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职场智慧启示大全(七)

 荷花小女子 2012-07-30

三国职场智慧启示大全(七)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
 
 

 

  魏延作为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称得上智勇双全。他一生忠心耿耿,屡建奇功,刘备称汉中王时,尤其器重魏延,委以汉中太守的重任。在北伐期间,魏延作为诸葛亮的左膀右臂,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蜀军的头号将领,爵位一直在赵云等老将至上。但魏延最后被屈谋反,落得了三族被夷的惨烈下场。这表面上固然与诸葛亮的移情作用和杨仪的私仇公报有关,但魏延的自我陶醉型人格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自我陶醉型人格

  关于自我陶醉型人格的成因,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是这样的:患者无法把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注到外界的某一客体上,该力量滞留在内部,便形成了自我陶醉的心理。自我陶醉型人格的具体表现为: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自我评价过高,极端的自我专注;经常有自我陶醉性的幻想;期待他人的特殊偏爱和关注。由此,自我陶醉的人杂团队合作时,虽不乏责任心,却时常自负傲慢、妄自尊大,漠视他人的自尊和利益。此外,自我陶醉的人还在人际交往方面,以自我为中心,与他人缺乏感情交流,对他人的批评不屑一顾,或者表现出强烈的愤怒和不满等等。

  魏延的自我陶醉资本

  之前我们在解析诸葛亮的心理时曾谈及,诸葛亮对魏延的厌恶在一定程度上源自于与关羽的自恋人格之冲突。而追溯魏延的一生,他的得势的确与关羽很相似,他可称上是关羽的翻版。

  当初,魏延以部曲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在攻略蜀地的战役中屡有战功,升迁为牙门将军。刘备在自立为汉中王后不久,就决计迁都成都。汉中作为入蜀的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因此,谁出任汉中之守将,将决定了他在蜀军中的重要地位。当时大家普遍认为张飞会担任此职,但出乎意料的是,刘备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这一下子就使魏延的地位仅次于关羽、张飞、马超和黄忠。

  刘备称帝后,魏延再被提升任为镇北将军。在黄忠、关羽、张飞死后,魏延更是成为蜀魏不可或缺的大将。刘禅继位后,魏延再晋封都亭侯。诸葛亮进驻汉中时,又升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三年后,魏延单独领兵西入羌地,大败魏将费瑶、郭淮,被升调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封南郑侯。魏延的辉煌,莫过于此了!

  魏延的自我陶醉表现

  魏延随诸葛亮北伐,但魏延随军北伐,都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一万兵马,另走一路攻关中,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立下不世之功业,无奈诸葛亮一直不许,所以魏延经常说诸葛亮胆怯,恨自己的才能不为所用,颇得不得志的感慨和怨恨。这话多次传到诸葛亮耳里,就算诸葛亮再爱才惜才,听着也多为不舒服,而且诸葛亮平生办事以谨慎为本,最忌讳见那种口出妄言之人,魏延的言行举止,诸葛亮难免会产生偏见和隔阂。

  至于与杨仪的关系,由于杨仪此人颇有才干,善于筹算粮饷,既敏捷、又准确,但秉性狭傲,不能容人,当时两人都深受诸葛亮的器重,一山不容二虎的缘故,两人势同水火,使得旁人常常为两人劝解。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仍让魏延作为先锋,魏延表现异常勇猛,下能服众,即使性情高傲,同僚对他都很容让,只有丞相长史杨仪不买他的帐,魏延对此十分恼火,有时持刀威胁杨仪,迫使杨仪“泣涕横集”,如此层层累计下来的恩怨,在诸葛亮去世后,终于爆发成为蜀国祸乱。

  除了诸葛亮和杨仪之外,虽然三国志等没有正面描述魏延与其他同僚的关系,我们也可从侧面窥见一二。史记描述魏延“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可见同僚对魏延的态度不是绕道走就是远离。当北伐途中,诸葛亮逝世后,魏延命令司马费祎与自己联手上书表明继续北伐的意愿,司马费祎却借由调节魏延和杨仪的矛盾为由,弃魏延而去,使得魏延孤立无援,可以证明魏延平时的同僚关系及其糟糕。

  纵观历史,可以说诸葛亮的病逝是魏延命运的重大转折点。诸葛亮病困时,命杨仪、费祎等撤退,魏延、姜维断后。诸葛亮死后,蜀军秘不发丧,开始撤离,但魏延不甘心北伐就此结束,于是他早一步南归,烧毁栈道。魏延、杨仪双方各自上表刘禅指对方谋反,刘禅问董允、蒋琬的意见,两人都保杨仪而质疑魏延。杨仪与魏延在对峙于南谷口,杨仪军的何平更叱责魏延,诸葛亮尸骨未寒怎么能如此肆意而为。士卒认为魏延理屈,军队一哄而散。魏延与几个儿子逃亡回汉中,最后被马岱捕杀,断头被杨仪踏着羞辱,三族被夷,一代名将至此没落。

  魏延的自我陶醉型人格的后果

  魏延的这种自傲自大不可一世的自我陶醉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他的认知产生了偏差,包括自我认知和对他人的认知。

  自我认知的偏差,包含两方面,一是过高评价自己,孤芳自赏,一是自我评价过低,自轻自贱。例如,当刘备任命魏延出任汉中太守时问他,要如何担当此重任,魏延答:“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这句话虽然表现出了魏延的高度自信,却也口气过于狂妄,锋芒毕露。而在当时,众人都以为刘备会让张飞出任此职,张飞也“以心自许”。出乎意料的结果和魏延的自大言行,很容易使众人产生不服和嫉妒。对此,魏延并无有所觉察。

  还如,诸葛亮重病时,曾令众将退军节度。但诸葛亮死后,魏延却不听遗命,坚决要求继续北伐,还说出了“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的话。这是对诸葛亮遗策的大不敬。不光如此,魏延还擅自断了大军的回路。而在当时众人皆退守蜀汉的局面下,魏延孤军而立,是极度危险,难怪他会落得个墙倒众人推的下场。

  对他人的认知偏差,指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的印象的过程中,由于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及环境因素的作用,认知往往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例如,第一印象效应,近因效应,刻板印象等等。

  例如,魏延对他人的认知偏差具体表现在与同僚的互动关系中。他对于诸葛亮不采取他的子午谷计一直存有心结,对诸葛亮加以诽谤,指责诸葛亮的胆怯懦弱,因为这件事一直深表不满,却没有进行及时的自我检讨。这导致了彼此合作的极度不愉快,有些评论说诸葛亮是假借杨仪之手除去魏延也是可以理解的。追随刘备效忠刘备,受刘备托孤之重,当时诸葛亮在蜀汉可谓德高望重,连刘禅也要称一声仲父。

  魏延对诸葛亮的大不敬,以及诸葛亮死后对他遗命的违背,都是极为不智之举,不得蜀魏的军心和民心。其中有一个细节描述,魏延、杨仪双方各自上表刘禅指对方谋反,刘禅问董允、蒋琬的意见,两人都保杨仪而质疑魏延,可见当时魏延平日里的人系关系极其糟糕。同僚对于魏延的配合和协助都是建立在魏延的勇猛和他深受当权者宠幸的基础上,然而此刻,刘备早已遗恨白帝城,时常进行人际关系缓解工作的诸葛亮也含恨北伐途中,魏延失去了原有的保护伞,,可惜他还是没有看清时局的变化,一意将北伐进行到底,完全地背离了蜀国众将的意愿和诸葛亮的遗愿,又适逢对手杨仪当权,终是落得个孤立无援惨遭灭门之灾的结局。

  三国志言“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可见魏延并无谋反之意,他一直对蜀魏忠心耿耿,这是一场政治斗争的冤案,而魏延是其中的牺牲品。但是,这场冤案的发生与魏延自身的性格是不可分割的。

  如何避免职场中的“魏延”现象

  一定程度上的自我陶醉有助于个人自信的建立,但是过于的自我陶醉就会给自身的工作和人际交往带来很大的麻烦,使得自己处于狭隘的认知层面,缺少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缺少客观理性的态度。因而避免或客服职场的“芙蓉”现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首先,从自身来讲,要虚怀若谷,收敛锋芒,就算才华出众,也要有“好汉不提当年勇”的心态,有不耻下问的勇气,以积极恳切的心态已经新的事业高峰。

  其次,在团队合作中,坚持自己的思路和创新想法的同时,也要顾及到其他人的感受,给予别人足够的尊重和礼貌,聆听别人的意见和想法,对整个团队富有爱心和责任心。

  此外,在处理日常同事关系时,要积极和别人沟通,尝试去设身处地理解别人,多交良友,重视友人的批评,对于他人的赏识淡然视之,在互动中,以多角度来看待问题。

荷花小女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