得文章的创新点很少,文章的内容意义不大,或者指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这些是文章的硬伤,有时候没办法改。这个时候也不能泄气或者自暴自弃,而采用忽略该审稿人的意见或者干脆就不改文章的办法。尽管问题很难回答,但是还是客观地争取一下。要知道每个人的见解不同,虽然一个审稿人觉得意义不大,但是决定权毕竟是在编辑手里,只要编辑觉得文章还符合期刊的要求,文章就还有希望。同时也要记得,回答问题不单单是在回答某个审稿人的具体问题,而是同时给其他审稿人以及编辑看的,要试图得到他们的帮助。

 

    第六,还有一些审稿人希望得到更多的信息。比如更多的实验结果或者与该文章相关的另外的一些信息。这个时候,要仔细斟酌一下,看是不是都有必要增加到文章中。有一些内容可以选择在response letter 里回答而不是增加到文章中。对于审稿人提出的不合理的建议,心平气和地找个客观的理由拒绝或者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并不是所有的审稿人的要求都要满足的。
 

    等啊等啊,过了很久,终于等回了审稿意见。看到那个accept 的字样的时候,自然是非常高兴的,这一步是迈得相当大的。兴奋过后,就得认真读审稿意见然后回复审稿人大大小小的意见了。对于minor revise,怎么回答意见已经不是决定性的问题了。这个时候再被拒稿那是非常偶然的事情。但是对于major revise,还是得非常认真地回复审稿意见以及修改文章。毕竟修改后被拒的文章也不在少数。那么在回复审稿意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首先,用诚恳的态度回答问题是至关重要的。要记得,审稿人都是白干活不拿工钱的。这种共产主义精神已经很少见了。所以在措辞上一定要尊重他们。即使有的时候,因为研究方向不是很一致的他们有的问题有点业余,或者是提意见比较不客气。所谓态度决定一切。一份好的答案,不但可以消去审稿人的偏见,还可以给大家留下好印象。在学术圈里,能给审稿人跟编辑留一个好印象可以让以后的路走得更加平坦。

 

    第二,回答问题的时候要附上一个cover letter。里面包含几句话就够了。第一句,感谢编辑安排审稿以及审稿人提出的宝贵意见。第二句,我们已经认真按照审稿人的要求对问题一一作答,并对文章进行了仔细的修改,文章的所有修改都着重标出。也许仅仅是客套话,但是会让编辑跟审稿人舒心不少。

 

    第三,另外起草一个response letter 在这里用问答式一一列出每个审稿人的意见并且一一作答。对于文字的修改要求,直接接受就行了。因为这些修改不会歪曲文章的原意,而且还有可能让文章读起来更加流畅。有的审稿人要求增加参考文献,也照办就行了。可以猜出该参考文献跟审稿人应该是有点渊源的,各取所需就是了。回答问题的时候,最好简洁,就事论事,不要拖泥带水。要注意不要因为回答了某个问题而引入更多的问题,尽量将讨论局限在小范围内。

 

    第四,有的审稿人与文章的研究方向不完全一致,对文章的理解有误,而提出一些比较奇怪的问题。回答问题的时候,还是要按照诚恳的原则。首先站在审稿人的角度上去肯定审稿人的意见,然后客观的指出文章的原意,并且做出具体解释。切忌以嘲讽的语气来回答问题,要知道激怒审稿人的后果可能会是很严重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既然审稿人都理解错了,其他的读者更有可能。说明文章的表达还是需要改进的。建议对相关的句子重写一道,尽量表述得更加清晰。

 

    第五,有一些问题非常难回答。比如审稿人觉得文章的创新点很少,文章的内容意义不大,或者指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这些是文章的硬伤,有时候没办法改。这个时候也不能泄气或者自暴自弃,而采用忽略该审稿人的意见或者干脆就不改文章的办法。尽管问题很难回答,但是还是客观地争取一下。要知道每个人的见解不同,虽然一个审稿人觉得意义不大,但是决定权毕竟是在编辑手里,只要编辑觉得文章还符合期刊的要求,文章就还有希望。同时也要记得,回答问题不单单是在回答某个审稿人的具体问题,而是同时给其他审稿人以及编辑看的,要试图得到他们的帮助。

 

    第六,还有一些审稿人希望得到更多的信息。比如更多的实验结果或者与该文章相关的另外的一些信息。这个时候,要仔细斟酌一下,看是不是都有必要增加到文章中。有一些内容可以选择在response letter 里回答而不是增加到文章中。对于审稿人提出的不合理的建议,心平气和地找个客观的理由拒绝或者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并不是所有的审稿人的要求都要满足的。

[英论写作发表之十五] 用MS word与Latex写文章

MS wordLatex 是最常用的写文章工具。在网络上也看到过一些人为哪个工具更好而争论。笔者觉得这种争论没有啥意义,工具嘛,就是用来把事情做好。用得顺手,用得熟的就是好工具。仅总结笔者的一点经验。严格的说,word是优秀的编辑工具;而Latex是优秀的排版工具。

 

如果你正要准备写文章,那在选择工具前,知道一下这两者的优缺点还是很有必要的。

MS word,或者类似的软件如open office WPS,大家都不陌生。它的优点有:

1)所见即所得。屏幕上看到的啥样子,打印出来的就是什么样子。

2)可以使用修订功能。修改的地方可以跟原稿比对。这多人合写文章或者给导师修改很是方便。

 

MS word也有排版上的缺点:

1)如果文章的公式比较多,排出来的版面看起来不那么统一。

2)写论文时,如果章节比较复杂,就容易错乱。而且在文章修改过程中,调整图片、表格顺序时,需要很仔细的重新读一遍上下文,确保文字引用是正确的。

3)文章改投一个杂志,要换一种文章格式的时候,很是烦人。

 

MS word在排版上的短处,恰恰是Latex的长处。Latex的好处是一劳永逸。在修改文章过程中,不需要担心格式的问题。这样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字上面,编译器自动帮你把格式弄得漂漂亮亮的。但是Latex也有缺点,比如不直观,代码跟文字混在一起,不利于思维的连贯性。同时,一个文档还分成N多文件,管理起来也麻烦。

 

所以呢,要从自己的需要出发,选择合适的工具。如果需求侧重于排版的效果,比如数学、物理这一类的文章,公式比较多,熟悉了Latex之后好处就很多。本来很早就接触Latex,但一直都没有喜欢上它,也是因为没有排版的需求。后来是无法忍受MS word的低效的排版以及需要对论文结构反复调整,再用Latex,就觉得Latex确实很爽。其实呢,最好是两种软件都会用。

 

latex也在不断往所见即所得发展,如采用MikTex+lyx。喜欢尝试、学习新东西的朋友可以试试,不过笔者还是习惯用CTEXWinEdit

 

如果你看了上面的比较,对latex有兴趣的话,下面是一个最简单latex教程。

1)下载CTEX,大是大了点,但是省心,安装了之后,打开菜单CTEX-> WinEdtWinedit进行编辑。编辑中间可以使用LATEX的菜单编译成pdf

对于英文文章的话,我一般用Xelatex编译,直接生成pdf。但是中文最好说用LATEX编译,然后用divpdf转成pdf文件。

 

2)个人认为快速学习一个软件的方法就是从简单的例子学起。这里提供了一个最简单的IEEE期刊的模板。可以拷贝到文件保存起来。

 

% 以下是template.tex的内容。

 

% 表示注释,下面包含的是一些常用的包,可以先不理它,这里使用的是IEEE的包。

\documentclass[10pt,final,journal]{IEEEtran}

%\documentstyle[twocolumn,twoside]{IEEEtran} % draftcls, final,

%\documentstyle[12pt,twoside,draft]{IEEEtran}

%\documentstyle[9pt,twocolumn,technote,twoside]{IEEEtran}

 

\usepackage{graphicx}% Include figure files

\usepackage{dcolumn}% Align table columns on decimal point

\usepackage{bm}% bold math

\usepackage{hyperref}% add hypertext capabilities

\usepackage{cite}

\usepackage{amsmath}

\usepackage{color}

\usepackage{CJK}

%\usepackage[mathlines]{lineno}% Enable numbering of text and display math

%\linenumbers\relax % Commence numbering lines

 

\begin{document}

% 这里加入中文支持

\begin{CJK}{GBK}{song}%song宋体,hei黑体,fs仿宋体,kai楷体,li隶书,you幼圆体

 

\title{这里是标题}

 

\author{第一作者,  第二作者

\thanks{

% \thanks会让这行字跑到左下角啦。

Manuscript received March 28, 2011, revised September 12, 2011.

}}

 

\maketitle

%\thispagestyle{plain}\pagestyle{plain}

 

\begin{abstract}

这里是摘要部分了。

\end{abstract}

 

\begin{keywords}

这里是关键字

\end{keywords}

 

%%%%%%%%%%%%%%%%%%%%%%%%%%%%%%%%%%%%%%%%%%%%%%%

\section{\label{sec:level1}INTRODUCTION}

 

第一个section,你要是要添加参考文献的话用cite命令 \cite{1}。多个参考文献就这么用 \cite{2,3,4,5,6}。如果你喜欢下标的话就用11 .

 

换行也很简单,中间留一个空行就行了。

 

%%%%%%%%%%%%%%%%%%%%%%%%%%%%%%%%%%%%%%%%%%%%%%%

\section{PRINCIPLE}

 

公式可以这么来:行里面的公式可以用:r,θ,z ,段间公式用:

\begin{equation} %1

r(\theta ,z) = R_0 + R_1\cos (m_B\theta  + 2\pi z/d)

\label{EQ_1}

\end{equation}

 

新手的话,公式是很容易出错的。更简单的做法就是先用mathtype把公式敲出来,然后复制成latex格式,粘贴到这边。

 

你要是想添加图片,就用下面的,注意要放一张同名的图片到文件夹下,否则编译就出错了。

\begin{figure}[!htb]

\centering

\includegraphics[width=1.0\columnwidth]{Fig_1.eps}

\caption{图片标题啦}

\label{FIG_1}

\end{figure}

 

要是想引用文章中的一处地方,如公式啊,图片啊,引用label就行了,会生成一个超链接。(?? )

 

\section{\label{sec:level2}SUBSECTION}

表格有点小麻烦。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section{CONCLUSION}

一些小技巧。 是约等号。\mbox{Fig.  ?? .}是把这两个单词放在一行。避免出现Fig. 在上面一行末尾,数字出现在下一行第一个字符。\textcircled{3}是在3加一个圈圈。

 

%%%%%%%%%%%%%%%%%%%%%%%%%%%%%%%%%%%%%%%%%%%%%%%

\section*{Acknowledgments}

致谢部分.

 

% Create the reference section using BibTeX:

%\nocite{*}

\bibliographystyle{IEEEtran}

\bibliography{IEEEabrv,Reference}

% Reference 还得有一个参考文献的文件的。这里的文件名字叫做 Reference.bib

 

% 文章结束

\end{CJK}

\end{document}

------------------------------------------------------------------------------------------------------------------

% 以下是Reference.bib的内容,放在同一个文件夹下。

 

@BOOK{1,

   author       = {A. S. Gilmour},

   year         = 1994,

   title        = {Principles of Traveling Wave Tubes},

   publisher    = {Artech House, Boston}

}

 

@BOOK{2,

   author       = "R. J. Barker and J. H. Booske and  N. C. Luhmann and G. S. Nusinovich (eds)",

   year         = 2005,

   title        = {Modern Microwave and Millimeter-Wave Power Electronics},

   publisher    = {IEEE Press, New York}

}

 

@ARTICLE{3,

   author       = "C. K. Chong and D. B. McDermott and M. M. Razegh and N.  C.  Luhmann and J. Pretterebner and D. Wagner and  M. Thumm and  M.  Caplan and B. Kulke",

   title = "Bragg reflectors",

   year         = "1992",

   journal      = "IEEE Trans. Plasma Sci.",

   volume       = "20",

   number       = "3",

   pages        = "393-402",

}

 

@ARTICLE{4,

   author       = "N.S. Ginzburg and N.Y. Peskov and A.S. Sergeev and A. D. R. Phelps and A. W. Cross and I. V. Konoplev",

   title = "The use of a hybrid resonator consisting of one dimensional and two dimensional Bragg reflectors for generation of spatially coherent radiation in a coaxial free-electron laser",

   year         = "2002",

   journal      = "Phys. Plasmas",

   volume       = "9",

   number       = "6",

   pages        = "2798-2802",

}

 

@ARTICLE{5,

   author       = "V. L. Bratman and A. W. Cross and G. G. Denisov and W. He and A. D. R. Phelps and K. Ronald and S. V. Samsonov and C. G. Whyteand A. R. Young",

   title = "High-Gain Wide-Band Gyrotron Traveling Wave Amplifier with a Helically Corrugated Waveguide",

   year         = "2000",

   journal      = "Phys. Rev. Lett.",

   volume       = "84",

   number       = "12",

   pages        = "2746-2749",

}

 

 

@BOOK{6,

   author       = {L. Lewin},

   year         = 1975,

   title        = {Theory of Waveguides: Techniques for the Solution of Waveguide Problems},

   publisher    = {Newnes Butterworths, London, U.K.}

}

 

@ARTICLE{7,

   author       = "J. L. Wilson and C. Wang and A. E. Fathy and Y. W. Kang",

   title = "Analysis of Rapidly Twisted Hollow Waveguides",

   year         = "2009",

   journal      = "IEEE Trans. Plasma Sci.",

   volume       = "57",

   number       = "1",

   pages        = "130-139",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