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心得·尽美与尽善

 聽雨軒sjh 2012-05-14

论语心得·尽美与尽善

美与善都是正面的价值,如何加以区隔呢?通常我们以代表审美感受的结果,以代表道德行为的判断。两者的主体都是人,因此又可以相通。美与善的关系,最终必须定位在人性概念上。儒家的观点是什么?

孔子爱好音乐,体验甚深;他聆听了《韶》(舜时的乐曲)与《武》(周武王时的乐曲)之后,分别评论为:《韶》是尽美矣,又尽善也。《武》是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

由此可知,美是第一层,善是第二层。一般的解释是:针对形式,针对内容。乐曲的形式可以十分完美,合乎一切要求;但是乐曲的内容则须考虑,亦即道德上的理想境界。然而,乐曲若是纯粹演奏,又如何与道德相关?乐曲若有歌词,那么修改歌词以符合善的标准,岂不皆大欢喜?

另一种可能,即是孔子心中存有特定的知识,在聆听《韶乐》时,想到舜的功业;在聆听《武乐》时,则想到周武王的功业。舜由尧禅让而得天下,武王则由革命而得天下。手段不同,评价亦不同。但是,武王时代已无禅让条件,他为了顺天应人,采取必要手段,又怎能加以苛责?换了孔子处在武王的情况,他会有更好的办法吗?

因此,比较合理的解释是:美针对乐曲本身,善针对乐曲的效果。就乐曲本身来说,《韶》与《武》都是人间至美的音乐,无懈可击。但是效果则有差异。《韶》是舜时的乐曲,舜在位约五十年,德治普化,万民受益,其效果可以说是尽善。相形之下,武王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伐纣成功时已经六十岁,然后登上帝位不过六年而已。六年之内,效果未彰,后来还要靠周公制礼作乐,并且平定管蔡之乱。由此观之,《武乐》的成效并不理想,所以说它未尽善也,这是惋惜之慧,而不是对乐曲本身作任何判断。

结论是:第一,儒家肯定音乐的独立价值,亦即可以用来形容。第二,音乐不能脱离人世间,因此难免有效果问题;古代以音乐为教化的重要工具,必须配合长期的运作,才可移风易俗。武王在位时间太短,殊为可惜。换言之,纯粹用来欣赏,无关乎国计民生,也无关乎个人品德之考虑的音乐,在儒家是不易想象的。

理由在于:人的生命是一个整体,因此他不可能在自己身上区隔出不同的又不相干的价值品味。人的价值世界必可相通连贯为一。所以康德会说:美是道德善的象征。孟子则强调可欲之谓善,再向前努力可达充实之谓美的意境。对于美善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文只作了初步的说明,不足以尽其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