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姓歷代譜序輯要20120804 詹姓歷代譜序輯要,中華姓氏炎黃總始祖少典氏第140代、黃帝第129代、詹姓第92代裔孫/詹招琳恭輯20120804/ 詹姓歷代譜序,千譜萬系均載詹姓始祖(注一)宮文公,父周宣王,母薑氏之次子,名志宏,字文錄,本姓姬,西京築城,周宣王37年公元791年功賜詹姓,但詹姓系譜有三種迴異的記載:第一種,詹姓始祖宮文公為第一代如福建建峰詹氏宗譜與浦城族譜載詹姓始祖宮文公一代序而下載;(注二)。第二種,載詹姓始祖宮文公,以「五世孫禮公遂以祖爵為姓」列禮公為第一代,詹姓歷代千譜以此為甚;第三種,宮文公生宣王華、顯、英、禮等四子,(禮公周幽王二年辛酉公元前七八0年,禮公世襲侯爵,以爵為姓,即是詹姓始祖。)本版本出現粵台地區,台灣地區公開發行四次!例舉詹姓歷代譜序輯要如下: (注一)國與辭典首頁:始祖是有世系可考的最早的祖先。相似詞:鼻祖,相反詞:後人、後裔。 (注二)福建建峰詹氏宗譜:詹氏序略載「我始祖至弘公本姓姬,受父宣王封為詹侯,五世禮公遂以祖爵為姓。”」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距今已1758年)蜀州太守子孚公所作的譜序;福建浦城族譜卷之五推本圖譜系輯要:「第一代詹侯,周宣王支子,名志宏,字文錄,西京築城,功錫爵詹侯,為得姓之初;生四子,祥(仕)、譁(仕)、錞(仕)、訓(仕);第二代;譁,周官上大夫,升六子,浩、采、資、泰(仕)、顯、斌(仕);第三代顯,生五子,韓、朝(仕)、幹(仕)、乾、英;第四代英,生一子禮;第五代禮,生三子,國典(仕)、國芳(仕)、國茂。下略。 詹姓歷代譜序輯要如下: 「竊思人有族氏,猶天地有山川,一定之體也。吾族始祖,自周宣王庚午(應是庚戌見注一)封次子至弘為詹侯,邑安西至今,詹城存焉。爰茲肇造塚土祖墓,多在咸陽之原。稽之命名多本于周禮,字諡著於春秋,惟夫受姓之始則有因。生而為姓者,如黃帝,生姬水姓姬,舜生姚墟姓姚(一說媯)是也。有功於天下而賜姓者如湯祖,契佐禹有功,賜姓子是也。周自武王大封同姓五十國,其後各異其地,即各異其姓,如管、蔡、霍、曹諸叔之類,子孫即以管、蔡、霍、曹為姓是也。自平王東遷以後,雖屬共宗,恒多散處其間。有仍居鎬京者,有仕晉寓河間、南陽者,更有逾楚籍蠻荊避秦入巴蜀者。原其始則一本而已矣。 我始祖至弘公,本姓姬,受父宣王封為詹侯,五世孫禮公遂以祖爵為姓,此吾詹氏受姓之略也。 然自始祖以迄今千有餘載,若弗為之考根源、究支流、聚國族,以訂氏系則歲益久,年益深,後雖有孝子慈孫,志切修明,以求昭穆倫序之不紊,胡可得哉。爰是近搜遠羅,謹列族圖統系,以作家譜分纂于左。 延熙十八年歲次乙亥(魏四高貴公髦廢帝正元二年、公元255年)端陽前二日 二十八代裔孫蜀州太守子孚拜手撰。 二、詹氏世系敘略 漢尚書郎李密拜撰 粵稽詹姓之先,迺姬姓之所自。而姬姓之始,又黃帝之所出,自黃帝興,長於姬水,遂以姬為姓,暨四世孫帝嚳之妃出祀效媒,履巨跡而妊,因生后稷,為周始祖。厥歷夏商十有數傳,至武王而建號為周,又十一傳,而宣王靖封次子弘為安西侯,食邑于詹。又五傳乃指祖爵為氏,姬姓別自此始也。 自周得姓以來,見諸左史國語,載籍班班,其為世家望族,有自來矣。概自周轍既東,雖屬其宗,恒多散處。其間有仍居中鎬京者,有仕晉寓南陽者,累代縉紳,為世名臣。迄暴秦滅周,避亂居蜀。未幾,而皇漢受命詹氏諸賢,遂奮翮雲宵,馳騁康衢,文為柱石,武作幹城。至嘉謨公諱子孚,昆玉四人各拜太守。孚太叔自開公,為趙州平棘令,楚公為荊州守,授擢尚書僕射;顯祖睦公官拜龍鑲將軍,父臨公亦太守,公以長簪笏世胄,金枝玉葉。猶慮世代浸遠,尊祖睦宗之道或興華胥以斬也。雖有孝子慈孫,志切修明,以昭穆倫序之不紊,胡可得哉?爰是,近搜遠羅,分繤于左,以藏於家,且為家戒,以示後坤。俾知世宗,其用心懇切至矣。余與詹氏有中表之親(注一),因得備覽系圖。遂不禁深羨其為篤親之君子也。故為之序其端。 延熙(公元238年至257年是三國時期蜀漢的帝君主漢懷帝的第二個年號計有20年)乙亥(魏四高貴公髦廢帝正元二年、公元255年)年麥秋上院,漢尚書郎李密拜撰。 (注一)中表之親:是指自己父親的姐妹或母親的兄弟姐妹的子女。表親也有親遠之分。如果是自己父親的同胞姐妹或母親的同胞兄弟姐妹的子女,就是親表親,否則就是遠表親。 李密:李密(公元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人,享壽64歲。幼年出生六個月喪父,他4歲時母親何氏醮被逼改嫁,由祖母撫養成人。後李密以對祖母孝敬甚篤而名揚於鄉裏。師事當時著名學者譙周,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傳。初仕蜀漢為尚書郎。蜀漢亡,晉武帝召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無人供養而力辭。祖母去世後,方出任太子洗馬,遷漢中太守。後免官,卒於家中。著有:述理論十篇,不傳世。華陽國志、晉書均有李密傳。 李密系譜 李光┬李 ┬李密 妣劉│妣何└妣 氏 │氏醮 └改嫁 三、重修宗譜序 輯要:「稽所自出而惑於三說焉。其一曰:詹氏出於黃帝之後;其二曰:周宣王之後;其三曰:漢靈帝之後。原是三說,自唐元和以後,大譜不傳流。及後代浸失其宗,質諸春秋,漢靈未世詹,氏先焉,以數計之百餘載,其言矛盾,不攻而破,惟前二說,若可合而為一也。據外傳曰:周宣王之子,黃帝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姬酉祈已滕咸伍荀僖姞儇依是己,姬姓之別。故里諺有周詹不通婚之語,是則為黃帝之說者,言姬之始也。為周宣王之說者,言詹氏始也。其理較然。按譜曰,周宣王次子封為詹侯,侯生譁,驊生顯,顯生英,英生禮,禮生國芳,國芳生宇…」。此序選自福建浦城詹氏族譜。 四、休甯流塘詹氏家譜序 輯要:「流塘詹貴存中,奉其所修家譜一帙以告予,曰:詹之先出周宣王次子,文侯之裔,世望河間。」明(公元1368年至278年)程敏政。 五、建州譜說 輯要:「詹姓承姬姓之後,文王十二代孫宣王靜支子文之後封為詹侯,子孫名著春秋,顯彰史籍,此皆大譜中撮其機要,以為德得姓之原。」唐元和年裔孫上柱國敬從書。 六、詹氏敘系 輯要:「詹氏姬姓,周文王緒裔,宣王之後靜也,宣王支子文封詹侯,子孫因以為氏,春秋時有詹父、詹嘉、詹桓伯、列子有詹何,楚詞有詹尹。」大唐元和四年己醜(公元809年)季秋十有四日商州詢水府果毅都尉上柱裔國孫敬從景方序。 七、建陽詹氏譜系 輯要:「詹氏姬姓,周文王緒裔,昔在成周命治冀州,德為民所瞻望,成王(公元前1115至前1079年在位37年)稱之詹公,有誥曰:卿得冠時,民所瞻望,可輔周室,宜稱詹公,因以為氏焉!春秋有詹父、詹嘉、詹桓伯,而莊子有詹何,楚辭有詹尹,自秦漢以降,未有聞焉?然大抵居晉之河東,故以河間為望,典午公元249 年 (魏主曹芳嘉平元年),發生「典午之變」,曹爽兄弟及其黨羽被殺,司馬氏取得兵權,順利展開奪取政權的第一步。)南渡,晉元帝從建康,而詹氏避亂於鄧州南陽縣,由是日徙以南陽為望,有散騎常侍洗馬墓再鄧州南陽縣公八十裏,建大興間有康邦公、成邦公、敬邦公三人渡江而處各力桑梓!」大唐元和四年己醜(公元809年)季秋望前商州詢水府果毅都尉上柱裔國孫敬從景方書。 八、詹氏統宗世譜序 輯要:「周中興以支子築城功錫爵詹侯,子孫以爵為姓。本源之由來遠矣。春秋時有詹父、詹嘉、詹桓伯;列子有詹何;楚詞有詹尹。」大唐元和歲次己丑(809)季秋十有四日商州洵水府果毅都尉上柱國裔孫敬從謹識 九、詹氏譜系圖:「太史掌賜姓授氏司裔,辨之其制,蓋謹于三代之時,周綱一馳,群鹿爭逐,而官廢其職焉。離逖之士,遂失所承,慕五員而另宗旨,稽古而忘本者多矣。僕嘗惜其事,乃廣求詹氏譜牒。稽所自出而惑於三說焉:“其一曰,詹氏出於黃帝之後;其二曰,周宣王之後;其三曰,漢靈帝之後”。原是三說,自唐元和之後,大譜不傳流,及後代盡失其宗。質諸春秋,漢靈帝未世,詹氏先焉,以數計之幾百餘載,其言矛盾,不攻自破。惟前二說可合而為一也。據外傳曰,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姬、酉、祈、已、滕、咸、任、荀、僖、姞、儇、依、是、巳,姬姓之別。故里諺有周詹不通婚之語,是則為黃帝之說者,言姬姓之始也。為周宣王之說者,言詹氏之始也,其理較然。按譜曰:周宣王次子封為詹侯。侯生祥,詳生斌,斌生幹,幹生禮,禮生國芳,國芳生宇,宇生綬,綬生嘉,嘉生宗,宗生顒,顒生甫,甫生間,間生家與季,季之後有臨,臨生四子:曰子興字嘉謀、子瑕字嘉顯、子何字嘉猷、子孚字嘉謨。興之後曰靜川,生三子:秉邦、敬邦、成邦。遭晉之亂,大興元年(318年) 時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 十、詹氏世譜 輯要:「武夷建峰詹氏始祖原姬姓,諱至弘乃宣王之次子,肇封詹侯。公生五子,供襲茶膺,始為五支,其後子孫因以詹為氏。」宋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端陽前二日錦江熊禾勿軒謹識宋 十一、環川詹氏宗譜譜序:「爰考周宣王封支子文侯於詹,以國為氏。」明(公元1368年至年十三代十六帝278年)國師朱升撰 十二、婺源慶源會編家譜序 輯要:「吾宗之先,出自周宣王之後,宣王支子文封於詹,食采河間,遂以國氏,」大明景泰壬申(1452)年四月朔裔孫 仁謹序。 十三、環川詹世宗譜序 輯要:「族之宗子時珍始倡續修宗譜,環川(即浙嶺腳)石南子持一帙,以示餘曰,我之先出自姬姓,周宣王支子封詹侯,其後以詹為氏,世居河間,」大明嘉靖已酉 之吉(公元1549年) 兵部左侍郎 潘旦敬撰。 十四、湖南詹氏源流(益陽詹氏) 輯要:「譜稱詹氏本姬姓,系出黃帝,世傳前至周宣王,其次子名文,王命治冀地,有德政,人皆瞻仰,王嘉之,以河間為食采邑,故詹氏以河間為堂名始此。傳至五代禮公,王命以爵為氏,此詹氏得姓之始。至五十七代信公,官河南太守,始遷江公浮梁縣新安鄉。至七十九代榮五公,世居新安,木商為業。長子再九,官遷常衛,為今湖南桃江、常德、漢壽、桃源、甯鄉、安化、靖州與四川城口等縣詹氏始祖。公生於元順帝至元3年,年二十,隨父經商,排泊鄱陽湖,適朱元璋為元兵所迫,避難於排,公待之以禮,遂棄商從戎,屢立功勳,賜姓為楊,晉升鎮撫,洪武7年調長沙衛,18年調常德衛,28年征會同苗寨,卒於軍,追諡政,即楊政,葬會同縣之太陽坪,今屬靖州縣甘棠鎮龍峰鄉。二世祖楊茂椿,即詹魁一,定居武陵。三世祖從善,永樂2年(1404)屯益陽鮓埠顏家山。至清康熙間十二代祥燕,因就益陽縣試,始複詹姓。康熙9年(1670)創修族譜。」康熙9年(1670)創修族譜 十五、福建建鋒譜序 輯要:「自文公諱志宏,封為詹侯,繼即禮公,字世周,指爵為姓。」大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歲次壬辰蒲月鎮南將軍四十二代裔孫元祿百拜謹識。 十六、浦城詹氏族譜卷之五推本圖譜系輯要:「第一代詹侯,周宣王支子,名志宏,字文錄,西京築城,功錫爵詹侯,為得姓之初;生四子,祥(仕)、譁(仕)、錞(仕)、訓(仕);第二代;譁,周官上大夫,升六子,浩、采、資、泰(仕)、顯、斌(仕);第三代顯,生五子,韓、朝(仕)、幹(仕)、乾、英;第四代英,生一子禮;第五代禮,生三子,國典(仕)、國芳(仕)、國茂。下略。」浦城詹氏族譜(福建浦城,清朝版,)十六卷(一云十五冊。)清嘉慶三年公元一七九八年,詹成等增修,木刻本,印一0三本。入閩始祖詹秉邦由河南鄧州於晉大興遷居崇安,裔衍浦城等地,如宋代理學名臣、朱熹高足、太 十七、首創宗譜序:「我祖自周宣王封支子為詹侯,姓本姬而氏曰詹氏為大夫錫之,土田必奉祭祀,而周道尚親,水源木本載在宗盟,我詹氏奉王命以貴同宗,恒伯其最著也,秦漢以還,訖于五季無其高官豐功顯名當世史冊,」清嘉慶癸公元一八一三年,八房十五世孫庠生德普撰。 十八、鴻溪詹氏宗譜:「詹氏出自公周王室姬姓,周宣王支子文食采于詹,子孫因以為氏,得姓以來,載于子史者,斑斑可考。」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刻本。 十九、二修宗譜序:「吾祖自榮二公由江右宦楚,僑寓江夏,生子二,長文錦公次武鎰公,公歿蔔扡於冶之珠墩地,武鎰公遂家焉,文錦公仍留江夏,詹氏籍冶者皆,武鎰公之裔也,越有元有明以迄我朝五百餘年,號令三嬗兵燹,閱歷遺文刊落,譜牒之使,罕有存者,至嘉慶癸酉年乃有宗譜之修,族長之董其事者,旁搜博采,沿流溯源,推究吾祖之所自出,引今據古,班班可考,一出自有熊氏皇帝之子,詹人夏封為詹國,以國為氏,一出自周宣王支子曰文,封為詹侯,以邑為氏他為詹父,詹嘉,詹桓伯皆周之苗裔,嘗稽皇帝國于有熊,長於姬水又以姬為姓,周之始祖,稷實姬出,則我詹氏之為姬姓無可疑者,秦漢以下,鮮有使人,曆晉唐五季而至宋稱為著姓,若儀之靖獻以和晉卿體仁諸公學術政蹟,卓卓可使,丕遠良臣大方甄老先野之儔,偉烈豐功,高風亮節,尤有足多者,而前譜則以榮二公為始祖,其他絕少徵引從實録也」,鹹豐已末公元一八五九年,闔族公梓。 二十、浙江詹氏宗譜輯要:「周宣王次子文,封為詹侯。其五世孫禮,以爵為姓,譜尊禮為一世祖。五代時,禮四十六世孫承禮,因其父仕宦睦州刺史而定居遂安公源。五十一世孫彥迪,北宋慶曆間進士」。清同治10年(公元1871) 二十一、詹氏族譜(四川榮縣) 輯要:「詹侯祖周宣王支子封詹侯,食采河間郡,封詹侯,子孫因以為氏,夫人田氏侯生華字美輝,襲封詹侯,夫人尹氏華生顯襲封詹侯,夫人趙氏顯生英字世賢,襲封詹侯,夫人申氏。英之弟為桓王大夫,奉命守塞,脈延順天等處英生禮字尚節,始賜姓詹,蓋氏為某宅第之謂,姓則子孫不改者,故前稱詹氏,猶姓姬,自此專以詹為姓禮生芳字伯宜,妣顏氏。」同治癸酉(公元1873年) 二十二、會修宗譜公啟 輯要:「蓋聞姓氏之掌,古有專官;譜牒之修,今為盛典。我族自詹侯啟宇,嫓美周南。」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丙子二月初吉,婺源廬源綠樹祠具 二十三、休寧潛川譜敘 輯要:「溯自文侯封詹至禮公以詹為姓。」光緒四年(公元1898年)戊寅孟秋吉旦潛川派庠生煥榮謹撰。 二十五、詹姓源流序 輯要:「我族自宣王封支子文為侯,食采於詹,即今河間之子孫,以邑為氏,傳五世至禮公始賜姓詹,曆十四世皆居河間,至十五世韶公始居河東後,十五世隗公避亂徒,今鄧州南陽縣嵩義裏。」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歲次甲辰春月穀旦,十九世裔孫玉聲謹志。固始詹氏宗譜,山公省社會科學院珍藏 二十四、詹氏族譜總序 輯要:「洎乎宣王踐祚,次子分疆,以詹地之王畿作文侯之采邑,傳至四世禮公,即受封之義,邀賜姓之榮。雍牒敘銀潢,從前繼繼繩繩,悉屬金枝之彥,盟書藏金匱,此後綿綿翼翼,胥分玉版之光。」清甲辰(公元1904年)科賜同進士出身欽點既用知縣籤分四川棣伍何品藜頓首拜撰。詹氏族譜總序《四川詹氏創修宗譜》山公省社會科學院珍藏。 二十五、固始詹氏宗譜,詹姓源流序 輯要:「我族自宣王封支子文為侯,食采於詹,即今河間之子孫,以邑為氏,傳五世至禮公始賜姓詹,曆十四世皆居河間,至十五世韶公始居河東後,十五世隗公避亂徒,今鄧州南陽縣嵩義里。」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歲次甲辰春月穀旦,十九世裔孫玉聲謹志。 二十六、新安廬源詹氏合修宗譜,秋湖譜序:「吾族詹氏,於周時封為詹侯,因以爵為氏,世居河間。」新安廬源詹氏合修宗譜,公元2002年版,清朝詹華盛等修。 二十七、廬源詹氏合修宗譜,詹氏本源錄序 輯要:「族姓之源皆有自也,或以官名,或以名稱,或以國邑,源流益廣,支派難窮,故有姓、有氏、有族,吾詹姓實始於周,自有周詹城侯,至餘六十餘世,托祖先之庇蔭,得試狀元及第,方今天下和平,萬民樂業,為臣者盡忠以事君,為子者盡孝以事親,孝親固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固敦族,敦族固系譜,夫然後長幼兄弟之際,莫不雍睦,而君子長者之風興矣,今有親知孝,而不知祖之所自出,族之所自分,非廣愛敬之道也,吾譜於古今文序載之於前,支派編之於後,雖不敢稱敦族之仁,亦區區愛敬之心也,於是乎書!」宋(南宋光宗)淳熙二年歲次乙末(公元1175年)及第狀元裔孫騤謹識。資料來源:廬源詹氏合修宗譜,公元2002年版,清朝詹華盛等修。 二十八、新安廬源詹氏合修宗譜,秋湖譜序:「吾族詹氏,於周時封為詹侯,因以爵為氏,世居河間。」宋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賜進士通判杭州事黃隱公裔遷秋湖十三代孫榮宗謹書。新安廬源詹氏合修宗譜,公元2002年版,清朝詹華盛等修。 二十九、新安廬源詹氏合修宗譜,秋湖譜記:「在吾族得姓之源,自周伊始,周封詹侯,指爵為氏,始居河間,稱望族。」元至正(公元1349年)九年菊月二十二世裔孫應魁敬書。新安廬源詹氏合修宗譜,公元2002年版,清朝詹華盛等修。譜繁全球不及一一摘錄。 三十、湖南常甯詹氏存誠堂原始譜序 輯要:「湖南常甯詹氏存誠堂原始譜序,歲康戌(?)首夏吉日 小子運昌謹識。 始姓詹者,禮公也。而究厥初,則為姬姓,系出黃帝,傳至后稷,至文侯封詹食采河間,迄禮公以爵為氏,而詹姓於是乎始。厥後派衍支流,族頗采盛。自秦漢宋元明,垂志國朝,號通、才顯、當路。耽泉石諸名公,或散處吳越,或啟宇豫章,或遊遷南北湖,或遠徙東西粵,正如棋布川流,羅列奔騰。輸贏進退,潮落驟舒之不可以形容摸索。此則吾族之大較也。至於參政徙常則隱南公。故否語自隱南始。歲庚戌,昌隨公後。篆輯續修,爰遠稽近考,仰先德而思永箕裘,謹溯世系之從來,以補前人所未備,尤望繼起賢達,更搜捋無遺也,則幸甚! 周宣王次子文公治冀州,德政為民瞻仰,封詹侯,食采河間,始起世系。夫人田氏。 文公子華公,字美輝,襲侯爵,夫人尹氏。 華公子顯公,襲侯爵,夫人趙氏。 顯公子英,字世賢,襲侯爵,桓王時,諸侯不臣,英率群下景從。夫人申氏。顯公次子父為桓王大夫,以忠義奉命守塞,生二子俱別傳。 英公子禮公,字世周,一曰尚節,襲侯爵,王命以爵為氏,遂改姬為詹。夫人高平白氏,一曰田氏。後遂以禮公為詹氏始祖。 二世禮公長子芳,字伯祥,一曰伯誼。次子賓別傳。 三世芳之子宇,字世嘉。 四世宇之子綬,字子堅,周襄王聞其賢就而詢時務,王嘉之。 五世綬之子嘉,字宗美,一曰石宗,匡王時仕晉守桃林之塞。 六世韶之子宗,七世宗子顒,簡王召見授卿不就。 八世顒之子阜,傳名尹,周大夫。 九世阜之子間,字桓伯,周大夫以德為平戎,奉詞責晉。 十世間之長子家,又名嘉,楚縣尹。次子季,字宜季。下略。歲康戌(?)首夏吉日 小子運昌謹識。資料來源:詹氏網,作者詹紹武撰湖南詹氏譜序佐證“禮公為詹氏一世祖”: http://www./bencandy.php?fid=31&id=3381 三十一、詹氏族譜序言輯要:「詹侯文公,生有四子,第四子名禮,襲封詹指為姓,發跡於河間,即今之河北省河間縣,成為詹姓之開基始祖。」彰化縣員林鎮肇熙公派下二十二世裔孫玉柱謹序,公元1993年8月彰化版。 相關閱讀 http://tw.myblog.yahoo.com/jw!kYZfQa.BQUFPKRgcWEkyVw--/article?mid=2169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