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的价值

 收藏快乐 2012-07-29

  在执政能力上,领导干部能在心理素质上求静、安静、稳静,遇急事、大事、难事,以及闹心事、烦心事、纠心事,一律达到静的境界, 这一点非常重要。老子曰:“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纷繁万物回归本就是静,只有静才能回归生命;诸葛亮指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是气、是胆、是魄;是德、是智、是才;是悟、是省、是知;是喜、是华、是美。故,《大学》告诫我们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所以说:“静是宝”。我们要通过思想修养、历练、磨砺,达到静之心,实现静之知、静之能、静之态、静之动,在静中修正崇高思想、品德,坚定前进方向、目标,确立奋斗意志、毅力,落实宗旨的理念、本质。

  静,指心静,智慧见升腾。静能生慧,是指在平静安宁之中增长智慧,即心清静,意清静,智慧即会涌现。“水静极则形象明,心境极则智慧生。”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必有静气,静气催生智慧。世上万物中,靠静生智,智而贯生。静而能明,静而能远,静而能动,静而能发展,静而能言语,静而能安定,静是仁者风范。作为领导干部,静能决胜于千里之外,躁则挫锐于百步之内。在你“当可怨,可怒,可诉,可喜,可愕之际”,其气心静,才是内涵、内力、内智。面对弥漫在各个领域的浮躁、烦躁、牢骚,浮夸、浮浅之风,我们唯有提高自身修养,经常锤炼闹中取静、躁中求静的心境,才能滤掉浮躁,沉淀平和,催生智慧。南北朝名医陶弘景说:“静者寿,躁者夭,静而不能养,减寿;躁而能养,延年。”一念喜,则有丽日彩虹之祥端;一念怒,则有惊雷骤雨之暴戾;一念慈,则有和风甘霖之温润;一念毒,则有凄风苦雨之萧杀;一念恶,当下坠地狱;一念善,当进入天堂。唯有保持心情之静、心境之静,才能生智、长智、多智、优智。在心静中,有我们的心思和决策;有我们的豪情和壮志;有我们新的精神源泉。在我们一贯性的心静中,“真”的力量会传迪,“善”的种子会发芽,“美”的信仰会升华。这样,才能更好地工作、学习与生活。

  静,指沉静,做事不浮躁。心躁则暗,沉静则明。心躁如热锅上的蚂蚁,惶惶然不可终日。沉静者,七月流火,摇蒲扇于参天大树之下;八月萑苇,荡轻舟万顷碧波之上。心境沉静,任它寒冬酷暑,一片自得祥和。故,陶渊明用诗的语言,描述了一种美妙的静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人的思虑,只有在宁静的心情中,才能更为慎密;人的谋略,只有在宁静中的心态中,才可能孕育得更加完善。这种静态,就是沉静。心态平常,不浮躁;心境平稳,不浮高;心声平实,不烦恼。人,存有一颗沉静之心,就会看生命之长短,看眼前能看到的诸多和以后无法看到的诸多,一切会恍然明白“天地间真滋味,惟沉静者能尝得出;天地间真机括,惟沉静者能看得透”,才会拥有“春风夏日秋月明,冬至飞雪天降雪。不燥不烦随自然,一年都是好时节”。领导干部有了这种沉静,才能“清静心看世界,欢喜心过生活,平常心有情味,柔软心无怨尤”。过去有“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沉静、沉稳;现在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浮躁、浮名。古人云:“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静”是人生坦然淡泊的根基,以沉静做人,以“静”立德,就能在名利面前保持平和心态,做到不以“进”喜,不以“退”悲,在事业上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以夙夜在公,恪尽职守,埋头苦干,不辱使命的精神,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履行好。

  静,指自静,深思谋略高。《皇帝内经》中讲:“恬虚无”,指心灵世界的自静,也指乐观豁达,凝神娱乐。不过,静是思的前提,静下心来“吾曰三省,”才是自静,反思才能明智。古人云:“君子为政之道,以修身为本”。自静以修身,自静以明非,自静以攀高,自静以决胜。诗云:“应知天地宽,何处无风云?应知山水远,到处有不平”。山有悬崖峭壁,河有波澜漩涡。人生漫漫,事半功倍,屡战屡胜的不多;事半功倍,屡战屡败者常有。遭遇曲折,不足为奇。人的一生,苦辣酸甜在所难免。面对一切纷争、矛盾,必须自静,从中明是非、长知识、增才干,明方向、树信心、攀高峰。“雨后观山色,景物更觉妍。夜静听钟声,声响尤清越”。古人曰:“古来圣贤皆自静”。有一句名言说的好:“许多无名者往往羡慕成功者,却不知道成功者的生活往往不属于自己”。因为成功者的生活都甘于自静,甘于平淡,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困。领导干部提高执政能力、工作水平、领导艺术,除善于学习、实践、总结之外,主要取决于自静、深悟、悟性。淡者自雅,安者自静,忍者自强,刚者自胜。经验表明,安则思,思在明,明则变。这里的安,就是静之、安静、自静。静则安、安则静,静则成、成则变,此能视道万里,思接千载,才能把所讲之言、所做之事、所行之为,用“联系”与“发展”之线串起来,形成较为深刻的辩证统一,达到对事物规律性的把握、驾驭。显然,自静有助于谋略的提高。一旦谋略有术,无论是工作决策,或者做事化解矛盾,都能多谋善断,得心应手,妙手成春,水到渠成。

  静,指冷静,办事多稳重。古人曰:“每临大事有静气”。“骤然临之而不惊”。显然,一切冷静源于“静气”。有“静气”的人才有“冷静”,才是科学的、纯真的、持久的、稳固的、管用的。中国古时就有“冷静观人,冷耳听语,冷静当感,冷心思理”的至理名言。冷静是一种决定持久胜赢的力量。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第一时间能做出反应,冷静清醒思考,作出准确判断,妥善加以处理,这是成熟的表现。时刻保持冷静,是一门亟须的“必修课”。特别是当危机骤然降临时,能否保持相对冷静,是一种对可否老成的检验。《菜根谭》里讲:“欲闹中取静,须先从中立个主宰”。意思是要想在喧嚣中保持冷静头脑,就必须在心静时先有主张,不然一旦遇到紧急复杂情况,就会手忙脚乱,把事情弄得一团糟。“冷静”要审时度势,不轻佻,不张狂,沉得住气。“时刻保持冷静”,既是处在顺境,面临竞争或面对盛言夸奖时,也能做到静中之“冷静”,显示出稳步前进,决策威力,胜利能力来。

  静,指守静,根本不动摇。孔子说:“智者静”。明代思想家吕坤说: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天地间真机括,惟静者能看得透;天地间真情景,惟静者能得破。静能渗透天地人间,静能悟透世间冷暖炎凉,静能助人轻风扶摇九万里。显然,静中的“守静”,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讲静,要讲守静。静的根本,在守静。不守静,一切皆无;只有守静,才能成就事业。有人把守静看作寂寞、空虚,这是不对的。守静,是对人生宗旨、信念、理想的定格、固守,是对名利的淡泊,对人格的净化,对党性、原则的坚定。在我国历史上,凡成大器者,无不在静中守言、守节、守气、守志、守理。孔子困厄中劲书《春秋》,周文王被拘禁推出《周易》,屈原被放逐成就《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作成《国语》,孙子截去双足修成兵法,司马迁受刑挥毫《史记》等。这些先贤的盖世之功,历尽磨难孤单而孕生,源于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使命而守静。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干工作要宵衣旰食、夙夜在公,更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遵守党的路线、纲领、理论、旗帜,去排除发展中的一切干扰和阻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河南省西华县政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