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味常用中药饮片汤剂与散剂中用量的研究
蔡光先,刘柏炎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南长沙410006)
中药超微饮片是采用现代技术对传统饮片进行加工,是巾药领域的一次革命,服崩简单,只需开水冲泡10~20钟?。为确定新型饮片的l临床用量,我们对宋代至清代各医家在汤剂与散剂中使用28味常用中药饮片的用量进行回顾性研究,以期给超微饮片用链提供参考。
1 方法 1.1 研究范围:选择我院图书馆馆藏宋代至清代医家医籍40余部,重点为《惠民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证治准绳》、《景岳全书》等代表性著作,共收集处方400余个。 1.2 研究方法:以气、血、阴、阳、寒、热、虚、实为纲,按方剂的主治不同进行分类,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解表、清热、温中、化痰、安神等8类。每类方剂拟定常用药物2—5味,计算在汤剂与散剂中的各自用量。
1.3 数据处理:采用SPSS10.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算各药物在不同剂型中的均值及95%的可信区间。 2 结果 调查表明:汤剂中常用中药饮片用量范围与《中华人民共和同药典》拟定剂量大致吻合,解表药用量相对较轻,补益药用量相对较轻,平均用量最重的药物是黄芪,最小的药物是肉桂:散剂中饮片用量较汤剂用量少,约为20.9%~41.9%,散剂与汤剂结算比例最大的药物是紫苏,为41.9%,最小的是柏子仁, 为20.9%,见表1(未转载,可见原文 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syfjxzz200402025.aspx)。 3 讨论 中药超微饮片是一种新型饮片,目前尚未确定其临床用量范围,基础研究表明超微饮片有效成分溶出较传统饮片明显提高,临床小规模试验也表明超微饮片复方只需传统饮片复方一半剂量即可达到相似疗效,但没有文献依据。散剂是中药复方常用的一种剂型,是将方中药物打成粗末,水煎服用,有节省药材、服用方便等优点;超微饮片复方与传统散剂相似,是对其的继承与创新,为此,我们对古代汤剂与散剂中药物用量进行回顾性调查,以期寻找出超微饮片用量的参考范围及文献依据。众所周知,宋代以前,计量单位不统一,特别是汉代,目前对计量换算尚无定沦.给此段时期药量研究带来了困难;宋代起质量计量基本统一为斤、两、钱、分、厘,与目前国际单位有固定换算比率,为方便研究,我们选择宋代以后医籍为调查对象。 辨证沦治是中医学的精髓,不同证型选方不同,同一药物在治疗不同病证时所处的君、臣、佐、使的地位不同,如吴茱萸汤和左金丸均用吴茱萸,但因主治证不同,两方中用量迥异。为避免此类情况给研究带来的干扰,我们以气、血、阴、阳、寒、热、虚、实为纲,按方剂的主治不同进行分类,分别计算常用补气药在补气类方汤剂与散剂中的用量,等等。另一方面不同医家用药风格不同,如张景岳喜重用熟地,李东垣用药轻灵,我们规定研究同一医家主治相近的处方不超过2个,同时增加研究医家人数,以减少医家个人喜好造成的偏差。我们研究表明,28味常用药物在散剂中用量明显减少,约为汤剂用量的1/3~1/5,而超微饮片是将药材粉碎至微米级,较散剂的粗末提高许多倍,因此其用量应更少;但考虑到药材的地道性及时代的不同,我们认为超微饮片临床用量应接近古代散剂中的用量。 参考文献: [1] 蔡光先,杨永华.中药饮片改革的新探索——单味中药超微饮片[J].湖南中医杂志,2001,6:50. [2] 蔡光先,杨永华,张水寒,等.银翘解毒汤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的化学对比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2,6:6. [3] 尚炽昌.方剂学[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89.14. 28味常用中药饮片汤剂与散剂中用量的研究 作者: 蔡光先, 刘柏炎 作者单位: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南,长沙,410006 刊名: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英文刊名: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 年,卷(期): 2004,1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