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隐诗歌探微

 风云际会2009 2012-07-30

罗隐(833—910),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富阳县)人。他著述颇丰,然其集散佚颇多 [1]。现流传下来的诗共有四百八十多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艺术上也很有特色。古人评价他的诗“篇篇皆有喜怒哀乐心志往就之语” [2];“发为诗文,皆不平之叫,与夫忠愤之气也” [3]。今人大多赞同此观点。虽突出罗诗主要特征—讽刺性,然有失偏颇。

笔者以为,罗诗的讽刺性是渗透到一首首诗歌中往的,并且经常同自己的人生感悟.理想追求等交错在一起,所以不应将这些内在的感情因素截然分开。因此本文将其诗歌分为咏史、咏物、感怀赠别及其它诗歌三大类,进行探讨。当然,这种分类也略显笼统,但希看通过这几类诗的分析,具体展示出罗诗内在的情感因素及外在的艺术价值。

(一)罗隐的咏史诗

公元八世纪中叶,壮盛时期的唐王朝遭逢了“安史之乱”的大灾难,国势开始走向衰落。到了唐朝末年,唐王朝的统治更是陷进了日益严重的危机,一个辉煌的王朝行将没落。

现实社会的巨大变化,给晚唐诗人留下了强烈的震撼。他们不再对社会抱有美好的展看,连中唐时的“复兴”也不能企及。诗人们的眼光由关注外在的世界转向内敛,开始寻找心灵的避难所。晚唐诗歌所表现的时空及情事都不能如盛唐那样广阔。在这个忧患深重的时代,襟抱难展,偃蹇困顿几乎是诗人们的共同命运。这一时期的众多诗人,看到唐王朝“日薄西山”的衰败景象,内心布满了浓重的忧患意识,他们把目光投向远远的历史,祈求从中找到理想社会的影子。于是,大量的咏史诗便应运而生了。而罗隐正是这众多诗人中的一个。

罗隐“尤长于咏史”(《旧五代史》),他的咏史诗多包含个人鲜明的爱憎情感在其中,或着意讽刺,或抒发见解,并大量引用典故,诗意十分深刻。在罗隐笔下,其尖锐的笔触由古及今,不论王侯将相,还是达官权贵,尽可以倾其愤慨与不满。“(隐)诗文凡以讥刺为主,虽荒祠木偶,莫能免者。”[4]连最高统治者天子http://,罗隐也敢写诗直言讽刺。在《唐诗纪事》卷六十九中记载这样一件事:

昭宗欲以甲科处之,有大臣奏曰:“隐虽有才,然多轻易,明皇圣德,犹横遭讥,将相臣僚岂能免乎凌轹?1.76金币版”帝问讥谤之词,对曰:楼殿层层佳气多,开元时节好笙歌。也知道德胜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罗隐《华清宫》诗)其事遂寝。

另外,罗隐的《马嵬坡》也对唐玄宗进行了讽刺,批评他贪恋女色,以致有“安史之乱”。在《帝幸蜀》 [5]中对唐僖宗的仓皇出逃予以极大蔑视,“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指出是统治阶级的荒***无道,导致了国势的败落。

另一首咏史诗《西施》可谓典型:“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回之于女色,而罗隐的这首小诗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闪烁出新的思想光辉。一开篇,诗人便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自有时”表示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而不应回咎于西施个人。实际上是统治阶级自己误国,却将罪责推给一个弱女子。“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这两句写法极其巧妙,假如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罪魁,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语气表达出来,但由于事实本身的无可争辩性,读起来仍觉得锋芒逼人。

罗隐的很多咏史诗http://,气势十分浑厚,能够由个人感发宕开往,在给人一种沧桑感的同时,又能体味到历史变化的规律。《台城》诗充分体现了这一气味,该诗结尾写道:“深谷作陵山作海,茂弘流辈莫伤情。” [6]借用王导的典故,说明历史更迭有他自己的规律,“深谷作陵”的变化是正常现象,人们就不要像王导那样感叹“神州陆沉”了。这就由简单的历史兴亡之叹上升为一种新的历史观,正确面对客观发生的一切,尊重历史规律。这种思想是同时代的诗人很难达到的,比如广为流传的韦庄的《台城》就不及罗诗有深度。

罗隐大半生困顿失意,怀才不遇的情感在他的咏史诗中也有所体现。如《许由庙》.《西塞山》.《西京道德里》等诗,在表达个人愤懑的同时,对不公道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罗隐的咏史诗不仅数目多,而且成就很高,出色篇什多见,上继温、李,下开宋贤,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二)罗隐的咏物诗

诗至晚唐,已经缺乏盛唐那种阔大的气象和飞动的气势,而转向一种精细的情趣和宁静的境界。尤其是咏物诗,取材愈发细小,而着意在意境的刻画上下功夫。清人贺裳就曾举李商隐《晚晴》诗“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为例,称“义山之诗,妙于纤细”。 [7]

罗隐现存咏物诗六十首左釉冬也同样具有上述特点。但罗隐超出同代诗人的是,他不善于营造那种静谧的境界,而能够在细小的题材中挖掘出新意,或着语讽刺某一垢病,或体会出人生百味,均有一定的见解。比如罗隐在《梅花》诗中写道:“吴王醉处十余里,照夜拂衣今正繁。经雨不随山鸟散,倚风如共路人言。……”金圣叹对此诗大家赞赏,以为这几句“尽似感慨,尽无感慨,只如闲闲寓笔,而有无穷感慨具在其中,此为唐人未经有之法。” [8]罗隐这种恰似信手拈来,但却寓意深刻的小诗,恰似晚唐诗坛中一粒粒明珠,放射出刺眼的光芒。

罗隐的咏物诗,大多立意深刻,构思精巧,尤显示出其讽刺诗的锋芒。其诗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揭露社会黑暗,对统治阶级进行无情的讽刺与批判的。这类诗,充分显示了其讽刺诗的气力,对统治阶级的贪婪本性,以及昏暗无能的统治,予以充分揭露。如《黄河》: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神仙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 何必劳君报太平!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有关黄河的一些特点和典故,但稍与历史对照,便可以发现,罗隐笔下的黄河,正是唐末昏暗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这首诗就将唐朝统治者的昏暗统治揭露出来,“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罗隐屡试不第,而很多人仅靠善于钻营,曲意逢迎便可步进官场,这使他深刻体悟到了当时科举制度的***与社会的黑暗。因此诗人发出了“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古代有黄河千年一清,黄河清而天下升平的说法)的无奈感叹。而此诗的锋芒直接指向最高统治者,可谓大胆而尖锐!

罗隐还有很多咏物诗,都能够从很细小的事物进手,对社会、新开1.76传奇人生的很多不良现象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像《钱》、《萤》、《白角篦》、《泪》.《香》.《病中题主人庭鹤》等小诗,同样发人深省。辛文房说:“罗隐以褊急性能,动必嘲讪,率成谩作,顷刻相传。……夫何齐东野人,猥巷小子,语及讥诮,必以隐为称首。” [9]可见罗隐善讽的特点。

咏物诗的第二类是人生感悟诗。对于专门写人生感悟的诗,本文后面有专章论述,这里仅先分析借景物抒发情感的咏物诗。

生活上的困顿,并没有消磨罗隐的意志。在逆境之中。反而使诗人增添了一份不畏艰险的决心。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在晚唐诗人当中是未几见的。比如《雪》:

细玉罗纹下碧霄,杜门倾苍落偏饶。

巢居只恐高柯折,旅客愁闻往路远。

撅冻野蔬和粉重, 庭松叶带酥烧。

冷窗呵笔寻诗句,一片飞来纸上销。

这首诗写得极为清新。头两句写雪的形态,飘飘扬扬的雪,大地一片苍茫。进而写巢居的鸟儿,他乡旅人的忧愁,以此说明雪是如何大。转而写到诗人自己,由于下雪,使野菜被冻上了,采摘不易;庭中枯叶需要扫到一起“带酥烧”。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生活是如何艰苦,极似杜荀鹤的“时桃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山中寡妇》)。假如没有亲身体会到艰苦生活,很难写出这样的诗句。但尽管生活如此艰辛,诗人仍在“冷窗呵笔寻诗句”。《罗隐年谱·弁言》中云:“艰难险阻,穷饿相接,一身备尝,其诗文之所以工者,殆穷而致之欤。”此论很是恰当。在晚唐,像这样的诗为数未几。它既不同于那种悲悯时世的感叹之作,也不同于吟咏***雪月的诗歌。放眼晚唐诗坛,这首诗就像一朵含雪的梅花,读起来感到清新脱俗。

罗隐虽多具文才,但不被朝庭所用,怀才不遇的情绪时常在诗句中流淌出来。但罗隐一直保持自己的高洁品性,常以菊、梅等自喻,显示其特立独行的性格,在《登高咏菊尽》中写出了“能销造化几多力,不受阳和一点恩”这样有铮铮骨气的诗句。

第三类是感叹劳动人民困苦境遇的诗。晚唐诗坛虽主流趋于内省,但由于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仍有部分诗人关注着社会民生,使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延续。如韦庄的《秦妇吟》,韩 的《感事三十四韵》等,此外皮日休、吴融、高蟾等人也有不少反映民生疾苦的诗。

罗隐在他的咏物诗中,运用轻灵的笔触,通过对简单景物的勾画,表达出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与同情。他的很多诗,篇幅固然短小,但立意颇深,警策动人。如《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俗话说“瑞雪兆丰年”,可丰年又怎么样呢?丰年也改变不了劳动人民的贪苦命运。一场风雪过后,王侯将相仍可以无忧无虑地享乐,而长安的贫苦百姓,则可能更加陷进饥冷交迫之中,因此作者半幽默半讽刺地说:这样的“丰年瑞”还是少来点儿吧。诗篇名曰写雪,而无一字正面写雪,通过对一场大雪的议论表达了自己的爱憎。这样的咏物诗可以说是很有特色的。

最著名的《蜂》一诗中“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劳为谁甜?”对社会上劳动者饥不得食、冷不得衣,而不劳动者却可以肆无忌惮地掠夺他人的劳动成果的不公道现实进行了抨击,讽刺了那些不劳而获者。同时对劳动者的凄惨境地予以同情,对辛勤的劳动人民予以赞美。千百年来,“蜂”已成为了劳动者的代名词。

罗隐的这一类咏物诗,能本着现实主义精神,对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予以真实的描写,是元、白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在晚唐的继续,在晚唐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罗隐的感怀、赠别及其他诗作

晚唐诗歌布满了强烈的自我意识。日常生活中,诗人们经常由于某些景、物、事的触动,激起内心的波涛而形诸吟咏。罗隐也经常借助诗歌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以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志趣。最著名的一首《曲江春感》:

江头日热花又开,江东行客心悠哉。

高阳醉翁半凋落,终南山色空崔嵬。

圣代也知无弃物,侯门未必用非才。

满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回往来。

晚唐科举虽仍然举行,但门第低微者,往往难以买通做官之门 [10],冷门士子很难求进,罗隐的遭遇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他在诗中用“高阳洒徒” [11]和“侯门仁义” [12]的典故,对同自己一样的落第文人报以同情,对朝延的用人制度进行讽刺。“圣代也知无弃物,侯门未必用非才”。但实际上有才学之士纷纷落榜,而靠门第之荫博得高位的大有人在。诗中通过反语讥讽这种不公道的用人制度,表达诗人的愤慨也与无奈。诗人于是萌生了像陶潜那样回隐山林的想法。在《下第作》中也有这样诗句“年年样子容貌一般般,何似东回把钓竿?”纯是由于社会现实的残酷,才使诗人失看至此,有了回隐的动机。这不只是罗隐一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文人的悲剧。在《江边有寄》中诗人愤怒地写道:“只言圣代谋身易,争奈贫儒得路难。”指出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是日益腐朽的唐王朝的统治,“圣代”乃是反语而已。

罗隐的很多赠别诗或酬答诗,写得情真意挚,读来深婉动人。如《送章碣赴举》一诗中,诗人深情地写到:“久经罹乱心应破,乍睹升平眼渐开。顾我昔年悲玉石,怜君本日蕴风雷。”友人赴举,触动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言出肺腑,故易于感动读者。《秋晚寄友人》中诗人潇洒地写到:“世界高谈今已得,宦途清贵旧曾游。”显示出其淡薄名利的一面。另外罗隐的《寄洪正师》、《秋日有酬》、《七夕》等诗作,或表达友情,或抒发感慨,均是佳作。

(四)罗隐诗歌的成就与不足

罗隐少富才学,诗歌成就卓然可观。沈崧评价他“泉涌词源,云横笔阵;国侨博物,舌多 知。”“唯应鲍、谢、曹、刘,足堪并驾;若遇王、杨、卢、骆,必共争鞭。立言而克当典谟,属思而尽成风雅。” [13]可以说在晚唐诗坛上,罗隐是继“小李杜”之后又一重要诗人,其诗文成就是引人注目的。

罗隐在诗歌方面的成就,首推诗歌的刺世精神。这种直接讽刺方式在诗中的广泛运用,是对儒家“温柔敦厚”诗教的突破,在晚唐诗坛中是独树一帜的,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现实性。《炀帝陵》.《甘露寺火后》.《北邙山》.《代文宣王答》.《偶题》等等诗篇,无不具有极强的讽刺气力,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社会现实。

在讽刺的同时,罗隐又常加以议论,二者紧密结合,使诗歌更有气力。如《淮南高骈所造迎仙楼》:

鸾音鹤信杳难回,凤驾龙车早晚来。

仙境是谁知处所,人间空自起楼台。

云侵朱槛应难到,虫网闲窗永不开。

仔细思量成底事,露凝风摆作尘埃。

一、二句借助于想象中的形象说神仙的事杳无音信,微露讽意;三、四句是议论,进一步说仙凡相隔,建造楼台枉费心机,针刺一下子突出来;五、六句实写空楼荒凉景象,恰好与前两句虚实相契合;七、八句总结全诗,“仔细思量成底事”,直斥高骈,是全诗的“眼”,而第八句仍以景结,即补足了五、六句,又躲虚于实,把议论的锋芒包蕴在形象之中,这样使全诗的讽刺性更强了。

其他讽刺诗如《茅斋》、《秦中富人》、《关亭春看》、《柳》等,均有很高成就。在晚唐的残酷现实中,诗人们大都关注自身,象罗隐这样关注社会民生,写出了大量的讽刺诗,实在是未几的。

其成就的第二方面是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罗隐的很多诗有意追摩白居易,继续了白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对封建统治阶级剥削人民及其黑暗统治予以表露和批判。如著名的《即事中元甲子》: 三秦流血已成川,塞上黄云战马闲。

只有羸兵填渭水,终无奇士出商山。

田园已没红尘内,弟侄相逢白刃间。

惆怅翠华犹未返,泪痕空滴剑文斑。

此诗对当时的战乱情况及历史现实予以了真实的记录,各路军阀为了争夺地发盘,战事不断,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痛苦。尤其是五、六句,指出由于统治阶级穷兵黩武,使田园荒凉,亲人离散,甚至出现了“弟侄相逢白刃间”的景象。此诗同杜甫的《兵车行》等诗一样,对现实予以了真实的记录。

再如《秋江》.《送王使君赴苏台》等诗,均对战乱景象以及人民的困苦进行了真实的描绘。

在艺术表现上,罗隐学习白诗浅俗易懂及“卒章显其志”的手法。像《秦中富人》一诗结尾“陋巷满蓬蒿,谁知有颜子?”通过对秦中富人奢侈生活的揭露,反衬出陋巷贫者的艰辛生活,对比十分强烈。此诗及《雪》、《蜂》等诗句的最后两句在写法上,极似白居易的《轻肥》、《买花》诸作。

罗诗语言大多数通俗易懂,且深进浅出,具有一定的哲理性,流传很广。如“耳边要静不得静,心里欲闲终未闲”(《寄右省王谏议》)。“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自遣》)。“劝君不要分明语,语的分明出转难”(《鹦鹉》)等等诗句,均脍炙人口。但罗隐有些诗略显浅露,与元、白同病。

罗隐诗风比较多样,既能写通俗晓畅的诗,也能写出清词丽句。在创作了大量的讽刺诗的同时,很多写景抒怀诗也写得典雅清新,如《魏城逢故人》。[14]诗人追忆昔游与怀念朋友的绵绵深情,宛转活动动于全篇字句之中,并外化为极其完整工巧的结构。颔联“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更是出色。诗人奉献给众人的就是这样的一件精雕细琢、玲珑剔透的艺术精品。

其他诗如《寄前宣州窦常侍》、《京中正月七日立春》等,也均写得雅诗丽句,清新自然。

罗隐的诗歌也有一定的缺点。首先他少富才学,因经诗歌中经常借用典故说明实事理。但有的诗句用典过多,也有的较为生僻。如《鞠歌行》一诗中,诗人就引用了失宠的汉妃班婕妤、 [15]因父过谦险误终身的黄家女 [16],貌丑但终被重用的蔡泽 [17]、一语悟主的田千秋 [18]、泣麟的孔子 [19]诸多典故。严有翼指出的《泪》诗中“自从鲁国潸然后,不是***人即妇人”出自《孔丛子》。此言“鲁国潸然”,微嫌不够明确,但尚有出处。另外,“六龙张奉营”一语,《后村诗话》亦未指明出处,检寻较难。 [20]

罗诗另一缺点是文体较单一,重近体,轻古体;重七言,少五言。成就最高的是七律。他的几首古体诗、杂言诗,如《芳树》、《投宣武郑尚书二十韵》、《投浙东王大夫二十韵》、《仿玉台体二首》等,成就一般。

罗隐个别诗作存在“有句无篇”现象。有些近体诗尚缺乏锤炼,率意为之,流于滑易,格调意境不高。



作为文学家的罗隐,他在诗文两方面都有突出成就。对此,李慈铭作过很中肯的评价:“昭谏诗格虽未醇雅,然峭直可喜,晚唐中之铮铮者,文亦崭然有气骨,如其诗与人也。” [21]我们今天来看他的诗歌,应该说是比较广泛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固然他的诗歌存在若干不足,还不能同李白、杜甫等诗坛大家相提并论,但总的来看,罗诗仍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我国文学史上呈现出独特的风采。

(原载《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 今人雍文华所辑录的《罗隐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收其《甲乙集》、《谗书》、《广陵妖乱志》、《两同书》及散见的序、记、启、论、碑、表、铭、状、列传等杂著,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为全面的本子。 [3] 汪德振:《罗隐年谱·弁言》,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4] 《唐才子传》卷九,中华书局1987年版。 [5] 一作狄回昌所作,误。?**黾? 戒录》卷八《剔齿闻思录》。 [6] “茂弘”为晋人王导的字,典见《世说新语》。 [8] 《金圣叹选批唐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9] 《唐才子传》卷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0] 见《唐摭言》卷十,《唐诗林》卷三所载。 [19] 《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孔子家语》卷四“?**铩薄?[21] 《越缦堂诗话》,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