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脚趾麻痹怕冷小心动脉硬化

 weijian 2012-08-03
 

  ◆足部出现胼胝感、脚趾麻木,或出现间歇性跛行,可能是下肢动脉硬化的先兆

  ◆下肢动脉硬化提前至40~50岁发病,预防动脉硬化之道重在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50岁的林先生去年开始出现脚痛,后来又出现脚趾麻痹、怕冷。每走一步,前脚掌都有一种踩石子的感觉,甚至开始出现“间歇性跛行”:每走两三百米,林先生就觉得小腿疲累、疼痛,只能停下来休息,休息后疲累消失;但再次行走后,小腿又开始疼痛。林先生辗转多家医院就诊,跑遍骨科、风湿科、神经科都查不出病因。后来到广州市中医院脉管炎科才找到症结——下肢动脉硬化。

  专家指出,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加之高蛋白、高脂肪等不良饮食习惯,让下肢动脉硬化出现低龄化趋势,发病人群从以前的50~60岁提前至40~50岁。专家提醒,年轻时就应该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预防下肢动脉硬化的发生。

  文/记者莫冠婷 通讯员高三德

  医学指导/广州市中医院脉管炎科主任黎建华

  发病

  年龄提前至四五十岁

  广州市中医院脉管炎科主任黎建华介绍,在他的门诊病人中,有1/3是患了下肢动脉硬化来求诊的。下肢动脉硬化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非炎症性血管疾病。“动脉硬化不分年龄、不分性别,全年都可发病,冬天天气寒冷时较易发病及加重。”

  “以前下肢动脉硬化患者多见于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现在发病年龄提前至40~50岁,甚至出现20多岁的患者。”黎建华说,动脉硬化始发于青少年时期并持续进展,随着年龄增长而加重,动脉硬化是全身血管的病变,哪个位置的血管硬化严重,哪里的器官就易出问题。此外,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加之高蛋白、高脂肪的不良饮食习惯,容易导致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危险因素出现,造成下肢动脉硬化的发病年龄大大提前。其他诱发动脉硬化因素还包括抽烟、喝酒、天气寒冷、外伤等。

  治疗

  中西医结合

  治疗效果更好

  黎建华说,下肢动脉硬化的早期症状包括足部出现胼胝感、脚趾麻木,或小腿出现“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路程后,足部或小腿感觉胀痛,但休息片刻疼痛即能缓解,再次行走后又出现疼痛。严重者可出现持续的“静息痛”,也就是无论坐着还是躺卧,疼痛均会发作,尤以夜晚为甚。此外,若治疗不及时,足趾还将出现溃烂甚至坏死,可从远端的足趾开始往上发展,最后殃及大腿。

  下肢动脉硬化可通过下肢血管彩超、动脉造影等确诊。黎建华介绍,目前,该院主要以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采用益气活血法、温经活血法、清热活血法、滋阴活血法、补肾活血法、破血活血法6类以活血化淤为主的方法进行治疗。根据病情需要,必要时可予以下肢血管介入治疗;情况严重者,需进行血管搭桥或人造血管手术治疗,甚至截肢。

  预防

  重在饮食调养

  黎建华介绍,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重在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该院脉管炎科护士长胡柳平建议患者应做到以下几条:

  1.年轻时就要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低脂、低糖、低盐。选择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等,少吃刺激性食物。

  2.高脂肪、高糖类饮食会造成高胆固醇、高血脂,容易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因此应少进食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如虾蟹、肥肉等。

  3.汤水方面,可用田七煲瘦肉或煲鸡(去鸡皮),茯苓、淮山、薏米煲瘦肉或脊骨等。

  4.尽量不饮酒不抽烟,可适量饮用葡萄酒。

  黎建华表示,都市人要学会减压和自我调节,不要长期熬夜,要多休息,多运动。此外,建议四五十岁以上的人群,每年进行常规下肢血管彩超检查,诊断血管是否有斑块形成。

  相关链接

  女性夏季慎防静脉性疾病

  黎建华介绍,静脉性疾病一般在夏天高发,尤以女性居多;此外,需要久行久站的人群,如教师、司机、快递员等也要留神。“夏天高发的原因在于,温度升高使血管扩张、血流量加大,静脉负担因此加重。而女性之所以多发,主要是因为妇女在怀孕时,胎儿对下腔静脉造成压迫,影响了静脉正常功能。”黎建华说。

  静脉性疾病早期一般出现小腿疲累及肿胀,严重者出现静脉曲张、青筋显现;进一步恶化时出现以小腿为主的下肢肿胀甚至溃烂。

  服用改善静脉回流的药物、穿着医用弹力袜是治疗静脉曲张的方法,情况严重者可进行曲张静脉剥离术。

  黎建华表示,此病重在预防:一是不要久站或久行,应以不累为度,适当休息;二是可穿医用弹力袜,通过外部给予一定的压力治疗,促进静脉回流,缓解肢体淤血,改善局部血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