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河故事之五十三:大散关

 晨曦深处 2022-01-16

黄河故事之五十三:大散关

看罢石鼓阁,驱车前往大散关。大散关离宝鸡市也就二十多公里吧,很快就到了。

这条公路在山里面,道路不宽,这一定就是翻越秦岭通往四川的路了。没有从公路去过,倒是坐火车翻越秦岭到成都一趟。火车走了许久,探头一看,下面的铁路清晰可见,那是我第一次看见火车盘山上。因为有过这段经历,对于眼前紧挨着公路边就是大散关的大门,也就不奇怪了。

在门口看了简介。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称散关,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秦汉时期(前206年),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从这里经过。三国时期,曹操西征张鲁亦经由此地。

自古以来关中有四大门户,东函谷关、南武关、北萧关,西面就是这里的大散关。关门是木制的,在一堵石板砌成的高墙中间,四根圆木柱子撑起简易关楼。上面“古大散关”四个字,据说是当年修建川陕公路的总工程师赵祖康写的。门两边的对联是陆游的诗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进去大门,经过一栋仿古建筑,顺着台阶开始爬山。我有点纳闷,关应该设在谷底,阻止往来的,怎么会修在山上面呢?妻说,不到长城非好汉,爬到山顶,谜底自然开。

在一个转弯的地方小憩片刻,看着山下像甲壳虫一样来往的汽车,顿时觉得自己站得很高,胸襟也为之开阔,春节期间山里的寒冷也不觉得了。想当年这里曾发生过许多战争,说不定我坐的这块石头就曾流淌过很多次将士的鲜血。

曹操当年西征张鲁时,在《秋胡行》的第一首的第一段写道:

晨上大散关,此道当何难。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牛顿不起,车坠谷间。坐磐石之上,弹五弦之琴。

作清角韵,意中迷烦。歌以言志,晨上散关。

    也有直接把这一段诗叫作《晨上大散关》的。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大散关之艰险,也看出曹操作为一代枭雄的乐观精神,在这么艰难的环境中去打仗,他还能沉着自如地弹五弦琴,歌以言志,足见其征伐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这一仗,他确实打赢了。

又走了一阵子,来到了一个豁口,中间横着两层小楼,看起来象一个关口,怎么看也没有雄关的气势。原来这里确实是大散关的一个关口,叫二里关。我猜想着,作为入蜀的主要通道,当年的大散关一定是很长很长。只不过岁月更叠,沧桑变幻,许多建筑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二里关这个关口只是现在开发的其中一个片段。

在墙壁上发现了两块诗记。一个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散关晨度》:

关山凌旦开,石路无尘埃。

白马高谭去,青牛真气来。

重门临巨壑,连栋起崇隈。

即今扬策度,非是弃繻回。

另一块是康熙年间,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作的《益门镇》诗

峭仞奔霆会益门,乱峰中袅一丝行。

更登大散关头望,无数云山此送迎。

正在感觉古关怎么都显示的是文人墨客的,前面就发现了一尊雕像。这是抗金英雄吴玠、吴璘兄弟俩的塑像,一个坐着,一个站着,目光炯炯,威风凛凛。宋高宗绍兴元年,吴玠在河池(今甘肃徽县)驻军,吴璘专守和尚原(大散关东)。等到金国大将完颜宗弼(兀术)大军进入,吴玠兄弟拼死守卫。几十次往来交战,吴玠、吴璘随机应变,金军至神坌时,宋军伏兵四起,大败金军,完颜宗弼被流箭射中,匆忙撤退。后人评之,“宋之南渡,巴蜀最为上游,所以藩蔽荆襄、控御关陇者也。二吴兄弟实经营之,始保和尚原,继守仙人关,设形势、据险阻,使金人不得轶越,而下流安矣”。

南宋乐雷发在诗中赞曰,“鞑智岂应强兀朮,蜀材正自欠吴璘”。清末冯骧犹在诗中感叹,“和尚原头吴玠马,朱仙镇上岳家枪”。

从二里关豁口继续爬上去,有一处新修的瞭望楼,站在瞭望楼上,群山尽收眼底,看到火车从山中间一个山洞钻进,又从另一座山洞钻出,这样几次,逐渐爬升,不由得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当时作了一首五律,兹录于后:

名关将数尽,雪影入西岑。

移步愁山峻,回头惧壑深。

楼高追古意,碑暗落疏林。

散岭何从散,长牵铁甲心。

悠雲作于北海拾贝斋

2021/12/21

相关链接:

黄河故事之五十二:水陆庵

武则天题字的关塞

昭君走过的关塞

黄河故事之五十一:雁门关(一)

黄河故事之五十:大同九龙壁

黄河故事之四十九:张壁古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