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的历史:从朗读到默读

 3gzylon 2012-07-31
阅读的历史:从朗读到默读


日期:2012-07-27 作者:栗月静 来源:《看历史》

阅读的历史:从朗读到默读

  公元383年,神学家奥古斯丁去拜访米兰主教安布罗斯后在《忏悔录》中写道:“当他阅读时,他的眼睛扫描着书页,而他的心则忙着找出意义,但他不发出声音,他的舌头静止不动……我们来拜访他时,常常发现他就这般默默地阅读着。无论他这样做的意图是什么,他一定有他的道理。”对奥古斯丁而言,这样的阅读方式显得十分奇怪,以至于他在《忏悔录》中要特别提及,因为当时的正常阅读方式是大声朗读。

  现代人觉得默读是理所当然的,但想想鲁迅在《三味书屋》中写的,“学生和老师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还有先生陶醉的样子”,可以想象,默读的读书习惯在中国普遍化的历史不会太长。

  但毫无疑问的是,读书的方式一直是从朗读向默读方向发展的,其实读书史也是如此。

  

口述社会

  从苏美尔人最初的刻写板开始,书写文字的目的就是用来大声念出,因为这些符号隐含有一种特殊的声音,这种声音仿佛就是它们的灵魂。古埃及语中表示阅读的最常见的词汇就含有朗读之意,古埃及书记员间流传着的一句话是“让读书人把他的故事传扬”。古埃及的阅读同样也是一种口头行为,具有双重特征,首先书写的是口头语言,文字文本实际上都是书记员见证主人口述的一个过程。

  此外,古代的阅读多是公共阅读,所以是朗读。已知最早的公共阅读始于希腊人。早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历史之父”希罗多德没有按照当时的习俗跋山涉水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诵读自己的作品,而是在奥林匹克节日上把作品呈现给聚集在一起的希腊人。

  公共阅读具有娱乐的性质,听众关注朗读者,欣赏他的声音、激情、外貌和气质。今天若要欣赏《荷马史诗》,我们就应伴着手势大声朗读,也许还要把我们的眼前想象成一个中庭,里面有身着长袍、面带微笑的亲戚,也有点头祝愿、喝彩捧场的观众,于是乎,文本转瞬间有了生命。

  像希腊一样,公开诵读在整个罗马帝国时期同样风行。在诵读会上,作家介绍自己新作的诗文和故事,参加者有各式文人,还有他们的家人、家族的支持者和普通听众。观众或喝彩,或鼓掌,这是一种传统礼节。公开诵读通常只有个把小时,但有的会持续一周。

  几乎整个古典时期,多数的阅读都是娱乐和公告类的,并且通常是由受过训练的仆从或者奴隶朗读的,奥古斯都大帝夜不成寐时,经常会把读书人或讲故事的人招进宫内。小普林尼曾经写过:就餐时,我当着妻子和朋友的面,捧起一本书朗读。

  中世纪的阅读,虽有例外,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是一项集体活动。在花园和大厅诵读传奇故事;在教堂礼拜仪式上诵读《圣经》;大学的课堂完全就是公共阅读的场所。修道士们吃饭时,总应有人诵读。“……书桌旁静得不能再静,没有窃窃私语声,没有别的任何声音。只能听见他的诵读声。”本尼狄克的《修道院规程》后来成为西方基督教王国修行制度和修道院管理的基本模式。

  朗读和公开的阅读习惯是跟当时的书籍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古时候,拥有一本书是要付出昂贵代价的,如果不住大城市,也是很困难的。甚至有完全读写能力的希腊人和罗马人,也很少能有自己的莎草纸卷轴或羊皮纸抄本。

  中世纪,之所以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以听为读,还因为不管是在修道院、城堡还是村落,一个人的一生几乎都在群体中度过,而且识字率极低,大都市可能最多5%,农村则至多1%。到公元18世纪中期,汉语出版的书籍比其他所有语言出版的书籍的总和还要多。

  此外,古典时代和中世纪的书籍的编排方式也是适合口头阅读,这样的书籍只有正常连接的文本,没有字词分隔,无标点,也无大小写之分,遵循的是自然语流。大声朗读便可把构成文本的各个特征解析出来,即意义“视而难见,随声而生”。

  音读是书面文字从口头语言发展而来的原始现象。声音转换为文字,但习惯于听说的人们还需要读出声,把文字再变回声音,借助耳听来理解意思。总之,当时的阅读方式以朗读为主的根本原因在于整个社会处于口述时代,识字率低、书籍少,所以以出声精读和公开朗读为主。

  

印刷革命

  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在《什么是文化史》一书中说,西方近代的阅读方式可能有这样三个转变:从朗读到默读,从公开阅读到私下阅读,从缓慢的精读到快速的泛读——也就是常被称为18世纪“阅读革命”的问题。被称为阅读革命的三个转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转变的过程也是极其缓慢的,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西欧社会开始从口述社会向读写社会转变。一个读者可以得到更多的书,一种书可以拥有更多的读者,读书完全变成个人行为,读者对出版物的接触形态由音读彻底转变为默读。

  这一转变从中世纪开始,是分阶段进行的。转变首先出现在社会上层的贵族和神职人员,9世纪时,开始有了对在修道院缮写房工作的抄写员要默读的规定。在这之前,他们在抄写文本时,通常是以口述或是朗读的方式来进行。有时候,会由作者自己或一位“发表者”来口述这本书。8世纪时,有位不知名的抄写员在对抄写工作作结论时写道:“没有人可以了解其中的辛苦。三根手指抄写,两只眼睛看。一片舌头朗读,浑身都在劳动。”15世纪,随着古登堡印刷术的推广,口述传统凋零,不过音读没有消失,只不过再也不是主流而已。

  在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400年后,1450年左右,德国工匠古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在美因茨问世,羊皮纸时代宣告结束,纸张时代从此来临。自此书籍的材质、内容、语言以及阅读的方式都开始悄然变化。伴随印刷文化,眼睛加快了速度,声音被迫沉默。美国学者伊丽莎白·爱森斯坦认为印刷厂成为将西方引入现代的关键角色之一,这场印刷革命把西欧社会从口述社会带进了书面社会,人们开始更加习惯默读。

  古登堡印刷术问世后,最明显的变化是书籍增多,1450年到1500年间,大约有2.7万余部作品印刷刊行。到1500年,欧洲已经有250多个印刷中心。威尼斯的阿杜斯公司开创了口袋书的先河,让书籍的价格降低,现代书籍就是直接由其演化而来。普通读者能够接触到的书籍越来越多。15世纪末,书面文字以近千年来从未有过的方式丰富充实了欧洲社会。

  伴随着书籍的极大丰富,识字率也在上升,从16世纪起,欧洲,特别是西欧国家积累的财富日益增多,越来越推动社会教育的发展。英国在亨利八世到查理一世时期前所未有的富强,各种学校纷纷涌现,文化得到普及。1642年,英国城镇约有60%的人会写自己的名字(乡村这一比例只有38%)。据估计,有3/4的牧羊人、渔民、建筑工人、小农,2/3的乡村店主和手工业者,以及一半纺织服装贸易商都可以进行少量阅读,但不会写字。

  地方印刷商为赢得更多读者,不断出版廉价的盗版书籍。盗版书为那些买不起书的人提供了机会,阅读得到前所未有的普及。畅销书行业由此诞生,不过当时最流行的依然是宗教作品,其地位堪与20世纪的恐怖小说或爱情小说相媲美。

  16、17世纪,人们开始阅读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当时报道时事新闻的印刷品花样繁多,最流行的是提供省内、国内以及欧洲新闻梗概的单页简报。同一时期,欧洲开始出现第一批学术期刊。书贩们驾着马车挨家挨户叫卖。创作于1611年的莎士比亚的《冬天的故事》里就有一个叫卖书的小贩。在那个时代,书籍随处可见,价格便宜、大小适中、携带方便,阅读成了稀松平常的事,连小孩都开始阅读报纸、传单、小说,甚至是游记历险故事。主妇们则沉迷于浪漫爱情故事。

  17世纪的肖像向我们展示了那些独处在精致的居室内、聚精会神读书的荷兰妇女。

  从这一时期开始,西欧读者的阅读方式由精读转变为泛读,阅读的目的变为广泛涉猎某个甚至多个题目。

  

走向孤独

  除了印刷术和教育的普及,从朗读到默读的革命还关系到宗教革命。有欧洲学者认为,默读首先兴起于基督教人士间,7世纪至11世纪在不列颠群岛,随后在欧洲大陆的修道院抄写室传开。

  借着默读,读者终于能够与书本及文字间建立一种不受拘束的关系,读者可以从容地检视它们,从中汲取新观念。

  从中世纪后期开始,有些普通读者也开始默读,识文断字的普通男女都得以将自己与上帝的对话“内化并且个性化”。这种做法到了15世纪更加明显,一些教条主义者对这种新风潮开始警惕起来,他们认为,默读让人可以做白日梦,导致怠惰。和马丁·路德同时代的罗马神学家普里尔里阿斯就主张说,教会的建立所根据的书本需要维持神秘,只有透过教宗的权威与权力才可加以诠释。与此相反,路德宗教徒则宣称人有权利来替自己解读上帝的话,无需见证人或中介者。

  16世纪时,在个人阅读中感受上帝对自己的赐福,被看作是值得效仿的神圣范例,在欧洲社会得到普遍认可。被动听读日渐消亡。随着读写的普及,普通民众不再需要教会的干预,而是通过个人默读与神灵单独对话。

  到了19世纪,个人主义阅读的捍卫者爱默生开列了一份个人圣书目录,并且他充分利用了默读这种令圣奥古斯丁感到非常惊讶的技艺。在他出于社会责任感而不得不参加的冗长沉闷的布道会中,爱默生静静地阅读帕斯卡尔的《沉思录》。而到了夜晚,在寒冷刺骨的房间中,“毛毯裹到下巴”的爱默生独自阅读着柏拉图的《对话集》。一位传记作家写道:“自此之后,他老是把柏拉图与羊毛的味道联想在一起。”

  即便爱默生认为有太多的书要读,并认为读者应该借着彼此报告所读要点来分享心得,他还是坚持认为“阅读乃属个人、孤独的行为”,他在书中写道:“所有这些书籍都是宇宙意识的庄严表达,比当年年鉴、当天报纸更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它们是用来私下阅读的,是要放在曲拢的膝盖上阅读的。我们不能用嘴唇与舌尖来与其沟通,而必须发自泛红的脸颊与悸动的心。”也就是说,在沉默中阅读。

  默读使读者与书籍之间建立了更自由、更亲密的内在关系,就此,口述传统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化石”淡出历史舞台。人人都可以在私下、静谧的环境里专注地享受开卷之乐。

  摘自《看历史》2012年第6期作者:栗月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