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启功馆阁体书风使中国书法误入歧途?

 缘缘草堂 2012-08-01

作者:香浓咖啡

    启功先生的价值取向本身没有什么错,他本人对中国书法的影响并未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不为一般研究者所注意。然而他坐上了中国书协主席的高位,却如汶川地震一样使中国书法走向崩溃的边缘。

  
  本人以启功先生为横断面来剖析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一些根本弊病。对启功先生的为人做事我辈不该有微辞,但就其书风而言,我们有必要好好分析,今天来看,说启功书风使中国书法误入歧途并不为过。中国数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整个社会机制具有比统治者个人更为强大的力量。


  帖学发展到明代,已愈益保守僵化。作为占统治地位的一种意识形态,它渗透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无形地统治着整个书法界。
 
    当权者认为书法如治家,治家先修身。因此帖学的书写方向又是以馆阁体为标准,易识、工整为目的,千人一面在所难免。这里使我想到了又一帖学代表沈尹默的一句话:“为什么要学习书法?书法是传播思想的东西,好的书法能够有助于使一种见解,一种思想,传之以承,流之以远,我国魏晋六朝的书法,内容大都都只谈些个人的生活琐事,但因书法优美,所以能流传至今。如果以好的书法,来传播今天好的思想,好的见解,那岂不是更好”!他的观点是一样的,就是书法要便于流传,按照他这种观点,书法就没有流传下去的必要了,从毕升印刷术发展到现在已经被电脑代替了,都符合他的这一论调。馆阁体从根本上混淆了书法与匠人写字的界限。


  帖学要求书法家必须具有完美的馆阁标准,然后才能从事治理国家的工作,即所谓“内圣外王”。其荒谬性并不在于其中一目了然的不切实际的空想性或乌托邦性,也不在于把道德与政治联系起来,而在于不承认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完全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领域。把二者等同起来,把书法政治化,这使国家有权间接干涉私人生活,个人自由因此荡然无存。
  
  混同书法与写字的界限,其本质上的宗法性与技术上的幼稚性自不待言。从这点上来说,决定一个人命运的,道德判决的力量远远大于法律判决的力量,或者说,道德判决具有准法律的效力。因此政治斗争往往在形式上转化为道德之争。由于道德的衡量标准又是一套固定的礼仪,于是道德之争又往往体现为礼仪之争。在皇权时代,一个朝臣要使自己的观点得到承认,必须写的一手工整的馆阁体,才有机会得到皇上亲览,才有机会向上爬升,工整易认总不会错,如果按照自己的性情书写,象徐渭的“墨点无多泪点多”,不让皇上龙颜大怒才怪呢!这也就是流传下来的书法家大都位高权重的原因。


  馆阁体显然具有浓厚的形式主义特点。馆阁体,作为某种固化的行为程序,反映的是某种社会关系及其秩序。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说,馆阁体是一种能指,它代表的社会关系及其秩序则是所指。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说,帖学只是精神内容的外在形式,无论如何它不应比它所指称的事物本身更重要。真正的书法恰恰颠倒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把代表某种事物的符号当作了事物本身,把手段当成了目的,把形式当成了内容。说得通俗些就是--为抒发而书法。中国号称“礼义之邦”,礼仪之繁琐在整个世界无出其右者。如孔子声称:“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
他本人也做出了守礼的榜样:当他朝见鲁定公时,提着衣襟,弯着腰,贴着屋檐,迈着小碎步,说话时低声下气,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卑微屈从的画像。我们不能不联想到更晚些时候另一个众所周知的著名例子,即英使马戛尔尼1793年谒见清朝乾隆帝时是否下跪的礼仪风波。这次中国与西方列强的接触充分暴露了中国人爱面子的特点。英国极想增进两国之间的了解及贸易往来,同时也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技,然而清朝封建统治者却对这一切丝毫不感兴趣,只关心如何维护天朝大国的威严。馆阁体是用枷锁卡着书法从胎儿到死祭的生活。卑鄙之极,尤其是一切细节都得信守不渝,简直到了无以伦比的地步。这种理想所作的美学式的冷冰冰的控制,把一切从封建时代流传下来审美观点,尤其是个人性情都变成了僵化的符号仪式。这种形式主义无疑是帝国腐朽的表征之一,也是一种文化生命力衰弱的表现。


  馆阁体将“礼”的修养作为“君子”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只能培养出扭曲的人格。礼教使人的道德修养的重点由内在的精神过程转向外在的行为方式,由内容转向形式。由于注重外部行为在形式上是否合乎“礼”,就必然使对内心真实信仰的关心退居次要地位。另一方面,馆阁体对不合常情,很难做到,因而在现实生活常流于空洞的教条。为了不至于违反或亵渎神圣的馆阁体,人们只好阳奉阴违,相率以伪。原则与现实的这种不协调,造就了大批自觉或不自觉的伪君子,欺世盗名之辈,再不然就是谨小慎微、循规蹈矩的书呆子或者人格分裂者。
馆阁体被当成读书人求取功名的敲门砖,封建官僚们用礼教作为攻击政敌的武器,而自己则大肆贪污受贿,私下里却聚敛财富,生活奢靡。即使一些所谓的“诤臣”,也出于自私自利的目的,“讪君卖直”,把正直当作商品。对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格言,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借“狂人”之口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今人多以此话为偏激而不取,然细察鲁迅本意,他所说的“仁义道德”应该指的就是儒家的一套伦理价值观念,鲁迅无非是用文学的夸张语言揭出了一个事实:馆阁体也是违反人性的。纵观整个封建时代,可以说,馆阁体是失败的。馆阁体,表现出较低的思维水平。或者毋宁说,表现出比较原始的思维水平。


  在对“人性”的看法上,孟子提出“性善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他把“善”看作是一种先验范畴,是人先天就具有的禀性,但他又认为并非每个人都能发挥自身的“善性”,因此要用礼教来陶冶。孟子的“性善论”显然是一种比较幼稚的看法,他用水这种自然现象比附人性,是任意的主观联系,丝毫不能说明“性善”的本质。荀子则提出“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 他在对人性的看法上显然比孟子更为深刻,但他同样把“恶”看作是一种先验的范畴,是人先天就具有的一种禀性。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都具有简单化的缺点,将人性只归结为某种单一的性质,未能深入触及人性中“善”或“恶”的内在基础。


  如果我们拿西方哲学来比较一下,就很容易看出馆阁体的根本缺陷。馆阁体没有西方自古希腊罗马以来就有的“自然法” (即人的自然权利) 概念。虽然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充斥着“自然”这个字眼,但这跟“自然法”毫无关系。西方社会正是从“自然法”概念中引申出了自由与天赋人权的重要思想。而在馆阁体的字典中,是根本找不到“自由”、“权利”这类字眼的。


  可以断言:馆阁体与近代的社会发展进程是格格不入的。馆阁体是适应宗法自然经济的意识形态。综观整个世界的社会现代化进程,可以说,社会的发展必须以摧毁宗法自然经济为前提。  


  追根溯源,馆阁体缺乏创造生活的激情,强调继承而不愿求新思变,反倒力求维持旧秩序,恪守祖宗成法,制定礼教作茧自缚,“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韩愈《进学解》称“名一艺者无不庸”,将选拔人才的标准限于儒家“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而排除其他技能。总的来看,馆阁体拘于虚礼,知识探求只限读经,以道德万能的空想代替生产实践与科学实验,对社会的政治与经济的发展规律基本上无知。


    面对社会上许多模仿自己的作品,连启功先生自己也说:他们比我写的好!这就很好的说明了馆阁体具有复制性,要知道真正的艺术是无法重复的! 

 
  我们只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馆阁体使书法误入歧途。回过头来看看中国的历史,我们不能不惊讶地发现,中国数千年来的治乱兴替的历史是一个怪圈--每次我们转了一圈,就会发现又回到了起点,再重新开始。这是一个专制腐败的怪圈,其中心点就是馆阁体。马克斯·韦伯称中国人“属于那种(相对)‘未醉’的民族。” 中国人缺乏“激情”,馆阁体文化是一种老人的文化,多的是世故,少的是朝气。中国在迈向21世纪的现代化进程中,对馆阁体的全面批判已是刻不容缓的思想任务,我们需要大声呼唤中国的书法改革。


  最后,本文预先对可以想象到的驳难作一简要回答。新馆阁体书家喜欢引用的例证是以启功先生来作为代表人物,以此说明馆阁体在现代化的背景下仍有其生命力。其实相反,启功的位高权重,正是馆阁体的造成结果。而另一方面,由于馆阁体的精神覊绊,书法的自由体制仍是不完全的,政治因素仍制约了书法自由化的发展,是滋生不公平的体制性土壤。看历届书法展览获奖作品就可以知道,新馆阁体打的一个旗号是反对“二元对立”,主张“文化多元化”。但作为思维范畴的“二元对立”是无法取消的,如“阳极”与“阴极”、“正电子”与“负电子”、逻辑上的“真值”与“假值”等等。至于“多元化”,借用一下黑格尔的老生常谈,“多元”与“中心”之间具有辩证关系,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多元”在发展中否定自身而走向“中心”,“中心”在发展中又否定自身而走向“多元”,这里涉及到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关系。人类在自己几千年的历史中所形成的一些基本价值观念是不能被“解构”的,例如“公正”, “多元”不能成为落后的辩护词,裹小脚或烧死寡妇不能与人权“多元化”,专制独裁不能与自由民主“多元化”。


    馆阁体的一些片断思想或许还有可取之处,但作为封建皇权的产物,很难将科学方法论注入其陈旧的体系之中,其基础必须打碎,不具有修补价值。


(作者注:本文选择了一些论点,恕不一一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