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洋襟怀 榕树风格

 芳华亭 2012-08-05
                                                                 海洋襟怀 榕树风格

                                                                      中国海洋文化在线 


  福州历史上有13个别称,其中“左海”与“榕城”最能代表福州名城与人民的性格、精神。

  全国所有省份的省会,惟有福州最早成为带“海”别称的城市。“左海”别称始于清代。因为我国古代地名以东西方位而定,以东为“左”,福州位于东海之滨,故称“左海”。清末时福州城曾耸立有一座古牌坊,上书“左海流芳”4个大字,以示福州人杰地灵,俊彦辈出,流芳于海内外。

  从汉高祖5年复立福州为闽越王都城开始,2200多年来,福州人始终离不开海洋。她在走向海洋、开发海洋上作出很大的贡献。二十四史中记载,早在1400多年前,福州人就最早发现并登上了北美洲,见到了“爱斯基摩人”,这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要早1000多年。清代爱国华侨领袖黄乃裳,从马尾港口出发,远到马来西亚开发“新福州”。清朝光绪三年,严复从马尾乘船,远渡重洋到英国学习海军。清朝乾隆二十四年,甘国宝任台湾总兵,为保卫闽台海疆立下汗马功劳。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留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千古名言,它成了福州人“海洋襟怀”的最好注脚。

  榕城是福州的别称,榕树是福州的市树;榕树的风格,就是福州的性格。榕树的种子一落地就会生根发芽,它的气须一经垂地就会深深扎入土里长成枝干。这就好比福州人善于飘洋过海,“七遛八遛”去求生存,求发展。榕树不怕旱,不怕涝,不计较环境,不计较土壤,随处可生,甚至连小巷深处的土墙上,都能见到它的身影,这就好比福州人随遇而安、易于满足的性格。“贪居陋巷,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榕树不需要什么肥料营养,正如福州人生活十分节约,“一日三餐蚬仔菜”即可度日。榕树的枝叶繁茂,树冠覆盖犹如绿云巨伞,给人以荫庇,所以福州数百上千座的宫观庙宇,几乎都种有榕树,百年以上的古榕遍地可见。它象征荫庇福祉,这又正如福州人几乎家家户户都信奉佛道,祈求平安的心态。

  宋代长期寓居福州的名臣李纲在《榕木赋》中说:“垂一方之美荫,来万里之清风,虽不材而无用,乃周大而效显。”对于炎热苦夏的福州居民来说,是多么需要这种精神啊!所以凡有古榕处,便有老人聚。他们往往携抱儿孙来到古榕树下听评话、讲故事、唱民谣,成了一种特有的榕树文化。

  爱国义士黄道周在《榕颂》中,对榕树精神大加赞美:“不生虫蛀,不受世悦,不随隐落,不离本性。”他把这4种高尚品质,比喻为“仁、清、智、静”的美德。这美德正是福州“城市精神”的高度提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