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顺德府英才傅梅

 遗韵斋 2012-07-29

许多邢台老人还能记忆起,在达活泉园的西南侧岗坡上,也就是今天的市民政局院附近,有一排雕刻精美高大威武石人石马,还有数通高大的碑刻,老人们说这是傅家坟,从碑文可以证实,这是明代顺德府英才傅梅的墓葬。《邢台县志》记载:知府傅梅墓,城西北八里达活泉南。1970代时,孩童们在达活泉游完泳后,总是在这里的石马、石人上戏耍。后来,这些石雕慢慢地从人的视线消失,成为邢台人的记忆。

 

□ 河南人没有忘记的古人

为什么要写这个题目?是因为傅梅已经从邢台人脑海中消失了,忘记了。我们不能怪邢台的青年人忘记历史的本源,道是感觉自己有着很大的责任,回忆起邢台发展,不破不立的精神实在让人佩服,而另人汗颜的是破了没有立起来,有时连自己也找不回来了;在文化建设方面真的成了“邯郸学步”。也许这是多余的话,回到本题,我十分感谢河南人,不然也会格式化自己的脑子,删除有关傅梅的信息,是一个河南的朋友从回收站拣出,让我重新来为傅梅建立学习档案。

山东人为了挖掘大禹文化,召集了一批现代名人来禹城,召开了一次大禹文化研讨会。我赶到会议上后认识了河南登封文联的常松木先生一行,当时会议没有对他们进行安排,因我协助处理会务便向大会秘书处请示,联系了当地官员,才使他们参加正常的学术活动。这就是我与河南朋友认识的缘起,也是让我重新认识傅梅的时间。在几天的接触中,常先生与我谈到了傅梅在登封的事迹,还向我问及了有傅梅的问题,使我感动的事,一个河南人对一个邢台人是那样不能忘怀。

还是在大禹研究会上我们又一次相遇,这一次不是在山东,而是在四川的北川,北川有着丰富的大禹传说故事和史迹。这是汶川震前的前一年,2007年7月,来自中国十八个省、自治区的六十余名史学界权威人士及禹氏、夏氏宗亲围绕有关大禹及其地望、关于大禹治水和大禹功德、大禹文化与巴蜀文明、关于大禹精神、大禹文化遗迹的开发利用等进行了深入探讨。这次会议常松木也来到了北川,我们又相遇在一起,除大禹文化的研讨还有共同的话题,就是有关邢台的傅梅。常松木先生说:傅梅是登封历史上最著名的知县之一。他发展了中岳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嵩山的文化景观,是研究嵩山最深入、成果最卓著的登封知县。

此后几年我们经常联系,2009年在登封进行申遗时,常先生来电话让我提供刘敦桢在登封进行古建筑调查和有关傅梅的资料。2011年,常松木先生来到邢台,想走访有关傅梅的史迹,后来遗憾而去,临走时他送给我一本《历代名人与嵩山》。在这本书中我读到有关河南人研究傅梅的文章。

 

 傅梅的家族

傅梅(1563-1643)字调卿,号元鼎,晚年自称简翁。根据《邢台县志》《顺德府志》记载,傅梅的祖父傅凤,字鸣朝,少年时家里贫寒,母亲多病,凤侍奉在床无不尽心。明嘉靖年间(1507-1566),由岁贡授睢州(今河南商丘市睢县)训导,后升任府谷(今陕西省府谷县)教谕。不久回乡安居。有一年邢台县“岁值荒疫,暴骨枕籍”,便请人对死者进行掩埋无数。傅凤死后,万历年间(1573-1620)因其子赠工科给事中。

傅梅的父亲即傅来鹏,是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举人,曾任河南新野县知县,万历五年(1577)年对《新野县志》进行了编著,可惜这个版本的县志现在已经失传。今河南新野县有弹蛙湖风景,当年,傅来鹏在此听到有关在西汉末年,刘秀被王莽撵得东躲西藏,有一次夜晚露宿湖畔,耳边蛙鼓连片,吵得他难以入睡,便随手拣起一块石头砸向湖中,口中愤愤地嚷道:“烦死人,别叫了。”刘秀是真龙天子,金口玉言,他这一发话可不得了,从那以后,这湖里的青蛙再也不叫了的故事后,赋得诗作,至今留传,写道:“绿接湖光照眼明,真人曾此寄行旌。池中不复闻蛙语,岸上唯应见草生。.灵运梦回春寂寂,江淹赋就恨萦萦。只今湖面谁家馆,占尽南阳一段青。”傅来鹏后到兵部任职,万历十年(1582)又任工科给事中。

金花银是明代征收税粮银的一种税法,即以粮折税。原意为足色而有金花的上好银两﹐又名折色银或京库折银。当时田赋折银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在嘉靖年时就占征收粮食的30%。这种金花银的铸造多为民间,形制和铭文都不规范,不利于征税。随着金花银的征收范围不断扩大,金花银的数量也成倍增长,于是,傅来鹏上奏万历皇帝,说:“州县起解银两,每锭皆凿官吏、银匠姓名”。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万历年以后上解的银锭上都有详细的铭文,内容多为地点、时间、用途、重量、银匠、监铸官员及押运官员名等,并且采用刀刻,文字较长,记述清楚。明代中后期的金花银锭也是遵循这一原则,在银锭的表面钤刻详细的铭文,时间、地点、重量、用项、官员及匠人等一应俱全。形制采用扁状的马蹄锭型,而且为了便利贮藏运输将白银都铸成了五十两的大锭。这种做法为规范明代币制起到了重大作用。傅来鹏后又任扬州知府,不久回到乡里。至今在邢台县留下了好多文章和诗作,其中傅来鹏多次来到仙翁山,在此作诗数首,其中一首《春日游仙翁山》写道“栖霞山上见碧泉,万仞壁中一窦穿。瑞脉涓涓流不夜,灵源湛湛衍经年。洞空声应山灵语,水鑬天开宝镜镌。疑是武陵溪畔景,飞来卓锡自神玄。”傅梅是傅来鹏第四子,《顺德府志》用了13个字描述了傅梅品性,即“尚风仪,异才,大志,外倜傥,内刚正”。在17岁的时候就成为痒生,27岁中举人,此年万历十九年(1591),据《邢台县志》记载:“二十七举于乡,因父病不赴试”。1592年傅来鹏卒,葬于祖茔。傅梅服三年后,又参加了会试但不弟而归,在乡里整理园林陪伴母亲,其间“海内名士多造焉”以唱和诗句扬名邢台。

 

 出任登封县令

傅梅先“谒选得商河令”即今山东省商河县。1607年,即万历三十五年,调任河南登封县任知县。六年间做了许多有利于民的好事,得到了登封县百姓的称赞。

其一救百姓于大旱之中。在傅梅上任的第二年,登封自正月到五月滴水不降,多次祈雨无果。《嵩书》记载:六月六日,傅梅又一次到八龙潭祈雨,途中遇到一个隐士对他说:“天不下雨有它的规律,不是一朝一夕的心诚就能够改变的。不过很快就会下雨了,你打算让老百姓种点什么?”傅梅回答道:“已让公家和私人收购了些荞麦种子”隐士听到叹息好长时间,手指东北方说:“县令如想救活一方百姓,就要靠那个东西”。傅梅便跑到那个地方,见在大树下有一颗肥大的白菜,拔下来交给了随从,回头再看那隐士已经登上高崖。傅梅回到县衙后就命人收购白菜种子,因前期购买芥麦种子已经用了好多银两,结果他将自己的值钱的东西和夫人的首饰也捐出来用于买种。六月十八日,天降大雨,登封半年来的旱情解除了,人们把芥麦和白菜种到地里。几天后大地一片绿油油的。可是好景不长,又连续四十多天不下雨,发芽的芥麦苗枯黄了,此时的登封百姓开始外出逃荒要饭。后来虽然下了几场雨,但芥麦已经枯死在地里,只有大白菜长得又高大大,这个消息让逃荒的百姓听说后,便陆续回到乡。就是这样,白菜让登封百姓度过了一场旱灾。为此傅梅有神明之称,虽遇有两次大旱之年,都没有让百姓挨饿,而是清除义仓之蛀,赈济穷乡,得到百姓的好评。

其二就是修城池建学校。傅梅在登封期间,他待士有礼慧眼识才。修整了登封学宫、县署和庙祠。将自己多年收藏的3000多卷图书捐献给当地书院。

登封城筑于明正德年间,当时为土筑城墙,他上任之后将土城墙改易青砖,建有四城门,命东门为春雨门,南门为黄离门,西门为鸿泽门,北门为万岁门。又在城墙上建有四城楼,分别题名为考辰楼、大观楼、宝成楼、天咫楼。除此还修缮了周公庙、许由庙、测景台、观星台等;将登封县为自己立的生祠改为禹庙,以伯益配之每年春秋两祭;收集散落在嵩山各处的碑碣,以存古名之建存古书院,成为为诸生的讲习之所。

其三是遍访登封各地,著《嵩书》丰富当地文化景观。他以才见称,尤留意嵩山古迹,他说:“登封虽弹丸,其地甚古,为中州山川之最,名迹胜概,志不胜书。”他怀着对嵩山的热爱,几乎走遍了嵩山的每座山峰,每道沟壑。他广泛收集资料。经历数年时间的努力,编写出二十余万言的《嵩书》。《嵩书》是傅梅编撰的专门记录嵩山史料的志书,全书分为十三篇,二十二卷,记载了嵩山的天文、地理、物产及行政管理体制,记述与嵩山有关系的人物,歌咏嵩山的文学作品,有诗歌、赋、碑刻、游记等。《嵩书》以“山”为纲,提挈全书,为以后需要查找嵩山资料的人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特别是人物资料,他抱着尊重历史的科学态度,大多引用的是前朝正史中的资料,使这部书具有了较高的可信度。为此《嵩书》被称为“全面纂集有关嵩山史料、并有完备体例和明确分类”的第一部嵩山专志。傅梅作《嵩书》之前,有关嵩山的史料多散见于各类典籍。如北魏卢元明所作《嵩山记》,是迄今所知较早的一部专门记载有关嵩山事物的集子;《艺文类聚》第七卷《山部》中列有“嵩高山”篇,收录了唐以前有关嵩山的一些资料;唐卢鸿一《嵩山记》(一卷);宋张景俭《嵩岳记》(三卷);明燕汝靖《嵩岳古今集录》(二卷),此外还有比傅梅稍早些的明代人陆柬著《嵩岳志》及《嵩岳文志》(八卷,续收诗文一卷),这些书有的已佚失,有的今天尚可见到但规模较小,这些书在规模及体例等方面都无法与《嵩书》相比。

其四是对嵩山景观文化的贡献。当时嵩山少室山有三十六峰,而太室山只有二十四峰。傅梅到登封以后,不畏劳苦,把太室山诸峰登了个遍,按照山峰的形状逐一命名,在原来二十四峰的基础上,又外补命名了十二峰,使太室山有三十六峰,从此,才有了嵩山七十二峰之名。

除此,傅梅在任职期间,他的足迹踏遍了登封全境,写下了大量描绘嵩山的诗文,计有数百首,主要有《六十峰诗》、《增定十二峰诗》、《嵩阳十八咏》、《少林寺四首》、《嵩阳宫三柏歌》、《少室行》、《登嵩八首》等等。这些诗中,不乏名句,如“太室似龙眠,少室如凤舞。左右遥相望,雄岳垂千古。”他发展了原来中岳八大景的说法,极大地丰富了嵩山文化景观。

 

 刚正审理“挺击案”

万历四十年(1612),因为傅梅的政绩突出调任大理寺评事,赴任时登封百姓为他立了去思碑,并在登封县城西关设立傅梅祠。

傅梅上任不久升迁为刑部主事。奉使办理晋狱案件,因政绩显著升为员外郎,此时朝内发生了一件大事,这就是有名的挺击案。

梃击案与红丸案、移宫案称为明末三大案。明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1615年5月30日)中午,一名30多岁的男子手持枣木棍,闯入明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逢人便打,击伤守门官员多人,一直打到殿前的房檐下。内官韩本用眼疾手快将持棍男子抓获。此案经过多次的审讯,也没有搞清楚是怎么回事,此时傅梅到任参与了复审,经过审阅供词他认为疑点很多,便找到刑部员外郎陆梦龙说明情况,联合张问达共同上旨再审。第二日会审时共七人参加,其中陆梦龙、傅梅及王之寀三人意见相合。审讯时陆梦龙三呼刑具堂上无人应答,最后击案而起才有人响应。案犯张差语言颠三倒四,常提到“吃斋讨封”等语。刑部提牢主王之寀认为事有蹊跷,犯案不像疯癫之人,便用饭菜引诱他:“实招与饭,不招当饥死。”张差低头,又说:“不敢说。”于是便命众人回避。《明史》记载:梦龙呼纸笔,命画所从入路。梅问:“汝何由识路?”差言:“我蓟州人,非有导者,安得入?”问:“导者谁?”曰:“大老公庞公,小老公刘公。”且曰:“豢我三年矣,予我金银壶各一。”梦龙曰:“何为?”曰:“打小爷。”这样就引出牵联万历朝皇太子之争的事情。此案最后审明与郑贵妃有关,万历帝无奈叫郑贵妃向太子求情,太子允不追究。结果将太监庞保、刘成等人被狱中处死,判张差弃市。傅梅“恐其潜易,躬请监刑”。

“梃击案”得罪了郑贵妃、郑国泰等人,因此,坚持审明的案情的傅梅降级“京察”不补,乡居六年,天启元年(1621)调任南户部后到北户部督监仓储,后因故又归乡里。

 

 晚年乡里余韵

崇祯初年召还工部主事,不久“出守台州”任台州知府,在任期间“多惠政”。1631年,也就是崇祯四年发生了李源、李芳作乱海门卫一事,后来将李源拿获,李芳逃脱。当年十一月,李芳纠集7000人围攻台州,傅梅先将李源解押送到省城,然后闭城固守,过十日后,傅梅派兵丁擒住叛兵两人,杖毙后将其悬挂在城墙上,叛兵害怕各自散去。次年,海门参军将判兵首领等人处斩。事情平息后,傅梅乞请归里,时年70岁。

傅梅晚年居乡里,自号简翁,工书法好诗文,著《雉园集》《简翁诗话》等。他在邢台留下了许多碑刻,如邢台开元寺重刻钟离权二诗碑等,而乡人不爱惜已不存。

崇祯十五年(1642)冬,清兵围顺德府,傅梅捐金助顺德府知府吉孔嘉守城。癸未(1643年),傅梅七十九岁,城破与顺德府知府吉孔嘉、邢台县知县万民表、千总李如龙以及离职还乡的中书舍人孟鲁钵、张凤鸣等数十人,及城中军民3000多人遇难。后特赠太常少卿,安葬于小汪村祖茔即达活泉南。清乾隆已未年(1775),赐谥忠节。光绪元年(1875)入邢台忠义祠。《明史》、《登封县志》、《顺德府志》、《邢台县志》等书有传记。

 

顺德府英才傅梅

 

傅梅《箕山诗》拓片(常松木先生赠送)

顺德府英才傅梅

 

傅梅隶书诗册页

 

顺德府英才傅梅

傅梅《会善寺诗碑》

顺德府英才傅梅

 

明代金花银锭

顺德府英才傅梅

《登封县志》有关傅公祠的记载


顺德府英才傅梅

《登封县志》收录的傅梅修城碑记


顺德府英才傅梅

《登封县志》记载傅梅修城的情况


顺德府英才傅梅

《登封县志》傅梅传记


顺德府英才傅梅

《邢台县志》傅梅传记


顺德府英才傅梅
傅梅著《嵩书》书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