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安特色小吃西安特色美食西安小吃文化

 nxz 2012-07-29
西安特色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用料讲究、制作精细,堪称有口皆碑。西安特色小吃主要集中在路边和庙会上叫卖,很容易碰到,基本上做的都还不错,西安也有主营西安特色小吃的酒店,西安饭庄曾荣获中华名小吃称号。西安文化之都,西安小吃也蕴含了它们的故事。 西安小吃的味型是咸、鲜、酸、辣、香。西安小吃以蒸、炒、炝菜和汤菜见长,注重刀工。
西安特色小吃渊源
       西安特色小吃经历了千余年的发展。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有利条件,陕西小吃博采各地之精华,兼收民族饮食之风味,挖掘、继承历代宫廷小吃之技艺,因而以其品种繁多、风味各异而著称。是中国烹饪文化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传统的风味小吃,是陕西烹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得到了发展和充实,使之更加完善。它以浓郁的乡土韵味,丰富内容,赢得了国内外普遍赞赏和高度评价。
       西安特色小吃包括了关中小吃、陕南小吃、陕北小吃几个部分,有着民间小吃、市肆小吃、官府小吃和宫廷小吃的不同风格,以汉族小吃为主,清真菜占有重要位置,保留有大量精美的传统小吃,也增添了许多创新小吃。总之,是一个巨大的系统。
西安特色小吃样式      
1、凉皮

       是夏天食品,三九寒天却有出售,吃者,男食者绝少,女人多,妙龄女人尤多,半老徐娘的女人更多。

  制法:一斤面粉用二斤水,分三次倒入,先和成稠糊,再陆续加水和稀,加盐,加碱,稀浆用手勺扬起能拉起筷子粗细的条为宜。笼上铺白纱布,面浆倒其上,摊二分厚,薄厚均匀,大火暴蒸,气圆,约六七分钟即熟。将面皮从笼箅上扣在案上,每张面皮上抹一层菜油,叠堆一起晾凉后用摆刀切成细条。

  卖主卖时并不用称,三个指头一捏,三下一碗,碗碗份量平等,不会少一条,多一条也不给。加焯过的绿豆芽,加盐,加醋,加芝麻酱,后又三指一捏,三条四条地在辣椒油盆里一蘸放入碗上,白者青白,红者艳红,未起唇则涎水满口。

  且记:吃凉皮子的别忘记带手帕,否则吃罢一嘴沿红色,有伤体面

2、岐山哨子面
岐山哨子面.jpg
       岐山一带是西周的发祥地。周文王姬昌当时为西伯,由于他礼贤下士,注重发展生产,富国强兵,因而遭到殷纣王的嫉恨,被残暴的殷纣王囚禁茇里(河南汤阴县)的城堡土牢里。他被了出来,他风尘仆仆地回到家乡,前脚刚迈进家门,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和老部卒们便纷纷拿着礼物来看望。因为他长期被监禁,身子受了亏,非常消瘦赢弱,因此上人们都尽自己的能力给他送来好吃的东西,以补养身子。左邻提着一大吊子猪肉,右舍提来一笼鸡蛋,老友捧来一掬木耳;更有村头的务菜老爹送采一把绿油油的蒜苗......人们关切地问候了姬昌的身子骨可好,又拉了一会儿闲话,亲如家人。眨眼间做晌午饭的时间到了,人们纷纷告辞要走,姬昌拦住大伙说:都别走了,我和大伙分别日久,今日就在一个炕上吃顿团圆安生的面吧。人们纷纷赞同。姬昌的夫人边挖面边问:做汤面还是做浆水面?”姬昌说:咱做一顿和气面吃吧。” “和气面咋做?”姬昌说:你给咱把乡邻亲友们送来的肉、蛋、菜蔬全做炒熟,面、我给咱擀。说完他把袖子一挽,和面、揉面、登登登地擀起长面来了。别看姬昌是一国诸侯,号称西伯,有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擀起面来也是一个老行家哩。你看他擀的面又薄、又筋、又光,比夫人织的蝉翼般的丝绸还薄。面条擀好后,在一个锅里下面,在另二个锅里调汤。大家把面捞在碗里,浇上丰富美味的臊子汤菜,吃完面条,把汤再倒回锅里,然后再捞面、浇汤。姬昌说,吃这种用大伙的肉蛋菜蔬等做的和气面,再加上只吃面、不喝汤的吃法、就表示了和气的意思。

  这岐山臊子面,使用当地产的小麦磨成的,和得很硬,需大小伙用杠子压着擀薄,用大铡刀切细,吃着薄、劲、光、筋。臊子呢,则有猪肉之红、蒜苗之青、金针之黄、木耳之黑、豆腐之白,值得一提的是那肉,是肥瘦相间的带皮五花肉,加上各种调料和辣椒、醋,炖上半天密制而成。调汤用的醋,是岐山一带农家酿就的,味道极正,喝一口绝对让您酸一个跟头。看,那老陈醋入锅一烹,的一声,一团青烟扑鼻,酸辣得喷嚏连天。调成的汤呢,味是酸、辣、香。面条煮熟捞到碗里,浇上汤,放好臊子,其特色是煎、稀、汪(油)。吃着真是别样的滋味。

  臊子面又叫长命面。《猗觉寮杂记》上说:唐人生日多俱汤饼,世所谓''长命面''者也。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云:余为座上客,举箸食汤饼。面条一类的食品,在唐代称作汤饼。刘诗中提及的汤饼,就是长命面。它是唐朝时款待客人的佳点。相传,苏东坡在陕西为官时,特别喜食这种面条,并写下了对它的赞美诗句:剩欲去为汤饼客,却愁错写弄獐书。

  旧时,陕西农村还有这样的习俗:新媳妇过门的第二天,要在婆家举行一个隆重的擀面仪式,新媳妇当着客人的面上案擀面,以测试其技艺的高低。技术高超娴熟者,擀出的面厚薄均匀,切条细长,下到锅里不会断裂,这样的新媳妇,才能赢得大家的赞誉。

  吃臊子面还有讲究。不论谁家办红白喜事,第一碗臊子面先不上席,而由小字辈端出门外泼两次汤,象征祭祀天神地神,剩下的汤称福把子,泼向正堂的祖灵牌位,然后才上席,并按辈数和身份次序上饭。过去吃面剩下的汤不能倒掉,还得回锅。即取竣余的余字之意。现在敬神灵和祖灵,吃回锅汤的习俗已经改变。

3、牛羊肉泡馍
泡馍.jpg
        早在崇帧年间,西安就有了专营羊肉泡馍的天锡楼,在西北地区颇有影响。基本制作工艺是,先用优质牛(羊)肉、牛(羊)骨,配以花椒、大茴、草果、桂皮等调料,入锅内煮至内酥烂、汤汁浓备用。用优质水调面团烙成唬背菊花心托托馍,掰成着头大碎块。炒锅置人上加浓汁汤,再添适量水煮开,放切好的熟牛(羊)肉和适量湿粉丝稍滚,再将掰好的馍块倒入,加调味品煮1—2分钟,淋熟羊油盛人碗中。食用时佐以糖蒜、辣子酱、芝麻油、香菜等。

  传统作法有三,一曰干泡,通过煮制,汤汁完全入馍内。此馍筋而韧、粘而滑;二曰口汤,煮的馍酥绵光滑,吃完碗内留汤一口;三曰水围城。宽汤煮馍,碗四周是汤,中点是馍,汤多馍散、清香绵滑。

  其特点是:肉料汤浓,香醇味美,粘绵韧滑。食后再饮一小碗高汤,更觉余香满口,回味悠长。是一种高蛋白质、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高能量食物。一年四季皆可食用,冬季最佳。

4、葫芦头
葫芦头.jpg
       同于羊肉泡,异于羊肉泡,同者均为掰馍,异者一为羊肉,一为猪肉,猪肉又仅限于肠子。

  史料载:孙思邈在长安一家专卖猪肠的小吃店吃杂碎,觉肠子腥味大,油腻多,问及店家,知制作不得法。随告之窍道,留药葫芦于店家调味。从此,杂碎一改旧味,香气四溢,顾客盈门。店家感激孙思邈,特将药葫芦高悬门首,渐渐,葫芦头取其名。

  葫芦头三道制作工艺,处理肠、熬汤、[左水右上大下卯][左食右歹]。肠过十二次手续:[左提手右妥],捋,刮,翻,摘,回,再[左提手右妥],漂,再捋,又再捋,煮,晾,污腥油腻尽脱。熬汤必原骨砸碎,出骨油汤水乳白,下肥母鸡一只,大料花椒,八角,上元桂,大火小火汤浓而止。[左水右上大下卯]时将肠切坡刀形,五片六片即可,排
列在掰好的馍块上,滚汤烧,三四次,加熟猪油,味精,调料水。

  南方人初见葫芦头,皆大骇,以为胃不可克,勉强食之,顿觉鲜香,遂大嚼不要命。有广东人在羊城仿法炮制,味则不及。

  乡俗:身弱气柔人宜多食之,日久健壮。这恐怕是和药王孙思邈有关吧。

5、西安桂花稠酒

       长安自古多佳酿,桂花稠酒美名扬。此酒也叫黄桂稠酒。历史悠久,风味独特。
稠酒,见诸史册,始于商周时期,至今已三千多年。我国最早的医学文献《内经》里,曾多次提到醪醴,这醪醴就是稠酒的前身。原汁不加浆者叫撇醅。《诗经·周颂》里有为酒为醴的诗句。《汉书·楚元王传》也有元王为穆生设醴的记载,北魏高阳郡太守贾思勰《齐民要术》中称为白醪。盛唐时期,古长安(今西安市)长乐坊出美酒,在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有所反映。而且酿造技艺有了进一步提高,朝野上下,莫不嗜饮。宋陆游曾说:唐人爱饮甜酒。《清异录》所载李太白好饮玉浮梁,指的就是古代的稠酒。唐代诗人也多有吟咏,如韩愈的一尊春酒甘如饴,杜甫的不放春醪如蜜甜和他的《饮中八仙歌》里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酒和贵妃醉酒的酒,就是没有加浆的撇醅稠酒。
      据说,当年李白用斗饮酒,是以正方形木杯作为酒具,木质轻而有异香。木杯边烫有花纹及酒杯作坊名称。热酒注入杯中少顷,便带有木质香气,使酒味更佳,饮用时需双手端两角,另一尖角对嘴而饮。豪量者一口一斗,不在话下。这种酒斗在唐朝时期传人日本。现在日本豪华的宴会上,还使用着这种古香古色的酒具。
及至清末,长乐坊老徐家的稠酒已誉满神州。徐志忠(外号徐老三)自幼跟随其父徐仁福学习酿造技艺,勤奋钻研,技艺娴熟,民国初年,对稠酒又作了改进,加进蜜糖合拌的黄桂酱,把酒质提到新的高度,成为黄桂稠酒。1921年清明节,祖籍陕西三原县的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大师、诗人于右任亲临长乐坊徐仁福开设的徐记稠酒店品尝,醇香绵甜、风味独特的美酒使这位书法大师为之倾倒,饮后喷啧称赞,即兴挥毫书写了徐记黄桂稠酒店,徐家制成牌匾,高悬店门之上,声誉大增,在古城传为佳话。。19247月,鲁迅先生应邀赴西安讲学时,对此酒产生浓厚的兴趣,几次要求痛饮。1936年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期间,中共代表团负责人周恩来在西安饭庄用此酒招待当时的抗日将领和爱国民主人士。解放初期,彭德怀将军主持西北军政委员会期间,在宴请陕甘宁边区各将领的酒宴上,大家对黄桂稠酒的醇香味绵非常欣赏,给予好评。宋庆龄、郭沫若1956年在西安品尝后,郭老发出了不像酒,胜似酒的慨叹。
       改革开放后,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黄桂稠酒已不仅是随意便酌的优良饮品,而且同茅台西凤等名酒同为筵席佳品,博得了国际友人的青睐。日本一位医学界朋友饮后说:从《内经》里只知道它是中药的引子,还不了解它这么绵甜、醇香,真是一种高级饮料。

  泡米:清水入缸,淹没江米,木瓢搅拌使脏物上浮撇而弃之。四时为宜。

  蒸米:上笼,烧大火,熟烂达八成,离火,浇水,先米中间后笼周围,温度降至三度以下即可。

  拌曲:平散摊开在案,撒曲面,拌,需均匀。

  装缸:先置木棒一个,于缸中心,将米从四周装入轻轻拍压,后木心转动抽出,口成喇叭状。白布盖之,再加软圆草垫,保持三十度温,三天后酒醅即熟。

  过酒:将缸口横置两个木棍,铜丝萝架其上,萝中倒多少酒醅,用多少生水几次淋下,手入酒醅中转、搅、搓、压,反复不已,酒尽醅干。

  酒中放糖精,加桂花,加热烧开。

  一般酒澄清,此酒粘稠,一般酒辣辛,此酒绵甜。乡民能喝,市民能喝,老人能喝,儿童能喝,男人能喝,女人能喝,健胃、活血、止渴、润肺。

  相传太白饮此酒,成诗百篇。故历来文人到长安,专饮桂花稠酒。今有一学子欲做诗人,每次到酒店大饮觅灵感,但三碗下肚,则大醉,语无伦次,不识归路。

6、浆水面

     “下里巴人饭。不吃者绝不吃,喜吃者死都要吃。

  城里人制浆:锅中添清水,一手持长筷,一手撒面,边搅边撒,搅匀烧开。将醋曲和洗净的芹菜放在缸里,烧开的面汤入缸内,日晒六七天,汤呈乳白色即可。乡下人制浆简单,泡半生不熟的萝卜缨子及白菜在瓮,将糁子稀饭的清汤倒几勺进去,六七天即成。

  面条下锅,浆汇锅即可,面捞碗浇浆亦可,以口味而定,但绝少不了荤油、蒜苗。冬吃能取暖,夏吃能消暑。万不能再加醋,有醋则涩,切记。

  此食流行乡下,城市不多见,一向被视为贱食。殊不知浆水面味在于淡,淡方是食物本味、真味,饮食是卫护人的生命的,如果自视高雅,追求滋味精美,那将会本末倒置,反害了卿卿健康。曾风传:浆水致癌,此恶意中伤


7、荞面圪坨
荞面圪坨.jpg
       圪坨,陕北语,关中称麻食、猴耳朵。以荞面为料,掐指蛋大面团在净草帽上搓之为精吃,切厚块以手揉搓为懒吃。圪坨煮出,干盛半碗,浇羊肉汤,乃羊腥圪坨。

  吃圪坨离不开羊肉汤,民歌就有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死活活紧跟上之句。

  圪坨是一种富饭,羊肉汤里有什么好东西皆可放,如黄花、木耳、豆腐、栗子。

  此物有一秉性:愈剩愈热愈香。但食之过甚则伤胃,切记。

8biangbiang
biangbiang 面.jpg
           陕西十大怪中有一怪是面条像腰带,这说的是彪彪面。

  彪彪面读音应为“biangbiang,确切字形古今字典都查不到。但在每家卖彪彪面的面馆门头,都有一个偌大的牌匾,上书一个斗大的字,笔画多达五十几画。关于这个字,有个传说,在唐时,有一位秀才,来到长安赶考,饥肠辘辘之际,路过一家面馆,听见里面biang—biang---之声不绝,踱了进去,只见里面白案上摆满了长条状面快,大师傅提过一块,扯住两头,在案板上甩成裤带般宽厚,扔进锅里,煮了几滚,捞进垫有青菜豆芽的大海碗,洒点干面辣椒、蒜末等,再浇上热油,只见兹拉一声,店里香气一片。端上来,秀才风卷残云喋得一干二净,满头大汗。吃饱喝足,秀才问道,这面何名?老板答道:biangbiang面。秀才从未听过,又问:咋写?这家面店是远近闻名的老字号,其做的面全凭揉的功夫,至于写法,店主从未想过,更何况字典里也没有。秀才读破五车书,寻思一阵,在桌上写到:一点上了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二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中间夹个言篓篓,你也长、我也长,里面坐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钩搭挂麻糖,推个车子游咸阳。硬是生造了一个字,写尽了关中的山川地理,这便是“biang“字的写法。

  陕西有句俗谚打出的媳妇,揉出的面,意即刚过门的媳妇必须隔三岔五地打骂,才驯服听话;彪彪面必须不惜气力地反复揉压,才筋道滑溜。前一句当然已过时,后一句如今依然管用。彪彪面的光滑度、柔韧度和耐嚼度,全是靠揉出来的。揉好的面,用杠子反复叠压成铜钱薄厚,再切成寸宽的长条,抻起一条面,双臂舞动,在案上用力甩击,发出一连串彪彪的响音。大约最初的彪彪面正是由此而得名。煮过几滚的面捞起,盛入的粗瓷大碗里,或油泼,或拌上腊汁肉,或蒜蘸,都是秦人喜食的美食。

9、杨凌蘸水面

       关中人吃面越吃越长,越吃越讲究,这样的面就叫做蘸水面。其中,尤以杨凌的蘸水面最有名。

  杨凌蘸水面的面条宽3至5厘米,长1.5至3米,厚2至3毫米,盛在小脸盆里浩浩荡荡端上来。杨凌蘸水面讲究一青二白。青为菠菜、苜蓿、豌豆苗等等,若水草一般漂摇于清汤中,菜青面白,看起来真清爽。
各位食客面前,上了一只小碗,碗中就有汤汁,西红柿、蛋花、姜、蒜、红辣椒、口蘑、玉兰片、海参、干贝等,微酸、略辣,就从大面盆里夹出宽厚且长的面条,泡在汤中,然后夹着面条一口一口地咬;吃几口面,吃一口面汤里青菜。

  吃蘸水面,实际上是独吃一根面,几束青菜,那种感觉,可就十分爽快

10、贾三灌汤包

       说起西安小吃,人们脑中会立刻想到灌汤包子、羊肉泡馍、锅盔等等一大串。西安的小吃多,贾三灌汤包子是名头最大、字号最为响亮的西安小吃之一。在鼓楼那附近的灌汤包子,贾大、贾二、贾三挨着。说到灌汤包子,还有个故事,听说原本贾大、贾二、贾三都是一家,叫贾家灌汤包子,可老爷子过去了后,三个儿子闹着分了家,就成现在这个样子了,不过老三最会经营,所以现在贾三灌汤包子最有名。

10、甑糕

       甑糕,用甑做出的糕也。甑为棕色,糕有枣亦为棕色,甑碗小而粗瓷,釉舟为棕色,食之,色泽入目,合谐安心。

  做甑糕在四关:一泡米,米是糯米,水是清水,浸一晌,米心泡开,淘洗数遍,去浮沫,沥水分。二装甑,先枣子,后米,一层铺一层,一层比一层多,最后以枣收顶。三火功,大火煮半晌,慢火煮晌。四加水,一为甑内的枣米加温水,使枣米交融,二为从放气口给大口锅加凉水,使锅内产生热气冲入甑内。  吃甑糕易上瘾。有一作家,黎明七点跑步,八点赴甑糕摊吃三碗,返回关门写作至下午四点方停歇,数年一贯,写书十年,体壮发黑眼不近视。

11、油馍

       清花水一斤六两,熟猎油五两,上等面二斤,水烧开油搅匀形如乳浊状汤火面成团。凉开水五两,掺入面团揉搓不已,使溶胶状为凝胶状,包馅料入油锅。炸出,色泽乳白,表皮膨松,形似一堆泡沫,恰如蝉翼捏成。

  吃泡油糕,不可性急。性急者,咬一口便咽,易烫前心。糖馅溢流顺胳膊到肘部,扬肘用舌舔之,手中油糕的糖馅则又滴下,烫痛后心。

12、烤羊肉
烤羊肉.jpg
       提起西安小吃,绝不能没有烤肉。西安的烤肉绝非新疆的羊肉串,这里的烤肉一吃就是几十串、上百串,当然也没有新疆的一串那么大。西安人吃烤肉已经当成了晚饭、夜宵的重要内容。西安的烤肉一定要在夜市上吃,这里的夜市,遍布西安的大街小巷。一般都长达数百米,铲子的红顶小灯笼招牌,全是烤肉。

13、肉夹馍

        得名古汉语"肉夹于馍",肉叫腊汁肉是一种用着锅占制的普什肉,但比一般酱肉酥烂,滋味鲜长。由于选料精细,调料全面,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陈年老汤,因此所制的腊汁肉与众不同,有明显的特色,
人们称赞它是:"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法满嘴油。不用牙咬肉自烂,食后余香久不散。"
基本制作工艺是:将肥瘦适度的鲜猪肉,用凉水洗于净,切成1-2公斤的长条,放入陈年老汤锅内,加入适量的凉水、食盐、料洒、糖色,以及八角、桂皮、花椒、丁香等10余种调味品(用粗布袋装),压上铁算子,先用大火烧开,撤去浮沫,再改用小火炯煮,保持汤锅小开,煮约2小时后改用微火焖3-4小时,此时肉已完全酥烂,即可捞出拆去骨头,放在大瓷盘内。吃时切腊汁向少量,夹人刚出炉的白吉馍中,此时馍香肉酥,回味无穷。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白剂馍一起食用还可以增加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由樊凤祥父子俩创于1925年。已有70年历史。于1989年参加商业部"金鼎奖"评选活动,被评为部优产品。是当之无愧的陕西省西安市著名小吃。


14、西安饺子宴

       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饺子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的大众化的食品之一。不仅北方人喜欢吃,南方人也爱吃。农历新年,家家户户包饺子吃,成了大多数中国人欢庆节日的一个组成部分。

  陕西的饺子特别有名。这其中,当推饺子宴。饺子宴,虽说名称仍是饺子,但那形、色、味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材料选用、制作工艺,到组合方式、吃的方法,都增添了不少新的情趣。可以说,这一传统的大众化食品,一跃而变成为招待海内外佳宾的高档现代宴席。

  西安饺子宴由西安解放路饺子馆首创,1984年推出。如今已有几百个不同花色的饺子,分为百花宴、牡丹宴、龙凤宴、宫廷宴、八珍宴等几个档次。已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德发长饺子馆,急起直迫,也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饺子宴,享誉四方。饺子宴成了西安名吃的一绝,乃至神州一绝。有人说:到西安,不看秦始皇兵马桶,不算真到西安;不吃饺子宴,也不算真到西安。饺子宴以它特有的魅力赢得了海内外宾朋的好评。芬兰议会议长埃尔基·皮斯蒂在解放路饺子馆品尝饺子宴后说:我足迹遍及五洲四海,还从未出席过古城这样丰盛的饺子宴,这是我一生的幸运。前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解放路饺子馆品尝饺子宴后说:这次午餐出奇的好,很好。台湾文人梁琼白在德发长饺子馆吃了饺子宴,拍案叫绝,在台湾报纸上著文说:西安饺子宴是化平凡为璀璨。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会长舒同给德发长饺字馆题词:千古风味

  饺子宴,能给人留下美好的深刻印象,首先是因为一饺一形,造型别致,个个赏心悦目,令人垂诞欲滴。有的看上去仿佛蝴蝶,有的酷似企鹅,有的伊然一片绿叶,还有的像金鱼,像飞天,像云朵,像珍珠……那名字也富有诗情画意:彩蝶飞舞、鱼跳龙门、乌龙卧雪、群龙闹海、绿茵王兔、雪中送炭、一路顺风…… 还有就是味道好吃,百饺百味,使客人大饱口福,而且内涵丰富,很有文化气息。不少花色,以民间传说或历史典故为依托。如八宝蒸饺,取打金技故事中的一段,相传郭子仪曾以海参等八味制饺,庆祝这一事端的解决。宝钏蒸饺,以芥菜、猪肉为馅,取王宝钏在长安城南挖芥菜的传说。黑米蒸饺,以洋县黑米为馅,取汉张骞梦见文曲,发现黑米出使西域的传说。

15、麦饭
麦饭.jpg
      陕西人做槐花麦饭的方法和关中人略有不同,我们一般是把花序上的花朵摘下来、洗干净,用开水烫烫,将水分捏去,再拿专门的擦子把土豆擦成扁丝,把土豆丝和槐花放到盆子里,倒入适量面粉搅匀,上笼蒸20分钟左右,蒸好后,用调好的汁子(一般是蒜泥、辣子面、味精、葱花、酱油和醋放在碗里泼些油)拌着吃,味道好极了,叫槐花洋芋"擦擦"
16、油泼面
  油泼面是在周代“礼面”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秦汉时代称之为“汤饼”,属于“煮饼”类中的一种;隋唐时代叫“长命面”,意为下入锅内久煮不断;宋元时代又改称为“水滑面”。据元代韩奕所著《易牙遗意》记载:“水滑面:用十分白面揉搜成剂。一斤作十数块。放在水中,候其面性发得十分满足,逐块抽拽,下汤煮熟。抽拽得阔薄乃好。”清代朝廷大臣薛宝辰在其著作《素食说略》中记载更为详细:“其以水和面,入盐、碱、清油揉匀,复以湿布,俟其融和,扯为细条。煮之,名为桢面。”书中还指出:“作法以陕西朝邑、同州为最佳。”关于桢条面的形状,书中说道:“其薄等于韭菜,其细比于挂面,可以成三棱之形,可以成中空之形。”“其余如面片、面旗之类”。同样一块面,能址抻成多种不同的形状,可见技术的精湛非同一般。 现今扯面的制法基本承袭旧法,和面时用盐和碱面,以提高面团的筋韧性能,近10年来还有用“拉面剂”代替使用盐碱的。如今扯面的形状,有拉拽宽厚如腰带的大宽长面,俗称“biangbiang面”;有细薄似韭叶的二宽面;有细如银针的龙须面;有粗继如筷子的箸头面;有三棱形似宝剑的剑刃面;有拽成短节的“空心面”。
    老马家的泡馍  第一碗葫芦头的葫芦头  肉丸胡辣汤还都可以  肉夹馍樊记的  凉皮分两中:秦臻凉皮和擀面皮都不错的  西安的特色小吃主要差不多都集中在回民街那里的,你可以去看看,价格也还可以 西安饭庄的特色小吃也很多,也非常好吃,就是价格比回民街的高点,不过一般还是可以接受的,钟楼那边就有西安饭庄和回民街很近的你可以了解对比下。欢迎你来西安品尝我们西安特色小吃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