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球城市

 彩云航行 2012-08-03
 
 

地球城市

 

高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使地球变得似乎更富有、更充满活力。当计算机网络笼罩每一寸土地、每一滴水珠、每一片云朵的时候,当无性繁殖从神话变为现实时,这似乎给人类一个猛醒:人还有用吗?人类是否在自掘坟墓?

过去,我们与自然抗争,改造自然,战胜自然,“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今天,被惨痛的事实证明: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妄想从根本上改变地球上的存物,妄想改变大自然的秩序,都是徒劳的!大自然的报复是严酷的,地震、海啸、泥石流、沙尘暴、洪涝、台风以及为了争霸世界资源,仍然在无休止的战争……。

也许,人类的本能是要保护自己,而不是自我埋葬!然而,倘若我们再不认真地反思城市的拓展开发,不再将城市建设放入到全球环境的大体系中去改善,以消除近代人急功近利、骄横自大的不良思潮,那么,等待我们的将是一个灾难性的衰亡时代,必然会引起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

远古时期,人类的经济生活以狩猎、游牧为主。随着时代的推移,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形成了在其地域上向纵深发展的一种文化。到了纪元伊始,才开始了横向区域的交流。这种交流,属于生存面以上的意识形态,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更是区域环境物质经济发展的基础。某种文化落根于某地,它必然适应其地理、气候、环境和人文等。这种区域准文化、准交流反映了城市发展遵循的原初思想。由于长期的文化交流、婚姻缘合、语言沟通、地缘发展等因素,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融合、血脉、习俗、语言等区域特征。而真正影响城市发展和形态形成的,应该是气候、地理与宗教信仰等。

数千年来,人类的衣食住行,形成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基本建构原则。尽管当时的城市发展与建设,多属于盲目无规则、自由繁殖起来的,却充分表现出内在的建筑规则与有机性的、顺应当地气候的、适合地理环境的、有地域特征的良好意识,同时展示出一种亲切、融合的聚居关系。

人们学会了通过提高建筑密度来抵抗日照辐射,通过建筑物的朝向来回避寒风的侵袭,通过种植树木花草来抗挡风沙的肆虐,利用空间来丰富街道景观等等。人们出于生存之故尊重邻里、尊重环境、尊重公共道德观念是古代沿续至今的优良传统。其建筑物的建构方式方法,类似于细胞繁殖,是有机内在互为关联的,墙与墙、屋顶与屋顶相互沟通并加以利用,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互为依存,从而增强了建筑空间的整体性与序列性。

人类对空间组合具有亘古以来的天才建构灵感,该高则高,遇水巧借,空间变化追求自然、朴实,不刻意追求什么“形式”主义和政治“意义”等等。而是根据室内外的使用(包括街巷、区域环境与气候)的要求而为之。故所形成的空间形式绝少雷同,绝少模仿。

到后来的发展中,由于各种文化不断输入与交流,加之统治阶级的政治意图,各个区域的建筑形式多不如先前纯朴、自然,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区域性的发展与延续。但是,城市的发展在于创造实用、舒适、宜人且富有地域个性的城市空间环境,以满足人们在物质上、精神上的不断提高和多样需求。

城市的发展最初是由小村落派衍出来的,小村庄便是大城市的原初,从真正生活的角度上看,也许那才是人们真正向往的居住地方。今天的都市出于其他因素,由于“高智能”与“现代化”的感染,人们赋予城市几乎难于承受的重任,不堪之时就发生了车祸、酸雨、废气、污染、垃圾、传染病等,城市变成了高速运转的生产机器,一切有生命灵感、有情感的事物尽数进行了洗涤,人与人之间失去了诚信,没有了互助,这根本不是原初人们对生活的期望……。

城市的发展应该是有秩序的、灵活的,它随着人们对生活认识的不断提高而去变化。而当今的世界,旧城市正在消失,新城市不断涌现,这似乎是一个绝好的循环。但是,很可惜,地球仅仅这么大,废旧的城市哪里去?建筑垃圾往哪儿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