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从文的"提携"与"被提携"

 解连环 2012-08-01

        

 

  文/汪瑶

  对沈从文的了解首先来自那部围绕美丽的凤凰古城为创作背景的小说——《边城》,当时就觉得文字澄澈纯净,读之是一种享受。当然更进一步走进沈从文的世界还是后来在南开大学读研时细细品读了他的史学名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便惊异于其中大量的栩栩如生的古代服饰图画,从直观上了解了古人衣饰文化。据说这些绘图大部出自南开毕业的当代著名画家、学者范增之手。

  沈从文被“贬”至故宫赋闲期间,不甘寂寞的大师利用对故宫的大量的珍稀文物先睹为快的工作优势,完成了自己一项具有开拓意义的探索——历史文物研究工作。为了方便绘图,他要挑一位既懂历史又擅长素描的学生做助手,于是一个在南开大学读历史的名叫范增的年轻人最终进入他的视野。从此范增得以日日亲聆大师的教诲,时时品味大师的厚重。以范增的绘画灵性及文史方面的功底,最终成为今日画坛的领军人物,不能不感谢沈老师的培养。

  沈从文提携范增,正如别人提携他一样,是偶然,也是必然。因为沈从文永远不能忘怀他的恩师徐志摩。

  当年作为一名仅有小学文凭且从部队当逃兵来到首善之地的“北漂一族”,他也曾不揣狂妄地想在文坛谋发展,像今天众多的以卖文为生的“自由撰稿人”一样想靠发文章,撰稿费求得在北京“居也易”。可那时“自由撰稿人”没有电脑,没有百度,没有谷歌,更没有电子邮箱,只能夜以继日地把一篇篇稿子誊写的工工整整,然后低眉顺目地送到各个报社去。虽然创作环境比较艰难,但民国时期的稿费却很可观,往往一篇千字文章的稿费可以维持一个人一个月的基本生活。鲁迅就是靠稿费购得北京八道湾宅院的,最终完成他那兄弟三个与母亲同居一院的夙愿。八道湾鲁迅故居曾居住当地百姓达百人,可见这宅院多大。沈从文当时便是孜孜不倦、乐此不疲地向北京红极一时的报刊《晨报·副镌》投稿。可要知道这家报纸的固定撰稿人是以胡适、梁启超、凌淑华、刘海粟、闻一多、朱湘、赵元任、冰心等名噪一时的大学者,以沈从文名不见经传并略带乡土气息的散文如何能入大编辑的法眼?于是当那个身着寒酸长袍,谦恭且操着浓郁湖南话的年轻人走后,编辑们总是把他的稿子一溜摆在办公桌上作为茶点时间的笑资。

  但是沈从文这块金子的光芒终是掩不住的。不久《晨报》来了位海归大诗人做文字编辑,他便是徐志摩。徐志摩无意中在堆放在角落中要被作为垃圾扔掉的旧稿堆里,发现了一批让他眼睛一亮的作品,作者是沈从文。于是徐志摩一个月中连发了沈从文三篇散文,即《一天是这样过的》、《夜渔》、《卖糖复卖蔗》等文章。第二个月,徐志摩居然破例一口气给沈从文发表作品达七篇。更让沈从文诚惶诚恐的是,他的一篇散文《市集》已在别的刊物上发表,此时居然也被徐志摩刊载在《晨报》上。那时的文坛颇讲究文品,一篇多投是颇遭刊物忌讳的。沈从文连忙给徐志摩写了一封信,一再强调这篇文章是很早以前投到《晨报》的,因为久不见发表,便转投他刊了。然而令沈从文想不到的是,徐志摩居然用他诗人般的气度把沈从文的这封信也附在晨报上发表,并附言道:“从文,不碍事,算是我们副刊转载的,也就罢了……我想另一个办法是复载值得读者们再读三读乃至四读五读的作品,我想这也应得比乱登的办法强些。下回再要没有好稿子,我想我要开始印《红楼梦》了!好在版权是不成问题的。”这种若今天论坛式的文字竟也付梓大雅之堂,颇让笔者唏嘘不已。

  徐志摩成就了沈从文,为文坛送来了一股清新的沈氏风格的文章。这点沈从文颇有知遇之叹。沈从文曾在《沈从文小说习作选集》代序里写道:“尤其是徐志摩先生,没有他,我这时节也许照《自传》上所说到的那两条路选了较方便的一条,不到北平市去做巡警,就卧在什么人家的屋檐下,瘪了,僵了,而且早已腐烂了。”

  1931年11月21日下午,在青岛大学任教的沈从文得到徐志摩空难的消息,便连夜坐车奔赴北京欲再见恩师最后一面,那个夜里沈从文一夜未眠,他在想些什么?不得而知。

  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沈从文开始转变文风,他像很多知识分子文人一样,怀抱传统士大夫的所谓“文以载道”的理想主义开始写评论文章,讥讽时事,把文章当成“匕首与抛枪”去战斗。也许他看不到这其中的危险,后来连妻子张兆和都指出:“你不适宜写评论文章,想得细,但不周密,见到别人之短,却看不到一己之病,说得多,做得少,所以你写的短评杂论,就以我这不通之人,都觉不妥之处太多……我觉得你的长处,不在这方面,你放弃了你可以写美丽动人小说的精力,写这种一撅一撅不痛不痒讽世讥人的短文,未免太可惜。本来可以成功无缝天衣的材料,却撕得一丝丝一缕缕,看了叫人心疼。”可是一意孤行的沈从文还是依然故我,在文笔官司中,他甚至得罪了许多左联阵营中的“自己人”,并遭到左联的一致口诛笔伐,这些批判让沈从文无所适从,更是手足无措。沈从文甚至选择自杀,于是“他一个人走进卧室,将门锁上,用刀片割开自己的动脉”,只是有幸被人发现,他继续活了下去。

  可活下去,这个饱含理想主义的柔弱文人又怎能应此后的一连串接踵而至的打击呢?于是在故宫深深的庭院里沈从文又一次华丽转身,一头扎进故纸堆里,只是他没曾想到他的天才又为中国的文化史研究开拓了另一片别样的天空。

  -画像/罗雪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