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邢台历史名亭

 遗韵斋 2012-07-29

邢台历史名亭

亭为中国古代城市的一种主要建筑物。有的用于官场迎送饮宴;有的用于旅游胜地的点缀;有的用于对历史名人、事件的缅怀;有的用于学宫的教育设施。蕴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诚如杜甫诗云:“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古邢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建筑众多,也曾有多座古亭。据查阅历史资料,在国内属于独有性的并且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亭主要有:

柳溪亭--顺德府城北,又名君子亭、鸳水亭,邢州八景和顺德府十二景之一。
千秋亭--柏乡,槐阳八景之一
息波亭--临城
槐荫亭--广宗
梅花亭--南和
苏人亭--沙河,又名十里亭
麦饭亭--南宫,南宫十景之一
爽亭--临城
薄落亭--宁晋
.........
回忆并重温这些蕴含古邢台丰富历史文化的名亭,或许,也是另一种乐趣。

 

【柳溪亭】

过顺德府北关,跨过豫让桥是北行的御路。风景秀丽的牛尾河岸,建有一座柳溪亭,因顺德府北门曾名鸳水门,此亭曾一度更名鸳水亭。是为出入北门的过往官员接风洗尘之地,也是文人墨客士子佳人游览赏荷的名胜之地。它和顺德府南阁外的接风亭南北呼应,遥遥相对,经受着古邢州的风云变幻,战乱洗礼。

柳溪春涨是邢台八景之一,遗址的具体位置在今顺德府旧城北关豫让桥以西,大吴庄以西,古御路的东侧。在古代时,邢台是一个水泽之城,泉水众多。发源于达活泉的牛尾河和发源西部的小黄河及围寨河三河相汇形成一片湖泽。

据《顺德府志》和《邢台县志》(康熙版)记载:柳溪亭,在府北城河旁。金大定年间(约公元1184年),安国军节度同知王邦用利用这里的天然佳景,在这里挖池溏、筑长廊、植柳树、养红鲤,建柳溪亭。经多年的治理后,形成了“清水鱼跃,风飘花香”的优美景观。特别是到了夏季,这里形成了柳树成荫,荷花满溏,水磨旋转,鲤鱼跳跃,渔人捕钓的江南水乡景色。所以这里又有“邢台小江南”之称。明代诗人王鸿儒(国子祭酒)题诗赞叹:

“溪亭临水面高城,杨柳芙蓉绿映红。
遥想使君来游赏,沸天鼓吹月明中。”

由于这里满濠河莲,明正德年间,郡守郭紝改题为君子亭,取其“出于淤泥而不染”之意。清乾隆时期,顺德知府徐景增在柳溪亭的基础上建鸳水桥和鸳水亭。顺德知府徐景增作《鸳水亭记》《鸳水桥记》二记。文中记载:“与僚属循行郊野,见新辟稻畦环青送碧,居然乐土矣。顾孑孑干旌无憩息所,仅得废寺小留。”经走访调查得知,这里是“昔所称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又谓是“所谓柳溪亭者,建于金,改名君子于明。”时已荒废久矣,唯“废墙遗址仿佛可寻,”便“疏泉辟地规度以为亭,曰鸳水亭,”置堂五楹,左叠假山,右起围廊,引水环流,远近亭廊点景,自然错落,参差有别,成为古顺德城的一大园林,乾隆皇帝在公元1750年秋季曾“得幸邀銮舆一顾”,是“为一郡胜游之地也”。
  
古往今来,或有官员的接风洗尘,或有送客远往,或有文人墨客游览忘怀,或有邑人纳凉于此,在柳溪亭内欣赏这北国江南旖旎的风光,诚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千秋亭】--柏乡

千秋亭,位于邢台柏乡境内,因汉光武帝刘秀于此登基称帝,建立东汉王朝,后人纪念之,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曾拨专款重修千秋亭。

《后汉书·光武帝纪》中,细数了这段往事:“光武于是命有司设坛场于鄗南千秋亭五成陌。六月己未,即皇帝位。燔燎告天,鄗于六宗,望于群神……”公元25年6月,刘秀在鄗(今河北柏乡县北)南千秋亭五城陌正式称帝。烟火燎绕,钟鼓齐鸣,刘秀在群臣礼拜之下,当上新建的“汉”朝皇帝,年号建武,后世称为光武帝。登基仪式设在战场上,开先帝之先河,仅这次祭祀活动就达数月之久。后汉书《祭祀志》记有这次祭祀的内容、规格、位置以及宰杀牲畜的数量等等,由此可见当时的盛况。刘秀随着历史匆匆的脚步恢复了汉室的统治地位,从此开创了东汉王朝二百年的基业。

柏乡自古流传刘秀斩石人的传说。相传刘秀自蓟奔往信都时,夜色昏黑,迷失方向,行至邢台柏乡地界的五成陌,闻前方有人语,上前询问此系何地,信都在什么地方,对方竟不答话。再问,仍不答。刘秀一怒之下,拔剑向黑影砍去,“砰”的一声,一人倒地,一人惊走。刘秀近前俯视,乃是一石人。顺道有石碑二块,其中一碑上书“汉光武斩石人处”七个大字。此碑七七事变前尚存,今已毁没,遗址不可复辨(《县志》有光武庙照片)。 此石人最早见于北魏时期著录的《水经注》记载说“千秋亭有石坛坛有圭头碑其阴云常山相狄道冯龙所造,坛庙之东枕道有两石翁仲相对焉”。这里提到的石翁仲便是现在发现的石人之一。 明清时期这尊石人被当地人们视为神祗偶像供奉,乞盼消灾降福且十分灵验,被称为“灵应石”。在当地还发现一通清代嘉庆年间刊立的石碑,名“灵应石碑记”。碑铭记有“帝庙(指光武庙)由来已久,良以斩断石人乃古今希奇之事。有疾者祈求疾病恒愈,抗旱求之而风调雨顺”云云。

千秋亭为槐阳八景之“光武遗踪”的一个景点,清代重臣魏裔介曾写诗赞曰:

当年跃马几英雄,转首驱除霸业空。
白水重生赤帝子,鄗南暂作未央宫。
翠华尚忆熊罴守,侍从惟余翁仲讧。
汉室园陵多灭没,千秋佳气此葱葱。

乾隆年间柏乡知县郑镇刻立的“汉光武帝千秋亭”碑刻。虽然已经残破,但字迹清晰,落款完整。


 

【大风亭】-南宫

大风亭 又名“麦饭亭”、“驻跸亭”,原为南宫十景之冠,位于南宫市西郊,旧址在南宫市西丁街北、旧城村内。

据《南宫县志》载汉光武帝刘秀巡河北时,闻王祁兵至,急渡滹沱至南宫,遇大风,引车于此亭避风,冯畀抱薪,邓禹热火,帝对灶燎衣,冯异进麦饭,故后人以“大风亭”或“麦饭亭”名之。

明“靖难之役”后,燕王朱棣以一藩王之兵,抗大明王朝倾国之力,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建文二年,“战东昌(今聊城)不利,王易服突重围还北平”(《罪惟录·太宗文皇帝记》),在“易服”败逃的路上,朱棣或许想起了避难南宫而终成帝业的汉光武,或许是出于历史的巧合,或许诚如《重修大风亭记》所云“虽偏隅僻壤,皆有云气显护,昭人耳目”,于是朱棣“取道过南宫,暂止县西关王庙(大风亭北侧)”(《南宫县志》嘉靖版),承接圣灵瑞气,躲过了一劫,而且一年后便登基称帝。

知县胡延召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到任后,得知曾有两朝皇帝在此驻跸,圣迹卓然,并且均遇难呈祥,很快成就帝业,深感神异,惊叹此地灵秀、祥瑞,随即请当朝检察御史南宫人刘濂书丹,刻立“大汉世祖皇帝驻跸碑”、“大明成祖皇帝驻跸碑”两通,并建“驻跸亭”。清嘉庆二年知县丁履端再修“大风亭”并立“重修大风亭记”碑,以“昭一时云龙之盛”(光绪版《南宫县志·光武庙记》)。亭、碑建好后,慕名瞻仰,追昔揽圣者络绎不绝,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遐思、析辩中更为“风亭麦饭”这一景观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现两亭已毁,但亭基尚存,并存石狮一对,碑三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风亭为四角形方亭,翘沿斗拱,亭四面各有一块匾额,正面为“大风”,其它三面分别为“龙翔凤翥”、“岐并微峰”、“汉京圣迹”。亭北为“关王庙”,庙亭相连,松柏掩映,蔚为壮观。


 

【槐荫亭】--广宗

 据《广宗县志》记载:“清乐园在城内,崔庄敏公筑,内有槐荫亭。”

崔恭在世时建有一座清乐园。据《广宗县志》记载:“有槐荫亭在清乐园内。公子尚宝卿璇建。清乐园今已不存,遗址亦无考。”但因崔恭人品、政绩被后世景仰,当时的清乐园盛极一时,成为游览胜地。从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清乐园的诗词中可以看出,园内景致优美,环境僻静。有小桥流水,古槐凉亭,苍松翠柏,鸟语花香,点缀其间。既有嘉宾来往。又无车马喧哗,为一代高朋雅士聚会的名园佳境。曾引历代文人墨客到此瞻仰观光,即兴赋诗。明代礼部尚书费宏在《崔尚书清乐园》诗中写道:“名园广袤带通衢,栽种成荫十载余。清昼鸟声陪笑语,暖风花气袭衣裾。长松树底安棋局,慈竹丛边舁彩舆。乐事更凭诗写出,摘来蕉叶遣儿书。”明代诗人李时在《槐荫亭诗》中写道:“清乐园开一径斜,小亭深处阅年华。石枰棋散迎归鸟,竹几诗成见落花。地有云山常作主,门无车马不生哗。长安甲第多亭榭,郁郁槐荫更几家。”都是以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清乐园的秀美风光和园主人的闲适生活。

据《明史》记载:崔恭,字克让。明代顺德府(邢台市)广宗县人。正统元年进士。初授户部主事,后任莱州知府。景泰年间升任湖广右部政使。在任期间关心农事,体察民情,减免赋税;实行“定均徭法,人丁十年一役”,随后成为定例,受到人民赞扬。天顺年间任副都御史,“巡抚苏、松诸府,浚治松江诸水,民赖其利。”当时,为了有效地治理水患,他拜访乡野耆老,了解水势流向,做到规划周密,治理有方。经他领导治理的河道有:漕河、常镇河、吴淞江、白鹤江等,均收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效果。成化五年升任吏部尚书(掌管文职官员任免考课的二品高官)。

  崔恭是一位关心黎民疾苦的好官。他曾多次为“置劝惩薄”上书朝廷,请求减轻赋税。甚至在皇上震怒时也不惧权威,直言敢谏。所以被历代修志者给予高度评价。《顺德府志》人物栏目记载:他“通易、礼、书三经。”并列举大量事实,说明其“历仕有政绩”。居官期间“屡上章乞休”,均被朝廷拒绝。后又以“母老乞终养”为由,再次上书,得到的回答是:“上命迎养于京邸”,又被挽留在朝。后来终因母丧居家守孝,三年后病故,时年70岁。死后,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少保,谥庄敏公。其子崔璇,字舜在。“以荫授中书舍人,升大理寺副尚宝司卿(为朝廷掌管宝玺、符牌、印章的官员)。”

据《顺德府志》记载:明清时期广宗县城内共有牌坊24座,为旌表他的功绩而立的就有六座之多。(岩溪)

明代尚书-崔恭(牛之问画)


 

【梅花亭】--沙河

在邢台市南七公里处的沙河十里铺村内有一座梅花亭。明正德年间,由沙河县令方豪筹资所建,因唐代名相宋璟作“梅花赋”而得名。

清康熙年间,县令孔尚基曾重修。清乾隆十五年,知县孙凤立得知高宗弘历“巡幸河南”,回京路过沙河遂将梅花亭,大加开拓,别立堂室,回廊曲栏,造桥引水,使之成为一处“廊接亭堂尽,池榭曲径幽”的小巧玲珑、优美别致的“梅花公园”。梅花亭位于梅花公园中间,木质结构,四角攒尖式顶,亭底平面为正方形,边长七点六米,亭高四点五米,四周边沿用青条石垒砌,全亭共十六根木柱,其中,外柱十二根为方柱,内柱四根为圆柱,柱下有石柱础,总高约六米。
武侯垂拱三年,宋璟二十五岁,游东川时,在沙河县作《梅花赋》,在序中赞梅,实以此自喻。其赋曰:“垂拱年……”。
 《梅花赋》全篇共计五百六十字,以花喻人,词丽言切,备受历代文人所称道。晚唐文学家皮日休评“梅花赋”时说,写得“清便富丽”,也赞他为人“刚态毅状,疑其铁石心肠”。
  公元一七五零年,高宗乾隆皇帝带皇后和一批文武大臣巡幸河南返京时,路过十里铺,听说这里是唐名相宋璟故乡,于是便“停驾驻跸”于此。乾隆一生是个好大喜功,又善于舞文弄墨的封建皇帝,因读《梅花赋》羡慕前贤,故在十里铺挥毫行书《梅花赋》。随之,又写了“东川诗”一首,并画古梅一枝,以赞颂宋璟是位忠心为国的前贤。后人将赋、诗、画刊刻于石,镶嵌在梅花亭北侧的梅花堂内墙壁上,称之为“乾隆御书石刻”。
  御笔《梅花赋》石刻镶嵌在梅花堂内中间墙壁上,长二点九米,宽零点八八米。《梅花赋》是宋璟一生杰作,诗以赞梅抒情,“赋梅盖以自况”。乾隆行书石刻,字体结构严谨、运笔柔润、宛转流畅、潇洒华丽,具有一定书法艺术价值。赋书互映,珠联璧合,大有异曲同工之妙。
御笔《东川诗》石刻镶嵌在东间墙壁上,长0.69米,宽0.61米,为五言诗一首。诗曰:

东川成赋已,  此处得亭留。
梓里余风远,  梅花古调幽。
谁与凭点缀,  乍可适歌游。
绕砌寒英绽,  平地活水流。
才华唐岂乏,  忠亮世稀俦。
俪句寻廊读,  端知气味投。

御笔梅花石刻嵌在西间墙上,该石长0.74米,宽0.64米,上有梅花一枝,枝干苍劲,花朵怒放,栩栩如生。右侧题乾隆《梅花亭诗》诗及跋一首。其诗曰: 

学吟赋句忆前贤,便是无花地亦仙。
滕有亭名传故里,因教画意补东川。
宛然疏影临清水,行矣明朝隐断烟。
俯仰漫须陈迹惜,风华尔许在诗篇。 

乾隆皇帝亲题《宋璟诗》曰:

驿路秋风度古襄,丛祠遥见柏茔旁。
生平事业期房杜,身后调和恨李杨。
三代斯民由直道,千秋名相示周行。
鲁公响榻碑重读,气味相投要在刚。


“梅花品格最胜,冰姿玉骨铁干右心回,非凡卉之匹。唐臣宋璟赋此,盖以自况也。予时巡中土,驻跸于此,遥企名贤,缅怀往迹,感兴成吟,并手写古梅一本,摹勒廊壁,以志清标,庶使千载,下睹此树,犹景其人焉”。
  自此梅花亭声名远扬,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成为一方游览胜地。此后,一直为宋氏后裔守护。民国时期此地还建成“梅花公园”当时有人称赞该园“水木明瑟,松石新净,陶风孕月,阴晴百变,亭祠窈然。”岁月沧桑,朝代更迭,时至今日,长松亭早已不存,梅花亭已被列入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梅花亭自明代初创,到清乾隆十五年扩建成为一风景优胜的公园,迄今历经沧桑数百年。因保护不善,现仅存一座残破的梅花亭和简陋的三间梅花堂,御笔石刻三方镶嵌于内,保存完好。列为保护历史文物,委派宋璟后裔,加以保护,以供参观。


 史书记载宋璟生于南和县阎里乡宋台村。他少年博学多才,擅长文学。中唐年间,宋璟曾两次任相,特别在开元年间任相时,与姚崇同心协力,先后对唐中叶的文武吏治进行了大量的整顿、改革,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治国的措施。为“开元之治”创造了有利条件。死后葬于沙河县十里铺村附近,谥号文贞。

【柳溪亭】--邢台市区

柳溪亭,遗址的具体位置在邢台顺德府旧城北关豫让桥以西,大吴庄以西,古御路的东侧。在古代时,邢台是一个水泽之城,泉水众多,在风景秀丽的牛尾河、小黄河、围寨河三河相汇处,建有一座柳溪亭,是为出入北门的过往官员接风洗尘之地,也是文人墨客士子佳人游览赏荷的名胜之地。它和顺德府南阁外的接风亭南北呼应,遥遥相对,经受着古邢州的风云变幻,战乱洗礼,柳溪春涨是邢台八景之一。


据《顺德府志》和《邢台县志》(康熙版)记载:柳溪亭,在府北城河旁。金大定年间(1161---1189),邢州节度使王邦,命郭荣(郭守敬祖父)在鸳水之滨主持修建“柳溪亭”,俗称鸳水亭。利用这里的天然佳景,在这里挖池溏、筑长廊、植柳树、养红鲤,建柳溪亭。经多年的治理后,形成了“清水鱼跃,风飘花香”的优美景观。特别是到了夏季,这里形成了柳树成荫,荷花满溏,水磨旋转,鲤鱼跳跃,渔人捕钓的江南水乡景色。所以这里又有“邢台小江南”之称。

宋代诗人赵鼎臣在《过邢州柳溪中门扃锁甚严隔户窥之见荷花烂然盈沼作》种赞道:

  娇红娅姹不胜姿,只许行人半面窥。
  恰似姑苏明月行,水晶宫殿锁西施。


元代名相邢台人刘秉忠在《溪亭小饮》中写道:

眼底谁知花妩媚,人间唯有酒风流。
情元易感千生在,愁不难消一醉休。

明代诗人王鸿儒(国子祭酒)题诗赞叹:

溪亭临水面高城,杨柳芙蓉绿映红。
遥想使君来游赏,沸天鼓吹月明中。

由于这里满濠河莲,明正德年间,郡守郭紝改题为君子亭,取其“出于淤泥而不染”之意。清乾隆时期,顺德知府徐景增在柳溪亭的基础上建鸳水桥和鸳水亭。顺德知府徐景增作《鸳水亭记》《鸳水桥记》二记。文中记载:“与僚属循行郊野,见新辟稻畦环青送碧,居然乐土矣。顾孑孑干旌无憩息所,仅得废寺小留。”经走访调查得知,这里是“昔所称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又谓是“所谓柳溪亭者,建于金,改名君子于明。”时已荒废久矣,唯“废墙遗址仿佛可寻,”便“疏泉辟地规度以为亭,曰鸳水亭,”置堂五楹,左叠假山,右起围廊,引水环流,远近亭廊点景,自然错落,参差有别,成为古顺德城的一大园林,乾隆皇帝在公元1750年秋季曾“得幸邀銮舆一顾”,是“为一郡胜游之地也”。
  
古往今来,或有官员的接风洗尘,或有送客远往,或有文人墨客游览忘怀,或有邑人纳凉于此,在柳溪亭内欣赏这北国江南旖旎的风光,诚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息波亭】--临城

息波亭位于邢台临城县城西护城石堤上,南临泜河,俗称八卦亭,占地32平方米。旧志载,明万历十六年知县程鹏抟建,清康熙二十二年知县宋广业重修。亭呈八角形,高5.5米,内施斗八藻井,外为八角攒尖布瓦顶,造形精美。外八柱以上以隶、楷两体刻着14条古文名句,字体丰润劲媚。亭内有石桌石凳,古时是文人雅士邀朋聚会之处。

“息波”二字暗对咫尺相望的泜河。泜河古名泜水,《山海经》载“敦舆之山,泜水出其阴,”源自临城西部山区,自古常泛滥成灾。为防水患,自明嘉靖十五年至万历二十五年,一条长约千米的护城石堤修筑完成。如今泜水犹在,石堤却已掩于土下,惟有息波古亭旧貌宛然,岁岁年年,听泜水潺潺,盼波平浪静。


息波亭建立的因果要从驰名天下的邢窑说起,邢瓷最早出现于公元575年,北齐至隋是邢瓷的发展前期;唐代邢窑处于成熟时期,在邢台临城县~内丘县一带形成南北约30公里长的邢瓷“工业园区”;五代(公元907—960年)仍有邢瓷烧制,之后逐渐走向衰落,到清朝周围地区如井陉等地仍然在烧制白瓷。唐代的邢瓷有何特色呢?陆羽《茶经》评道:“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皮日休《茶瓯诗》写道:“邢窑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说明唐代的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越瓷与邢瓷平分天下。30公里长的窑场,供应大唐帝国以及大唐的附属国,每天需要燃烧多少木柴才够烧制那么多贵贱不一的瓷器呢?想想30公里长的窑场,天天浓烟弥漫,一直持续了至少五百年,要烧去多少的树木,可想而大体知道了。古时交通不便,邢窑的瓷器所需要的燃料是就地取材,因此,邢窑依赖吞食南太行山的树木森林才支撑起“北白”的名誉。邢窑的发展,对邢台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是相当严重的,破坏了临城泜河流域的植被。到了南宋后期、明朝早中期,泜河流域,一旦暴雨袭来,没有足够的树木花草以及植被之下的土壤来吸水、蓄水,就势必形成洪水,洪峰咆哮,直冲城池,危害极大。临城城池紧靠泜河沿岸,自以泜河为患。明代隆庆三年(公元1570年)始筑护城石堤,已明显感觉泜水的洪害。明万历年间,临城的水患更为严重,明朝政府极为重视,接连派三任知县在十年的时间内(万历十五年至万历二十五年)修堤防洪。万历二十五年,方修成长800米,高3米,宽2.4米的石堤,也许能防范百年一遇的洪水吧。 

 随之防洪石堤的完工,知县程鹏搏大松一口气,便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建息波亭纪念。亭为石木结构,呈八角形,亭顶由12根石柱支撑,外八柱的内外均镌刻有古人诗句14条,如“秋月扬明辉,春水满四泽”,“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如风云变态中”等,表达了对风调雨顺、吉泰平安的企盼。  然而,随着气候变迁,北方普遍干旱,程鹏搏刚修成石堤,已感叹泜河已无波澜。之后若干年更觉干旱异常。明代进士乔乙百在息波亭上所作的题为《宋中尊招集息波亭观水限阳字》诗,可见大旱遇雨的异常欣喜——   

甘雨初晴水脉长,群贤毕至看汪洋。  
数年不睹波涛迹,今日重登润泽场,  
堤上牛羊欣得牧,亭中肴核竞传觞。  
晚来更觉云霞好,山色波光共渺茫。 


如今,息波亭犹在,而泜河却已难觅浩浩烟波!

息波亭照片由“天马”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