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散关因置大散岭而得名

 美味飘香 2012-08-04

 

大散关因置大散岭而得名

景点门票:40元        

开放时间:8:00---18:00

景点位置:位于宝鸡市西南19公里的大散岭上

 

   大散关,亦称散关,因置关于大散岭而得名(一说因散谷水而得名)。散关设于西汉(一说散关之名最晚当始于秦代),废弃于明末。

    大散关位于陈仓古道,即宝鸡市西南20余公里的大散岭下,自古号称“川陕咽喉”。有人考证,大散关是古“散国”(今陕西凤县一带)的北鄙险隘。它南扼川府,北锁秦中;进可攻,退可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陕西古来有四个著名的关口,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西边的就是大散关。正是因为陕西有如此优越的地理环境,才使他成为帝王霸业之乡。因此,它既是秦中四大关隘之最为险要者,同时,也雄居于我国内陆诸关之首。 不仅如此,因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从古到今,又是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及普通老百姓游览之地。
 
    从秦汉至隋唐,长安有十三个王朝建都,大散关作为关中平原京畿重地的西南门户,位置举足轻重,有史有据的散关争夺战便发生数十起之多。楚汉相争时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从这里经过;三国时曹操西征张鲁亦经由此地;蜀汉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南宋初年,金兀术为打通入蜀通道曾和南宋名将吴玠反复拉锯于此。大散关也是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及普通百姓游览之地。相传“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散关”,授《道德经》一卷;曹操过大散关留下了《晨上大散关》的诗;唐代王勃、王维、岑参、杜甫、李商隐等,特别是宋代陆游、苏东坡有关大散关的诗最多。其中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等诗句影响最大。 

    在冷兵器时代,凡“雄关”者,无一不与剑影刀光联系在一起,无一不与同类相残以及累累白骨相伴。“一将成名万骨朽”。雄关,是一幕幕血醒场面的见证者,是所谓“英雄史”或“创业史”的书写参与者。如楚汉相争时刘邦用韩信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从此处经过;三国时,曹操西征张鲁也经由此地;诸葛亮六出祁山,其中有两次也是由此进逼关中。唐时散关更为重要,太宗连接南诏,安抚陇右;玄宗避安史之乱出散关而去成都,及至唐僖宗为黄巢义军所逼,弃散关逃往四川,终于结束晚唐天下。 大散关最光彩的一页是在南宋。其时,中原大片山河皆沦陷于金兵铁骑之下,秦岭成为抗击金兵南下最重要的防线,大散关则成为宋金双方必争的要塞。公元1131年金兵大元帅兀术率10万兵马,企图越秦岭以攻南宋。兀术把大本营设于陈仓,即今日宝鸡市,亲率精兵猛攻散关。

    当时,宋军前线将领为吴玠、吴璘兄弟,皆为力主抗金的骁将。久经沙场,足智多谋,他们深知大散关系胜败的关键,故及早防范,广备擂木滚石,并以精兵日夜防守。双方交战后,守关宋军居高临下,箭石齐下,杀败金兵。首战失利,金兀术恼羞成怒,调集大军,强渡渭河,垒石为营,亲自率兵舍马步战,仰攻大散关。宋将吴玠亦亲临战场,选拔强弓神箭手,轮番射杀金兵,一时间箭矢如雨,金兵应弦而倒,纷纷败退。吴玠又派吴璘率兵从侧翼出击,断金兵粮道,并预设伏兵,突然杀出,金兵大乱,加之山谷狭窄,退之不及,溃不成军,宋军则越战越勇,生擒金兵逾万,杀死杀伤其无数。金兵主帅兀术连中两箭,狼狈逃窜,因其蓄着长胡,目标显著,吓得连忙割掉胡须,侥幸逃脱。散关一战,给金兵沉重的打击,使之数年不敢进犯。而宋军则士气大涨,乘胜追击,收复陇州,巩固了秦岭防线。

    吴玠吴璘兄弟以秦岭大散关一线为依托,抗击金兵达30年之久,不仅名彪青史,也深得群众拥戴,后人曾在大散关下的益门镇修建庙宇,纪念吴家兄弟,弘扬他们的英雄正气,至今大散关一带尚有吴家军营垒,旗竿石,点将台,牧马坡等遗迹。

    这里山势险峻,层峦叠嶂,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大散关,既是防守者的天赐屏障,同时,也更是夺关者望而生畏的实实在在的鬼门关!


    人们登临斯飞阁,可真正感受到“西南归路远萧条,倚槛魂飞不可招”,大散关北部有五峰竞秀自然风光,登上山峰,脚下云海翻滚,头上白云朵朵,路线风秀,山高水长,使人如临仙境,故有“小华山”自称。
正是由于大散关在历史上有如此的光彩与辉煌,所以倍受人们敬仰。历代诗人过此,多有诗作咏叹。20世纪30年代,修筑川陕公路时,我国公路界元老赵祖康在大散关附近的山崖题有“古大散关”的摩崖石刻,至今尚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