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滨浮磬与儒家大圣孔子 (摘自:http://tieba.baidu.com/p/86214745)
孔庙中大成殿源存有以陨石-泗滨浮石所制的泗滨浮磬(编磬、特磬、光磬),孔府后花园有大型陨石原型,孔庙前有“金声玉振坊”,指孔子制磬“金声玉振”,其人“万世师表”,如金钟似玉磬,又孔圣“击磬养生”而活73岁之长寿。 孔子非常喜爱音乐,而且精通音律。据史书记载,“孔子无一日不歌”(唯丧事除外),说明他每天都要咏诗和唱歌,击磬当歌。又据《论语》记载:“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意思是说,孔子听别人唱歌,如果唱得好听,就一定请别人再唱一遍,自己跟着合唱。孔子还善抚琴,他在弹琴时,“神情庄重,四体通泰,目光远大,壮志凌云”。 孔子在咏歌击磐时,能将自己的精神与磬声溶汇在一起,达到“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可见孔子的音乐修养是很高的。孔子晚年时,整理诗歌三百篇,使之能上管弦(能谱上乐曲演唱),使其大众化,易于在群众中推广和流传。 孔子喜欢鼓舞人们健康向上的音乐。他在周游列国时,在齐国听到老百姓演奏“韶”乐,激动得竟废寝忘食,“三月不知肉味”,并回:“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意思是说:没想到《韶》乐竟达到如此高的水平啊!他称赞《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意思是说《韶》乐既有美的形式(曲调),又有美的内容(《韶》乐是反映大舜帝治理天下之功德),对《韶》乐推崇备至。 孔子极不喜欢“郑声”(郑国的民歌,内容多反映男女情爱,过于直露)二他认为“郑声淫’”,容易刺激人的欲望,煽动欲火,于社会风气不利。孔子竭力主张音乐应当“歌者直己而陈德”,既要有优美的曲调,又要有健康的道德内容,鼓舞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靡靡之音只能消蚀人们的意志,腐蚀人们的灵魂,使人堕入恶俗。 由于孔子一生伴随着音乐,而音乐又具有净化心灵,使人达到良好精神状态的作用,这无疑对增进孔子的身。心健康大有种益。 药王孙思邈唐时生存102或140岁,文献考证其也是以砭健身及为民众疗病,并经常以击磬练习“六字音气养生术”(道家吐纳功),与孔子击磬养生一样道理,可谓磬砭同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