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轮下》读后感

 静浪平风 2012-08-01

《在轮下》读后感 

“千万别松劲呀!要不然会掉到车轮下去的。”

这句话出现在《在轮下》这本书的中间部分,是书中的主人公汉斯·吉本拉特所在的神学校的老校长说给汉斯听的,也是我在书中发现的唯一一句与书名有关的描述。没有涉猎过该书的读者(撇除任何对该书背景的介绍),初读这句话,大多会以为这是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一个将要滑落至车轮之下丧失生命的人在接受别人能够唤醒其生存意志的鼓励性话语,其实不然。

之所以这个假期会读到这本书,是因为今年《读者》的第14期上的一篇文章。文章作者介绍了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而且特别推介了黑塞那本作者从中学时代就开始醉心阅读,并对其颇具个性的思想认识水平有极大影响的《彷徨少年时》这本书。许是自己孤陋寡闻,以前确实没有注意过黑塞及其作品。既然这本书具有这么高的思想认识价值,当然值得喜欢思想冒险的我一读,我就马上从网上搜罗该书,遗憾的是买不到。按图索骥,我只好先凑合着买了黑塞文库中的《在轮下》和《婚约》这两本(其余的四本陆续买到)。

       翻开银灰色的分封面,看了《译本序》,就已经深深地被本书所要描写的内容所吸引,这让我在几个小时内就把10万字读完了。

汉斯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被大家视为神童,是小镇上“鹤立鸡群”的人物。受大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他功名心切,一心想出人头地,在文科中学(相当于我们的初中)拼命学习,没有半点空闲,身心健康受到损害,由于睡眠不足而神经衰弱,而经常头疼。作为小镇唯一的人选去参加“邦试”,以第二名的成绩被送入一个神学校(相当于我们的高中)学习,将来准备进入神学院,然后当传教士或者教师。

在暑假来临之际,小镇的牧师和文科中学的校长出于“爱才”的初衷要求汉斯去提前学习神学校会学到的《新约全书》《荷马史诗》和几何、代数等科目,这让他筋疲力尽,疲惫不堪,提早结束了他梦寐以求的暑假。

神学校的同学赫尔曼生性倔强,藐视功名,脑袋里充满奇思怪想,为学校所不容。汉斯的现实主义思想与赫尔曼的理想主义思想恰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汉斯觉得学校里只有赫尔曼才是知己,二者成为了好友。由于汉斯在学校用功过度,身体衰弱,成绩一落千丈,学校将此归罪于赫尔曼。由于赫尔曼的出格行为而被学校开除,汉斯更加孤单,因为成绩的倒退而不时受到老师的训斥和同学的耻笑,之后得了神经衰弱症,无法继续学业,只得返回家乡当钳工为生。在此期间,青春期的到来使自己爱慕上一位姑娘,而无心插柳的姑娘却在悄无声息中离开了小镇,社会的歧视和生活的失意使他觉得仿佛跌在无情而庞大的车轮下,最后只好以跳河结束年仅十几岁的生命。

“千万别松劲呀!要不然会掉到车轮下去的。”这句话就是神学校的老校长在发现汉斯的学习成绩不断下降之后找他谈话时说给他的。

在轮下,在轮下,在轮下……最后汉斯终于以死的状态掉到了车轮之下,以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反抗。

毫无疑问,可怜的汉斯的悲剧是由他的追逐名利和懦弱的心理造成的,更重要的是由德国当时功利的教育制度造成的。这个有着“那双严肃的眼睛、那个聪明的前额、那种雅致的步态”的少年,在爱慕虚荣的父亲和众多老师们的“关心”下被沉重的学习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身心遭受严重的摧残。

在文法中学时,“一天下来,一堂堂课积聚拢来要写的或要背诵、复习、预习的功课他可以在家里柔和的灯光下来完成。这种宁静的、笼罩着和睦的家庭幸福气氛的自习,是班主任认为能特别深刻的和促进作用的,这种学习每周星期二和星期六通常只进行到晚上十点钟,其余日子则要到十一二点,有时甚至更晚些……”。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父亲还假惺惺地说“当然要有节制……每星期去散一两次步还是必要的……”但是,“天气好的话,也可以带本书到野外去走走——你会觉得在户外清新的空气中学习起来是多么轻松愉快。总之要提起精神来!”这些话语听起来是多么的可笑!于是,天性懦弱的汉斯“就尽可能提起精神,从现在起,连散步时间也利用来学习了。他带着一张睡眠不足的脸,一双外圈发黑、疲惫不堪的眼睛,默默地像受人驱赶似地到处走动。”

在他受尽身心的煎熬终于以“邦试”第二名的成绩考入神学校后,汉斯以为自己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比文科中学的同班同学早一周的暑假时,以为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地在河边尽情地进行他一直钟爱的却因为学习紧张而不能满足的兴趣爱好——钓鱼时,他所看到的令人感到灼热的阳光都是美好的,他因为长期神经衰弱而导致的头疼也奇迹般地消失了……毫无疑问,一个十几岁孩子所向往的一切都在他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时候的汉斯才是真实的。

但是这一切都在牧师见到他之后结束了。“他像朋友似地对汉斯谈到神学校以及那里的生活和学习情形”,然后就“开导”汉斯为了减少在神学校里学习希伯来文的压力,让汉斯在假期里读几章《路加福音》。“每天你花上一小时,最多两小时就行了。更多当然不必要。因为你现在首先还是理所当然应该休息。自然这只是一个建议啰!——我并不想以此来破坏你美好的度假情绪。”这让他的头疼病又犯了,个人经验而言,这完全是心理压力过大的原因。

老校长的做法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告诉汉斯,根据他的经验,学生考试取得优异成绩之后,往往跟随而来的是成绩突然倒退。在神学校里要增加许多新功课。那时总会有一批学生——这往往就是那些入学考试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在假期里已经做了准备,他们到那时突然会蹿了上来,而把那些在假期中躺在桂冠上睡大觉的人抛到后头,还给汉斯提出了建议,“所以我劝你在这个假期里先做些准备工作,当然是要有节制的!你现在有权利有义务好好休息。我想每天花一两个小时可能是最合适的。”结果是汉斯每天都要学习《荷马史诗》,还要花几个小时时间学习几何、代数等科目。

他们完全是为了自己可怜的虚荣心和个人目的而使用心理战术去软硬兼施地用所谓“经验”去剥夺一个因为缺乏反抗意识而心灵麻木不仁的孩子的时间、空间,使他透支自己的身体健康,以至于无法思考、思想,最后还是以死的方式最终完全毁灭自己的肉体。他们的个人目的却被教育的社会功能这张温情脉脉的面纱给掩盖了,这可以从老校长的心理活动中得到印证:“他的职责和国家委托给他的任务是束缚和铲除年幼男孩的本性粗野的力量和欲望,代之以树立一种宁静的、适度的和国家认可的理想。如今的某些知足的市民和勤奋的官员,倘若没有学校这种努力,不知其中会有多少人变成放任不羁、鲁莽从事的改革家或者想入非非、一事无成的梦想家呢!……”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不寒而栗:多么可怕又功利的教育制度!作者黑塞用其精当的笔墨,入木三分地对其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批判。书中所发生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的德国,距离现在差不多有150年的历史了,在21世纪20年代的今天,德国也许已经不存在这种杀人不眨眼的教育制度了。看看我在文中类列举的父母和教师对待汉斯的学习的态度,再反观我们中国目前的基础教育,谁能够说我们的孩子不是生活在150年前的德国呢?
   

因为我们对这本书中对一位生活在那时德国的一个学生的日常生活太熟悉不过了。

我们的学生似乎没有停下来的时候,似乎总在走马灯似的转个不停。为了按时到校,惺忪的睡眼都睁不开,为了完成堆积如山的作业,挑灯夜战是家常便饭,可谓是披星戴月,为了能够在即将到来的学习中拔头筹,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补习班,周末的、晚上的、假期的,阅读的、习作的、奥数的,小升初的、中小衔接的、低中高衔接的……

就拿723日的《中国青年报》上登载的文章《衔接班暑假升温:盛行的背后是教育恐慌》来说,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除了毕业生,一些所谓的“衔接”培训还将目光瞄准那些“准毕业生”,重点推出了升六年级、升初三和升高三暑假衔接班。在捷登教育官方网站上就标明了新高三衔接班的关键词:冲刺、目标明确、心理疏导,其注明的辅导方向为“一轮复习,拔尖”……教育培训机构的急功近利是有市场的,有像汉斯那样的父亲,也有像牧师和校长那样的教师,他们的初衷是“千万别松劲呀!要不然会掉到车轮下去的。”而实质上,这种通过机械反复的训练所能培养的,一味追求学业成绩的优秀而忽视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最终会影响孩子的发展力和竞争力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是一种让学生“走得更早、更快”(终究陷入车轮之下,读者大概明白其中的意思)的教育,就像《在轮下》的汉斯那样,对身体的透支导致最后肉体的崩溃,接着倒下的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当教育的速度越来越快时,学生哪有不要颠覆于轮下的危险?

岂不知教育具有长效性的特征,我们是追求走得更早、更快,还是走得更远,答案毋庸置疑,可是我们所做的往往与初衷相违背。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在未来出人头地,于是就提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教师为了自己的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于是就灌输超过学生认知水平的知识,他们是想让下一下“走得更远”,但事实上如果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这种违背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的行为,没有质量而只有速度的教育只会导致厌学情绪的出现。

由于经常带女儿去一个楼盘学习弹钢琴,前一段时间经过一处原来也是琴行的房子,却发现房子的牌匾换成了“新速度教育”。看到后我倒吸一口凉气,同时又冷笑一声:“教育能追求速度吗?搞得女儿一个劲儿地问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给这家培训机构起名的人一定是个不懂教育的人,进去学习的孩子的家长也是不懂教育的家长!其实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也存在这样一味追求速度的现象,而且近几年有变本加厉的情况。

比如,有些老师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去应付考试,随意删减一些没有知识点可被考查的内容,如有关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有关应用文的写作;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快地应付考场作文,力推学生读《意林》《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这些杂志不是不应该去读,而是缺少了那么些原汁原味),不赞成学生平时读原著经典,剥夺学生阅读原著的机会;有些老师为了降低批改和更正作业的难度,提高作业批改的速度,不留涉及到个人理解的作业,拈轻怕重,避重就轻;有的学校为提高主要学科的成绩,把本属于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的时间用来开设学科的培优补差班;有的学校从低年级开始就“题海战术”,学生到高年级对作业已经麻木不仁;有的学校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对出现问题行为的学生不管不问,任其自由发展……

试想,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是否在一踏进学校开始就被扼杀了?《在轮下》一书中的汉斯的好友——神学校的同学赫尔曼生性倔强,藐视功名,脑袋里充满奇思怪想,为学校、家长和同学们所不容,最终被赶出了神学校。我认为一所学校学术气氛单调和沉闷,不全面考虑学生生命的意义,教师查漏补缺的热情远远高于关注优点的热情,教师和学生没有停下来思考的时间……这些事迟早会使学校成为知识的孤岛和思想的荒漠,培养出没有思想的学生非常容易。

而要培养有思想的学生,必须以雪的方式来灌溉他们,等他们开花结果,静听花开花落的声音,而这需要爱,真正把学生当做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事物来对待,而这需要爱,无论是来自父母的,还是来自老师的。

而关于爱,这是下一篇文章的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