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筑不仅代表着城市的历史,更决定了城市的未来。 我越来越不喜欢北京了,不是因为堵车、不是因为空气,而是因为这个城市越来越没有历史的味道,越来越没有人的感觉。 在我看来,低层精致的国贸饭店在高楼林立、到处荡漾着玻璃幕墙反光、间或在楼间缝隙还能惊艳一下大裤衩的CBD,是极少可以让人抬一抬头、舒一口气的地方。这种感觉,就仿佛在长时间置身激烈嘶吼的重金属之间,突然听到一段舒缓懒散的爵士乐一样。 更重要的是,这几乎是CBD唯一刚刚有了一点历史感的地方。 在古玩行业,有一个词叫“包浆”,指的是文物表面经年历久形成的特殊的光泽,在百度百科上说——它滑熟可喜,幽光沉静,告诉你,这件东西有了年纪,显露出一种温存的旧气,那恰恰是与刚出炉的新货那种刺目的“贼光”,浮躁的色调,干涩的机理相对照的。 现在,北京越来越多的地方都泛着这种崭新的“贼光”,看似光鲜亮丽,却怎么也掩饰不住背后的虚浮与狂妄。街道,是人们对一个城市最初也是最深刻的印象,欧洲城市的安静厚重的感觉,很大程度都是来自于他们街头充满历史感的建筑。 而当成片的的低矮建筑被拆除,代之以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的时候,城市付出的代价远远不止拆迁征地的成本,而是一片城市生态的毁灭。低矮的老建筑,意味着经年熟悉的人际关系,以及诸多成本低廉的就业机会。因为有太多投射向街道的目光,老社区甚至拥有我们无法想象的良好治安秩序。这就像热带雨林中复杂的生态系统,除了乔木、灌木和草本3个层次,还有大量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这种复杂体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生态过程速率都很高,生产力也特别高。 就如同台北。和北京比起来,台北破旧、缓慢,除了101,没有太多高楼大厦,但是充满了人的气息。在总统府的附近,步行就可以找到很多小饭店、小书店,其中既有专门攻击老蒋的书店,也有小蒋生前爱去的小面馆。很多小市民就在那里平静地过生活。 而一旦这种社区结构被高楼大厦所取代,就如雨林的灌木和草本层被清除一样,成本和环境的变化,使很多小本生意根本无法生存,人与人因为生活所产生的交往频率大大下降。在大城市很多所谓的开发区,几公里范围内都找不到一家小饭店和咖啡厅;很多高档商务区一到晚上就如同鬼城一般人气稀少、街道冷清;而大批上班族,因为地价的原因只能住到很远的郊区,每天的往返带来城市巨大的交通压力,而他们也把很多本该享受生活的时间白白耗散在上下班的路上。因为人际关系疏远所产生的彼此关注不够,在北京CBD和金融街这样繁华的地段,竟然也能频频传出白日抢劫的新闻。 老建筑不仅代表着城市的历史,更决定了城市的未来。简·雅各布斯在她的名著《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谈道——老建筑对于城市是如此不可或缺,如果没有它们,街道和地区的发展就会失去活力。如果城市的一个地区只有新建筑,那么在这个地方能够生存下去的企业肯定只是那些能够负担得起昂贵的新建筑成本的企业。 更宏观地来看,全国各地到处翻盖高楼,已经不仅仅是单纯追求GDP的问题,而是整个经济发展模式出现问题的表现——这意味着经济的发展只能越来越依赖于不能停歇的投资拉动的基础设施建设。 但是,全中国有多长的路可以让我们一年挖开两次,有多少楼可以让我们10年再盖一次?我们难道只能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吗? 来源:http://content./post/7155.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