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秉忠对道教的影响

 遗韵斋 2012-07-29
刘秉忠对道教的影响
 
 
 
岩岩刘公,首出襄国。
 
学际天人,道冠儒释。
 
初冠章甫,潜心孔氏。
 
又学葆真,复参临济。
 
其藏无尽,其境无涯。
 
凿开三室,混为一家......
 
 
 
徐世隆这篇祭文道出了刘秉忠的生平,刘秉忠是个奇人、伟人、他的生平奇事说三天三夜也说不尽,作为元代邢台第一名人,他是我最佩服的元代邢台人,犹在郭守敬之上。众所周知,刘秉忠年轻时就在邢州节度府工作,后因不乐,乃隐遁山里,“苦形骸,甘淡泊,宅心物外,与全真道者居”,作为一个释道儒三家贯通的牛人,刘秉忠在佛家和儒家的影响比较为人所知,而对道教的影响较少提及,事实上,刘子聪虽然入道时间不长,但对道教的影响也不小,主要表现在他与道教名人的交往和对正一教的影响上。
 
 
 
刘秉忠与张三丰和冷谦的情谊
 
读过金庸名著《倚天屠龙记》的人一定对武当祖师张三丰和明教五散人之首冷面先生冷谦不陌生,在历史上,刘秉忠与张三丰和冷谦都有一定的交往。
 
冷谦,号龙阳子,是元明时期著名的道人和气功家,他提出的六字延年诀“嘘、泗、呵、吹、呼、嘻”和十六字养生诀对后世影响深远,像现在的气功术语冥心坐、鸣天鼓、撼天柱、赤龙搅水津等等,都出于冷谦。刘秉忠精通《易经》及邵氏《皇极经世》,于天文地理、五行八卦、医卜星相无所不通。史称刘秉忠“数精皇极,祸福能决,谁其似之,邵君康节。”而历史上的冷谦也是这样一个人,史载其“书无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皇极)经世》,天文、地理、律历、众技皆能通之”,冷谦与当时辞官隐居武安山为僧的刘秉忠是至交好友,经常在一起云游。元朝中统初年,元世祖召见海云禅师,冷谦与刘秉忠被邀同往。刘秉忠因召对称旨,被留藩邸。至元初,秉忠拜太保,参领中书省事。冷谦虽未被忽必烈留任重用,但他却与刘秉忠一样还俗,而开始从事儒家事业。这一点显然是深受刘秉忠的影响。 史载元中统初,冷谦与邢台刘秉忠从沙门海云游,书无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皇极)经世》,天文、地理、律历、众技皆能通之。至元间,秉忠入拜太保,参中书事,君乃弃释业儒,游于霅川……。莅淮阳,遇异人,授中黄大丹,出示平叔《悟真》之旨,悟之如己作。.....
 
张三丰是武当派祖师,小刘秉忠31岁,入道前,曾经做过博陵县令,刘秉忠赏识其才,向朝廷颇有荐举,二人惺惺相惜,由于荐举之恩,遂成特殊友谊,在张三丰《云水集》中,有好几首诗就是为刘秉忠所做,直到后来,刘秉忠去世,张三丰出家成为道人后,仍北游燕赵,对刘秉忠做了一番祭奠,今邢台沙河市北武当山脚下的道庄,就是当年张三丰隐居过的地方,明史方伎列传记载,“或言张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然皆不可考。”这个怕确乎近于传说了,刘秉忠与张三丰的交往参见于《刘秉忠与少年张三丰》。
 
不仅刘秉忠与冷谦、张三丰交往深厚,冷谦和张三丰也有很深厚的交往,冷谦和张三丰都是道教名人和传说中的仙人,都活了百岁以上,一直活到明代,史载冷谦“所画《蓬莱仙弈图》,尤为神物,图后有张三丰题识,二仙之迹,可称联璧。”
 
 
 
刘秉忠对太一道教的影响
 
公元1276年,忽必烈赐太一掌教萧居寿(俗姓李)宗师印,诏令太一道掌教继承刘秉忠所传之术,继主六丁神祠,祀太一六丁神。刘秉忠精通易学,奇门遁甲天下无双,此六丁神祠也称为遁甲祠,主祭六丁六甲。
 
太一道为金初中国北方兴起的三道派之一。其教主要崇奉“太一神”而固名太一教。流传至元代,后因太一道在教义教规上与正一天师道相近逐渐并入正一道。
 
太一道初祖 萧抱珍
 
太一道二祖 萧道熙(本姓韩)
 
太一道三祖 萧道冲(本姓王)
 
太一道四祖 萧辅道
 
太一道五祖 萧居寿(本姓李)
 
太一道六祖 萧全皊(本姓李,邢台威县人)
 
太一道七祖 萧天皊
 
 
 
五祖萧居寿,本姓李,道号淳然子。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赐太一掌教宗师印。至元十一年还在两京为建太一广福万寿宫,岁给道众粟帛。根据元世祖的命令,太一道掌教还要兼承刘秉忠所传之术,禋祀太一六丁神。继萧居寿之后掌太一道者为萧全皊,是为第六祖。萧全皊原姓李,父名守通,洺水(今邢台威县)人。自六祖萧全皊之末,至七祖萧天皊掌教期间,太一道和正一道的关系已十分密切,萧全皊和萧天皊虽仍掌太一道教务,而六丁之祠却交由正一天师统一安排了。经过这两代与正一道的进一步交融,在七祖萧天皊之后太一教不另设掌教,在组织上并入正一道。从延皊元年起,主六丁神祠事即改由正一道士担任。
 
根据史书记载:元自开国,始创于西山,赐上名额《灵应万寿宫》,实自太保刘文正公之正也,其祖坛在上都南屏山,即刘太保读书处。此坛天下有二:大都西山,上都南屏山。
 
六丁神祠开坛阐教历代祭遁宗师名次:
 
第一代宗师  刘秉忠
 
第二代宗师 萧居寿(李居寿)
 
第三代宗师 张
 
第四代宗师 林
 
第五代宗师 林
 
第六代宗师 毛颖达
 
第七代宗师 谢
 
第八代宗师 郭宗纯
 
第九代宗师 刘
 
第十代宗师 谭
 
第十一代宗师 潘
 
 
 
除第一代刘秉忠外,各代皆只着姓氏,大部分未列名,如《析津志》便有“六代毛”的记载,元代虞集《河图仙坛之碑》明确记载,延皊元年(1314),“制授公(张留孙)弟子毛颖达正德弘仁静一真人,嗣掌遁甲之祠事,赚银印,视二品。可见祭祀刘秉忠之六丁神祠的真人官阶级别可视为二品,《元史·文宗纪》又载天历二年(1329)八月庚子,“遣道士苗道一、吴全节修醮事于京师,毛颖达祭遁甲神于上都南屏山、大都西山。”证明毛颖达在天历二年仍任此职。直到至顺元年(1330),始“退休于龙虎山”。 
 
 
道姓始祖刘秉忠
 
百家姓中有个道姓,这个道姓的起源之一就来自于出自元朝初期重臣光禄大夫太保刘秉忠,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
  据家谱文献《京江道氏宗谱》的记载:在南宋理宗赵昀淳佑十一年(大蒙古汗国薛禅汗孛儿只斤·忽必烈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春三月戊辰朔,孛儿只斤·忽必烈车驾至开平城。当时亲王孛儿只斤·合丹、孛儿只斤·阿只吉率西道诸王,孛儿只斤·塔察儿、孛儿只斤·也先哥、孛儿只斤·忽剌忽儿、孛儿只斤·爪都率东道诸王皆与诸大臣劝进。孛儿只斤·忽必烈三让,诸王大臣固请。至辛卯,孛儿只斤·忽必烈即蒙古皇帝位,即大蒙古汗国薛禅汗。
  其时,有“开平公”前往朝贺,时身着道服。忽必烈接见开平公时说:“卿好道服,朕赐道为卿姓。”于是开平公拜谢,即改以道为姓,称道氏,世代相传至今已传二十七世、七百五十一年历史了。
  该支道氏族人皆尊奉“开平公”刘秉忠为得姓始祖。史称开平公者,即建开平城之人刘秉忠。
 
忽必烈早年曾居于桓州籓邸,因此在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之时就任命刘秉忠相地于桓州东滦水北(今闪电河畔),筑城郭于龙冈。刘秉忠用力三年建城完工,城名曰“开平”,为上都,又命刘秉忠筑大都。
 
   刘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擅长道佛之学,喜着道装,自号藏春散人。他为人小心慎密,不避艰险,言无隐情,阴阳术数之精,占事知来,若合符契,虽然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淡然,不异平昔。
  刘秉忠自己无子,以其弟刘秉恕之子刘兰璋嗣后,那么,该支道氏是刘兰章之后呢,还是当年随刘秉忠建开平城的子民被御赐道姓呢,就不得而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