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蜀文明即虎文明也就是“胡”文明

 茶香飘万里 2012-08-01

     巴蜀文明,实际上就是蒙古上古文明——夏朝文明的後期文明。因为,巴蜀,就是蒙古语:[bars],汉语音译为“巴蜀”。实际上为“巴人baren”与“蜀shu”,即蒙古语:[bars] 的汉语音译,也就是“虎文明”即“胡文明”,也就是胡人文明。也就是說夏朝夏禹的後裔夏桀的儿子淳维带领夏朝的遗民,退入四川盆地,即西部地區,夏语即蒙古语“西部”为[barenmin] ,汉语音译为:巴人岷、或者“巴人泯、巴人汶”,而西方属於白虎,蒙古语“虎”为bars,汉语音译为:巴人bar蜀shu,简称为“巴蜀”。而四川盆地內的“岷山”“汶川”(实际读音为minchuan),巴人、巴山、巴山蜀水,都是這樣來的。由此可見,巴蜀图文语就属于蒙古上古文字的由來。後来在秦朝时“巴蜀文明”被秦始皇所灭,夏朝巴蜀遗民,退居青藏高原即蒙古人稱之為:[barentie zho],漢語直譯爲“巴人鉄昭”,即“西部高原”之意,成为查干蒙古人——土族也就是吐谷浑,他們至今還信仰白虎。而大部份退居到蒙古高原的成為“虎人”即胡人也就是所謂的“匈奴”,而“匈奴”就是蒙古語[hun] ,直譯為“葷”,“渾”,其實就是蒙古語“人”的直接音譯的結果。而“匈奴人”其實就是“胡漢語”相互解釋的結果,說的都是一個意思“匈奴”就是“人”之意,而胡人即匈奴也就是今天的蒙古人的祖先。故此巴蜀文明是属於夏朝文明的继续,属於夏后文明。从而是夏朝遗民向西撤退的一支成为西“虎”即西胡,开始成为西虎人即西胡人。也就是胡人即所謂的“匈奴hun”,是相对於向东北部撤退的夏朝遺民——东胡而言的。最終在西漢初年冒頓單于重新統一了胡人即西胡與東胡,建立了統一的胡人帝國也就是歷史上所謂的“匈奴帝國”,確切的說應該是胡人第一帝國。巴蜀文明遺址中的三星堆、金沙遺址出土的青銅鳥、青銅神樹上的鳥、石壁、石質人跪著的姿態,都與鹽亭嫘祖故里出土的青銅鳥、青銅跪俑、石壁相同。地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名,是一個地方的活化石。從古至今,鹽亭的不少山名、地名都以龍、鳳令名。人們都將龍、鳳視為是黃帝與嫘祖的象徵。可見三地出土的龍、鳥文物是巴蜀族群在神權占統治階段,先民將黃帝、嫘祖尊為上天入地的龍,美麗吉祥的鳳的化身,進行物化崇拜的祭祀用品,是神聖之物。 
    西陵氏,蒙古語爲 [xiling aimog] 漢語意思就是“水晶氏族”,是黃帝的正宮娘娘嫘祖,蒙古語  原來生活在四川盆地,後隨著夏后氏移居到蒙古高原的錫林郭勒盟,並把這一帶稱之為,[xilinggool]漢語意思是:水晶河,說明河水清澈并盛產水晶的河流之意。嫘祖故里鹽亭出土的青銅跪俑,經鑒定比三星堆出土的青銅文物古遠。李學勤教授說:“成都金沙遺址所出土的文物多與三星堆接近,出土了不少石質像姿態都是跪著的反縛雙手,正和鹽亭銅跪俑相同。傳說鹽亭出土的青銅跪俑與黃帝、嫘祖有關。”李學勤教授的話揭開了巴蜀三處文物在文化上傳承的秘密。三星堆、金沙遺址出土的文物大都是祭祀品,而西陵古國鹽亭出土的文物除祭祀用品外,大都與嫘祖首創種桑養蠶之法,抽絲編絹之術有聯繫。如金蠶、銅蠶、玉蠶蛾、古桑化石,石梭、石壁等。而石壁與銅蠶又與蜀王有關,可見巴蜀絲綢最早的發祥地在消失的古西陵鹽亭是確定無疑的。它與古籍《路史·後記》:“黃帝元妃西陵氏曰嫘祖,以其始蠶故又禮為先蠶”的記載是相符的。
    錫林郭勒,蒙古語寫作[xilungool]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屬於的蒙古勒津語音稱之為[xilinggool],就是上古時代的蒙古人的“西陵氏”,屬於黃帝元妃嫘祖,蒙古語爲草原上的蒙古族很講究過春節,每到春節來臨時,牧民們都要隆重地慶祝一番。
       筆者一直以來不理解我們蒙古人把正月

稱為:Chagan sar(查幹薩日)(漢語意為“白月”);現在通過研究三星堆一致的“虎文明”纔理解其中的奧秘:因為蒙古人也就是自顓頊([zhuanxiu]) 時代開始以,依據《顓頊歷》,就是以寅月為正月,而寅月,就是虎月,也就是蒙古人認為的“白虎月”即蒙古語:Chagan bar in sar,因為忌諱“虎王”的名諱,簡稱為“查幹薩日”即漢語意為“白月”的。因而蒙古人無論從顓頊時代還是夏朝時代,乃至夏後文明的巴蜀文明時代開始,就將草原上的春節活動的“正月”,因為蒙古人知道這個月是寅月,也就是虎月,也就是蒙古人認為的白虎月,故簡稱為查幹薩日即白月了。從而認為“白月”纔是一年的正式開始,是真正的虎虎生威,生龍活虎的新年伊始。   於是蒙古人在Chagan sar(查幹薩)即“白月”裏,既要“祭火”“祭天地”又要“祝壽、拜年”等,並且從農曆臘月二十三開始,到正月即Chagan sar(查於薩日)——白月里達到高潮。
    祭火:蒙古族很早以來以祭火的習俗迎接春節,因為燃燒的火焰象徵著一年裡一切幸運吉祥。祭火在過去比較盛行,每家祭火的日期和方式也不同。“哈日楚戶”即 [ harcud](平民、俗人)一般在臘月二十三日祭火,而taij(台吉)即貴族,則在臘月二十四日祭火,有的牧戶把系有五色彩綢的五小捆蘆葦插在門外樹上,將劈成細條的柞樹放在燃旺的火撐于上方的四條腿上,戶主穿好禮服跪在正門處的墊子上,把用油網包好的羊胸骨奉獻給聖火。婦女們則將美酒、黃油灑進聖火,並按順序站立,叩頭;富裕的牧戶則搞大型祭火,祭祀時用整羊,並將左鄰右舍請來喝茶吃酒。有的將聖火點燃後三天不熄,三天中不許遷場,不許在聖火上烤腳。目前,傳統的祭火活動在新一代牧民已很少舉行了,但是在草原旅遊點和慶祝的喜慶日子,人們還是點一堆簧火助興。
    祝壽:是春節期間牧民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祝壽的物件為正當“本年”的長者。祝壽開始時,先為85、73高齡者祝壽,時間一般在臘月25或26日,臘月27到除夕的幾天裡,則為61、49的本年者祝壽。給長者祝壽時,晚輩除要行禮祝賀外,還要贈送壽禮以示尊敬。祝壽禮的輕重多寡,一般視祝壽物件的年齡大小而定。
    除夕:是草原上春節的高潮、附近的牧民們都要相互喝茶,然後人們扶老攜幼聚集在年長者的家裡,進行除夕“乃日”(宴會)或家人聚集在一起看電視節目。接著牧人們要到邀請自己的每家去作客,有時因戶多宴會往往通宵達旦。
    除夕時,牧民家家都要擺放“花盤”即將點心、奶食、糖果等整齊地擺放在一個大盤子裡,擺放的形式大部分呈圓柱體也有方形的,每層一種,很有規則。這一習俗,不僅在牧民家中一直保留,而且在城市的蒙古族家中,也沿襲著這傳統。
    拜年:是草原上春節最隆重的活動,拜年在正月初一晨曦微露時候開始,牧民們先祭敖包,然後開始家庭內部拜年,先是晚輩向長者問安跪拜,然後由長者祝福晚輩幸福長壽。拜年時,晚輩要衣帽端正,手捧哈達進行。
    家庭拜年後,是牧民之間互拜,形式基本同家庭拜年相似。互拜時,先到年長者的家裡,隨著互拜的進行,人們自動結伴而行。每到一家,要以同行者的年齡大小依次而入。拜年時,牧民們一般要獻上一兩首頌辭或頌歌。對出色的歇手,戶主會棒起放有哈達的奶食盤頌祝辭。草原上的春節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是牧民們辛勤勞動一年後歡慶的時刻。
    這說明,蒙古人是信仰白虎的,專門將“正月”定名為:[chagansar](查幹薩日)即漢語直譯為“白月”,無疑是對於夏朝文明以及“巴蜀文明”即“虎文明”的蒙古上古文明繼承和發展,最終建立發展成為中古時代的“胡人文明”,也就是蒙古人的中古文明。為成吉思汗時代開始的800多年的蒙古文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外,其他學者的研究也證實“巴方”就是“虎方”,也證實了筆者判斷的正確性。請看:
    最早的“虎方”文字记载首推殷墟甲骨文了,尤其在武丁时期的卜骨中,屡见记有中原商王朝南下征伐“虎方”、“巴方”的历史事件,现择举有关的几例卜辞如下。
    1.“……贞,令望乘@①④与乏虎方?十一月。”
    2.“……贞,令望乘@①④舆侵伐虎方。”
    3.“……舆其途虎方,告于大甲,十一月。”
    4.“……舆其途虎方,告于西,十一月。”
    5.“……壬申卜,争,贞令妇好从zhǐ@①⑤@①⑥伐巴方,受又。”
    6.“……□□卜,□,贞王佳妇好令zhǐ@①⑤@①⑥伐巴方。
    甲骨文中所谓的“虎方”当指何处?据李学勤先生对1、2条的考证,所谓望乘,“他曾是商朝经常率师出征的武将。卜辞是记载武丁令望乘和舆侵伐虎方。”〔19〕又据邓小琴先生研究说,殷有伐虎方之文是指白虎之部〔20〕。有趣的是,古代的巴人是世代崇拜“白虎”的民族,这似乎已被学术界所公认。因此,可以认为,武丁时期所伐的虎方应是古代南方的巴族。第3、4条所说的“虎方”,有学者研究认为:“‘途虎方’当与‘征虎方’或‘伐虎方’同义。《集韵》说:途,‘途虎方’当与‘征虎方’止也’。乃镇压之义。”〔21〕第5、6条也是记载殷王武丁之世,派妇好伐巴方的事实。这时期的巴方应当在江汉地区的西部。王劲先生认为:“西陵峡峡江沿岸夏商时期的文化遗存中不乏中原商文化的因素,也正是甲骨文中所载之史实的佐证。”〔22〕,董其祥先生也认为:“商王武丁命其妻妇好率领古戎者征伐巴方,那么巴方当时当距殷不远。”〔23〕——杨华《巴族崇“虎”考》
    近年有学者提出:“巴”就是“虎”,“巴”是巴人称呼老虎的一种发音。据史书记载,巴人认为老虎是本民族的祖先或图腾,因此巴人自认为是虎之族,以虎为崇敬对象,自称“虎(音巴)人”。于是,中原及与巴族为邻的人,皆称其为“巴人”。——佚名《“巴”就是“虎”重庆人祖先巴人图腾是虎》
    由此可见,商王武丁时期,南土虎方(即巴方)已成为了当时商王朝征伐的主要对象,不过当时南土虎方的势力也是比较强大的,他们拥有两湖地区这块富饶的土地,物产丰富,经济雄厚,因此他们经常与商王朝作对,故商王武丁不得不多次派出军事将领望乘、妇好率师南下征伐,且每次出征前都要向先王祈祷占卜,然后出征。这不仅在甲骨文卜辞中屡见有记载,而且在江汉、鄂西等地区地下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资料中也提供了佐证。在这一区域里,发现有大量相当于中原夏商时期的古文化遗存,在这些古文化遗物中,虽然有强烈的自身特色的土著风格,但也确实含有浓厚的中原夏商文化的若干因素,当是甲骨卜辞中所载之史实。如此看来,甲骨卜辞中所载之史实。如此看来,甲骨卜辞中所说的“虎方”、“巴方”,其地望当在江汉、洞庭湖、鄂西地区。
    這也證明,很多學者的也證明了“巴”就是“虎”,也就是說明了“巴人”其實就是蒙古語:bar,也就是“虎”的蒙古語記音的直接音譯。說明巴蜀文明的創造者的語言,也與夏朝人即夏民族的語言一樣,都屬於上古蒙古語——雅言即夏語,
    因此,“巴蜀文明”即“虎文明”也就是“胡”文明,是夏朝滅亡之後,夏民族撤退到四川盆地建立了巴蜀文明即Barsun Baolbasurul,也就是“虎文明”也就是胡人文明。最終被秦帝國毀滅之後,在撤退到青藏高原以及蒙古高原而成為胡人即匈奴,最終成為今天的現代蒙古人。
————————————————————————
   參考文獻:楊華《巴族崇“虎”考》《华夏考古》1997年04期第71~79         
   佚名《巴”就是“虎”重庆人祖先巴人图腾是虎》来源: 华龙网-重庆商报(重庆)2010-02-13 03:20:00
   说明:巴人最早居住的武落钟离山,又名难留山,一般都认为在今湖北省清江之滨的长阳县境内。《水经注》卷37记亻艮(hén)山县(故城在今长阳县西80里)附近有石穴,相传即廪君掷剑处。又《太平寰宇记》卷147记《长阳县》:“武落山一名难留山,在县西北78里,本廪君所处也。”夷水即今清江。《水经注》卷37解释道:“夷水,即亻艮山清江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见其澄清,因名清江也。昔廪君浮土舟于夷水,据捍关而王巴。”总的说来,虎巴发祥于清江长阳,而“难留山”,其實就是夏語即上古蒙古語:narenu uul,也就是“太陽山、陽山”之意。這與“長陽”這個地名何其相吻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星堆驚現夏朝子百玉印

    這個玉印最早見於南方週末上刊登的作家鐘鳴先生的《蝌蚪文是不是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三星堆玉石文字考》之上,我對此早已注意。只是一直以來沒有剎下心來破解。今日在百度“彝族吧”里的安吉米克先生向我提出這枚印章上的三星堆文字,怎么讀:你认为这四个字是什么字?什麽意思?我纔真正的重視了一下。於是做了一下破解研究。根據筆者研究總結出來的“華夏文字反切拼音文字說”原理破解,筆者認為:“(ㄇㄇ一)meng(○一)[tu]子[hu]百[bohe]”,讀音應該是:Mengtu hu bohe,應該是夏朝語即巴人語,也就是現代蒙古語,意思是Mengtu :銀子,子[hu],百[behe]:結實之意。屬於人名,漢語意思是直譯是“有銀子的兒子——結實”。原來的圖片(見圖阿餘日鐵譯文圖)應該旋轉九十度(見筆者玉印與紅白印文圖)。而不是原來的彝族学者阿余铁日在2009年4月15日所覺得的印文“鹰眼守家”意译:鹰眼守护疆域。因為畢竟是個印章,肯定是個人名,而不像現代篆刻家刻的閒章。
    那麼,爲什麽筆者破解為“孟(ㄇㄇ一[meng])塗(○一[tu])子[hu]百[behe]”呢?
    首先,筆者已經很清楚“巴人”“巴蜀”這個詞語屬於蒙古語。這也是筆者破解:巴人[baren],蒙古語:baren min,漢語即“西方”之意,也就是“白虎方”,與東方的青龍方向對。巴蜀[barsu],就是蒙古語:bas,漢語意思就是:虎。這個最關鍵的語言而得到的結果。而不是憑空想像的。也知道了夏朝的主體民族是夏民族就是現代蒙古人。它們的語言——夏語就是屬於上古的蒙古語。

    其次,華夏民族共同創造了華夏文字。華族,就是現在漢民族的上古祖先,而夏民族是蒙古人的上古祖先,由這兩個民族共同創造了華夏文字。因而,在華夏文字中分別記錄了華夏語言。只是由於夏民族被逐出中原以及長江流域,以及連年的戰爭,不斷的遷徙遊牧,使夏民族的後裔今天的蒙古人丟失了夏文字,而華夏文字形近義同,而被後世誤認為是漢字而已。其實二者在讀音上書寫上還是有所區別的。(關於這一點筆者會專題論述,這裡不再贅述)而三星堆文字就是遺留在巴蜀地區的夏文字的典型代表。

    第三,夏民族的起源地就是四川,而且在夏朝時代就開始統治巴蜀地區。根據《今本竹書紀年疏證》記載:八年(西元前2030秊),帝使孟塗如巴蒞訟。(《海內南經》:「夏後啟之臣曰孟塗(),是司神于巴,巴人請訟于孟塗之所。」)——《今本竹書紀年疏證·夏后帝啟》筆者認為就是“孟塗”的印章,因為,夏朝人是上古蒙古人,他們的名字也無疑是以蒙古名字為主,而“孟塗”這個名字,也是蒙古語:Mengtu;漢語意思是“有銀子的”之意。
    下面我們就破解一下這玉印上的四個夏文字:
   
(ㄇㄇ一)=(冂jio‘ng’+冖〃mi〃)ming+一h‘eng’=meng夏語即巴人語,也就是現代蒙古語:meng,漢語意思:銀子。音孟
   (○一)=○‘u’ei+一〃tu〃ei=hun;蒙古語:tu;這裡作為助詞,相當於漢語的“有”。音“塗”,即夏人“孟塗”
   子=了q'u'+一〃h〃eng=[hu];蒙古語[huu];義同漢語的“子”。
   百=一‘he’ng+白〃be〃=behe;蒙古語:behe;j漢語意思:結實。
而“(ㄇㄇ一)meng(○一)[tu]子[hu]百[behe]”的讀音正是“孟塗虎白合[MENGTU HU BEHE]”即的巴蜀國官員的玉印。而這個叫做:[MENGTU HU BEHE]的巴蜀國官員的玉印,筆者認為就是“孟塗”的真正的全稱。而且是玉印,可不是一般的印章,一定是當時的一個官員的名字。
    由此可見,這無疑就是夏朝派遣到巴蜀的行政長官的名字“(ㄇㄇ一)meng(○一)[tu]子[hu]百[behe]”的讀音正是“孟塗子百[MENGTU HU BEHE]”。這說明夏朝時期已經開始對巴蜀地區開始管理了,也說明夏朝的文字已經非常成熟了。這也說明了《今本竹書紀年疏證》所記錄的夏朝歷史是真實可信的。
    而原來的彝族学者阿余铁日在2009年4月15日所覺得的印文“鹰眼守家”意译:鹰眼守护疆域。是不符合一個印章應該反映上古時代的信息,即人纔有印章,而且應該是官員纔會擁有印章,也就是官印。因為,這畢竟是個印章,無疑只能是一個人名,而上古之人還沒有閒情逸致像現代篆刻家一樣刻個閒章來抒發自己的心志。關於阿余鐵日先生的破解彝文,請看作家鐘鳴先生的敘述:   
                  

   汉彝学者辨识字符大相径庭
   上世纪30年代到目前为止,普遍认为三星堆文化的官方器物没文字。而彝族学者到博物馆,却能辨识不少古氐夷文字。不光是文字,还有器物、图腾、符号、造像,汉彝学者的阐释都大相径庭。就连汉族学者识别不了公之于世的字符,也为彝族学者阿余铁日所破,他破译过不少民间的玉石铭文。有趣的是,北大语言研究中心有个课题小组正在构拟藏缅古语形态,桥梁是古彝语,而彝族学者构拟三星堆文化,其桥梁也是古彝语,三星堆玉石铭文也就此绕不开了。但,有图文的玉石器,十年来都流布民间,所以,才有了前不久厦门的“三星堆玉石文化研讨会”,由热心的民间赞助发起,有海内外学府大儒参加,想看能不能找到研究的新路。事后经个别媒体“矮化”处理,遂沸沸扬扬,患了“文化”敏感症!——鐘鳴《蝌蚪文是不是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三星堆玉石文字考》
    阿余鐵日先生可能認為這個印章側立更像彝文,所以,他將這枚印章側立起來,這樣似乎更像彝文,其實是沒有必要的。因為,華夏文字是由華族即現在的漢族的祖先與夏族即巴人胡人(匈奴)也就是現代蒙古人的祖先共同創造使用的。而其他民族的文字,包括彝文,都是在這個基礎上借鑒華夏文字創造本民族文字的。
    因此,筆者認為“(ㄇㄇ一)meng(○一)[tu]子[hu]百[behe]”的讀音正是“孟塗虎白合[MENGTU HU BEHE]”,應該是夏朝語即巴人語,也就是現代蒙古語,意思是Mengtu:銀子;子百:hu behe:兒子結實之意。屬於人名,漢語意思是:有銀子的兒子結實。這個印章就是夏后帝啟在其八年即公元前2030秊派遣到巴蜀地區的長官:“(ㄇㄇ一)meng(○一)[tu]子[hu]百[behe]”即“孟塗虎白合[MENGTU HU BEHE]”的印章,說明夏朝已經在4030年開始正式派遣官員統治巴蜀地區了。並在夏朝滅亡時撤退到巴蜀地區,豐富了巴蜀文明,即虎文明,也就是胡文明,並將其在秦朝征服巴蜀地區時帶到了青藏高原與蒙古高原,發展成胡人即匈奴帝國文明,最終發展為蒙古文明。

 

※節選自《夏朝文明》

 

 

孟涂如巴.JPG
——————————————————————————————
“巴”就是“虎”重庆人祖先巴人图腾是虎
2010-02-13 03:20:00 来源: 华龙网-重庆商报
“巴”就是“虎”重庆人祖先巴人图腾是虎
“巴”就是“虎”重庆人祖先巴人图腾是虎
  《后汉书》记载的巴人与虎
“巴”就是“虎”重庆人祖先巴人图腾是虎
  白虎
“巴”就是“虎”重庆人祖先巴人图腾是虎
“巴”就是“虎”重庆人祖先巴人图腾是虎
    四川,自古称巴蜀之地。这个名称的由来大有渊源。其中,“蜀”指古蜀国,而“巴”就是指巴国。

  “巴”是一个古老的部族,也是一个古国的名字,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山海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昊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认为巴的远祖是太昊。巴人活动在汉水流域中游一带。殷商时代,巴人被称为“西土之人”,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巴方”,那时巴人活动在商王朝的西方。后来,巴人最终迁徙到了四川东部。四川东部丘陵地区,气候宜人,土地肥沃。巴人迁入以后,与当地的土着民族一同披荆斩棘,开垦土地,挖掘矿藏,原来较为落后的川东地区开始发生变化。

  人们对“巴”的含义和巴人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巴”指动物,如蛇、虫、蟒、鱼、蚕;有的则将“巴”解释为对山、水、石头的称呼。近年有学者提出:“巴”就是“虎”,“巴”是巴人称呼老虎的一种发音。据史书记载,巴人认为老虎是本民族的祖先并以虎为图腾,因此巴人自认为是虎之族,以虎为崇敬对象,自称“虎(音巴)人”。于是,中原及与巴族为邻的人,皆称其为“巴人”。

  巴人尊白虎为祖先,已被近来的考古发现所证实,虎形图语在巴蜀考古发现中是最常见的。而对这种虎形图语的破解,被认为有了初步的结果。

  在重庆开县余家坝发现的战国武士墓群中,发现了大量刻有虎形图语的青铜兵器,如短戈、剑等。一件出土的青铜戈上,绘有龇牙瞪目的虎头,虎口朝向戈柄方向。山东大学教授栾丰实认为:“这个虎头纹表示巴人祈望借助老虎的勇气,也就是向祖先廪君企求力量,是典型的图语类型刻画。”廪君是古文献记载里巴国最早的君主,战死后灵魂化为白虎。《后汉书》成书的时间较晚,当中有关巴人图腾、起源及巴人第一个君主廪君的记载虽含有很浓的神话成分,却仍被诸多史学家当做破解巴人之谜的重要依据。书中载道:“廪君死,魂魄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我们很难否认其真实性,巴人崇虎以白虎为图腾和祖先,已被近来的考古发现所证实。这就是现代考古学的力量。

  在中国古代的星宿学中,西方白虎七宿中的白虎星直接主宰着人间的兵戈和战争,是充满杀伐之气的战神。商周之际的灭纣兴周战争中,有一支勇猛善战的军队深得周武王赞誉,他们被称为虎贲和虎士,这是早期的巴人武士。虎后来也成为汉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古代巴人的精神世界中,白虎与祖先有着同样的含义,亲人死后就成了祖先,而祖先就是白虎、虎吃人血。所以在漫长的时光中,人祭的习俗便一直传了下来。

  清江,古称夷水,发源于湖北恩施县境内,上源与诸多著名的河流相交,流经利川、巴东、秭归、建始等地。峡谷纵横、神秘莫测。它所流经的地域都是历史上的巴文化区域,今天仍聚居着巴人后裔土家人。如果我们把这片神秘之地比作一个封冻的历史空间,似乎再恰当不过,巴文化的一些原生态图景,竟如同活化石般的存留下来。土家人在今天祭祀死去的亲人时,跳丧者仍仿照老虎的跳跃、摆尾、洗脸动作,而口中的歌词也是关于虎的内容。土家吊脚楼门前的装饰图案中,虎就有几种形象。以人祭虎的习俗据说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仍有发生,今天的巴人后裔只是象征性地在额头上划出血口子,以祭白虎。央视国家地理

  图虎钮錞于: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一种军中乐器,用于宴乐、壮军威和指挥军队进退,用绳悬挂横梁上,用棒槌击打。錞于广泛见于南方,但将系绳之钮作虎形,则是巴人独特的传统。三峡博物馆藏有虎钮錞于数只,本次展出錞于的虎钮形体粗壮,长尾巨首,四肢如柱,身体后挫,全身布满怪异饰物和花纹,戴项圈。虎钮的周围分布图语。因这只錞于形体最大,高68厘米、重达30公斤,被称为“錞于王”。

  1989年夏天发现于万州红旗水库泄洪道巨石缝中,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属战国时期物品。

  中国文化中的老虎典故 聂鑫森作
  威仪的象征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虎是威仪与力量的象征,故古代称战斗力强的精锐部队为虎狼之师,称勇猛善战的将领为虎将;议论军机要事的地方,名曰白虎堂,《水浒传》中的林冲因误入白虎堂而遭到高太尉的陷害;战国时调动军队的符证,誉之为虎符,有名的故事“窃符救赵”可说是家喻户晓;历代王朝的各级衙门前,往往高悬虎头牌,警示人们“肃静回避”;汉代民间使用的陶质尿壶,多塑成小虎形状,谓之“虎子”……

  “虎死不倒威”虎的存在,常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参照系数:勇敢地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堂堂正正地活着,所谓“虎死不倒威”即是此意。“猛虎不怯敌,烈士无虚言”(唐·李咸用《猛虎行》);“先生眼花臂犹健,闻虎有真心愈雄”(元·刘因《赵生水墨虎》)。

  张善子画虎我国著名画家张善子,以画虎闻名于世。他笔下的老虎不但威猛,而且有妩媚温柔的一面,《十二金钗图》画的是十二只极具女性气质的老虎,颇为人称道。他住苏州网师园时,还特意养了一只小老虎,以作绘画观察之用。小老虎和他一样,只吃素不吃荤,夜晚即睡在他的床边,成就了一段“人虎相处”的佳话。

  中华民族中的虎神崇拜
  老虎起源于中国。“天开子,地辟丑,人生寅,万事有”。在我国不少民族历史传说中,都把老虎作为开天辟地之神,人类繁衍生息之祖。

  汉族 《说文解字》称:“虎,山兽之君也。”《风俗通义·祀典》曰:“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虎在中国文化中不仅成为刚勇威猛、驱凶避邪、镇鬼禳灾、吉祥如意的象征,有关虎的图腾崇拜和文化传说更成为中华民族沟通人神、联系自然、祈福辟邪、生生不息的最具特色、最为长久、最有影响力的一种文化现象。

  彝族 在我国彝族史诗《梅葛》中,认为天地日月、风雨雷电的生成,无不化生于虎。至今,彝族不分性别称男人、女人为“罗罗”,同时也把虎称“罗罗”,称公虎为“罗颇”,称雌虎为“罗摩”。

  普米族  云南的普米族崇拜白虎,自古禁止猎虎,并以十二生肖纪年纪日,以属虎之年为吉利之年,以属虎之日为吉利之日,以属虎之年、之日出生的婴儿为贵。

  土家族  生活在湘、鄂西和川东地区的土家族,历史上就有“白虎复夷”“白虎之后”之说,在他们居住的地方,几乎到处都可以听到白虎族祖的神话传说。

  其他东北的赫哲族对虎十分尊崇,称虎为“山神爷”,还立庙祭祀。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年都乎村的土族村民,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五至二十,都要举行驱魔逐疫、祈祷平安的“跳於菟(老虎)”活动。在宝岛台湾,所有的土地公庙都会供奉虎爷公的神位,把虎爷作为寺庙的招财之神和守护神,每年庆祝妈祖诞辰的大型活动,总是由众人抬着虎爷在前面开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