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井——老照片
老济南是座小城,位于中国历史上东方四渎之一的济水之南,尽管地处广袤的华北平原之中,但生而有幸,山水俱全,众泉喷涌。
 现在,济南老城仅剩的一角——解放阁
济南作为小邑在中国北方悄然度过了近千年时光,期间不乏目睹诸如齐鲁诸侯会盟洛源之类的历史时刻。到魏晋时代,济南(时称齐州或齐郡)才逐步成为远近大邑,政经中心,此时的济南城宛若江南小城,清风飘逸,引来几多墨客文人。弹指一挥间,又是一千年,明代的济南竟然成为德王府驻地,山东的行政中心。但是,济南还是个小城市,城区面积还是小的,济南一切的建筑物似乎都是秀气的,文静的。

清代济南内城地图
老济南城市建设比较奇怪,不同常理,这个常理是以同时代其他城市为参照物设定的。济南老城分内外两层,内城修建时间较早,其一大特点是“四门不对”,也就是说济南内城的四个大门,两两之间不是正对的,东门偏南,西门偏北,北门偏东。修成这样不是当时人们技术落后所致,而是刻意为之。济南地形南高北低,夏季常多雨,雨水会顺地势由南向北冲进城市,导致内涝,而将四门修建的不对称,是为了防止山水灌城。济南城内街巷胡同一概青石铺地,之所以如此为之,是因为早春时节济南缺水,青石缝隙可使仅有的几次降水全部渗入土层,被土地吸收不至浪费。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济南内城一角

1928年日军侵占济南时,被破坏的济南内城历山门阁楼
内城的护城河也很有特点,与其他古城护城河人工蓄水不同,济南的护城河水来自济南市区的众泉。市区内的四大泉群——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的泉水汇流进入护城河,所以这里的护城河水是活水,冬季严寒时节,护城河上常可看到云蒸霞蔚的景观。

摄于上世纪中期的黑虎泉照片
清咸丰年间,为了防止南方的太平军和西北的捻军进攻,清山东地方政府修建了济南外城,由于济南内城北面为荷塘池沼,地势险要,故而修建外城时仅修了东西南三面。加之清中后期政府财力有限,外城实际所包含的区域与最初设想比缩减甚剧,而且与内城砖石结构不同,外城仅为土筑,直到光绪年间才改为砖石结构。

1931年的济南府文庙

济南府文庙大成门
 位于院前大街(今泉城路)的宏济堂老店(摄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位于老城旧军门巷的老宅—原山东巡抚丁保祯故居(摄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
 位于院前大街(今泉城路)上的瑞蚨祥老店
 摄于二十世纪八十年的芙容街
 老城内街景
 大明湖畔的奎虚书藏,也就是老山东图书馆所在地,该图书馆建于清末。
之所以叫“奎虚”,是因为古书载“奎星主鲁,虚星主齐”,奎虚和齐鲁都代表山东。
 1945年12月10日,
中国山东战区司令部在奎虚书藏正式接受在山东的日本侵略军的投降,这一天是山东光复日。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流的加剧,原来济南内城的商业区——芙容街、院前街、后宰门等已不能满足经济需要,由此,济南的商业区先向外城扩展,至民国时期,外城的趵突泉、劝业场逐步成为新的商业中心。而在1904年,济南自主开埠成功,建成了位于外城以西依托胶济铁路和津浦铁路交汇点——济南站的新的商贸区,成为当时中国第一个完全由中国人控制的对外开放商业中心。
 胶济铁路济南站
 济南老站
随着内城外商埠区的兴起,连接内城与商埠区的街巷顿时热闹起来,各地商贩云集,货物囤积,车水马龙。这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普利门外的馆驿街了。

普利门

普利门
 馆驿街
清末民国初的济南商埠内,云集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民族资本企业,这些企业多经营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如纺织、面粉等。而最让人奇怪的莫过于济南商埠区的街道命名了,如果有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地球仪上南北向的为经线,东西向的为纬线。而在济南商埠区的街道南北向的定名为纬,东西向的定名为经,如经一路、纬二路等。这主要由于当时济南纺织业发达,在织布的过程中,长线为经线,短线为纬线,济南的城区(商埠区加老城区)特点是东西长,南北短,整体稍扁,故而济南这些街道命名与地球仪上的经纬设置不同。
 济南经一路
 经二路
 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一张关于经二路的照片刊登在日本画报上
 商埠区内电报大楼
 商埠区内的铁路办公楼
 商埠区街景
 商埠区街景
遥想旧时春夏之交,置一藤椅于百花洲或者万竹园泉畔,四周花树繁茂,寂静悠然,和风扑面,杨柳轻舞,而水面微波不兴,一把蒲扇信手挥动,闭目养神,真是美好的时光啊。
 百花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