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笔法说起(二) (三) 下面试举例: 例如写横折,于右任中锋顺接(图5);祝枝山换锋逆接(图6)。
草书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章草源于隶书,是隶书的快写法。相传后汉张伯芝擅作章草,并进而去章草带隶意的竖挑、横捺,点画间以牵丝映带,成为便捷易识的今草。故时人称之为“草圣”。狂草源出今草,其体连绵缭绕,势奇形诡,极尽变化之妙。唐张旭、怀素并擅其美,有“颠张醉素”之称。 草书和楷书的关系 简言之,楷书详而静,草书简而动。唐孙过庭《书谱》谓:草以点画为性情,使转为形质。形质是基本的,形质成而性情见。草书由于牵连,自然要使转,这是基本的。但一味使转,而无点画之势,易趋浮滑,则无性情可言。因此,凡楷书用笔,诸如中锋运笔,提按顿挫,轻重疾徐,逆入回锋等,在草书中无不具备。故古人谓:作草若真,下笔必为楷则。 草书用笔的特点 一、宜用圆笔,间以方笔 便于圆笔取篆意,提按转笔起倒,较方笔容易掌握。圆笔主提,提笔中含,所谓中含,即笔画浑厚,笔势遒劲。写草书取圆笔,易于落笔,使转。若能指挥如意,可得笔墨淋漓,情驰神怡之趣。圆笔又适用于作大草,更形其飞动游走。但若不善掌握或用之过多,则易入肥软俗媚一路。故草书用圆笔,又必兼以方笔,否则缺沉着雄强之势。如孙过庭《书谱》,怀素小草千字文等,其用笔皆圆中兼方。 二、削繁就简,笔省意存 草书的化繁为简,符合流而畅的要求,由此出现不同偏傍部首,往往可用同一种符号来表示,或称之为互借。这种互借在草书中极为普遍。兹如读字言部、彼字双人部、修字人部、清字水部、凉字水部、陵字耳部,皆可用一竖笔简化之。
然而,草书偏傍部首的互借,又有一定法则,却不可随意自造,以至失去原意。 三、牵丝映带,形遂势生 草书妙在随势生形。其点画间的连系每以牵丝映带,但牵丝又不是点画,故牵丝不宜粗,只能如游丝,否则使点画含糊,主次不分。姜夔《续书谱》谓: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尝苟且。其相连处,特是引带。尝考其字,是点画处皆重,非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 由于草书,尤其狂草,其体态连绵不断,“如流水速,拨茅连茄,上下牵连”。因此,牵丝每被夸张使用,常借上字之末为下字之始,使上下字相连属,以产生“奇形离合,数意兼包”的意趣。但牵丝的使用又须恰到好处,出于自然。若矫揉造作,游丝满纸,点画不明,狂怪缭绕,既无美感,更使人生厌矣。 四、用圆转代方折 前人谓:“真多用折,草多用转”,指出了正草两书在用笔上的重要区别。使转是草书的基本形质,所谓“草乖使转不能字”。草书用圆笔是求其欲速,其法在字的转折处,易方为圆,既便于提按,又利于不断换笔,令笔心在笔画中行。姜夔《续书谱》云:真以折而后遒,草以转而后劲。然而,其关键在于圆转之中,必寓顿挫之机,使方笔之意隐然若现,方可得圆劲秀折之势。草书左傍转折,亦常以环转使之,其转折处亦当提按分明,处处中锋。若率意行笔,如画圆圈,既无点画,终乏骨力。 草书的用笔虽如上述,但学者犹须选择好的碑帖,从中揣摩前人心法,取精用宏,融会贯通,对学习草书者不无裨益。
书法创作为什么需要设计 书法创作的设计,其狭义指在书法创作中对作品整体进行设计。书法家不仅要追求书写笔法的完美,还应该对章法布局有个性表达,以体现风韵和意境独特之美。书法创作设计性的突显,与当代书法突出强调展览效应和视觉冲击有关,是艺术进步和商业化过程的必然结果。 参观了第九届书法国展和一些名家书法展,使我感悟到书法创作设计的重要性。其实,书法创作的设计,远不止是上述的书写笔法、章法布局的设计,而且是从创作到装裱到展览整个过程,都贯穿着设计意图,以追求最佳的展览效应和视觉效果。巨大的幅式和彩色的纸材则是产生视觉效果的载体,由于幅式巨大,给书法家泼墨挥毫提供了盛大的空间,笔调磅礴,气象开张,改变了书幅小雅的格局,从而达到创作意志的自由;各种色彩斑斓的纸材,一改书法的黑白世界,使观众在欣赏时感觉色彩鲜明,对比强烈,视野冲击获得满足,使心灵体验到书法艺术的美感。 如何进行书法创作设计 限于篇幅,本文主要探讨狭义的书法创作设计。 书法创作,尤其是巨大幅式的书法创作,比较难于驾驭,因此更有设计之必要。 书法创作要有思想,要有目的性,不能信马由缰,写到哪里就哪里。有的人学了十几年书法也不入其门,一幅书法反反复复写了十几遍总不满意。为什么不暂停你的毛笔,预先做一番认真的设计,起码打个草稿,对全局胸有成竹之后才动笔呢? 现代社会节奏强烈,学习工作紧张,时间尤其宝贵,对业余书法爱好者而言,很难挤出大量时间百数十遍地临帖,篆、隶、楷、行、草,样样都来。当然临帖是必须的功课,但还要出帖,领悟成自己的东西,那么,创作设计就是一条捷径。 1,P-D-C-A循环的创作设计 我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常把管理理论应用于书法实践,例如把P-D-C-A循环的管理方法应用于书法创作设计。 P:Plan计划,D:Do做,C:Check检查,A:Act 第一步:P,计划 计划是管理的第一要素, 所谓管理的计划性,就是走正确的路,做正确的事。如古人云:谋而后动。 要争取一次就创作成功,就必须有计划地设计。例如:设计一篇行草的作品,李白七绝诗一首: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共28个字。选用六尺宣纸,布局分为正文及落款分四行,每行9格。把格式按比例缩小,划线作图,画在A4纸上。 第二步:D,做 按照你的创作意图,用铅笔把诗句写在图纸上,拟出草稿。用铅笔可以模仿毛笔,控制笔划轻重、粗细,字形的大小、虚实,布局的正文、落款、印章。设计一份草图之后,就可以批发式书写复制。(如下图) 划出格子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字的节奏,但切不可被格子所限制,否则创作的自由意志就没有了。
A4纸 六尺宣
第三步:C,检查 避免错字、漏字,不要繁简混杂,字与偏旁均要避免雷同,写法要有变化(例如水部),点画之间的伸缩避让,字形结构的疏密,章法布局从正文、落款到印章要和谐完整。 第四步:A,改进 设计完成后不要急于下笔,可以审视有无不如意之处,用橡皮一擦,做进一步修改。争取一次成功,一次就实现你的艺术创作意图。 P-D-C-A循环是螺旋式的提升。如果每月,或者每周能创作设计一、两幅中意的作品,几经寒暑,不患其没有成就也。 2,集小幅成大幅 巨大幅式的书法创作,较难于驾驭。我尝试独立设计几小幅风格一致的书法作品,章法错落变化,布局互相呼应,然后集合成巨大幅式的书法作品。如本文前图所示,则是一例。 巨大幅式的书法作品,也可由几小幅彩色宣纸拼接,以达到色彩悦目的效果。这种设计方式便于操作,若觉得其中有那幅不如意的,可以随时撤换,方便省事。 3,重要在于书写 书法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用笔、结构、章法、风格。书法的关键在于用笔,或不妨说,学书法就是学用笔――笔法。所以,重要在于书写。 书法种类甚多,这里只谈草书。草书不是草率而书,不可写得太快。古人说,作草若真,下笔必为楷则。中锋运笔,提按顿挫,轻重疾徐,逆入回锋,无往不复,无垂不缩,随势生形。 章法的谋篇布局,第一行第一个字很重要,笔法轻重,结构大小,体态表现都要慎重处理。 笔法要注意偏旁、部首起笔的变化,避免雷同。字之间的牵丝映带,也要有变化。 章法上必须上下气脉连贯、参差错落,行之间左右呼应、俯仰顾盼。疏密得体,虚实结合,舒展明快,力求动态平衡。这样才能创作出一幅成功的作品。 书法创作设计故然是条捷径,但也有其弊,书写时要受设计草图的束缚,那么创作意志还能自由驰骋吗?居然还可以批发式地写作?难道艺术可以复制?岂不误人子弟! 居多大师,那里需要什么书法创作设计?灵感所至,对客挥毫,大鹏扶摇,天马行空,笔落乾坤,书惊日月!其高超的艺术造诣,吾辈不敢望其背项。 不是抛砖,不为引玉。本文只是前次在全国美术书法考级汕头考区试前,我对考生和书法爱好者的一场演讲稿。 谈一下笔画的中部变化,以求教于方家。 唐代孙过庭说:“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由此可见,一个笔画的中部绝不是把笔拖过去那样简单。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了使转的概念,后人理解不同,说法不一。有人说草书的环转相连的笔形就是使转笔形,是草书独有的笔法;有人说使转就是笔锋的运行轨迹……。我觉得他们只说对了某个方面,还不全面。下面,我通过引用孙过庭的原话来证明使转的本意:“伯英不真,而点画狼籍;元常不草,而使转纵横”,这里的伯英就是草圣张芝,元常就是楷祖钟繇,元常不写草书,只写楷书,却使转非常多,这说明使转不是草书独有的笔法,楷书也用使转。“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这里是说楷书的点画有固定的外观,情性主宰的是运笔的动作;草书的点画是由情性主宰的,没有固定的外形,而运笔动作形成的外观是固定的。这时的“使转笔形”说就有了合理的意义。“草乖使转,不能成字”也是这个意思。那么,究竟什么是使转呢?孙过庭说:“纵横牵制谓之使,钩环盘纡谓之转”。我的理解,使转肯定是运笔动作,不同的动作形成不同的外观。“纵横牵制”是运笔方向的突然改变,由纵变横或由横变纵,总之是角度的突变,形成方的形态,这样的动作一般叫做“折”或“翻”,这就是“使”;“钩环盘纡”多是圆的形态,是运笔方向的逐渐改变,这就是“转”,是角度的渐变。 一、单一笔画的使转变化。图示: ![]() 左边的横起笔由纵逐渐变横,由侧锋逐渐变为中锋,这个方向是逐渐变化的,所以叫“转”。至快收笔处,方向由横突然变纵,只能通过提笔把笔翻到另一面着纸,由中锋变为侧锋,然后收笔,提笔的地方呈现方的形态。这个方向是突变的,所以叫“使”。再看右边的横,至快收笔处,没有提笔突然改变方向,而是逐渐向下改变方向,呈现圆的形态,这是“转”。那么,笔画的书写为什么要运用“使转”的技法呢?一是为了笔画中部保持中锋,使线条有圆厚、立体的美感和力度,二是为了线条之间刚柔相济,三是为了笔法的丰富,提高线条质量。如果不用使转,线条就会单调疲软,请看下图 ![]() 图例左边是错误的。1横软,笔管右倾,笔毫向拖布一样顺托过去,只有下按的力量;2横薄,纯侧锋,其它毛病同1横;3横肉,按笔只按不提,提笔只提不按,纯侧锋,提则漂浮,按则墨猪。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没有运用使转。再看右图,都是通过使转使线条保持中锋,笔管向上向左呈逆势。笔毫既有前进的力,又有后退的反作用力,这样才能涩行。按笔要有上挺的反作用力,这样才能不肉。提笔要有下按的反作用力,这样才能不漂浮。谈到中锋,还有裹锋、铺毫,请看下图 ![]() 中锋有铺毫、裹锋之别。铺毫是笔锋铺散开,收笔时如果不做任何动作,只是戛然而止,会出现折铁笔形。这种笔法在隶书、魏碑中常用,后来米芾也常用这种笔法,自称“刷字”,有爽快感;裹锋是笔锋聚拢成锥状,收笔时如果不做任何动作,突然而止,会出现垂露笔形。这种笔法是最古老的笔法,是常用笔法,有圆厚感。清人提出“中实之妙”就是强调中锋,纠正自颜柳以后出现的笔画两端重按,中部空怯的弊端。古人说的锥画沙、屋漏痕,都是形容中实之妙。单一笔画还有其它变化:见图 ![]() 笔画过长时,中部可增加波折,以求变化,但波折不可太多,折点之间距离不能相等。如下图:一字。顺逆能增加笔画的涩力,如之字的捺。 ![]() ![]() 快慢能增强节奏感,慢则实,快则虚,有飞白。如洲字,右竖不仅有快慢的节奏,而且还运用了铺毫,收笔出现折铁。有些短线条还可纯用侧锋,如搏字上边的两个横。 ![]() ![]() 虚断指线条的中部笔断意连,如尘的首横,帆的左竖。 ![]()
![]() 二、复合笔画的使转变化。 先看“使”(角度突变的转折)的变化图示: ![]() 横折是由横和竖组成的复合笔画,是一笔写成的,因而它是线条的中部。叠是横的收笔与竖的起笔重叠在一起,有侧锋、中锋之别。如下图中字的折是侧锋,同字的折是中锋。 ![]()
![]() 离是横的收笔与竖的起笔不重叠,而是分离,但是一笔连写,魏碑常用此法。如因字。 ![]() 突是指折的地方突出某一笔画,另一笔画从它里边走,如关字的门突出横,竖从横里走,闻字的门突出竖,横从竖里走。 ![]() ![]() 侧是转折处用侧锋,不叠不离,而是连接,不提笔,直接转成,内圆外方,魏碑、隶书常用,如明和字。 ![]()
![]() 拧如撇折,折处不用提笔,笔锋向相反方向走时,笔尖自然拧转成方折,如竟的口、楼右旁米的折法。这是行草常用折法。 ![]()
![]() 虚断是折处逐渐提笔断开,笔断意连,如风字。实断是突然提笔断开,如国字。 ![]()
![]() 提是逐渐提笔连到折处,如郡字上边的折。折中有转是折后又向里转笔,如虹的虫字旁口的折处。 ![]()
![]() 再看“转”(角度渐变的转折)的变化图示: ![]() 提转是转折处提笔变细,如震字。按转是转折处按笔变粗,如搏字。匀转是转折处不提不按,如提字。 ![]()
![]()
![]() 虚断的如霁字。实断的如荡字。转中有折的如碧字。 ![]()
![]()
![]() 什么叫章法,章法就是布局和谋篇。给你一篇文字,给你一张纸,请你把它写出来,要想写成一幅书法作品,你就必须要好好构思一番。有的人只知道写字,但不知道究竟如何去布局和谋篇,这是很不够的。 书法中的章法,应该是一个全局性的大概念,它所涉及的面是很广的,如作品的款式、笔法的运用、字群的排列、线条和墨色、行间留白、上下款文措辞以及如何用印等,方方面面,都要事先考虑到。艺术给人以美感,书法艺术也不例外,也要给人以美的感受。如此众多的内容,要想一下子在章法的概念里,安排得十全十美恐怕难以做到。事实上,章法如同兵法一样,不同的战役有不同的打法。不同款式的书法作品,有不同的章法要求,我们大不可以偏盖全。我们一定要站在理性的角度,去把握好这个全局性的大概念。下面,我们就从不同的作品款式出发,并举以实例来作一些具体的探索。 一、 关于“对联”的章法技巧 据传,在古代《诗经》中就有无数语句相对、平仄和韵的对联。在唐宋以前的律诗中,第二句与第三句都是两两相对的。然而,对联用于书法则是在明代晚期,直到清代以后,对联才得以盛行。对联强调对称美,开始的时候很工整,以楷书和行书为主,清代以后才发展到诸体都能入对联。对联的内容一般有“山水情怀、寄写心志、讽喻社稷及生活读书”等。对联的字数不等,常见的有“四言对、五言对、七言对”等,后来还出现了“数十字、上百字”的长联。在款识方面,对联开始只落单款,到后来也落上下款。在用途上,对联也从雅士清玩发展到亭台楼阁、高堂庙宇。现列举若干对联款式如下: 1、上下款一行式。对联的上款,在一般情况下,总是要题上受书人的称谓、姓名和字号的。但是,本幅作品的上款并没有找到位置。因为他在上联已经题上了“甲子五月端阳前一日”,而且所题的位置比较低,如果再题受书人的姓名的话,自觉不妥。于是,作者把受书人的姓名题在了下联的上方,把自己的名字题在了下方,以示对受书人的尊敬。这是一种将计就计的办法,虽有差错,而又显出了高招,令人佩服至极。见(图1): ( 图1)
2、四行题款式。每联题为两行,共四行,位置居中。见(图2): (图2)
3、正文以下多行式。正文作四字,留出一个字的位置用于题多行款,另有一番情趣。见(图3): (图3)
4、龙门双行式。因为款文字数较多,故而采用双行式题款法。见(图4): (图4)
5、少字高题式。文多,题字少,以突现其气势,大有“疑是银河落九天”之势。见(图5): (图5)
6、双色满框式。采用色彩入书法,款文四行,顶天立地,有特色。见(图6): (图6)
二、 关于“中堂”的章法技巧 中堂是指整张宣纸所书写的作品,通常情况下,宣纸的长宽比例是2:1,以竖式为准。整张宣纸的尺寸,有三尺、四尺、六尺等。现存最早的书法中堂为南宋吴琚所书的《七言绝句》。中堂的出现远晚于手卷,手卷是文人手上的把玩物,而中堂则是时时用来悬挂的,可以让更多的人来欣赏。所以,中堂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书法作品。但是,中堂形式比较程式化,要注意在章法上有所突破,突出新颖性。 1、界格式。用于书写工整一路的作品,书写前要先打界格,打界格的线条要细而劲挺。但在落款处不要打界格,务使行气贯通。见(图7): (图7)
2、疏朗式。书法作品重虚实相见,全是虚不见实,谓之空洞无物。全是实不见虚,谓之局促郁塞。有虚有实,谓之潇洒空灵。书法创作要怡然自得,要舒适自然,要巧作安排。见(图8): (图8) 3、随款式。所谓随款式,是指正文不够写,把多余的正文当作落款来写,一统到底。这种款式在书写时表现为十分的随意,一看没纸了,便把正文当作落款写,与正文搅和在一起。见(图9): (图9)
4、界格信札式。信札是尺牍,把多个尺牍组合在一起,搞成一幅中堂,有分有合,以小见大,令人神往。见(图10): (图10)
5、文识各半式。款文和正文各占一半,虽说是款文,其实与正文一样,只是写得小了一点,有一种大疏对大密的趣味。见(图11): (图11)
6、团扇对联式。中间作四个团扇,两边配上一幅对联,内圆外方,很有一点创意。见(图12): (图12)
三、 关于“条幅”的章法技巧 条幅以中堂为基础,在一般情况下,条幅是中堂的一半,其款识与中堂也基本一样,只是它的气势比中堂更为奔放、更为修长。条幅象中堂一样,也是用来悬挂的,可以让更多的人来欣赏。所以,条幅也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书法作品款式之一。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些条幅章法形式。
1、清代汪士慎的隶书条幅,正文用界格,分作三行;落款不用界格,顶天立地,直落一行,印在款中。见(图13): (图13)
2、沈尹默的行书条幅,正文采用竖界格三组册页,合作一幅条幅作品,别有一番滋味。见(图14): (图14)
3、陆维钊的行书条幅,正文采用无界格,仅二行半就写完了。落款起于正文之下,但稍稍拉开一点距离,整个款文时断时续,巧妙无比。见(图15): (图15)
4、清梅清行书条幅,正文无界格,落上下款,上款高于正文,且有序三行。下款落于中偏下,作品的左下角盖了五方印,左下方一印为压角印。见(图16): (图16)
四、关于“横幅”的章法技巧 书法作品通常有横式和竖式两种,而横幅在今天犹为流行,特别横长的作品叫手卷。横幅,又叫横披, 横长于高,悬挂时去取横势。横幅的章法气势与直幅的章法气势不同,很大,横幅的章法气势有类似看宽银幕电影一般,给人的感觉是“波澜壮阔”:而直幅的章法气势,则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觉。由于横幅纵行气短,有时一行仅一个字,换行频律高,前后距离长,所以, 横幅最难的是贯气。此外, 横幅很善于写大字榜书。大字榜书与小字的章法处理不同,它字字独立,但更强调内在的联系和前后的呼应。在款式上处理,横幅比较灵活多变,有在正文前面署款的,有在正文后面署款的,有前后都署款的,还可以在正文的下面署款的。 1、下图为陆俨少所作大字榜书,落单款于正文后面。见(图17): (图17)
2、下图为册页组合式的横幅作品,每六行空一行,给人以透气感,款落于正文之后,书体大小一致,一气呵成,款与文一统到底。见(图18): (图18)
3、下图为上平下不平(齐头不齐脚)的横幅作品。上平以求整齐,下不平以求空灵和随意,为求得空白匀称,分别予以补引。给人以清淡典雅、酣畅伶俐的审美体验。见(图19) (图19)
4、下图为字距密、行距宽的横幅作品,取法于明代书家张瑞图、黄道周。行行清楚明了,给人以心旷神怡的感觉。见(图20): (图20)
5、下图为清王铎的作品,落前后款。正文为王铎的自作诗句,前一首有序,后两首有题无序,最后作款。此幅作品既不齐头,又不齐脚,写来笔法精绝、节奏明快;字体左倾右欹、险夷相济、变幻莫测、虚实相生,真是魄力独雄,潇洒无比。见(图21): (图21)
五、关于“扇面”的章法技巧 扇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明代罗欣《物源》有“舜始造扇”说,沈从文《扇子史话》在阐释扇子作用时说:“出于招风取凉,驱赶虫蚊掸拂灰尘,引火加热种种需要,人们发明了扇子。”从现已出土的文物看,最早的战国时期扇子是用细竹篾编织而成的。后来,随着手工业的不断发展,从制扇材料的多元化(如竹苇、羽毛、绢布、锦司丝、纸等),进入了扇形的多元化(长方形、椭圆形、掌扇形、多角形、曲线形、海棠形等),并且逐步完成了从实用走入艺术的历史进程。不知是谁首创在扇面上题字,现已无从查考,传说应该早在宋徽宗以前。宋徽宗以后,出现了扇面书法,如宋徽宗团扇。见(图22): (图22)
明代以后,扇子得以广泛流传。关于折扇,据说是由日本传入的。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些扇面书法的章法形式。 1、 团扇书法 团扇,因有团圆如明月而得名,相传出自汉代。这幅作品共22行,每行字数不等。少则4-5字,多则40字以上。章法围着圆边走,行间留白与环圆留白匀称,款和题头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真是用心良苦。见(图23): (图23) 此图是团扇变形款式,人称苹果式。系赵之谦所作,以魏入行草,拙中见巧,方中见圆,中间空白为苹果之手柄痕迹,使左右有着一种上下阙的感觉。见(图24): (图24)
下图是吴昌硕先生独具匠心的作品,一楷一行,一短一长,疏密对比明确,潇洒无比,风姿绰约。见(图25): (图25)
下图也是团扇变形款式,四边去圆为方,亦系赵之谦所作,正文画界格,用魏碑写出,严谨中现出浪漫气,清逸富贵。上款暑正文出处和赠送对象,下款暑时日和作者名。见(图26): (图26)
下图也是团扇变形款式,人称芭蕉扇式。章法围着扇边走,行间留白与环圆留白匀称,款和题头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见(图27): (图27)
下图也是团扇变形款式,人称方扇式。相传在战国时期就有方扇出现,扇面用细竹篾编制而成。见(图28): (图28)
2、折扇书法 折扇书法创作难于其他书法创作,究其原因:一是体积小,二是表面不平,三是纸面不吸水,四是开头不规则。其中,纸面不吸水的问题好解决,只要用滑石粉擦一擦,不吸水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下图的章法为二行居中式,为清代书法家翟云生所书,他以隶书名世。此幅作品给人以天空地阔、任意翱翔的感觉。见(图29): (图29)
下图的章法为隔行长短式,为明代书法家娄坚所书,长行从扇面的上沿一直写到下沿,而短行则每行只写二字,且平上不平下。见(图30): (图30)
下图的章法为隔行取半式,即一行写满,一行写半,以次类推。整幅章法满而不局促,空间布局合理。见(图31):
下图的章法为长虹式,每行二字,沿扇面的上沿写,若彩虹一般,且款文的底部也与正文齐平。给人以宽阔无比的想象空间。见(图32): (图32)
下图的章法为疏朗式,系明代陈鸿寿所书。扇面书法太挤则闷,太空则虚,此作不挤不空,恰倒好处。留出的空间,正好用来表现自我。见(图33): (图33)
六、关于“条屏”的章法技巧 条屏,亦称屏条、通屏、海幔、海幕、一堂。它是将四幅、六幅条幅连成一幅,称之为四条屏、六条屏等。相传,条屏起于唐代以前。值得一提的是,条屏可拆可分,即可以合起来一起悬挂,体现出一个大主题。拆开来时又可以单独悬挂。由于条屏有可拆可分的特性,所以,条屏作品在落款时,可以在最后一条落一个款子,也可以每屏都落款。 下图是清代吴廷康所书,临摹了四种篆书,但每屏都落了款。见(图34): (图34)
下图是二条屏,为杨沂孙所书,虽然只落了一个款,但是,为补充正文之不足,把款文中的时日部分,仍当作正文来写,其余款文作两行小字一并写出。见(图35): (图35)
下图是本文作者所作的四条屏作品,每条一行,末行下半部分落款三行,改变了通篇章法中的单调性。见(图36): (图36)
下图是清代吴大徵所作的篆书四条屏,第一屏四行中的首行只写两个字,留出长片空白以见其虚,以后二屏,每屏写满四行以见其实,第四屏写三行半,留出半行作落款用,一虚一实,首尾呼应,克服了条屏章法容易单调的毛病。见(图37): (图37)
7、关于“斗方”的章法技巧 中堂的一半称之为斗方,作品尺寸为正方形。正方形在视角上给人的感觉是太规正、太庄严,是一种借助于绘画形式的章法。斗方起于何时,恐怕难于查考。但是,由于当今建筑物的空间比较低,斗方已经成了人们审美的新趣尚,也激发了广大书法家们的创作热情。然而,斗方不一定是方的,有时常常有点扁方形。 下图是赵之谦的作品,其特色是内圆外方式。见(图38) (图38)
下图是分段式的斗方作品,即是把长段文章,分成一段一段来书写,并把整幅作品分作四个横条,叠加起来成为一幅斗方作品。这种形式的作品,在古代几乎看不见,把单体横式变成了群体方形,体现出一种逆向思维方式。在整幅作品中,每个横条都是齐头不齐脚,有的一行只写1-3个字,有意留出一些空间,以不完整来破完整,章法效果极佳。见(图39) (图39)
下图正文少款识多的章法形式。见(图40) (图40) 下图是无款识的章法形式。见(图41) (图41) 下图是界格式的章法形式。见(图42) (图42)
以上章法形式,仅供参考。章法只是一种格式,格式是跟着幅式走的,章法的外边处理完全受制于幅式的轮廓。章法之难,难就难在能不能出人意料。生活是多姿多彩、五光十色的,这种现象在书法中也应该有所体现,要时出新意。但是,不管怎么变,都离不开章法中的最基本的要素---正文和落款。问题是如何去捕捉书法美的形式,把书法艺术美和书法意境美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推陈出新章法形式来。从表面上看,款识和章法都是末道小技,但更蕴含着人的综合素养。故而,我们应该在临池之余,多学习一些有关的书论、画论、美学等方面的知识,这叫做磨刀不误砍柴功嘛,只有慢慢积累,才能厚积薄发。 运笔手法,执笔时手需注意四个要点: 手指实:意思是手指皆需确实的压在笔管上,稳固的持者。 手心虚:意思是手掌心不须绷的太紧,适度并足以灵活运笔即可。 手背圆:是形容执笔时,手掌背圆弧且上竖的样子。(不须硬将手臂托圆,适度足以让手指灵活即可) 手掌竖:意思是将手掌竖起直立,能使手把笔拿直即是。 唐代唐太宗有言:「指实则筋力平均,掌虚则运用便易」。手需注意的部份大致如此,剩下细节就有赖读者自行体会。 运笔腕法 枕腕:即将手腕枕于桌上写字,只靠手掌运笔,范围较小,不宜书写大字。 提腕:把手肘枕于桌上写字,范围变大,宜写中字。 悬腕:将整之手臂提起,手肘姿势固定,由手掌及肩膀运笔,活动范围大,宜写大字,为三法中最难者。 另外执笔时需稳固,支撑点出力,协助运笔,惯力于活动处,保持姿势优美,挺背正视,切记! 执笔松紧: 执笔的松紧自古即有多种论解,求紧者是因为执笔时紧才能拿稳,不使字无力,求松者是因为若拿笔太紧,会使字枯骨尽露,毫无边劲,其实他们意思都相近,只是重点论分不同罢了。 拿笔太松,运笔时易脱笔,手上无劲,当然拿不稳;拿笔太紧,则有碍运转,一样不好。适度的松紧才是正确之道。 运笔方式 运笔是书法的根基,若不得其要领,则再怎么写也没用。所以书法以此为重。运笔的方法有三种:一是指运法,二是腕运法,三是肘运法.书法家张廷相曾说:“运笔之法有三:曰指,曰肘,曰腕;小字宜指,中字宜腕,大字宜肘,…… 指运法: 指运法是运笔的其中一个持法,做法是将左手垫于右手之下。通称枕腕式。亦可放一重厚物于右手腕之下代替,而这样做,腕部就固定了,只剩下手掌手指部份可动,因此只能书写细短的笔画,适合用于小字。但若书写草书的小字时,也不适合使用枕腕式。因为此法较不灵活,写时会缺乏一股流动之气,无法表现其气概。总之,指运法书写时最稳且牢固,可作为练习运笔的第一步骤,由此而进步至提腕或悬腕,就较容易许多。因此,初学者当多加练习。 腕运法: 腕运法就是固定肘部,将腕部提起,一般通称提腕式。而此法将腕部提起,活动范围就较枕腕式大,可以书写较大的中字。但也不适合书写于大字,因为肘部仍着地,活动范围仍受限制。 肘运法: 肘运法是连肘部一起悬空,以肘部来运笔,一般通称悬腕式。而此法以肩膀为中心,腕肘均不放于案上,所以最为灵活,活动范围最大,挥洒自如,易于表现笔力。适用于大楷、行草等书体。总之,悬腕式是运笔的极致用法,如欲尽善尽美,此法非熟练不可,不然大字无法逞其雄势,行草不得其纵逸,各不得要领是也。 运笔要领 运笔的方式前面已经谈过了,接下来就是要发挥它的要领,落笔时如何做各种笔画,表现各异书风,其间变化多端,还有像落笔与起笔之方式,行笔之轻重缓急,笔画或字之间的连与断,以及转折之方式,笔锋之运用等,皆需注意。但多虽多,还是有一定的法度可寻,以下大约分成七点,略概分类叙述: 起笔与收笔: 关于起笔,求其方圆分明,完美洁净,包世臣称:「起笔处:顺入者无缺峰,逆入者无涨墨。」无缺峰则形状完美,无涨墨则笔画洁净,起笔时顺入成方,逆入成圆。收笔时则需顿或折笔锋而成方,回锋而成圆。上述诸点,乃起步之大道理,应多加练习. 提笔与顿笔: 当你在写作时,一个字完成的过程是由提笔与顿笔交互而形成的,「顿」是将笔下压,屈笔锋而将力道使于纸上。「提」,则是将笔提起或半提起以继续行笔。大体上,顿笔后需提笔才能行笔,而提笔后又需顿笔,使笔画成形,或接连着下一笔的笔画。终使字成形。所以才说书法写作是提与顿的交替过程。其中又包括更细的变化,例如提有全提、半提之分,顿也有轻重之巧。这就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了。 转笔与折笔: 除了上述之提与顿外,转笔与顿笔也需要重视。「转」是圆润笔画的方法,「折」则是画方的方法。张廷相曾道:「真书以点画成形,以转折见性」。其中,细分古书所见,折亦可称为翻转,表现的方法有此一句「曳而加于上」,意思是行笔中停笔不动,变换笔锋之方向略成ㄟ状转向。使外角成方,得其笔意。至于转法亦称绞转,行笔中「动而转于下」,意近同于上,只是转锋时不停,顺势回转向下,形亦同于ㄟ,但画外角成圆,转动幅度较为大。蒋梦麟曾以图形说明,并附诗云:「翻转突折成直角,绞转毫滚心如旋。」此例足可明见。 方笔与圆笔: 这部份较为复杂,讲求整体的效果。依前面所提过的起、收,提、顿、转、折,在书写时,放慢些许速度,使运笔较更稳定,以合宜的技巧,在起止及转弯处,笔画中等,将之突显曲度,使整体架构看起来圆润,且萧散超逸。而方笔则是在上述各要点中,突显笔画的骨气,让整体架构明瞭,直方而不失轻巧,凝整沈着,苍劲挺拔。张隆延道:「方笔平直而精严,圆笔委曲而奇诡。」极为称道。 藏锋与露锋: 谈到笔锋,可延伸出偏锋、正锋、搭锋、折锋、回锋诸法,对于笔锋的用法,重要可知。若书法笔中锋无变化,那即是死法。又以藏锋与露锋最重要。藏锋即是将笔锋藏于笔画中,不露痕迹;露锋就是笔锋自然露外。徐浩云:「用笔之势,特需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此句话甚是明白。笔锋不藏,则缺乏含蓄之深韵,也不可偏重一方,则不得中道即为病。两者得相配合,藏锋包其气概,露锋纵其精神,使字气势挺拔,气韵天成,即得其道。 书写姿势 坐姿: 1、座位: 座位适当,姿势自然易于正确,大致是以身体各部安置舒适,且易于书写为准。其要点如下: 座椅需正对桌面,不宜偏斜。 座椅高度,约与膝同,作时能两脚及地踏稳,不至于悬脚虚浮。桌面高度,随人而定。太高太低皆不好。 桌椅之距离,以能挺直体干为度,所谓桌椅零距离即桌椅之距离为零,乃最理想者。 2、姿势要领: 座位妥稳适当,身体各部位易得要领,运笔便能得心应手。详尽如下: 臀部平坐椅面。 两脚张开与肩同宽,着地踏稳,上半身略为前倾。 腰背伸直,稍向前俯,不可弯曲。 胸部挺起,距桌缘约五公分,若倚靠桌缘,便无活动之余地。 腹部微缩。 左手按纸,稳定躯体。 右手执笔,或枕腕、提腕、悬腕,各依执笔要领行之。 头部正而略为前俯,两眼正视,不宜偏斜。 此外,需放轻松、自然,全神贯注,然后完全发挥书写最大功能。 立姿: 部份较大之书法字乃需站立书写。姿势与坐姿相近,要领如下: 站立书写不用座椅,桌之高度以使上半身微俯为标准,约在腰上下,过高过低均不宜。 桌与身体之距离与坐姿近似,不可倚靠桌缘,至无活动之余地。 两脚张开,与肩同宽,不可平立,右脚需踏前一步站稳。 右手执笔,左手按纸并稳定躯体。 上半身略为前俯,不可弯曲,藉右脚左手,使其平稳。 头部亦随上半身自然微俯,两眼正视,不可偏斜。 心情轻松自然,精神尤须贯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