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辉光日新1358】天天读经典:“仪封人请见”、尽善尽美与“居上不宽”

 新文艺 2021-12-03




“V” 习惯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知行合一。
每天读(听)书不少于30分钟
遇到烦心事及时转念
       对自己微笑3秒钟
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生活一辈子
物无美恶  过则为祸


 天天读经典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篇》

注释:

仪:地名。

封人:镇守边疆的官员。

请见:请求会见孔子。

从者:随从之人。

见之:让他被接见。

二三子:一解“诸位”,另解“你们这些人”,意思差不多,语气不太一样。

患:忧愁,担心。

丧(sàng):一解“失掉官位”,另解“道德沦丧”。

木铎:以木为舌的铜铃,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参考资料的解释:

仪地的一个官员请求会见孔子,说:“凡是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没有不求见的。”孔子的学生们领他去见了孔子。官员出来以后,说:你们几位为什么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教化(号令)天下。”

我的理解:


我没法考证孔子在当时、或者是在周游列国的时候的社会地位到底是怎样的,但从这一章描述的情况来看,这应该是孔子一行到了“仪”附近,“仪封人”主动求见孔子,似乎还不太容易见,所以他才说“凡是到这个地方的道德高尚的人,我没有不求见、见不到的。”所以才被引见。
至于见面后都谈了些什么不得而知,见面后出来说的后半段话,足见他对孔子已是佩服至极。他对孔子弟子们说的那句话,我表示怀疑。我查了一下关于“丧”的解释:

此处的“丧”会不会是它的本义“逃亡”呢?这段话当时的情境会不会是孔子“周游”列国、最穷困潦倒的时候,弟子们对于这种“逃亡”生活感到沮丧、看不到希望呢?他的意思是说:“诸位为什么要为这种逃亡生活感到担忧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教化(号令天下。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篇》

注释:

《韶》:相传是舜时的乐曲名。一说是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

美:指乐曲的声音、舞蹈的形式美。

善:指乐曲、舞蹈的思想内涵美。

《武》:传是周武王时的乐曲名。一说是歌颂周武王的一种乐舞。

参考资料的解释:


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乐曲、舞蹈这些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好极了。”说到《武》时说:“乐曲、舞蹈等形式上美极了,内容还不是完全好。”

我的理解:


艺术为谁服务,就必定会蕴含着谁的思想、意志在里面。
舜是以美德受禅天下,治理天下也以仁德为主,那么,在他主持下制作的(或者是别人为歌颂他而编制的)大型乐舞,在内容上蕴含着“善”,在形式上体现着“美”,所以孔子说“尽善尽美”; 

武王虽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毕竟是以武力推翻商朝夺得的天下,在道德上存在着“污点”,在治理天下上崇尚武力,与孔子力主的“仁德”是背道而驰的,因而孔子说“尽美矣,未尽善也”。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论语.八佾篇》

参考资料的解释:


孔子说:“居于统治地位的人,不能宽宏大量,行礼的时候不恭敬,遇丧事时不悲伤哀痛,这个样子,我怎么看得下去呢?”

我的理解:


居上的“宽”,既应该包括为人的胸襟要宽宏大量,能容天下难容之人、之事;更应该包括做事的眼界要高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