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论语》之乐理

 柠檬树下的思考 2019-07-25

孔子谈音乐

【23】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鲁大师”是鲁国的大乐师,按照《周礼》,是掌管国家教育和音乐方面的职务,相当于教育部部长,也有人理解为合奏团的首席乐师。

据说当时的音乐已被荒废了,所以孔子教给他音乐的问题,“翕”的本意是“鸟儿聚集,彼此拍翅嬉戏”,形容乐队刚开始的时候秩序比较混乱,各种杂音不齐,随着大乐师的指挥,各种乐音调整到合适的节奏,就像云开雾散一样清明,继而进入乐曲节奏,乐曲就跟玉石一样晶莹通透,沁人心脾,“绎”字的本意是将乱丝抽出,应该是形容音乐结束的时候,余音延绵不绝,回味无穷。

从整段话来看,孔子谈的是音乐,其实国家和社会治理也是如此,由乱到治,需要比较强的声音去号召,就跟大乐师一样指挥整体的节奏,慢慢地人们按照礼的约束,开始规范稳定下来,然后利用礼乐熏陶,引导人们向善,整个社会也就清明和谐了,对于不和谐的人和事及时处理,即可达到大治的状态。

天之木铎

【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封人”在过去是一种官职,跟现在的地方建设局加上土地局局长差不多,算是实力派官员了,“仪”是地名,孔子到了这里之后,仪封人想要见他,估计弟子们不愿意接待,所以他有点生气说,但凡有点名声的君子到了这里,还未曾有我没见过的。弟子们一看没办法了,既然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只能带着他去见孔子。

具体见面谈的内容不清楚,估计是孔子给他讲了一顿道理,所以出来后他们身边的人说,你们都不用担心(天下无道)了,这天下乱也不是一天的事情,是由来已久了,所以老天爷让孔子来做“木铎”。

“木铎”是古代用木头做的铃铛“舌头”,用来敲铃发出声音的,如果对应前边孔子跟鲁大师说的话,就会更清楚一些了,天下已经礼崩乐坏,跟乐队还没开场前各自演奏各自的乐器,整个场子一团混乱,而孔子则是那个开场的铃铛,敲响之后让大家各自归位,接着用礼乐来引导大家走向正道。这算是对孔子很高的褒奖,算是“无冕之王”了。

乐之韶武

【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先了解一下“韶”和“武”,这是古代的两首乐曲,“韶”是舜帝所做的乐舞,集诗、乐、舞为一体,被誉为“中华第一乐章”,后来传入齐国,在《述而.第十四》中,有“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而《武》则是根据武王伐纣创作的大型舞蹈,具体内容可以参考《礼记.乐记》。

孔子说,韶这首乐曲美极了,而且内容也很好,武这首乐舞也是美极了,但是内容上还有些不太好。当然美到什么程度、善与不善我们现在都欣赏不到了,至今都已失传,这也是华夏文化的一大缺憾,至于为什么孔子韶尽善,而武未尽善,其根源在于舜帝与周武王两个人得天下的方式,武力不算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所以《论语集注.八佾第三》中朱熹引用程子的说“成汤放桀,惟有惭德,武王亦然,故未尽善。尧、舜、汤、武,其揆一也。征伐非其所欲,所遇之时然尔”。

不过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这里孔子想说的应该是“武”乐本身的杀伐气势,不算是尽善,就像是我们在战争年代,需要有抗战杀敌的宣传内容,但是进入和平年代,这些血腥、暴力的宣传就不是尽善的了,更不要说那些靡靡之音,就像《卫灵公篇.第十一》中,孔子说的“放郑声,远侫人。郑声淫,侫人殆”一个道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