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寿司(英文:Sushi)(日语:寿司、鮨、鮓、寿し〔壽司〕/すし)是一种日本料理,主要材料是用醋调味过的冷饭(简称醋饭),再加上鱼肉、海鲜、马肉、蔬菜或鸡蛋等作配料。既可以作为小吃也可以作正餐,花色种类繁多。配料可以是生的、也可以是熟的,或者腌过的。视乎配料的不同,不同寿司的价格、档次差距甚大。 寿司在日本以外地区也十分流行,世界各地回转寿司式的寿司店也多不胜数。
[编辑] 种类寿司必须的材料是米饭。正宗日式寿司用的是肥小而稍带甜味的日本珍珠米。米饭煮熟后,加入适量的寿司醋、糖、盐等调味,待降温后才用来制作寿司。
[编辑] 常见配料
[编辑] 常见佐料[编辑] 字源与历史![]()
歌川广重 寿司的画 [编辑] 鮨、鲊之字源寿司虽然是日本食品,但发源于东南亚一带。寿司亦作“鮨”,该字源自于中国。这个字首先出现于公元前3至4世纪的中国辞典《尔雅·释器》,其中记载“肉谓之羹,鱼谓之鮨。”意指肉酱叫羹(也叫醢,hǎi,ㄏㄞˇ),而搅碎的鱼肉叫鮨(qí,ㄑ-ˊ)。 寿司的另一写法“鲊”出现在五百多年后,公元2世纪中国汉朝的另一本辞典。刘熙的《释名·卷二·释饮食第十三》中记载“鲊滓也,以盐米酿之加葅,熟而食之也。”意指鲊滓是种用盐、米等腌制,让鱼肉发酵后剁碎,煮熟后进食。 一百年后,汉字传到日本,鮨、鲊两字已混为一谈。中国也停止用米来酿制食品,到了明代,鮨、鲊更从中国菜中消失了。虽然日文中也将寿司称为鮨或鲊,然而因日文常以自己的意思解释汉字,因此文字虽同,但两者是否指同一种食物则不能确定。 [编辑] 日本的寿司在日本,“鮨”一字最早出现于718年的《养老律令》(Yōrōritsuryō)中,当中提及国民要缴付“雑鮨五斗”,不过这个“鮨”指的是什么已无从稽考。 回转寿司是寿司餐厅的一种。师傅把制作好的寿司放在盘子后摆在运输带上,运输带围绕餐厅的坐台而行。顾客虽然可以要求师傅个别制作寿司,不过大部分还是于运输带上挑选,另外一般回转寿司餐厅会提供传统寿司店不提供的中西日式甜点如杏仁豆腐、布丁、羊羹等 [编辑] 卫生问题因寿司常以生鱼片做为材料,如处理不当很可能携带病菌和寄生虫,尤其是线虫。因此寿司对于食材与处理过程都有较高要求。另外一些鱼类的体内可能存在汞。[来源请求] [编辑] 参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