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泰国华人社区灯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转)

 醉谜斋 2012-07-29

泰国华人社区灯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李君玉《文虎丛谭》浅论

                     张哲源

《文虎丛谭》是海外潮汕籍谜人在泰国出版的第一册灯谜专集,编纂者为澄海籍旅泰知名谜家李君玉先生。该书收集了早期泰国潮人谜艺的精粹,述及当年泰国谜坛的一些实况,为中华谜学在海外的传播提供了一份翔实的资料,在20世纪之际的中华谜艺研究中,对于探索灯谜艺术在东南亚华人社会文化活动的传承关系,以及泰国华人灯谜的艺术特色,总结其艺术实践,推动中华谜学的发展,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
《文虎丛谭》编纂者李君玉先生,1900年生于澄海县莲阳竹林村。他自小聪慧过人,十岁能文,小学毕业后困于经济,未能继续升学,即执教于乡校,旋又师从乡贤杜国玮先生,时学业日进,所作诗文已不同凡响,更具猜谜天才,常与潮州谢会心(《评注灯虎辨类》编者)、澄城朱侠机等灯谜名儒交往,角逐于猜谜场中,在潮汕谜坛声名甚著。

1927年,风华正茂的李君玉,怀才南渡泰国,初任培英华文学校书记员,曾撰诗文投登报刊,作品典雅,立意深邃,引起泰华文化界重视。及后专任华人家庭教师,授课之余,周旋于灯谜场中,与同好组结“文隐深处”谜社,常在老本头(地名)一带主台挂猜,其娴熟谜艺多获猜者的好评。

李君玉作为一名潮籍旅泰文化人,由于旧时代文人自身的软弱性,加之书生习气太浓,疏于流俗而致谋生乏术,生活处于困厄之中,愁苦沉闷之时以诗言情,寄托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及至暮年,又罹肺病,更加憔悴潦倒。1962年病逝于曼谷,终年63岁①。

《文虎丛谭》一书于1937年在曼谷以“泰京文隐深处谜社”名义出版,由清朝“末代榜眼”朱汝珍亲题书名。书中除自序及题词外,尚有许只手、陈敏虚、黄村夫、澄江一笑氏、余一舟等名人五序。内文辑录当年谜社19位成员谜作979则,外附谜格42格式,分列格式谜例,集灯谜知识及优秀谜作于一体,号称“一千谜满,四十格全”含英咀华积卷成编之大著。由于该书收录的都是泰华知名谜人的典雅大作,且经李君玉诠注题咏,遂使一卷词谜脍炙人口,谜人争相传阅,誉为传世之本。

李君玉逝世后,他的诗谜文稿星散四方,《文虎丛谭》一书已经三十载风尘而成绝版,泰华谜人对此极为惋惜。时有谜界老人蔡悔庵先生偶检箧囊,发现尚有余书一册,决意重刊该书以广流传。经又多方搜集李君玉遗诗及谜稿,竟新得诗词20余首,灯谜70则,外并旅泰澄海籍灯谜名家蔡醉红乡贤谜作14则,遂于君玉先生逝世后之第三年(1965年),交由泰京华文印务两合公司印行,借作对老谜友的一份怀念②。目前泰华谜界及国内能够见到的少量藏本,皆是这一再版本,又过30余年,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

(二)
李君玉先生的出生地澄海,属于广东潮汕地区,潮汕早有“海滨邹鲁”之雅誉,丰富的地方文化传统,加上不断吸收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滋生出多种多样独具特色的潮汕文化艺术。潮汕又是著名的侨乡,澄海的樟林是出海的重要港口,红头船贸易的兴起,使很多潮汕人“过番”谋生,潮汕传统的文化艺术,也随潮人的足迹带进侨居国。清中叶以后,外国列强入侵,大批华工被招出洋,直到民国时期,仍然有很多潮人出国。1931年至1937年经汕头往泰国的华侨达17、6万人③,李君玉也随这一出洋浪潮奔赴泰国,很快便汇入当地的华人社会。由于他本身是一位文化人,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一名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者。

泰国是潮汕籍侨民最多的国家(据资料统计约达300多万人),潮汕人精明灵动,喜欢猜谜,泰国潮人活动区灯谜活动能够流行,一方面是潮人潜在的文化素养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华侨热爱祖国不忘故土真挚情怀的流露,更何况在异国他乡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灯谜作为一种消闲文化,能起到调节心身健康的作用。

泰国是东南亚华侨侨居国灯谜社团最多的地方,据调查,全盛时期的谜社达30多家。《文虎丛谭》中所介绍的“文隐深处”谜社,1928年成立于泰京海国新村,创始人为澄海籍谜家许超然先生,成员共有20多人,是泰国潮汕人的第一个谜学团体。来自素有“灯谜之乡”美誉的澄海人李君玉,是该谜社的创会会员之一,《文虎丛谭》则是谜社出版的第一册专集。

李君玉先生这一段身世和个人从谜的经历,可以说是中华灯谜文化在海外传播和发展过程的缩影。灯谜,作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能在海外华侨社会发扬光大,说明了中华传统文化根源之深厚,影响力之广远。

(三)
《文虎丛谭》再版共刊集20位旅泰潮人灯谜名家的谜作1065则,其中黄村夫、余天波、朱一声、张笑吾、杨痴红谜作各100则以上,数量最少的林剑池、林正修、张少华也各有10则入选,可以说是精选了当时当地谜界主要人物的主要作品和艺术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些谜作的谜面构成和谜目的采用以及成谜手法,都很典雅、多样和灵巧,既是承袭了中原正宗灯谜体裁和格式的传统;又融进了潮汕灯谜独特的创作风格,由于篇幅的关系,不能对每一位谜人的作品逐一作出分析,但只要细心研读李君玉先生那些最有代表性的谜作,当能了解到三十年代泰国潮人灯谜创作的一个基本概况。

李君玉在《文虎丛谭》初版入选的谜作有99则,再版时增补70则,共169则。其作品谜文构成的成分,以古文名句作为谜面的有56则;唐宋诗词佳句入谜的有33则;《西厢记》曲文作为面句的有10则,三者约占总谜作的60%。其它杂文类,包括人名、篇名、成语等内容作为谜面句的共69则,只占40%。由于制谜者大多在家乡受过传统的旧式教育,古典文学修养素质较高。制谜、撰面常取资于古典名句,这也是当时国内谜坛风气所使然,泰华谜人将这种传统风格带至侨居国,并不是偶然的,至少说明中华灯谜在海外传播的传承关系已相当密切。

至于李君玉先生灯谜作品中谜目的采用情况,大体是古典诗文项占70%,通俗类项占30%,具体数字有如下几种:《幼学琼林》类14则;五言唐诗类14则《四书》类14则;《西厢记》曲文类12则;《三字经》类9则;其它古典文学类30则。而新名词类只有15则;电影剧目类11则;包括成语、俗语、地名、药名、书名等等通俗类的谜目也只有25则之多。可知当年泰国华人谜坛猜射的范围,仍然继袭清末民初时期国内谜界所流行的创作题材,虽离不开旧文人知识圈子里的旧习惯,但也无可否认在这些作品中,已经看到时代的曙光,一些新名词的出现,对于摆脱旧框框,适应了对新生事物认识的需求,可以说创作素材的开拓,开始有了良好的开端。

我们再从李君玉灯谜作品中所使用创作法门上看,属于“会意”体的有35则;“白描”体18则,两者共占总谜作40%。而“别解”这一法门的运用也不少,达49则,占总数35%。此外,“用典”的有25则;“通假”的有8则;“反射”的有11则;“借代”的有7则;“增损离合”也有9则之多。从这个统计数字上可以看到,泰华谜人的创作风貌跟国内谜界并无二致,“会意”、“白描”是中国谜法的主要创作法门,“别解”是灯谜创作的灵魂,应该说是海内外谜人创作要领的共识,而“通假”“反射”、“借代”的创作体裁是潮汕人所常用的手法,至今仍为海内外潮人谜家所喜爱,能在泰华谜界盛行,不能不说没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此外,李君玉谜作中谜格的使用,从169则谜作中只能见到15则,占总数11%。使用最多的是“卷帘”格,其它的只有“离合”类的“虾须”、“解领”、“上楼”、“只履”、“碎锦”,以及“亥豕”、“加冠”一类杂格。从所占的比例和格类上看,使用情况大致与国内谜界相同,谜作用格与否?主要看需要,只要用得恰当,当能格助谜活,这一见解,海内外谜人都是没有异议的。

(四)
李君玉先生是一位能熟练运用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继承并发展了清末民初时期灯谜学说的观点,在创作上形成典雅、严谨、精巧个人风格的灯谜大家。读其一些佳作,是一种尽善尽美的艺术享受。

典雅秀逸,是作者追求的艺术标准之一.。一则谜作,通过妙于情理的构思和诗情画意般的优雅意境,表达谜意的内涵和情趣,当能提高美学的艺术欣赏价值,李君玉在这一点的认识上,通过他的作品,显示其个人的艺术风格。如以“会意、别解”法门扣意的“舍南舍北皆春水”猜明代名女“顾横波”。面句取自杜甫诗,已见文采,“舍”字由名词转化动词“舍却”;再将“东、西”实指为横向,构思之巧实出人意料之外。又如以温庭筠诗句“柳边人歇待船归”猜唐诗“欲济无舟楫”,是诗情谜意的对面写照,这种大拢意的扣合,真切而具神韵。再如以《爱莲说》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猜《琼林》句“不将富贵自私”,牡丹花也称富贵花,既别解又意会,有清新而又典雅之感。这一类谜作,在“用典”谜中也不乏佳例。如“四摘抱蔓归”猜国名“厄瓜多尔”,谜面取自唐太子贤的《黄瓜台词》,意谓瓜经四摘,抱藤蔓而归,则瓜之遭厄者多矣。斯谜根据典故,底面关合落落大方,如果不是饱读经史者,断无此等谜思。而那些近乎通俗的谜作,如以《西厢记》张珙对莺莺所说的“你不言,我已省”猜影星“张意明”,扣合典意平明易懂,又不失才子佳人卿卿我我之文雅风情,成谜手法自有其独到之处。

严谨慎密,是作者追求的艺术标准之二。谜作底面的扣合能否严谨紧凑,起到准确地表达一个完美的事物或意象的关键作用。而“别解”谜法的应用,是建筑在扣合严谨的基础上,没有这个前提,一切的别解都是多余的,不单不能达到通灵的境界,反能弄巧反拙,失去其艺术的欣赏价值。李君玉的谜作中,正是遵循这一创作信条,自如地驾驭谜材,表现出其超人的想象力。如他的佳作“行行出状元”猜《西厢记》句“脚尖儿占了鳌头”,各行各业的“行”,在这里被别解为行路的“行”,古代举子中状元称为独占鳌头,谜底由此扣合,手法可谓严谨慎密,且别解得如此巧妙,真个令人叫好。又如以《吊古战场文》句作谜面的“全师而还”猜《西厢记》句“说来的无徒”,“师”字由“兵师”别解为“师傅”,谜取“反面射击”之法,“回还的人全部是师长”,以此推理出“没有一个门徒回来”,意在言外,又在情理之中,不由你不信服。

精巧灵动,是作者追求的艺术标准之三。谜戒平庸,贵在别造新境,妙在精巧别致,也就是说,制谜手法是否灵动,是衡量灯谜作者艺术水平高低的尺寸。一般的制谜技巧,相信每位谜人都会,但运用起来有没有独到之处,则非平庸之辈可以为之。读君玉先生的谜作,常有斯人独辟蹊径的感觉,他有很多独出心裁的运法,又是在传统格式范围内进行的,一切显得那么自如,那么自然,又是那么灵动,那么合理。这方面突出的谜例如“其间不能容发”猜《左传》“毛焉安附”。题句出自苏轼《留侯论》,入谜时将“间”字由“距离”原义化成“中间”另义,以扣合底意“毛发安能附生”。这种用谜底反问句解释谜面的方式,新颖而又别致。而用《西厢记》句“相思事作一笔勾”猜书名“红豆”,扣合时先自动清面,将“事”字一笔勾销,存下的“相思”,即一名相思子的红豆。谜学上称这种扣法为“损益”法门,虽是古法所有,实用起来也不容易。又如以杜牧诗句“竹叶于人既无分”猜《三字经》“一而十”,构筑谜意显见特别,乍看之下使人如坠五里云雾之中。原来画家画竹多画成“个”字形,“个”字无“人”,只能存下“∣”的直划,设想如果加入“一”横划,当可成“十”字。这是一则“重门”格的佳作,措谜时先取“象形”法门,再作“离合”归并,妙者在于底字的叫入而重新组合,创作难度不谓不大。再如“流水如有意”猜唐诗“相对也忘言”,谜面虽知出自王维诗篇,却不明谜作者已在谜文中作了埋伏,“流水”二字被曲解为对名,因为凡属联对的上下二联意贯串者称为“流水对”,所以先将“流水”扣“相对”;再将“也忘言”对“如有意”。两者之间对仗平仄相叶,乃见精巧。身居异国他乡的泰华谜人,六十年前能制作如此高水平的谜作,不能不佩服其灯谜技艺功力之深。

诚然,如果用现代的眼光来审视《文虎丛谭》中所有的谜作,李君玉先生和其他人一样,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现某些苍白之处,甚至缺点和错误。究其原因,首先是谜材的局限,严重地压制作品内涵的拓展;其次是过分地追求华丽的文采和曲折繁杂的制作技巧,使之陷为典型的文人谜,尤其是在海外华教水平不高的地方,不利于大众化的普及,但我们仍然可以从泰华谜坛先辈的作品中得到某些艺术上的启迪和借鉴,这对于推动中华谜艺水平的提高,无疑也是大有裨益的。

(五)
从上述对李君玉先生和《文虎丛谭》的介绍和评述,可以了解到中华谜艺在泰国华人社区传承的大体情况。早期出国的潮汕先民,基本上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深感知识教育之重要,站稳脚跟之后,便着手捐资办学,华教之风在本世纪之初才逐渐兴起,一批本土的知识分子也就相继赴泰,中国的灯谜即随之传入侨居国。泰国华人社区灯谜开猜活动,在三十年代开始出现繁荣期,其时各邦府谜社林立,谜人阵容鼎盛,李君玉先生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灯谜创作经验主要表现在于追求面句的文采,注入令人眩目的艺术技巧,努力争取达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从而成为一位公认的海外谜学大家。

著名的民俗学家钟敬文教授曾经说过:“一种文化现象适应社会的需要产生了,便成为一种社会存在。它经过传承、扩布和发展,必然或早或迟地要反映于民族文献上;同时或稍后,它也必然要引起人们对它的逻辑思索,因而产生理论的成果。”君玉先生对泰华谜界的另一贡献,是为总结谜人的创作成果,加深谜艺的研究,出版了泰华第一册灯谜专著《文虎丛谭》,作为编纂者的他,其功不可没。钟教授又说:“这种专题性的著作丛编出版后,首先当然对谜语研究家或谜史编著者,可以起到提供宝贵资料的作用,对于从事制谜和爱好猜谜的同志,也是有益的贡献。④”这段论述,对于《文虎丛谭》一书的出版意义来说,是最好的评价。

历史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华谜坛迎来了大繁荣大发展时期,海外华人灯谜社团多次回国参加谜会,交流谜艺;国内谜人更开始走出国门,出访泰国、新加坡和港台地区谜界,李君玉和《文虎丛谭》一书为中泰谜艺交流保留了一份值得研究的文化遗产,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我们相信,在21世纪的灯谜天地里,灯谜艺术研究之风将进一步兴起,海内外谜人共同培植的灯谜之花,一定开得更加绚丽多彩。

                                                          1999.10



注:①征鸿《泰华文化三人行》。

    ②老残叟重刊《文虎丛谭》序文。

    ③《汕头大博览?潮汕》。

    ④钟敬文《中华谜书集成》序。

(资料来源:澄海红头船谜社·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